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影像诊断

唐震;陈峰;施玲华

关键词: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 X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手术后并发症
摘要: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的影像学表现,避免误诊.资料与方法 分析21例EPISBO的影像表现,21例均行CT平扫,其中14例行CT增强扫描,8例行碘水溶性对比剂全胃肠道造影检查.结果 X线胃肠道造影表现:小肠扩张、气-液平面8例,肠间隙增宽5例,肠襻粘连成团3例,腹脂线模糊3例,2例见腹腔积液.7例见肠蠕动缓慢或消失、肠排空减慢,1例肠蠕动和肠排空基本正常.CT表现:肠管扩张21例,肠壁水肿、增厚14例,肠系膜浑浊、腹腔渗出14例,肠管广泛粘连16例,增强扫描8例肠壁强化.结论 EPISBO影像表现介于麻痹性肠梗阻和粘连性肠梗阻之间,肠动力减低明显时其表现类似麻痹性肠梗阻,而粘连为主时其影像表现偏向于粘连性肠梗阻.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不难,影像学检查主要是排除麻痹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以及肠扭转等.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乙肝患者胆囊壁水肿的MRI表现

    目的 探讨胆囊壁水肿的MRI特征及评估慢性乙肝病理变化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慢性乙肝67例,正常18例.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快速采集稳态进动梯度回波(FIESTA)及动态增强扫描.观察有无胆囊壁水肿及其厚度.结果 胆囊壁水肿12例,平均厚度为(5.68±3.78) mm.中度慢性肝炎(G3)、重度慢性肝炎(c-4)各6例.各组间胆囊壁水肿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G3、G4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29).轻度组与中重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正常组与中重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各组间胆囊壁水肿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5,P=0.252).肝纤维化各组(S0 ~S4)内胆囊壁水肿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4).胆囊壁水肿预示中重度慢性肝炎的敏感性33.33%,特异性100%.结论 MRI能敏感地显示胆囊壁水肿.胆囊壁水肿提示慢性乙肝中重度炎症活动,具有较高特异性.

    作者:舒健;赵建农;韩福刚;唐光才;何晓鹏;陈欣;罗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影像表现

    目的 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影像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肝穿刺病理证实的5例肝EHE患者的CT表现.结果 5例CT平扫均表现为肝内多发低密度结节,大小不等,境界清楚,均未见明显钙化及包膜征象,病灶多位于肝周及肝包膜下.3例可见部分病灶有融合,1例可见局部肝包膜轻度凹陷形成“肝包膜凹陷征”.5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轻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进一步向心性强化,但病灶密度仍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呈低密度).2例增强扫描部分病灶表现为边缘强化呈高密度,中央见无强化的低密度区,病灶周边可见薄层更低的环形低密度带形成“晕环征”.2例增强扫描示肝内静脉主干及分支逐渐变细伸向低密度的结节,终止于结节的边缘形成“棒棒糖征”.3例增强扫描可见部分病灶内有静脉分支存在或静脉分支在病灶内穿行.结论 “肝包膜回缩征”、“晕环征”及“棒棒糖征”是肝EHE的影像表现特征,尤其是“棒棒糖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石双任;陈宏伟;陆志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冠状动脉内血流储备测定介入操作临床经验分析

    目的 探讨临床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介入操作的实际情况,为临床广泛应用冠状动脉心肌流量储备分数(myocardial 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压力导丝技术提供经验支持.资料与方法 对冠状动脉造影的狭窄血管选择性使用压力导丝测定FFR.结果 对23例患者的30支靶血管测量了FFR.病变平均狭窄程度为(66.5±8.6)%.首次测量除1支失败外其余均测量顺利.13例患者的16支靶血管因FFR≤0.80受到干预,共置入21枚支架;16支靶血管在支架置入术后共有12支(75%)成功测量FFR,均>0.80,其中4支测量失败(P =0.047).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类型、病变位置、是否为首次测量(支架置入前的测量)、是否为临界病变均不是FFR测量成功与否的独立预测因子.术中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cerebral events,MACCE).结论 FFR测定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性高的技术.FFR评价病变功能意义的准确性有赖于方法学的正确性.

    作者:罗亚玮;张宇晨;张晓玲;高阅春;陈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一例

    患者 男,50岁.以左膝关节肿胀、疼痛就诊,既往左膝有外伤史.X线平片:左膝关节肿胀,腘窝及髌上区见软组织影,左股骨外侧髁骨质呈不均匀囊状低密度,关节间隙未见异常(图1).CT表现:左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影,似由多个大小不等结节融合,密度较均匀,CT值50HU左右,未见钙化;左股骨外侧髁前部骨皮质下见囊状低密度区,周边示硬化,左股骨内侧髁上后方骨皮质毛糙(图2).

