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畸形固定期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

李中檀;李炳万;李大村;李锐

关键词:前臂, 缺血, 肌挛缩, 外科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畸形固定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9例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畸形固定期病人行屈肌起点滑移术治疗,其中5例曾于挛缩期行神经、血管松解术,1例于畸形期曾行肌腱延长术.结果:经6个月~10a随访,19例中,优9例、良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73.7%.结论:屈肌起点滑移术适用于轻、中型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治疗,手术损伤较轻,术后可保留各指的独立运动,且对手指屈曲力量的影响轻.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5侧截肢小腿标本的腓肠神经、腓肠浅动脉进行解剖学观察;临床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15例.结果:腓肠神经血管营养皮瓣血供来自腓肠浅动脉、腓动脉穿支;临床应用逆行岛状皮瓣15例,皮瓣完全成活.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血运丰富,是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作者:陈树言;李超刚;刘逊;陈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附19例报告)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操作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巨大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的病人作回顾性分析,17 例采用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 例采用乙状窦前入路.结果:本组肿瘤全切15例;次全切除4 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及其它并发症;镜下肿瘤全切率78.9%,术后面瘫6例;肿瘤复发3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对大型听神经瘤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有效地保留面神经的功能.

    作者:张少军;姜之全;马骏;孙辉;娄飞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NO、NOS与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内耳疾病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而内耳微循环障碍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研究内耳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理和病变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脑缺血不仅常见于脑血管意外,还和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导致的微小动脉病变相关.脑缺血可引起听觉传导功能障碍或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而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损伤常可使原有的损伤进一步加重.

    作者:曾宪霖;郑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高位桡动脉1例

    女尸1具,年龄约30余岁.在手术解剖其右上肢时,发现桡动脉从肱动脉高位分出,现报道如下.腋动脉行于腋窝深处,于大圆肌下缘续于肱动脉.肱动脉起始部外径为4.2mm.该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沟、正中神经的内侧下行,至肱二头肌中上1/3、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上方11. 5cm处分为外侧的桡动脉和内侧的尺动脉(见图1).

    作者:洪虹;唐洗敏;潘开超;刘志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目的:探讨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BCB)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抽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并分离、培养、扩增和建立诱导MSCs,将其和BCB复合.手术建立兔双桡骨干15mm骨骨膜缺损的动物模型,实验侧植入MSCs/BCB,对照侧植入BCB,通过X线、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观察不同时相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在第12周时,实验侧骨缺损得到骨性修复,对照侧则未能修复.结论:MSCs在体内能成骨,MSCs/BCB能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作者:江兵;孔荣;朱六龙;张文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去睾丸大鼠骨形态计量学的研究

    目的:探讨4月龄雄性大鼠去睾丸后骨量的变化,重点比较松质骨和皮质骨骨代谢的变化.方法:20只4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和去睾丸组(B组),同等条件下饲养90d后,取腰椎和胫骨中段行不脱钙制片进行骨形态计量学观察.结果:去睾丸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前者腰椎松质骨吸收增加、骨形成下降(P<0.05),出现明显骨质疏松;皮质骨外膜的骨形成动态参数如矿化沉积率、骨形成率下降(P<0.05),内膜骨形成和吸收均有增加趋势.结论:去睾丸90d能使大鼠松质骨出现骨质疏松,皮质骨丢失不如松质骨显著.松质骨对去睾丸敏感性比皮质骨高.

    作者:王宏芬;谢华;陈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眶内壁骨折的CT诊断

    目的:探讨眶内壁骨折的CT诊断价值.方法:50例眶内壁骨折均行常规眼眶轴位扫描,其中18例加行冠状位扫描.结果:CT显示右侧眶内壁骨折40例、左侧眶内壁骨折10例;其中直接显示骨折线及断端错位35例、断裂内陷15例.结论:CT能全面、准确地诊断眶内壁骨折,并能显示眶周结构及软组织受损情况,是目前诊断眶内壁骨折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金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股骨小转子方位角的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目的:测量股骨小转子与股骨颈长轴的夹角,旨在为准确、迅速判断小转子方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54根防腐尸体股骨标本,测量股骨小转子长轴线与股骨颈中轴线夹角.结果:所测股骨小转子长轴线与股骨颈中轴线夹角平均值为(43.22±4.86)°.数值离散度较小.结论:此角度可为判断小转子方位提供参考.

    作者:魏波;李康华;陈日景;郑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羊膜移植在眼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在眼表烧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采用羊膜移植术治疗眼表烧伤患者19例21只眼.结果:21只眼中有19只眼手术成功,其中14只眼角膜恢复透明,5只眼形成角膜斑翳;失败2只眼,1只眼形成角膜白斑,另1只眼角膜上皮明显血管化.无睑球粘连,眼表稳定.结论:羊膜移植可有效应用于眼表烧伤的重建治疗,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切口组织愈合及粘连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各层次组织的愈合及粘连情况.方法:对20例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行再次下腹部手术患者的一次手术后腹壁、腹膜、子宫切口愈合及粘连情况进行观察,据此分析改良新式剖宫产手术的效果.结果:脂肪层组织不予缝合愈合良好,筋膜、腹肌及腹膜等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腹腔粘连程度较轻,子宫切口愈合好.结论:子宫切口采用可吸收线愈合良好,腹直肌解剖结构恢复好,不缝合脏层壁层腹膜的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美华;张书巧;马晓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挛缩期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

