学术投稿

去睾丸大鼠骨形态计量学的研究

王宏芬;谢华;陈艳

关键词:睾丸去除术, 骨质疏松,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 松质骨, 皮质骨
摘要:目的:探讨4月龄雄性大鼠去睾丸后骨量的变化,重点比较松质骨和皮质骨骨代谢的变化.方法:20只4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和去睾丸组(B组),同等条件下饲养90d后,取腰椎和胫骨中段行不脱钙制片进行骨形态计量学观察.结果:去睾丸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前者腰椎松质骨吸收增加、骨形成下降(P<0.05),出现明显骨质疏松;皮质骨外膜的骨形成动态参数如矿化沉积率、骨形成率下降(P<0.05),内膜骨形成和吸收均有增加趋势.结论:去睾丸90d能使大鼠松质骨出现骨质疏松,皮质骨丢失不如松质骨显著.松质骨对去睾丸敏感性比皮质骨高.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去睾丸大鼠骨形态计量学的研究

    目的:探讨4月龄雄性大鼠去睾丸后骨量的变化,重点比较松质骨和皮质骨骨代谢的变化.方法:20只4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和去睾丸组(B组),同等条件下饲养90d后,取腰椎和胫骨中段行不脱钙制片进行骨形态计量学观察.结果:去睾丸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前者腰椎松质骨吸收增加、骨形成下降(P<0.05),出现明显骨质疏松;皮质骨外膜的骨形成动态参数如矿化沉积率、骨形成率下降(P<0.05),内膜骨形成和吸收均有增加趋势.结论:去睾丸90d能使大鼠松质骨出现骨质疏松,皮质骨丢失不如松质骨显著.松质骨对去睾丸敏感性比皮质骨高.

    作者:王宏芬;谢华;陈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螺旋CT增强扫描影像特征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肝癌介入治疗病人的螺旋CT增强扫描图像,并同介入治疗时的DSA图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67例中有53例癌灶由腹腔干供血,14例由肠系膜上动脉供血;肝动-静脉漏 (AVS) 7例,肝动-门脉漏 (APVS) 5例,门脉主干癌栓7例,门脉分支癌栓21例.结论:肝癌介入治疗前螺旋CT增强扫描具有重要的价值,能为介入治疗提供众多有用的信息,指导介入治疗的实施.

    作者:陈亚明;高松学;张刚;周涛;丁克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影响鼻内窥镜手术疗效的原因分析

    鼻内窥镜外科技术旨在恢复鼻窦上皮功能形态以及上颌窦、筛窦和蝶窦的通气、引流功能.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9月~2004年9月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43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提高本手术疗效的方法进行探讨.

    作者:吴利亚;蒋建萍;邱香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目的:探讨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BCB)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抽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并分离、培养、扩增和建立诱导MSCs,将其和BCB复合.手术建立兔双桡骨干15mm骨骨膜缺损的动物模型,实验侧植入MSCs/BCB,对照侧植入BCB,通过X线、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观察不同时相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在第12周时,实验侧骨缺损得到骨性修复,对照侧则未能修复.结论:MSCs在体内能成骨,MSCs/BCB能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作者:江兵;孔荣;朱六龙;张文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附19例报告)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操作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巨大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的病人作回顾性分析,17 例采用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 例采用乙状窦前入路.结果:本组肿瘤全切15例;次全切除4 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及其它并发症;镜下肿瘤全切率78.9%,术后面瘫6例;肿瘤复发3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对大型听神经瘤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有效地保留面神经的功能.

    作者:张少军;姜之全;马骏;孙辉;娄飞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腕管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为临床行腕管内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用局部解剖法在50侧上肢标本上观察并测量腕管、腕横韧带、正中神经和腕管内容物等解剖参数.结果:腕管的左右径、腕横韧带的长度、正中神经距腕横韧带的垂直距离、腕管及内容物的横断面积以及面积比等均是近侧端大过远侧端,而腕管的前后径、正中神经的径线、腕横韧带的厚度等则为近侧端小于远侧端.结论:腕管是一个缺乏伸展性的骨-韧带管道,任何因素卡压正中神经均可导致腕管综合征.在对患者做正中神经松解治疗时,保守注射疗法一般应在掌长肌腱内侧进针,手术治疗时应在腕横韧带远侧端切开.

