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对原发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原因的分析

何波;李颢;陈伟;吴岩;贾科锋;宋光义;韩丹

关键词: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尿路成像
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对原发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原因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52例UPJO患者经MSCT扫描CTA、CTU重组后,对引起梗阻的原因做出分析,再与手术探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52例患者共54处UPJO,CT怀疑39处为肾盂输尿管狭窄,14处为迷走血管压迫所致,1处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息肉.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影像结果与手术病理相一致.结论 MSCT扫描和重组可作为原发性UPJO术前评估的重要和常规方法 ,以指导手术.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颅骨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CT和MRI诊断

    目的 探讨颅骨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有病理学检查结果的8例颅骨LCH,8例均行CT扫描,其中3例行MRI检查,1例同时行增强MRI检查.结果8例共发现9个病灶,其中侵犯额骨3例,顶骨2例,颞骨1例,枕骨1例,同时累及蝶骨和颞骨1例.主要表现为起源于颅骨板障并侵犯颅骨内外板、边界清楚的骨质破坏,病灶内残留小骨片、脂质和软组织肿块,CT表现为不均匀密度.MRI T_1WI呈低-中等信号,T_2WI呈混杂中等一高信号,中度强化.结论 CT和MRI是颅骨LCH的主要诊断方法 ,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张斯佳;皇甫幼田;弓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离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4层MSCT、MRI及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 与组织学对照,评价64层螺旋CT和1.5 T MRI在显示离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对13例尸检患者的心脏,行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CT及MRI检查,并与病理学相对照.采用诊断试验分析CT、MRI诊断各型斑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CT、MRI对斑块分类的准确性.结果94个CT、MRI层面可与相应的组织学层面相对应.CT对于各型斑块分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Ⅰ~Ⅱ型,0%和100%;Ⅲ型,0%和100%;Ⅳ~Ⅴ型,92.3%和86.8%;Ⅵ型,0%和100%;Ⅶ型,100%和100%;Ⅷ型,100%和97.8%.MRI对于各型斑块分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Ⅰ~Ⅱ型,60%和100%;Ⅲ型,80%和100%;Ⅳ~Ⅴ型,96.2%和86.8%;Ⅵ型,100%和98.9%;Ⅶ型,93%和100%;Ⅷ型,100%和98.9%.结论 CT、MRI可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对斑块进行分型MRI优于CT.

    作者:李涛;赵绍宏;蔡祖龙;周卫华;杨立;高元桂;郭爱桃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颅内室管膜下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分析

    目的 探讨颅内室管膜下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室管膜下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室管膜下瘤属良性肿瘤,中年男性多见,具特征性表现:(1)幕上肿瘤多位于侧脑室内室间孔或透明隔附近,幕下则以第四脑室多见;(2)肿瘤多呈类圆形、椭网形或轻度分叶,边界清楚,以实性成分为主,病灶内可伴小囊变及出血,幕上肿瘤钙化较少见,幕下者部分可见钙化;(3)CT平扫示肿瘤实性部分呈等或低密度,MR平扫T_1WI呈低、稍低或等信号,T_2WI以高信号为主;瘤内小囊变区呈更低密度及长T_1、长T_2信号;(4)CT、MR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结论 充分认识颅内室管膜下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对肿瘤的术前诊断和术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余国威;张雪林;郑伟基;韦洁贞;韩路军;苏欢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MSCT评价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胰疾病的关系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PD)的MSCT表现及特点,评估JPD与胆胰疾病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经消化道造影证实的JPD患者的MSCT影像表现,根据有无伴发胆胰疾病分为两组,分别测量JPD直径大小,计算MSCT对JPD的检出率和胆胰疾病的发生率.结果51例JPD患者中,MSCT的检出率约为98%(50/51),合并胆胰疾病的发病率约为76%(39/51);合并组的憩室直径约(1.96±0.79)cm,无并发胆胰疾病组为(1.46±0.48)cm,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8,0.01<P<0.025).结论 十二指肠降段内侧与胰头之间的囊袋状影是JPD的MSCT特征表现;JPD与胆胰疾病的形成关系密切.其憩室的大小是一个潜在的因素.

