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及其疗效评价

包宗明;张恒;蔡鑫;史晓俊;高大胜;王洪巨;宋伟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 心导管, 封堵器
摘要:目的:评价双盘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X线透视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13岁以下儿童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视下,采用经皮穿刺放置封堵器方法治疗继发孔型ASD16例,术后立刻、24h、1月、3月进行TEE或TTE和X线胸片检查,以评价其疗效.结果:本组16例封堵器置入均获成功.其中9例术后胸闷症状立即消失,第2天即能下床活动,无特殊不适主诉;另7例症状在2周后逐渐好转.1例术后仍有微量分流,3个月后分流才消失;术后1个月有8例右房及右室内径较术前缩小.14例术后3个月TTE显示ASD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良好;另2例失访.结论:经皮封堵治疗继发孔型ASD,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的特点.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宫颈癌中MMP-2及TIMP-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2(TIMP-2)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宫颈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1例宫颈癌和16例正常宫颈组织中MMP-2和TIMP-2的表达情况.结果:MMP-2、TIMP-2在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均无表达,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5%(38/51)、47.1%(24/51),有显著性差异(P<0.01).MMP-2、TIMP-2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无关,但与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MMP-2、TIMP-2的表达与宫颈癌的侵袭转移有关,MMP-2、TIMP-2可作为预测宫颈癌侵袭转移潜能和临床预后的指标.

    作者:李敏;王文福;汪青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后路椎间盘镜(METRx)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135例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METRx)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操作治疗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METRx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5例.结果:本组病人术后MRI检查显示突出椎间盘得以摘除,脊髓及神经根已获得充分减压;无手术并发症发生.全组病人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5个月,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3.3%.结论:METRx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具有手术切口小、创伤小、神经根减压彻底、术后恢复快等特点,适用于除术后复发以外的各种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王晖;陈明;吴小涛;熊传芝;黄建华;吴昊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重度烧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4年1月,我院烧伤科收治Ⅱ°烧伤面积>30%TBSA 36例,Ⅲ°烧伤面积>10%TBSA 17例,共计53例.男43例,女10例,年龄17~58岁.按随机原则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28例(男23例、女5例)和延迟肠内营养组(DEN)25例(男20例、女5例).两组病人在烧伤前均无严重器质性病变,病人的年龄、烧伤总面积、深度亦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作者:周惠丽;陈保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20例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注射用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用唑来膦酸4mg加入生理盐水溶液50ml,静滴30 min,对照组用帕米膦酸二钠90mg加入生理盐水溶液750ml,静滴6h.两组均一次性给药后连续观察28d.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0%,对照组70%,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和55%,两者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唑来膦酸是新一代骨吸收抑制剂,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所致疼痛有较好的止痛效果,且安全性高.

    作者:王洪亚;王子安;吴穷;秦风展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关节镜下及切开复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或切开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胫骨平台骨折的病人按骨折类型分为两组:A组12例为SchatzkerⅠ型、Ⅱ型和Ⅲ型,在关节镜下手术;B组为SchatzkerⅣ型、Ⅴ型和Ⅵ型,共26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结果:随访13~36个月,平均26个月.按Rasmussen评分标准,A组优8例、良4例,B组优9例、良11例、可6例.结论:关节镜下治疗SchatzkerⅠ型、Ⅱ型和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创伤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Schatzker Ⅳ型、Ⅴ型和Ⅵ型高能量损伤,既要注意解剖复位,亦要重视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有利病人康复.

    作者:郑延贵;历文华;黄明;胡德康;卓巍;冯磊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单孔神经切断术的三维手术解剖

    目的:利用计算机重建技术显示并研究与单孔神经切断术有关的手术解剖以及手术模拟.方法:取新鲜颞骨标本块,不脱钙聚合物包埋,骨切片机连续薄切片,经图像处理重建单孔神经、圆窗区及其毗邻结构.结果:重建图像细致精确,完整地显示了与单孔神经切断术有关的手术解剖,实现了单孔神经切断术的三维手术模拟,并初步提出以圆窗膜后端为参照点寻找单孔神经的方法.结论:应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研究单孔神经切断术的手术解剖可以提供直观的立体视觉,能清楚显示各结构之间复杂的空间毗邻关系,可以满足临床医师的颞骨手术解剖研究和手术设计的需要.

    作者:戴培东;张天宇;王克强;王正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手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30例,其中行经腹左髂静脉松解、右髂动脉后置吻合术7例,左髂静脉切开成形、右髂动脉后置吻合术18例,左髂静脉病变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术5例;同时行左股静脉瓣膜缩窄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20例.结果:无手术死亡,患肢肿胀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原有肢体溃疡愈合或好转.随访21例,随访时间2~36月(平均23月),效果满意.结论: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以恢复血流通畅,手术效果良好.

