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附19例报告)

张少军;姜之全;马骏;孙辉;娄飞云

关键词:听神经瘤, 面神经, 显微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操作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巨大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的病人作回顾性分析,17 例采用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 例采用乙状窦前入路.结果:本组肿瘤全切15例;次全切除4 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及其它并发症;镜下肿瘤全切率78.9%,术后面瘫6例;肿瘤复发3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对大型听神经瘤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有效地保留面神经的功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挛缩期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

    目的:探讨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挛缩期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挛缩进行期7例行肘部神经、血管松解术6例,坏死肌肉和神经切除神经移植、肌腱移位术1例;挛缩恢复期10例均行神经松解术.结果:经5个月~20a随访,挛缩进行期7例中,疗效优3例、良2例、可1例,行坏死肌肉和神经切除、神经移植、肌腱移位术1例疗效差;挛缩恢复期10例中,优3例、良3例、可3例、差1例.松解术的优良率为68.8%(11/16).其中疗效较差的5例在晚期再行屈肌起点滑移术,疗效达优1例,良2例,可1例,差1例.经松解术和二期补充性手术,总优良率达87.5%(14/16).结论:积极的神经松解术是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挛缩期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中檀;李炳万;李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附19例报告)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操作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巨大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的病人作回顾性分析,17 例采用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 例采用乙状窦前入路.结果:本组肿瘤全切15例;次全切除4 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及其它并发症;镜下肿瘤全切率78.9%,术后面瘫6例;肿瘤复发3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对大型听神经瘤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有效地保留面神经的功能.

    作者:张少军;姜之全;马骏;孙辉;娄飞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的临床分期及其治疗

    目的:探讨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的临床分期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将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划分为急性缺血期(24h以内)、挛缩期(24h~6个月)和畸形固定期(6个月以上),挛缩期又分为挛缩进行期(24h~1个月)和挛缩恢复期(1~6个月).急性缺血期5例均采用筋膜切开减压术治疗;挛缩期采用神经血管松解术16例,坏死肌肉和神经切除神经移植、肌腱移位术1例;畸形固定期19例均采用屈肌起点下移术治疗,其中5例曾于挛缩期做过神经、血管松解术,1例在畸形期做过肌腱延长术.结果:经2个月~20a随访,急性缺血期5例疗效均优;挛缩进行期7例中,优3例、良2例、可1例、差1例;挛缩恢复期10例中,优3例、良3例、可3例、差1例;畸形固定期19例中,优9例、良5例、可4例、差1例.结论:急性缺血期筋膜切开减压术、挛缩期积极的神经松解术及畸形固定期前臂屈肌起点滑移术是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不同临床分期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李炳万;李中檀;李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影响经蝶进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有关解剖学问题

    经蝶窦入路手术是目前治疗垂体腺瘤的主要手术方法.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在临床上渐趋成熟.该手术对垂体功能及周围重要结构的影响轻微,不仅能切除垂体微腺瘤而且也可以切除垂体大腺瘤(直径≥1cm)及巨腺瘤(直径≥3cm).与经蝶窦入路相关的蝶窦与鞍区的解剖对手术进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廖建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肺内管道断层解剖学研究进展

    有关肺的断层解剖,早就见诸于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但一直未引起重视.1970年以来,现代断层影像技术尤其是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技术的临床应用,为肺断层解剖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纪元.充满气体的肺所产生的良好天然对比、极佳的密度分辨力和断层成像无影像重叠等优点,使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肺的解剖细节,因此在肺断层解剖学研究和肺部疾病的影像诊断中,CT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作者:刘树伟;王怀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股骨小转子方位角的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目的:测量股骨小转子与股骨颈长轴的夹角,旨在为准确、迅速判断小转子方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54根防腐尸体股骨标本,测量股骨小转子长轴线与股骨颈中轴线夹角.结果:所测股骨小转子长轴线与股骨颈中轴线夹角平均值为(43.22±4.86)°.数值离散度较小.结论:此角度可为判断小转子方位提供参考.

    作者:魏波;李康华;陈日景;郑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治疗胸腰椎骨折16例

    目的:探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对胸腰椎骨折的固定效果及术后神经恢复情况.方法:采用GSS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16例,其中胸椎7例、腰椎9例,伴脊髓损伤15例;全部行椎板切除减压、取自体髂骨行小关节及横突间植骨.结果:1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月,伤椎高度恢复尤其是矢状位生理曲度恢复,无脊椎侧弯,原突入椎管内骨块均已复位或去除.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B、C、D、E由术前的2、4、6、3、1例提高至1、1、3、4、7例.结论:GSS用于胸腰椎骨折的内固定,具有安装简便、省时、短节段固定、固定牢靠等优点,可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和临床疗效.

    作者:殷圣银;陈仁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腕管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为临床行腕管内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用局部解剖法在50侧上肢标本上观察并测量腕管、腕横韧带、正中神经和腕管内容物等解剖参数.结果:腕管的左右径、腕横韧带的长度、正中神经距腕横韧带的垂直距离、腕管及内容物的横断面积以及面积比等均是近侧端大过远侧端,而腕管的前后径、正中神经的径线、腕横韧带的厚度等则为近侧端小于远侧端.结论:腕管是一个缺乏伸展性的骨-韧带管道,任何因素卡压正中神经均可导致腕管综合征.在对患者做正中神经松解治疗时,保守注射疗法一般应在掌长肌腱内侧进针,手术治疗时应在腕横韧带远侧端切开.

