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穿支皮瓣的研究进展

朱格非;王玉荣;孙家明

关键词:皮瓣存活, 血管穿支, 肌肉, 皮下组织, 筋膜皮瓣, 皮肤, 组织缺损, 逐渐成熟, 垂直方向, 穿支血管, 穿支皮瓣, 血管丛, 选择性, 深筋膜, 肌皮瓣, 载体, 应用, 血供, 深部, 皮层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穿支皮瓣在肌皮瓣和筋膜皮瓣基础上得到发展,逐渐成熟并在全世界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研究表明,对于肌皮皮瓣,无论是皮下肌肉或是皮下筋膜,都不是皮瓣存活的必要条件,皮肤的血供主要来自肌肉深部血管的主干发出肌皮血管进入肌肉前后所发出的血管穿支,穿支以接近垂直方向穿过深筋膜,再进入皮下组织和皮层,以供应肌肉浅面的皮肤.仔细解剖肌皮穿支血管,在没有以肌肉或皮下筋膜血管丛为载体的情况下,皮瓣也能良好的存活.通过选择性的切取皮肤而保留其下肌层,可以减少供区的组织缺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肝损伤39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肝损伤患者的诊治过程.结果:37例手术治疗,其中缝合法33例,清创性肝切除3例,腹腔镜止血、引流1例;2例保守治疗.治愈37例,死亡2例.结论:诊断性腹腔穿刺对于肝损伤的诊断至关重要;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李良;张军;赵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羊膜移植在眼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在眼表烧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采用羊膜移植术治疗眼表烧伤患者19例21只眼.结果:21只眼中有19只眼手术成功,其中14只眼角膜恢复透明,5只眼形成角膜斑翳;失败2只眼,1只眼形成角膜白斑,另1只眼角膜上皮明显血管化.无睑球粘连,眼表稳定.结论:羊膜移植可有效应用于眼表烧伤的重建治疗,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目的:探讨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BCB)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抽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并分离、培养、扩增和建立诱导MSCs,将其和BCB复合.手术建立兔双桡骨干15mm骨骨膜缺损的动物模型,实验侧植入MSCs/BCB,对照侧植入BCB,通过X线、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观察不同时相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在第12周时,实验侧骨缺损得到骨性修复,对照侧则未能修复.结论:MSCs在体内能成骨,MSCs/BCB能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作者:江兵;孔荣;朱六龙;张文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切口组织愈合及粘连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各层次组织的愈合及粘连情况.方法:对20例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行再次下腹部手术患者的一次手术后腹壁、腹膜、子宫切口愈合及粘连情况进行观察,据此分析改良新式剖宫产手术的效果.结果:脂肪层组织不予缝合愈合良好,筋膜、腹肌及腹膜等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腹腔粘连程度较轻,子宫切口愈合好.结论:子宫切口采用可吸收线愈合良好,腹直肌解剖结构恢复好,不缝合脏层壁层腹膜的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美华;张书巧;马晓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HA人工骨治疗孤立性骨囊肿临床体会

    孤立性骨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良性骨肿瘤样变,好发于青少年长管骨的干骺端,由于骨被破损占据,造成大量的骨缺损,大大降低骨骼的坚固性,在很轻微的外力下易造成病理性骨折,目前治疗多趋向于手术.

    作者:张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保留生育功能的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保留生育功能的合理治疗.方法:对30例EM患者采用保守性手术方法治疗,术后口服醋酸甲羟孕酮作巩固治疗.结果:术后随访2年,疼痛明显好转25例(83.3%),月经正常26例(86.6%),妊娠11例(36.6%);盆腔包块复发4例(13.3%).结论:采用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性手术方法治疗EM,对不同病例应个别化处理,但病灶切除要尽量彻底;术后巩固治疗推荐口服醋酸甲羟孕酮.

    作者:陶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NO、NOS与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内耳疾病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而内耳微循环障碍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研究内耳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理和病变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脑缺血不仅常见于脑血管意外,还和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导致的微小动脉病变相关.脑缺血可引起听觉传导功能障碍或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而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损伤常可使原有的损伤进一步加重.

    作者:曾宪霖;郑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新生儿窒息110例救治体会

    新生儿窒息可引起新生儿脑瘫、智力发育迟缓甚至死亡.及时有效的救治对降低其死亡率、致残率极为重要.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0月救治新生儿窒息110例,报告如下.

    作者:曹小芳;张广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剧吐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剧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全组60例妊娠剧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禁食、补液、止吐、纠正酸中毒方法治疗;治疗组除采用对照组疗法外,加行穴位注射和拔火罐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63.3%、治疗组96.7%,治疗组的疗效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05).结论:穴位注射加拔罐结合西医治疗妊娠剧吐,疗效好、起效快、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泽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固定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及其预防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固定正畸术后牙釉质脱矿的发病情况,并探讨其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60名固定正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处理,实验组用75%氯化钠涂剂涂托槽周围牙面.正畸结束后观察牙面釉质脱矿情况.结果:对照组釉质脱矿发生率为16.8%,实验组釉质脱矿发生率为8.9%,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脱矿好发牙位是上前牙(48.3%),好发部位是托槽周围和牙颈部.结论:在固定正畸治疗中,在托槽周围涂布75%氯化钠具有显著的防脱矿作用.

    作者:魏磊;穆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治疗胸腰椎骨折16例

    目的:探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对胸腰椎骨折的固定效果及术后神经恢复情况.方法:采用GSS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16例,其中胸椎7例、腰椎9例,伴脊髓损伤15例;全部行椎板切除减压、取自体髂骨行小关节及横突间植骨.结果:1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月,伤椎高度恢复尤其是矢状位生理曲度恢复,无脊椎侧弯,原突入椎管内骨块均已复位或去除.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B、C、D、E由术前的2、4、6、3、1例提高至1、1、3、4、7例.结论:GSS用于胸腰椎骨折的内固定,具有安装简便、省时、短节段固定、固定牢靠等优点,可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和临床疗效.