    作者:毛志群;刘建滨;郭一清;刘鹏;曾琦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CT导向经皮穿刺椎体活检术在椎体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经皮穿刺椎体活检技术及其对椎体病变定性诊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62例椎体病变患者,男45例,女17例,单椎体病变38例,两椎体病变14例,多椎体病变10例.其中颈椎2例,胸椎28例,腰椎25例,骶尾椎7例.颈椎病变患者取仰卧位,胸、腰、骶椎病变患者取俯卧位.在CT横断扫描导向下,对病变部位穿刺活检,穿刺标本送病理学检查.结果62例患者均穿刺成功,52例(80.8%)成功取得病理组织并得到明确的病理结果,6例未取得病理组织,3例病理诊断不明确,1例不相符.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10例,得到了明确的组织学诊断,4例恶性病变因细胞组织太少仍不能明确组织学特征.结论 CT引导下椎体穿刺活检术,具有微创、安全、取材准确、可靠、方便等优点,是脊柱病变活检的理想方法 ,可以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组织学依据.

    作者:祝婷婷;甘万崇;胡红耀;饶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颅骨表皮样囊肿的CT及MRI特征

    目的 探讨颅骨表皮样囊肿(SEC)的CT和MRI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SEC的CT及MRI表现.9例行CT平扫;8例行MRI检查,其中6例包含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8例MRI检查中2例行MRI平扫,4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2例只行MRI增强检查;其中7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病变均为单发,起自板障.9例CT平扫示颅骨呈膨胀性改变,7例密度不均,其中5例病变可见钙化;2例病变密度均匀.6例MRI平扫,4例呈以长T_1、长T_2为主混杂信号,1例呈均匀长T_1、长T_2信号,1例呈短T_1、长T_2信号.6例DWI序列中5例呈高信号,1例呈低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重组后,1例呈稍高信号,1例呈高信号,4例呈稍低信号.6例MRI增强检查,2例病变无强化;4例病变内部和/或边缘强化,同时1例邻近硬膜明显强化.结论 SEC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其定位及定性诊断.

    作者:张丽红;张云亭;张敬;张权;孙志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18)F-FDG PET/CT表现一例

    患者男,48岁.消瘦1年,伴上腹部不适、暖气半年.胃镜示:胃底、胃体胃角黏膜不规则粗大、僵硬、表面糜烂,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大小不等结节样隆起.病理诊断:胃体及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内大量淋巴样细胞.

    作者:吴江;朱虹;吉蘅山;薛杨波;张垒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肌内黏液瘤MRI表现一例

    患者女,65岁.右大腿内侧无痛性肿块2年,呈渐进性增大.体检:右大腿上段内侧触及大小约7 cm×5 cm肿块,质硬,边界清楚,无压痛,活动度差,按压后无肢体麻木不适,局部皮肤无红肿,无破溃.实验室检查阴性.

    作者:于向荣;张威江;杨金妹;唐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鼻及鼻咽孤立性髓外浆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目的 探讨鼻及鼻咽孤立性髓外浆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并评价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组织学证实鼻及鼻咽孤立性髓外浆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发生于鼻咽3例,上颌窦2例,鼻腔1例,鼻腔、筛窦及蝶窦1例,鼻腔、额窦、筛窦、蝶窦及上颌窦1例;病变边界较清楚,呈椭圆形3例,分叶状5例;病变大径20~92 mm,平均49 mm.CT表现:鼻部病变造成周围骨质变形、变薄、移位、吸收,其中3例伴局部破坏;鼻咽病变位于黏膜下,黏膜表面光滑,邻近骨质未受累.与脑实质比较,平扫7例呈等密度,1例呈不均匀高密度;增强后2例呈中度、较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高度强化.MRI表现:T_1WI、T_2WI均呈等信号,其中7例T_1WI信号较均匀,T_2WI散在细条状略高信号,另1例可见片状短T_1、长T_2出血信号;增强后病变中度强化6例,显著强化2例,其中7例病变内可见强化更明显的细条状间隔,对应T_2WI所示略高信号.3例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均为速升缓降型.MRI均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伴发的炎症及术后的复发.结论 鼻部病变所致骨质变形和吸收、鼻咽病变黏膜下生长、MRI平扫等信号和增强后所示间隔强化是鼻及鼻咽孤立性髓外浆细胞瘤较常见表现;CT和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联合应用能够对其诊断、治疗及随访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作者:杨本涛;刘淑玲;王振常;郝大鹏;陈青华;鲜军舫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脂肪肝的MRI研究进展

