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骨折74例

胡永东;左方;李清春;雷建军;张战勇

关键词:组合式, 外固定支架治疗, 骨外固定技术, 手法复位, 小夹板固定, 肱骨干骨折, 钢板内固定, 粉碎性骨折, 治疗方法, 切开复位, 疗效满意, 固定治疗, 骨科临床, 肱骨骨折, 损伤, 北京
摘要:肱骨干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的损伤,其治疗方法有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以及常规的切开钢板内固定等方法,但对粉碎性骨折很难保证一次性复位成功.自2002年9月~2004年10月,我科使用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的组合式外固定支架,采取切开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肱骨骨折74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附19例报告)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操作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巨大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的病人作回顾性分析,17 例采用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 例采用乙状窦前入路.结果:本组肿瘤全切15例;次全切除4 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及其它并发症;镜下肿瘤全切率78.9%,术后面瘫6例;肿瘤复发3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对大型听神经瘤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有效地保留面神经的功能.

    作者:张少军;姜之全;马骏;孙辉;娄飞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新生儿窒息110例救治体会

    新生儿窒息可引起新生儿脑瘫、智力发育迟缓甚至死亡.及时有效的救治对降低其死亡率、致残率极为重要.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0月救治新生儿窒息110例,报告如下.

    作者:曹小芳;张广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眼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眼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为影像诊断、介入治疗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测30例(60侧)成人颅底湿性标本的眼动脉及其分支的形态、大小及毗邻关系.结果:①眼动脉分别起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起始部的前上壁(占93.34%)、海绵窦段前部(占3.33%)或脑膜中动脉(占3.33%),起始处外径为(1.46±0.40)mm.②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行于视神经下方、管底硬脑膜鞘内,在视神经管颅口处62.50%位于视神经内下方,在视神经管眶口处85.72%位于视神经外下方.③眼动脉眶内段分为3段,并形成2个弯曲.④视网膜中央动脉起始位置不恒定,起始处外径为(0.57±0.12)mm.结论:熟悉眼动脉的行径及其主要分支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有利于眶尖区疾病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时避免损伤眼动脉及其分支.

    作者:朱友余;庞刚;石献忠;胡玉婷;孟庆玲;韩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影响经蝶进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有关解剖学问题

    经蝶窦入路手术是目前治疗垂体腺瘤的主要手术方法.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在临床上渐趋成熟.该手术对垂体功能及周围重要结构的影响轻微,不仅能切除垂体微腺瘤而且也可以切除垂体大腺瘤(直径≥1cm)及巨腺瘤(直径≥3cm).与经蝶窦入路相关的蝶窦与鞍区的解剖对手术进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廖建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目的:探讨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BCB)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抽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并分离、培养、扩增和建立诱导MSCs,将其和BCB复合.手术建立兔双桡骨干15mm骨骨膜缺损的动物模型,实验侧植入MSCs/BCB,对照侧植入BCB,通过X线、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观察不同时相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在第12周时,实验侧骨缺损得到骨性修复,对照侧则未能修复.结论:MSCs在体内能成骨,MSCs/BCB能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作者:江兵;孔荣;朱六龙;张文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切口组织愈合及粘连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各层次组织的愈合及粘连情况.方法:对20例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行再次下腹部手术患者的一次手术后腹壁、腹膜、子宫切口愈合及粘连情况进行观察,据此分析改良新式剖宫产手术的效果.结果:脂肪层组织不予缝合愈合良好,筋膜、腹肌及腹膜等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腹腔粘连程度较轻,子宫切口愈合好.结论:子宫切口采用可吸收线愈合良好,腹直肌解剖结构恢复好,不缝合脏层壁层腹膜的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美华;张书巧;马晓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畸形固定期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

    目的:探讨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畸形固定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9例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畸形固定期病人行屈肌起点滑移术治疗,其中5例曾于挛缩期行神经、血管松解术,1例于畸形期曾行肌腱延长术.结果:经6个月~10a随访,19例中,优9例、良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73.7%.结论:屈肌起点滑移术适用于轻、中型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治疗,手术损伤较轻,术后可保留各指的独立运动,且对手指屈曲力量的影响轻.

    作者:李中檀;李炳万;李大村;李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眶内壁骨折的CT诊断

    目的:探讨眶内壁骨折的CT诊断价值.方法:50例眶内壁骨折均行常规眼眶轴位扫描,其中18例加行冠状位扫描.结果:CT显示右侧眶内壁骨折40例、左侧眶内壁骨折10例;其中直接显示骨折线及断端错位35例、断裂内陷15例.结论:CT能全面、准确地诊断眶内壁骨折,并能显示眶周结构及软组织受损情况,是目前诊断眶内壁骨折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金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动眼神经海绵窦段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鞍区手术避免损伤动眼神经及其血供提供解剖基础.方法:观测10个尸颅的动眼神经海绵窦段的毗邻结构及血供.结果:动眼神经海绵窦段下方与展神经,内侧与颈内动脉水平段、垂体、垂体柄,外下方与滑车神经、眼神经,外上方与颞叶毗邻.动眼神经海绵窦段30%既接受脑膜垂体干又接受海绵窦下动脉血供,30%单独接受脑膜垂体干血供,40%单独接受海绵窦下动脉血供.结论:动眼神经海绵窦段毗邻结构复杂,滋养血管细小;在鞍区手术时,应特别注意辨认和保护动眼神经及其滋养血管.