    目的:探讨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挛缩期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挛缩进行期7例行肘部神经、血管松解术6例,坏死肌肉和神经切除神经移植、肌腱移位术1例;挛缩恢复期10例均行神经松解术.结果:经5个月~20a随访,挛缩进行期7例中,疗效优3例、良2例、可1例,行坏死肌肉和神经切除、神经移植、肌腱移位术1例疗效差;挛缩恢复期10例中,优3例、良3例、可3例、差1例.松解术的优良率为68.8%(11/16).其中疗效较差的5例在晚期再行屈肌起点滑移术,疗效达优1例,良2例,可1例,差1例.经松解术和二期补充性手术,总优良率达87.5%(14/16).结论:积极的神经松解术是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挛缩期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中檀;李炳万;李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固定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及其预防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固定正畸术后牙釉质脱矿的发病情况,并探讨其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60名固定正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处理,实验组用75%氯化钠涂剂涂托槽周围牙面.正畸结束后观察牙面釉质脱矿情况.结果:对照组釉质脱矿发生率为16.8%,实验组釉质脱矿发生率为8.9%,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脱矿好发牙位是上前牙(48.3%),好发部位是托槽周围和牙颈部.结论:在固定正畸治疗中,在托槽周围涂布75%氯化钠具有显著的防脱矿作用.

    作者:魏磊;穆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局部切除2例

    1 病例介绍例1,男性,82岁.厌食、尿黄、明显消瘦,伴右上腹不适、间歇低热2月余.体检:T 37.4℃,巩膜轻度黄染,右上腹轻度深压痛,右肋缘下扪及肿大胆囊.

    作者:林斌;石鑫;陈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颞肌筋膜骨膜剥离器在颞部开颅术中的应用

    重型颅脑损伤由于颅内压高,病情发展快,要求迅速开颅手术治疗,术中每一步骤必须干脆利落.笔者自行设计制作的颞肌筋膜骨膜剥离器应用于剥离颞肌筋膜骨膜时符合此要求.自2004年1月~2004年6月,在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中采用该剥离器于骨膜下剥离颞肌及其筋膜,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27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旭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外伤性鼓膜穿孔诊治33例体会

    鼓膜虽位于外耳道的深部,但因其菲薄(厚度约0.1mm),故在耳部或头面部受伤时常被波及导致破裂穿孔.我科近2年来对33例外伤性鼓膜穿孔进行保守综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廖绍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也称直肠周围系膜全切除术(complete circumferential mesorectal excision,CCME),1982年由英国学者Bill Heald等首先提出.临床实践证明,TME对降低直肠癌术后复发以及提高长期生存率均有良好效果,目前正成为一种标准的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接受.

    作者:孔勇;温建机;汪祖来;陈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穿支皮瓣的研究进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穿支皮瓣在肌皮瓣和筋膜皮瓣基础上得到发展,逐渐成熟并在全世界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研究表明,对于肌皮皮瓣,无论是皮下肌肉或是皮下筋膜,都不是皮瓣存活的必要条件,皮肤的血供主要来自肌肉深部血管的主干发出肌皮血管进入肌肉前后所发出的血管穿支,穿支以接近垂直方向穿过深筋膜,再进入皮下组织和皮层,以供应肌肉浅面的皮肤.仔细解剖肌皮穿支血管,在没有以肌肉或皮下筋膜血管丛为载体的情况下,皮瓣也能良好的存活.通过选择性的切取皮肤而保留其下肌层,可以减少供区的组织缺损.

    作者:朱格非;王玉荣;孙家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原发颈胸交界处非肺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采用半蛤壳状切口对原发颈胸交界处非肺源性肿瘤进行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5月至2004年12月我们应用半蛤壳状切口对8例颈胸交界处肿瘤进行了手术治疗,资料收集包括肿瘤的病理类型与范围、切除的方式、手术并发症及预后.结果:7例病人肿瘤完整切除,切缘阴性,其中5例成功地完成了肿瘤及其受累组织的En bloc切除,切除的受累组织包括肺(n=3)、心包(n=2) 、上腔静脉(n=1) 、迷走神经(n=1)、喉返神经(n=1)、壁层胸膜与星壮神经节(n=1).2例病人出现轻微的并发症,无手术死亡.随访期2个月~5年9个月,2例病人死于肿瘤复发.结论:颈胸交接处肿瘤的病理类型复杂,合理的术前评估与肿瘤分类有利于术式的选择.采用半蛤壳状切口有利于肿瘤的暴露与切除,并发症及死亡率低,可获得满意的长期疗效.

    作者:王祖义;刘学刚;唐震;史向前;刘以尧;李小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螺旋CT增强扫描影像特征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肝癌介入治疗病人的螺旋CT增强扫描图像,并同介入治疗时的DSA图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67例中有53例癌灶由腹腔干供血,14例由肠系膜上动脉供血;肝动-静脉漏 (AVS) 7例,肝动-门脉漏 (APVS) 5例,门脉主干癌栓7例,门脉分支癌栓21例.结论:肝癌介入治疗前螺旋CT增强扫描具有重要的价值,能为介入治疗提供众多有用的信息,指导介入治疗的实施.

    作者:陈亚明;高松学;张刚;周涛;丁克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畸形固定期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

    目的:探讨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畸形固定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9例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畸形固定期病人行屈肌起点滑移术治疗,其中5例曾于挛缩期行神经、血管松解术,1例于畸形期曾行肌腱延长术.结果:经6个月~10a随访,19例中,优9例、良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73.7%.结论:屈肌起点滑移术适用于轻、中型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治疗,手术损伤较轻,术后可保留各指的独立运动,且对手指屈曲力量的影响轻.

    作者:李中檀;李炳万;李大村;李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主管: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