    作者:骆耐香;秦小云;周思;兰羚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畸形固定期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

    目的:探讨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畸形固定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9例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畸形固定期病人行屈肌起点滑移术治疗,其中5例曾于挛缩期行神经、血管松解术,1例于畸形期曾行肌腱延长术.结果:经6个月~10a随访,19例中,优9例、良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73.7%.结论:屈肌起点滑移术适用于轻、中型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治疗,手术损伤较轻,术后可保留各指的独立运动,且对手指屈曲力量的影响轻.

    作者:李中檀;李炳万;李大村;李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保留生育功能的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保留生育功能的合理治疗.方法:对30例EM患者采用保守性手术方法治疗,术后口服醋酸甲羟孕酮作巩固治疗.结果:术后随访2年,疼痛明显好转25例(83.3%),月经正常26例(86.6%),妊娠11例(36.6%);盆腔包块复发4例(13.3%).结论:采用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性手术方法治疗EM,对不同病例应个别化处理,但病灶切除要尽量彻底;术后巩固治疗推荐口服醋酸甲羟孕酮.

    作者:陶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影响经蝶进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有关解剖学问题

    经蝶窦入路手术是目前治疗垂体腺瘤的主要手术方法.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在临床上渐趋成熟.该手术对垂体功能及周围重要结构的影响轻微,不仅能切除垂体微腺瘤而且也可以切除垂体大腺瘤(直径≥1cm)及巨腺瘤(直径≥3cm).与经蝶窦入路相关的蝶窦与鞍区的解剖对手术进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廖建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原发颈胸交界处非肺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采用半蛤壳状切口对原发颈胸交界处非肺源性肿瘤进行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5月至2004年12月我们应用半蛤壳状切口对8例颈胸交界处肿瘤进行了手术治疗,资料收集包括肿瘤的病理类型与范围、切除的方式、手术并发症及预后.结果:7例病人肿瘤完整切除,切缘阴性,其中5例成功地完成了肿瘤及其受累组织的En bloc切除,切除的受累组织包括肺(n=3)、心包(n=2) 、上腔静脉(n=1) 、迷走神经(n=1)、喉返神经(n=1)、壁层胸膜与星壮神经节(n=1).2例病人出现轻微的并发症,无手术死亡.随访期2个月~5年9个月,2例病人死于肿瘤复发.结论:颈胸交接处肿瘤的病理类型复杂,合理的术前评估与肿瘤分类有利于术式的选择.采用半蛤壳状切口有利于肿瘤的暴露与切除,并发症及死亡率低,可获得满意的长期疗效.

    作者:王祖义;刘学刚;唐震;史向前;刘以尧;李小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新生儿窒息110例救治体会

    新生儿窒息可引起新生儿脑瘫、智力发育迟缓甚至死亡.及时有效的救治对降低其死亡率、致残率极为重要.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0月救治新生儿窒息110例,报告如下.

    作者:曹小芳;张广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治疗胸腰椎骨折16例

    目的:探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对胸腰椎骨折的固定效果及术后神经恢复情况.方法:采用GSS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16例,其中胸椎7例、腰椎9例,伴脊髓损伤15例;全部行椎板切除减压、取自体髂骨行小关节及横突间植骨.结果:1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月,伤椎高度恢复尤其是矢状位生理曲度恢复,无脊椎侧弯,原突入椎管内骨块均已复位或去除.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B、C、D、E由术前的2、4、6、3、1例提高至1、1、3、4、7例.结论:GSS用于胸腰椎骨折的内固定,具有安装简便、省时、短节段固定、固定牢靠等优点,可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和临床疗效.