    作者:殷圣银;陈仁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颞肌筋膜骨膜剥离器在颞部开颅术中的应用

    重型颅脑损伤由于颅内压高,病情发展快,要求迅速开颅手术治疗,术中每一步骤必须干脆利落.笔者自行设计制作的颞肌筋膜骨膜剥离器应用于剥离颞肌筋膜骨膜时符合此要求.自2004年1月~2004年6月,在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中采用该剥离器于骨膜下剥离颞肌及其筋膜,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27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旭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挛缩期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

    目的:探讨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挛缩期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挛缩进行期7例行肘部神经、血管松解术6例,坏死肌肉和神经切除神经移植、肌腱移位术1例;挛缩恢复期10例均行神经松解术.结果:经5个月~20a随访,挛缩进行期7例中,疗效优3例、良2例、可1例,行坏死肌肉和神经切除、神经移植、肌腱移位术1例疗效差;挛缩恢复期10例中,优3例、良3例、可3例、差1例.松解术的优良率为68.8%(11/16).其中疗效较差的5例在晚期再行屈肌起点滑移术,疗效达优1例,良2例,可1例,差1例.经松解术和二期补充性手术,总优良率达87.5%(14/16).结论:积极的神经松解术是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症挛缩期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中檀;李炳万;李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外踝综合征的病因及解剖学基础

    目的:探讨外踝综合征所致外踝部顽固性步行痛及足背外侧麻刺痛的病因、诊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60张成人X线片的内外踝长度作了测量.内踝平均长15.26±1.56mm,外踝平均长27.56±3.14mm.从1989年7月~2004年7月,手术治疗外踝综合征51例56足,施行外踝尖部分切除51例56足;腓骨肌腱鞘及滑膜部分切除术45例49足(双侧4例);距跟骨外侧隆起的骨折块切除术18例19足;腓肠神经松解及跟外侧支切断术48例53足(双侧5例);外踝过长16例,手术修整过长过大的外踝及切除外踝骨刺9例,解除外踝碰撞和肌腱挤压,松解腓肠神经.结果:随访47例,随访期4个月~5年10个月,平均9个月,无一例感染,术后外踝步行痛消失,但跟骨骨折后创伤性扁平足未解决15例16足,非创伤性扁平足3例同时行距舟关节融合,恢复了足弓.结论:本病由于踝关节结构紊乱和外踝先天异常引起.以彻底解除病因为目的的手术治疗,简单易行,效果确实可靠.

    作者:李洪恩;刘祥清;许屾;李伟元;李国建;张印峰;彭光军;高伟;杨荣;衡德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BI)的临床效果.方法:55例SBI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组(28例),对照组(27例),治疗期间监测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在伤后6个月根据GCS评分判定预后,结果分为良好、轻残、重残、植物生存与死亡.结果:在发病后1周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亚低温组为39.29%、对照组为81.48%(P<0.005),外伤后癫痫发生率亚低温组为21.43%、对照组为48.15%(P <0.05),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恢复良好者在亚低温组为46.43%、对照组为18.52%,亚低温组的病死率为21.43%、对照组为48.12%,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有利于降低SBI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崔虎;何先弟;汪华学;邓晰明;吴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肺内管道断层解剖学研究进展

    有关肺的断层解剖,早就见诸于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但一直未引起重视.1970年以来,现代断层影像技术尤其是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技术的临床应用,为肺断层解剖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纪元.充满气体的肺所产生的良好天然对比、极佳的密度分辨力和断层成像无影像重叠等优点,使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肺的解剖细节,因此在肺断层解剖学研究和肺部疾病的影像诊断中,CT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作者:刘树伟;王怀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附19例报告)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操作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巨大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的病人作回顾性分析,17 例采用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 例采用乙状窦前入路.结果:本组肿瘤全切15例;次全切除4 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及其它并发症;镜下肿瘤全切率78.9%,术后面瘫6例;肿瘤复发3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对大型听神经瘤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有效地保留面神经的功能.

    作者:张少军;姜之全;马骏;孙辉;娄飞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螺旋CT增强扫描影像特征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肝癌介入治疗病人的螺旋CT增强扫描图像,并同介入治疗时的DSA图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67例中有53例癌灶由腹腔干供血,14例由肠系膜上动脉供血;肝动-静脉漏 (AVS) 7例,肝动-门脉漏 (APVS) 5例,门脉主干癌栓7例,门脉分支癌栓21例.结论:肝癌介入治疗前螺旋CT增强扫描具有重要的价值,能为介入治疗提供众多有用的信息,指导介入治疗的实施.

    作者:陈亚明;高松学;张刚;周涛;丁克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股骨小转子方位角的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目的:测量股骨小转子与股骨颈长轴的夹角,旨在为准确、迅速判断小转子方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54根防腐尸体股骨标本,测量股骨小转子长轴线与股骨颈中轴线夹角.结果:所测股骨小转子长轴线与股骨颈中轴线夹角平均值为(43.22±4.86)°.数值离散度较小.结论:此角度可为判断小转子方位提供参考.

    作者:魏波;李康华;陈日景;郑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也称直肠周围系膜全切除术(complete circumferential mesorectal excision,CCME),1982年由英国学者Bill Heald等首先提出.临床实践证明,TME对降低直肠癌术后复发以及提高长期生存率均有良好效果,目前正成为一种标准的直肠癌根治性手术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接受.

    作者:孔勇;温建机;汪祖来;陈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主管: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