    作者:郭徐华;高宜录;金国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剧吐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剧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全组60例妊娠剧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禁食、补液、止吐、纠正酸中毒方法治疗;治疗组除采用对照组疗法外,加行穴位注射和拔火罐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63.3%、治疗组96.7%,治疗组的疗效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05).结论:穴位注射加拔罐结合西医治疗妊娠剧吐,疗效好、起效快、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泽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NO、NOS与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内耳疾病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而内耳微循环障碍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研究内耳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理和病变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脑缺血不仅常见于脑血管意外,还和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导致的微小动脉病变相关.脑缺血可引起听觉传导功能障碍或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而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损伤常可使原有的损伤进一步加重.

    作者:曾宪霖;郑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保留生育功能的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保留生育功能的合理治疗.方法:对30例EM患者采用保守性手术方法治疗,术后口服醋酸甲羟孕酮作巩固治疗.结果:术后随访2年,疼痛明显好转25例(83.3%),月经正常26例(86.6%),妊娠11例(36.6%);盆腔包块复发4例(13.3%).结论:采用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性手术方法治疗EM,对不同病例应个别化处理,但病灶切除要尽量彻底;术后巩固治疗推荐口服醋酸甲羟孕酮.

    作者:陶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以踝管区动脉穿支为蒂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的显微解剖

    目的:为踝管区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踝管区动脉穿支、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及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管区近侧筋膜穿支2支,外径(0.8±0.3)mm(0.4~1.3mm),中侧筋膜穿支0~2支,外径(0.8±0.2)mm(0.4~1.2mm),远侧筋膜穿支2~3支,外径(1.0±0.4)mm(0.5~2.0mm),共同构成踝管区浅深筋膜及皮肤营养血管.在小腿内侧下1/3段,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3支,平均外径(1.1±0.3)mm(0.5~2.5mm),骨皮穿支1~2支,平均外径(1.0±0.3)mm(0.4~2.0mm).上述穿支形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踝管区筋膜穿支支数较多,与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吻合丰富,以踝管区筋膜穿支为蒂的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旋转点在内踝平面,可用于转位修复足前部的软组织缺损.

    作者:张发惠;林松庆;郑和平;谢其扬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骨折74例

    肱骨干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的损伤,其治疗方法有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以及常规的切开钢板内固定等方法,但对粉碎性骨折很难保证一次性复位成功.自2002年9月~2004年10月,我科使用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的组合式外固定支架,采取切开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肱骨骨折74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胡永东;左方;李清春;雷建军;张战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螺旋CT增强扫描影像特征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肝癌介入治疗病人的螺旋CT增强扫描图像,并同介入治疗时的DSA图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67例中有53例癌灶由腹腔干供血,14例由肠系膜上动脉供血;肝动-静脉漏 (AVS) 7例,肝动-门脉漏 (APVS) 5例,门脉主干癌栓7例,门脉分支癌栓21例.结论:肝癌介入治疗前螺旋CT增强扫描具有重要的价值,能为介入治疗提供众多有用的信息,指导介入治疗的实施.

    作者:陈亚明;高松学;张刚;周涛;丁克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人工半肩关节置换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12例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患者施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患者平均年龄64.8岁,1例为三部分骨折,1例为肱骨头劈裂性骨折,10例为四部分骨折,其中3例伴肩关节脱位,手术全部采用可调节式骨水泥型人工肱骨头假体.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1月,Constant评分平均为78.6分(46~92分).随访发现肱骨大结节上移、肩关节下方不稳定和异位骨化各1例.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是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有效方法,精细的手术操作是减少并发症、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作者:李豪青;黄恭康;曹云;张明贵;王建东;何小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也称直肠周围系膜全切除术(complete circumferential mesorectal excision,CCME),1982年由英国学者Bill Heald等首先提出.临床实践证明,TME对降低直肠癌术后复发以及提高长期生存率均有良好效果,目前正成为一种标准的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接受.

    作者:孔勇;温建机;汪祖来;陈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不同剖宫产术式的手术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3种剖宫产术式的优缺点,寻找安全性大、优越性强的手术方式.方法:对150例足月妊娠具有手术指诊的产妇随机分3组,分别采用新式(Ⅰ组)、腹膜外(Ⅱ组)及子宫下段(Ⅲ组)剖宫产术,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病率等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Ⅰ组与Ⅲ组相比,手术时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Ⅰ组与Ⅱ组相比有差异(P<0.05);排气时间Ⅰ组与Ⅱ组相比无差异(P>0.05),Ⅰ组与Ⅲ组相比有差异(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病人疼痛轻,排气快,术后病率低.

    作者:陈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原发颈胸交界处非肺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采用半蛤壳状切口对原发颈胸交界处非肺源性肿瘤进行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5月至2004年12月我们应用半蛤壳状切口对8例颈胸交界处肿瘤进行了手术治疗,资料收集包括肿瘤的病理类型与范围、切除的方式、手术并发症及预后.结果:7例病人肿瘤完整切除,切缘阴性,其中5例成功地完成了肿瘤及其受累组织的En bloc切除,切除的受累组织包括肺(n=3)、心包(n=2) 、上腔静脉(n=1) 、迷走神经(n=1)、喉返神经(n=1)、壁层胸膜与星壮神经节(n=1).2例病人出现轻微的并发症,无手术死亡.随访期2个月~5年9个月,2例病人死于肿瘤复发.结论:颈胸交接处肿瘤的病理类型复杂,合理的术前评估与肿瘤分类有利于术式的选择.采用半蛤壳状切口有利于肿瘤的暴露与切除,并发症及死亡率低,可获得满意的长期疗效.

    作者:王祖义;刘学刚;唐震;史向前;刘以尧;李小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局部切除2例

    1 病例介绍例1,男性,82岁.厌食、尿黄、明显消瘦,伴右上腹不适、间歇低热2月余.体检:T 37.4℃,巩膜轻度黄染,右上腹轻度深压痛,右肋缘下扪及肿大胆囊.

    作者:林斌;石鑫;陈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主管: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