    作者:骆耐香;秦小云;周思;兰羚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骨折74例

    肱骨干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的损伤,其治疗方法有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以及常规的切开钢板内固定等方法,但对粉碎性骨折很难保证一次性复位成功.自2002年9月~2004年10月,我科使用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的组合式外固定支架,采取切开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肱骨骨折74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胡永东;左方;李清春;雷建军;张战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不同剖宫产术式的手术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3种剖宫产术式的优缺点,寻找安全性大、优越性强的手术方式.方法:对150例足月妊娠具有手术指诊的产妇随机分3组,分别采用新式(Ⅰ组)、腹膜外(Ⅱ组)及子宫下段(Ⅲ组)剖宫产术,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病率等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Ⅰ组与Ⅲ组相比,手术时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Ⅰ组与Ⅱ组相比有差异(P<0.05);排气时间Ⅰ组与Ⅱ组相比无差异(P>0.05),Ⅰ组与Ⅲ组相比有差异(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病人疼痛轻,排气快,术后病率低.

    作者:陈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高位桡动脉1例

    女尸1具,年龄约30余岁.在手术解剖其右上肢时,发现桡动脉从肱动脉高位分出,现报道如下.腋动脉行于腋窝深处,于大圆肌下缘续于肱动脉.肱动脉起始部外径为4.2mm.该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沟、正中神经的内侧下行,至肱二头肌中上1/3、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上方11. 5cm处分为外侧的桡动脉和内侧的尺动脉(见图1).

    作者:洪虹;唐洗敏;潘开超;刘志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损伤39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肝损伤患者的诊治过程.结果:37例手术治疗,其中缝合法33例,清创性肝切除3例,腹腔镜止血、引流1例;2例保守治疗.治愈37例,死亡2例.结论:诊断性腹腔穿刺对于肝损伤的诊断至关重要;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李良;张军;赵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新生儿窒息110例救治体会

    新生儿窒息可引起新生儿脑瘫、智力发育迟缓甚至死亡.及时有效的救治对降低其死亡率、致残率极为重要.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0月救治新生儿窒息110例,报告如下.

    作者:曹小芳;张广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浓集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物成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自体浓集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复合物的成骨作用,以寻求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方法.方法:中国白兔24只,随机分成3组.小牛脱钙松质骨(DBCB)作为载体,将一定量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与不同浓度含有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的单核细胞悬液复合,制成MSCs/BMP/DBCB复合物(MⅠ:1×106,MⅡ:1×105和MⅢ:1×104),分别回植在骶棘肌内.术后2、4、8、12周取材,对标本做放射影像学、大体观察、显微镜组织学观察.结果:MⅠ组新骨生成量多于其它组.结论:复合物具有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潜能,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炎;孔荣;尚希福;朱六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情况及治疗效果进行初步观察.方法:采用开放、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比较简易智能量表(MMSE)对49例脑卒中后患者进行治疗及血管性认知功能测试.结果:随访49例,有不同程度认知障碍者39例(79.6%),其中30例为轻度认知障碍(76.9%).治疗前MMSE(25.41±3.10)分,治疗后4周及12周时MMSE分别为(26.84±6.18)分和(28.16±3.60)分,治疗前后MMSE分值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结论:脑卒中后1~3个月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普遍存在,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刘晓林;路屹;李强;张郁文;陈齐鸣;屈洪党;吴国林;韦道祥;钱伟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目的:探讨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BCB)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抽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并分离、培养、扩增和建立诱导MSCs,将其和BCB复合.手术建立兔双桡骨干15mm骨骨膜缺损的动物模型,实验侧植入MSCs/BCB,对照侧植入BCB,通过X线、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观察不同时相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在第12周时,实验侧骨缺损得到骨性修复,对照侧则未能修复.结论:MSCs在体内能成骨,MSCs/BCB能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作者:江兵;孔荣;朱六龙;张文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动力髁螺钉临床应用的失误及并发症分析

    目的:分析动力髁螺钉(Dynitic Condylar Screw,DCS)临床应用中的失误及并发症的原因,并探讨减少失误、降低并发证发生率的具体措施.方法:采用DC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46例;回顾性分析其手术失误及并发症发生原因.结果:按Shelbourane评定标准,优26例、良12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83%.46例中,出现技术失误1例,系DCS主钉位置不当;产生并发症6例,包括1例螺钉松动、3例DCS钢板折断、1例术后感染、1例伸膝装置粘连.结论:(1)失误及并发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手术操作、DCS自身设计、生物力学设计、手术时间的选择及术后功能煅炼不当.(2)减少失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策是严格掌握DCS适应证、规范的手术操作及重视术后康复指导.

    作者:胡四生;俞胜宝;汪颖峰;李徽;方小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NO、NOS与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内耳疾病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而内耳微循环障碍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研究内耳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理和病变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脑缺血不仅常见于脑血管意外,还和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导致的微小动脉病变相关.脑缺血可引起听觉传导功能障碍或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而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损伤常可使原有的损伤进一步加重.

    作者:曾宪霖;郑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局部切除2例

    1 病例介绍例1,男性,82岁.厌食、尿黄、明显消瘦,伴右上腹不适、间歇低热2月余.体检:T 37.4℃,巩膜轻度黄染,右上腹轻度深压痛,右肋缘下扪及肿大胆囊.

    作者:林斌;石鑫;陈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HA人工骨治疗孤立性骨囊肿临床体会

    孤立性骨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良性骨肿瘤样变,好发于青少年长管骨的干骺端,由于骨被破损占据,造成大量的骨缺损,大大降低骨骼的坚固性,在很轻微的外力下易造成病理性骨折,目前治疗多趋向于手术.

    作者:张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主管: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