    作者:陆文椿;刘伟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脊柱关节病脊柱的MRI表现

    目的 评价MRI在显示脊柱关节病(spondyloarthropathies,SpA)脊柱炎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比较下胸椎和腰椎各脊椎椎单元受累频率.资料与方法 对38例SpA患者行下胸椎和腰椎(T8-S1) MRI检查,其中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和未分化脊柱关节病(undifferentiated spondyloarthritis,uSpA)各19例.下胸椎和腰椎MRI扫描序列均包括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SE)T1WI、T2WI和短TI反转恢复(short tau inversion recovery,STIR)序列,23例同时行平扫和脂肪抑制T1WI增强扫描.在每个椎体前、后缘中点连线,每两条相邻线中间的区域定义为一个脊椎单元.比较各脊椎单元炎性病变的发生率.结果 38例中21例(55.3%)脊柱MRI显示异常,其中急性或慢性椎体炎14例,椎间盘炎10例,脊椎关节炎7例,韧带骨赘4例.AS脊柱受累率为73.7%( 14/19),明显高于uSpA的脊柱受累率36.8% (7/19).T8/9、T9/10、T10/11、T11/12、T12 L1、L1/2、L2/3、L3/4、L4/5、L5/S1脊椎单元炎性病变发生率分别为2.6%、10.5%、15.8%、26.3%、39.5%、28.9%、28.9%、28.9%、7.9%、7.9%.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SpA患者的脊柱炎性改变,在T8-S1范围内病变累及T12 L1脊椎单元频率高.

    作者:黄振国;张雪哲;洪闻;王国春;周惠琼;卢昕;王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幕下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一例

    患者男,50岁.头痛不适5个月,头痛加重及右侧肢体活动受限3天,呕吐一次.体检:水平眼颤,右侧上肢指鼻实验阳性,右侧下肢跟腱胫实验阳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Babinski征阴性.

    作者:席永强;刘晓云;佟丹;马小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薄层MRI联合MR扩散加权成像对直肠癌术前局部分期的价值

    目的 以病理分期作为金标准,探讨薄层MRI联合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直肠癌术前局部分期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首诊直肠癌的4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40例均行常规MRI、薄层MRI和DWI后手术治疗并行病理分期.结果 薄层MRI较常规MRI能更好地显示肠壁的各层解剖结构及肿瘤对肠壁及邻近结构的侵犯范围和程度.常规MRI、薄层MRI联合DWI两种检查方法行IN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45%和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4);T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65%和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N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65%和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2).结论 薄层MRI联合DWI在直肠癌术前局部分期(TN分期)方面优于常规MRI,特别是在T分期方面,薄层MRI联合DWI更具优势,准确性提高到85%;在N分期方面,薄层MRI联合DWI与常规MRI相比无明显差别.

    作者:亓俊霞;白人驹;张翔;于长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数字断层融合检查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筛检的初步应用

    目的 探讨胸部数字断层融合(digital tomosynthesis,DTS)检查对肺内孤立性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的检出能力.资料与方法 肺部可疑结节患者及恶性肿瘤随访患者共87例,均行常规数字化胸部平片和胸部DTS检查,以多层CT作为参照,观察分析DTS和胸部平片对SPN的检出结果,分别统计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进行x2检验,比较两者差异性.结果 87例经CT发现54个结节,胸部平片检出24个,假阳性8个,假阴性30个.DTS检出49个,假阳性1个,假阴性5个.胸部平片和DTS对SPN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4.4%、75.8%、56.3%、75%、45.5%和90.7%、96.9%、92%、98% 、86.1%,DTS与胸部平片对SPN检查的各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S是普通放射学检查的有力补充,能够提高普通放射学对SPN的诊断能力,可作为影像检查链中的重要环节,在肺部肿瘤高危人群低剂量筛检、复诊方面可以替代常规胸片检查.

    作者:赵张平;陈世沛;李剑波;朱文玲;滕红;严天军;李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腹膜后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及血管造影表现

    目的 探讨腹膜后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s,PNET)的CT及血管造影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PNET的CT和血管造影表现.结果 6例中,5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CT平扫1例,血管造影4例.CT表现为腹膜后较大囊实性软组织肿块,大直径约17.0 cm,边界清晰或不清,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呈浸润性或膨胀性生长;平扫肿块密度不均,CT值约14~47 HU,3例示不同程度坏死囊变,2例可见小片状出血灶,1例可见钙化灶.增强扫描肿块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CT值升高约13~25 HU.肿块包绕肾血管2例,累及肾脏并肾血管受压移位4例,肾盂积水4例,累及左肾上腺2例、胰腺1例、左侧腰大肌2例、左侧膈肌1例、左侧输尿管1例.3例可见患侧肾脏出现2支肾动脉,2例腹膜后可见多发淋巴结肿大,1例双侧膈脚后及左颈部淋巴结肿大.3例血管造影显示病灶血供不丰富,1例显示病灶呈团块状肿瘤染色征.结论 腹膜后PNET的CT和血管造影表现缺乏特异性,与腹膜后其他恶性肿瘤不易鉴别.