    脂肪肝系指肝内脂肪含量超过肝湿重的5%或光镜下每单位面积内含脂滴的肝实质细胞超过30%.临床上根据患者有无饮酒史分为酒精性脂肪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toholic fatty livet disease,NAFLD).NAFLD习惯性被视为一系列肝脏脂肪变化的总称,组织学方面包括单纯性脂肪变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后者也可进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NAFLD在我国现已成为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肝活检虽然是目前诊断脂肪肝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它的创伤性及抽样误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在临床的应用.因此寻找无创便捷、安全可靠的检测方法非常有必要.

    作者:吕培杰;陈克敏;柴维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四肢软组织脂肪肉瘤的MRI与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四肢软组织不同病理类型脂肪肉瘤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四肢脂肪肉瘤患者的MRI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2例分化良好型由>75%的脂肪信号和非脂肪成分组成,后者表现为>2 mm的间隔和结节,呈长T_1、长T_2信号.5例黏液型中2例主体呈等/长T_1、长T_2信号,内见间隔和斑片状脂肪信号区;3例呈以长T_1、长T_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仅1例内见斑片状脂肪信号,部分伴有坏死、出血、轻度骨皮质破坏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1例去分化型呈以稍长T_1、长T_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内见结节状脂肪信号,伴邻近肌肉水肿和轻度骨皮质破坏.4例多形型呈以长T_1、长T_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几乎无脂肪,部分伴坏死、出血、邻近肌肉水肿和骨质破坏.行增强扫描的2例黏液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根据脂肪肉瘤的MRI表现可以推测肿瘤的组织学分化程度,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作者:聂佩;郝大鹏;徐文坚;刘吉华;朱玉亮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静脉尿路造影联合CT平扫对上尿路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静脉尿路造影(IVU)后的螺旋CT平扫(IVU+CT)对上尿路疾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195例患者因临床怀疑上尿路疾病、超声(US)未能确诊而行IVU检查,从中实时选出IVU不能作明确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71例.其中65例行立即或延迟腹部CT平扫,将原始资料传递至影像工作站做后处理,获得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和容积再现(VR)图像.比较IVU+CT与单纯IVU对上尿路病变的诊断能力.结果IVU+CT诊断正确62例,诊断符合率达95.4%.同期IVU检查的195例中确诊者124例(63.6%),两者有统计学意义(χ~2=29.4,P<0.05).IVU+CT对上尿路结石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6%、91.3%,对上尿路病变定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2%、100%;与此相对应,IVU的结果分别为59.0%、89.7%、70.8%和43.1%.结论 IVU+CT对上尿路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且相对省时省力,是对IVU的重要补充.

    作者:方向明;胡晓云;胡春洪;陈宏伟;崔磊;庄启湘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肝功能MELD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通过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与肝功能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及慢性肝病患者治疗前后的随访研究,探讨磁共振DWI在评价慢性肝病肝储备功能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30名正常自愿者及60例慢性肝病患者行肝脏磁共振DWI(包括15例治疗前后的随访复查),测量并比较正常组与病例组间、治疗前与治疗后间肝实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析标准化ADC值与MEL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标准化ADC值较正常组降低(P<0.01),治疗后标准化ADC值较治疗前升高(P<0.01).b=800 s/mm~2时,标准化ADC值与MELD评分呈高度负相关,r=-0.70,P<0.01;治疗前后标准化ADC值变化与MELD评分变化也呈显著性负相关,r=-0.61,P=0.017.结论 肝实质ADC值与MELD评分高度相关,对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病程演进及疗效观测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有效评价慢性肝病肝储备功能的影像学指标.