    作者:殷圣银;陈仁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损伤39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肝损伤患者的诊治过程.结果:37例手术治疗,其中缝合法33例,清创性肝切除3例,腹腔镜止血、引流1例;2例保守治疗.治愈37例,死亡2例.结论:诊断性腹腔穿刺对于肝损伤的诊断至关重要;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李良;张军;赵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切口组织愈合及粘连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各层次组织的愈合及粘连情况.方法:对20例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行再次下腹部手术患者的一次手术后腹壁、腹膜、子宫切口愈合及粘连情况进行观察,据此分析改良新式剖宫产手术的效果.结果:脂肪层组织不予缝合愈合良好,筋膜、腹肌及腹膜等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腹腔粘连程度较轻,子宫切口愈合好.结论:子宫切口采用可吸收线愈合良好,腹直肌解剖结构恢复好,不缝合脏层壁层腹膜的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美华;张书巧;马晓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穿支皮瓣的研究进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穿支皮瓣在肌皮瓣和筋膜皮瓣基础上得到发展,逐渐成熟并在全世界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研究表明,对于肌皮皮瓣,无论是皮下肌肉或是皮下筋膜,都不是皮瓣存活的必要条件,皮肤的血供主要来自肌肉深部血管的主干发出肌皮血管进入肌肉前后所发出的血管穿支,穿支以接近垂直方向穿过深筋膜,再进入皮下组织和皮层,以供应肌肉浅面的皮肤.仔细解剖肌皮穿支血管,在没有以肌肉或皮下筋膜血管丛为载体的情况下,皮瓣也能良好的存活.通过选择性的切取皮肤而保留其下肌层,可以减少供区的组织缺损.

    作者:朱格非;王玉荣;孙家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浓集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物成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自体浓集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复合物的成骨作用,以寻求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方法.方法:中国白兔24只,随机分成3组.小牛脱钙松质骨(DBCB)作为载体,将一定量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与不同浓度含有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的单核细胞悬液复合,制成MSCs/BMP/DBCB复合物(MⅠ:1×106,MⅡ:1×105和MⅢ:1×104),分别回植在骶棘肌内.术后2、4、8、12周取材,对标本做放射影像学、大体观察、显微镜组织学观察.结果:MⅠ组新骨生成量多于其它组.结论:复合物具有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潜能,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炎;孔荣;尚希福;朱六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BI)的临床效果.方法:55例SBI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组(28例),对照组(27例),治疗期间监测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在伤后6个月根据GCS评分判定预后,结果分为良好、轻残、重残、植物生存与死亡.结果:在发病后1周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亚低温组为39.29%、对照组为81.48%(P<0.005),外伤后癫痫发生率亚低温组为21.43%、对照组为48.15%(P <0.05),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恢复良好者在亚低温组为46.43%、对照组为18.52%,亚低温组的病死率为21.43%、对照组为48.12%,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有利于降低SBI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崔虎;何先弟;汪华学;邓晰明;吴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不同剖宫产术式的手术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3种剖宫产术式的优缺点,寻找安全性大、优越性强的手术方式.方法:对150例足月妊娠具有手术指诊的产妇随机分3组,分别采用新式(Ⅰ组)、腹膜外(Ⅱ组)及子宫下段(Ⅲ组)剖宫产术,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病率等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Ⅰ组与Ⅲ组相比,手术时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Ⅰ组与Ⅱ组相比有差异(P<0.05);排气时间Ⅰ组与Ⅱ组相比无差异(P>0.05),Ⅰ组与Ⅲ组相比有差异(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病人疼痛轻,排气快,术后病率低.

    作者:陈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颞肌筋膜骨膜剥离器在颞部开颅术中的应用

    重型颅脑损伤由于颅内压高,病情发展快,要求迅速开颅手术治疗,术中每一步骤必须干脆利落.笔者自行设计制作的颞肌筋膜骨膜剥离器应用于剥离颞肌筋膜骨膜时符合此要求.自2004年1月~2004年6月,在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中采用该剥离器于骨膜下剥离颞肌及其筋膜,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27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旭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情况及治疗效果进行初步观察.方法:采用开放、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比较简易智能量表(MMSE)对49例脑卒中后患者进行治疗及血管性认知功能测试.结果:随访49例,有不同程度认知障碍者39例(79.6%),其中30例为轻度认知障碍(76.9%).治疗前MMSE(25.41±3.10)分,治疗后4周及12周时MMSE分别为(26.84±6.18)分和(28.16±3.60)分,治疗前后MMSE分值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结论:脑卒中后1~3个月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普遍存在,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刘晓林;路屹;李强;张郁文;陈齐鸣;屈洪党;吴国林;韦道祥;钱伟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主管: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