    作者:罗小华;宋彬;庄雄杰;吴秀蓉;饶明月;张海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颅内脊索瘤并腹腔多发转移一例

    患者女,10岁.头晕,反复发作性颈痛4月余.体检:睑结膜、黏膜苍白,颈部左转及俯屈时有疼痛,右下肢巴氏征(+),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HGB):77g/L,磷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6.0 ng/ml,尿沉渣白细胞:33.6个/uL.

    作者:汪维;杜彬;李恒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一例

    患者男,58岁.3年前外伤后右髋关节反复疼痛,右下肢跛行,行走加重,抗炎治疗后好转.体检:患者一般情况好,右髋部压痛明显、活动受限,骨盆向右侧倾斜,右下肢萎缩.

    作者:陈兴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鞍区绒毛膜癌一例

    患者 女,19岁.10天前无明确诱因剧烈头痛(呈爆炸样),近3天头痛、头晕加重,伴恶心、呕吐,双眼视物模糊.体检:双眼视力粗测下降,双颞侧视野缺损.否认头部外伤史.曾因中枢性尿崩症(继发性)保守治疗.

    作者:李欣欣;汪秀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恶性肿瘤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临床及CT表现分析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肺炎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26例恶性肿瘤继发金葡菌肺炎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26例CT表现常为多种类型影像混合存在,其中磨玻璃密度影及斑片影常见,分别为16例(61.5%)和15例(57.7%),其他影像表现包括:结节影10例(38.5%),肺气囊3例(11.5%),索条影7例(26.9%),胸腔积液11例(42.3%).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继发金葡菌肺炎与普通患者在临床及影像表现上有所不同,其CT表现不具有特异性,无法从影像学上与其他肺炎鉴别.

    作者:宋涛;黎海亮;李辛;陈学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分析

    目的 探讨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并寻找其鉴别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17眼)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 视神经胶质瘤及视神经脑膜瘤CT像上均表现为视神经增粗,均见“双轨征”,前者表现为轨间距增宽的“双轨征”;后者则表现为轨道增宽的“双轨征”.眼眶神经鞘瘤CT表现为球后长轴与眼球前后轴平行的类圆形软组织结节.眼眶神经纤维瘤CT表现形式多样.本研究中各类肿瘤患者在发病年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050,P=0.003).结论 CT在诊断眼眶神经源性肿瘤方面有一定的特异性.

    作者:岳军艳;闫宇涛;杜忆兵;马以勇;吴清武;窦文广;杨瑞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肾动脉瘤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表现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肾动脉瘤(renal artery aneurysms,RA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根据肾动脉局限性膨大1.5倍或以上并与正常肾动脉节段间界限分明诊断RAA,回顾性分析14例RAA患者的MSCTA表现.结果 14例共检出RAA 15个,瘤体大小5 mm ×6 mm ~26 mm ×33 mm.其中2个位于肾动脉主干,11个位于一级分支,2个位于二级及以下分支;1例为多发,其余13例均为单发;8个有明显瘤体钙化,4个可见血栓形成,1例因瘤体破裂伴有肾周积血.结论 MSCTA能为RAA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作为RAA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作者:李硕丰;杨琳;陈然;李新春;祝志;邵长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Siemens HIQ CT机监控探测器故障检修一则

    该CT机的监控探测器从出现故障到完全损坏呈渐进过程,大约经历了两个月.CT机在进行序列扫描时,图像偶尔会出现条状伪影(图1),并有时伴随错误信息CNT-E-GE……0A,提示有球管打火现象.结合图像伪影和信息提示,初步认定是球管的问题,对球管进行打火测试未发现异常,高压训练球管后继续使用.

    作者:张继青;王乃宏;刘福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神经胶质瘤磁敏感加权成像与灌注成像和病理分级对比研究