    作者:陆力坚;黄仲奎;龙莉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枢椎齿状突摄影体位的改进

    枢椎齿状突张口位投照常受患者张口困难的影响,容易与上颌门齿或枕骨粗隆重叠而显示不佳.据了解在大医院其已完全被CT扫描所取代.笔者在基层工作中根据齿状突周围解剖关系,利用X射线投照原理对枢椎齿状突摄影体位进行改进.通过对18例患者图像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与体型对其影响有限.而对颌面部外伤致张口困难者尤为重要,且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胡隆尧;张成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及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鉴别

    目的 探讨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PMA)的MRI影像学特征.资料与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PMA的MRI资料进行回顾,分析PMA的MRI特征,并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进行比较.结果男、女各2例,发病年龄分别为4岁2例、13岁及22岁各1例.发病部位分别为鞍旁、丘脑、左颞叶及右侧小脑近中线各1例.肿瘤边界清楚,瘤周无水肿.MRI 2例呈囊实性改变,2例呈均匀长T_1、长T_2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瘤体呈等信号,肿瘤内可有出血.增强后明显壁结节强化1例,3例均质环形中度强化,肿瘤囊壁轻度均匀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 PMA是一类瘤周无水肿、好发于近中线部位、多见于儿童的世界卫生组织(WHO)Ⅱ级的侵袭性星形细胞瘤.MRI作为PMA主要的影像检查手段,有助于术前诊断及与其他肿瘤的鉴别.

    作者:黄清玲;刘文;刘宏毅;朱海青;张龙江;卢光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64层螺旋CT对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结构异常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64-MSCT)成像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CHD)心内结构异常的应用价值.资科与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23例CHD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5分评分法分析术前心脏CT图像质量,比较CT与超声心动图(ECHO)及手术结果.结果(1)>6岁年龄组的CT图像质量优于≤6岁年龄组.(2)23例CHD心内结构异常共62处,MSCT、ECHO及两者联合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0.82%、95.28%及98.38%.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多平面重组(MPR)多方位成像是诊断心内结构异常的主要技术.结论 了解64-MSCT对CHD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提高对CHD心内结构异常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申艳光;苏兰芳;王云华;黄霆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腕部肿瘤样钙质沉着症一例

    患者男,36岁.1年前无意间触到左腕关节外侧肿块,后逐步缓慢增大,并向尺侧凸出,胀痛逐渐加重;15天前出现关节功能障碍.体检:左侧腕关节尺侧见类圆形肿块,直径约4 cm,质地较硬,边界欠清,活动度差,有轻压痛.肿物外侧皮肤有紧绷感.无红肿、溃疡及窦道形成.术前检查无钙磷代谢异常;肝肾功能正常.

    作者:杨正武;张文伟;乔炳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脑出血患者CT灌注成像的影像学特点

    目的 探讨脑出血(ICH)患者CT灌注成像(CTP)的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 27例患者于发病后5 h~2周行CTP检查,观察其影像学特点.结果上矢状窦的时间密度曲线稳定,能够反映ICH后颅内的总体灌注情况.灌注缺损面积介于血肿与水肿加血肿面积之间;这种现象在基底节区前后侧比左右侧明显,且在某一方向更为显著;血肿周围灌注降低呈阶梯样改变,靠近血肿区达到缺血损伤的程度.ICH并发脑积水患者的灌注明显降低.脑血管畸形继发的出血可见血管影像.结论 CTP可以反映ICH患者颅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血肿周围存在缺血性损伤,这种损伤可能与血肿压迫和出血时的机械损伤等有关.CTP能够反映脑积水和颅内高压继发的低灌注.亦可能在鉴别出血的原因和出血方式上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作者:孙祥荣;郭富强;陶克言;王多姿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CT诊断腹腔型隐睾恶变一例

    患者男,33岁.主诉3个月前无意发现右下腹部包块.无疼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不适等.曾在外院B超提示右肾积水而来本院求治.体检:右下腹部可扪及成人拳头大小质韧包块,边界不清,无压痛,移动度欠佳.右侧阴囊未扪及睾丸,左侧阴囊睾丸大小正常.

    作者:邰迎吉;张炜;邹伟;李峻;吴峻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CTA对急性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于急性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学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CT平扫及腰穿明确诊断的自发性SAH 38例患者资料,在SAH急性期(3~10天)做CTA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全脑动脉造影检查比较.结果38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32例,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对动脉瘤的检出敏感性为96.97%,特异性为100%.结论 MSCTA是简单、快速、无创、安全、可靠的脑血管成像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DSA检查,可作为SAH急性期患者病因诊断的首选筛查方法.

    作者:相丽;郑穗生;宫希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