    目的 评价高场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在脑胶质瘤的术前分级中的价值,肿瘤磁敏感信号(intratumoral susceptibility signal intensity,ITSS)与动态磁敏感增强(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DSC) MR灌注成像中的相对大脑血流容积(maximum 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max)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32例经病理证实的胶质瘤患者分别行术前SWI和动态增强MR灌注成像,按照2007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级标准将胶质瘤分成三组,分析相同层面的ITSS和rCBVmax,分别比较ITSS分级、rCBVmax值、病理级别之间的相关性,评价ITSS和rCBVmax在胶质瘤病理分级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ITSS在胶质瘤中表现不同的形态,可呈点状、条状,或点条状聚集成团、片状;多位于肿瘤内部靠近T1WI呈强化部分的内侧.ITSS在不同级别的胶质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1).ITSS分级与胶质瘤的病理分级明显相关(r=0.961,P<0.0001).rCBVmax与ITSS级别之间显著相关(r=0.846,P<0.0001),但ITSS为密集的部位往往并非rCBVmax所处的位置.ITSS对高级别胶质瘤的诊断敏感性为94.7%、特异性为84.6%、阳性预测值为90%和阴性预测值为91.7%.结论 高场MR非对比增强SWI、rCBVmax、脑胶质瘤病理分级间有很高的相关性,SWI对脑胶质瘤的术前分级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曾飞雁;余永强;王昌新;刘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对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CT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605例临床怀疑冠心病(579例)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26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男333例,女272例,年龄22~87岁,平均(60.1±12.5)岁.利用工作站软件测量每例心脏EAT体积,同时观察冠状动脉是否发生病变、病变程度(包括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钙化积分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分为无斑、软斑、钙斑、混斑)、有无壁冠状动脉,记录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有先相关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分析EAT体积与BMI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EAT体积与BMI呈正相关(r,=0.504,P<0.001).所有病例总体分析,有、无粥样硬化两组EAT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病变组低于有病变组(Z=-4.839,P<0.001).患相关疾病者中有、无粥样硬化两组EAT体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冠状动脉病变组低于有冠状动脉病变组(Z=-2.885,P=0.004).分别对BMI< 24、≥24及<30的病例按有、无粥样硬化分组比较EAT体积差异,均显示EAT体积无病变组低于有病变组(Z=-3.714,P<0.001;Z=-3.53,P<0.001;Z=-4.871,P.<0.001);但BMI ≥30的28例中,冠状动脉有、无病变组EAT体积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Z=-0.024,P=1).进一步对BMI< 30的病例行冠状动脉患病风险评估计算得出,EAT体积>147.13 mm3则患病风险高;EAT体积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显示,EAT体积与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及左旋支的狭窄程度均无相关.EAT体积与钙化积分程度呈正相关(r,=0.146,P<0.001).EAT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支数呈正相关(r,=0.209,P<0.001).不同性质斑块心外膜脂肪量不同(x2=21.288,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无斑块组低于软斑组(P =0.002);无斑块组低于混斑组(P<0.001);其他无差别.分别对有、无粥样硬化病例按是否出现壁冠状动脉分组,分析两组间EAT体积差异,结果显示无论有无粥样硬化,有、无壁冠状动脉两组心外膜脂肪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022,P=0.307;Z=-0.267,P=0.79).结论 CT测量EAT体积与BMI呈正相关;对于非肥胖者,EAT体积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危险性的独立预测指标,EAT体积>147.13 mm3者,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性大;EAT体积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钙化积分呈正相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相关;带有软斑(包括软斑及混斑)患者EAT体积较大;EAT体积与是否出现壁冠状动脉无关.

    作者:文亮;何利平;韩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大鼠放射性肺损伤CT定量分析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大鼠放射性肺损伤CT肺功能定量分析及其与肺功能试验的相关关系,初步探讨CT定量分析对于放射性肺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将60只SPF级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60Co右肺单分割照射20Gy,另一组为空白对照组.于照射后第2、4、6、8、12、16周行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并作CT肺功能定量分析,每组随机抽取5只大鼠测定肺功能试验指标,行HE染色比较观察其病理学变化.结果 大鼠照射后改变仅发生在照射野内且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改变与人相似.照射组大鼠第2~16周右肺平均肺密度均值高于对照组,且Pulmo曲线峰值右移.大鼠放射性肺损伤CT肺功能定量分析与肺功能试验指标部分相关,其中用力肺活量(FVC)与像素指数(PI)-800-7oo相关性好(r=0.936,P<0.01).结论 放射性肺损伤大鼠的CT肺功能定量分析指标与肺功能试验指标(PFT)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早期放射性肺损伤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曹阳;田志雄;田大为;曾俊杰;吴光耀;徐丽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CT、MRA在老年脑膜瘤手术切除计划制定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三维血管成像在老年脑膜瘤手术切除计划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实施次全切手术的12例老年性脑膜瘤血管成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通过三维血管成像模拟操作早期制定次全切手术方案,其中3例瘤体基底较宽,单纯入路难以顾及人路远侧结构,2例瘤体深度包裹颅内重要动脉,3例侵及脑干或脑实质(功能区),2例瘤体位置较深,颅内重要血管阻碍手术操作窗,2例窦旁脑膜瘤静脉窦部分被侵犯,侧支循环通路建立不完善,术中所见与三维血管成像图像高度一致,术后一致认为手术计划合理.结论 应用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对老年脑膜瘤患者进行术前风险度评估,能帮助临床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从而降低手术创伤及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陈建强;韩向君;史克珊;关莹;战跃福;李香营;聂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