    作者:段鹏飞;钱爱民;周为民;余朝文;聂中林;桑宏飞;朱礼炜;李晓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髋臼及股骨上端畸形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及对策

    目的:分析髋臼及股骨上端畸形致人工髋关节置换(THR)术后脱位的原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本组行全髋置换术172例后发生脱位5例(2.9%),其中后脱位4例,前脱位1例.发生时间早在术毕搬动时,迟在术后第20天.脱位原因分析,4例存在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前倾角过小,术中未能调整;1例为股骨上端畸形,假体头臼对合不良.结果:复位后牵引6周1例、髋人字石膏固定6周1例,手术调整前倾角2例、调整股骨假体柄1例,均未发生再脱位.结论:为避免发生脱位,术前CT平扫了解髋臼前倾角和股骨头包容程度,做好特殊假体准备;术中加大加深髋臼以增加臼杯的包容度,并调整股骨头、颈角度来配合对应关系.术中人工髋试活动稳定性良好是减少术后脱位保证.

    作者:孔荣;禹德万;方诗元;黄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与骨膜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报道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与骨膜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与骨膜瓣带蒂转移或游离移植术,治疗股骨颈骨折32例、骨囊肿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8例(20侧)及骨不连1例.结果:股骨颈骨折术后3~4个月愈合31例,另1例过早负重致骨折移位而失败,无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例;2例股骨颈骨囊肿术后4~6个月痊愈;股骨头缺血坏死疗效优良17例,优良率为94%;1例胫骨骨不连术后7个月痊愈.结论: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与骨膜瓣带蒂转移,是治疗股骨颈骨折、骨囊肿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继仁;邱志龙;唐新桥;谢红波;唐颖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骨盆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近20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内固定手术已成为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首选方法.手术可大限度地复位固定骨折,恢复骨盆的解剖形态和近似正常的骨盆力学性能,对提高疗效和改善后期功能状况起到积极作用,克服了保守治疗及外固定治疗复位不良、力学强度不足、长期卧床和远期并发症高的缺点.

    作者:李伟元;李洪恩;刘祥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直肠癌治疗后应用CT随访的价值

    目的:探讨CT检查在直肠癌治疗后复发与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5例直肠癌治疗后病人常规盆腔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mm,必要时改为5mm,其中有16例病人作了增强扫描.结果:25例中有12例诊断为复发,其中表现为骶前软组织肿块4例,伴一侧梨状肌及闭孔内肌受侵各1例;淋巴结转移4例,主要转移部位为髂内、髂总、及腹股沟淋巴,其中1例伴一侧输尿管扩张;骶椎转移1例;肝脏转移2例;吻合口肿块1例,伴一侧梨状肌受侵.结论:CT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能较清晰反映盆腔内及全身的情况,可作为直肠癌治疗后随访的一个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黄云海;蒋朝霞;张进;黄早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内耳道底的断面解剖学研究

    目的:进一步明确内耳道底各结构的断面形态,为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用火棉胶包埋技术将6例成人头颅标本制备成厚0.5~2mm的耳颞部横切片,观察内耳道底的结构.结果:选取2mm厚和0.5mm厚两种切片中典型的内耳道底上部层面和下部层面进行描述.结论:火棉胶切片很好地显示了内耳道底通过的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对该区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靳颖;刘津平;李云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带血管蒂胫骨远端骨膜瓣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设计带血管蒂胫骨远端骨膜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观测胫骨远端内侧面、前外侧面骨膜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与邻近动脉的吻合关系.结果:胫骨远端内侧面骨膜血管来自内踝前动脉的骨膜支3~6支,外径0.3~1.0mm.胫骨远端前外侧面骨膜血管来自外踝前动脉的骨膜支1~3支,外径0.4~0.8mm;腓动脉穿支降支的骨膜支2~4支,外径0.5~1.0mm.内踝前动脉在楔骨内缘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跗内侧动脉吻合;腓动脉穿支降支循外踝前外侧下行与外踝前动脉吻合,并沿腓骨短肌腱的前缘前行,终支与跗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相吻合.结论:以内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和以外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前外侧骨膜瓣,可移位修复距骨颈骨折不连和距骨体缺血性坏死.

    作者:张发惠;陈振光;郑和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与椎间盘镜手术有关的下腰椎解剖学参数的研究

    目的:观测与椎间盘镜手术有关的下腰椎解剖学参数,为该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30~50岁正常成年志愿人员共72例,通过普通X线腰椎正、侧位摄片及CT扫描,对下腰椎的解剖参数进行了观察.结果:L3~5椎板下缘厚度分别为(0.95±0.14)cm、(0.85±0.12)cm及(0.8±0.09)cm,L3~S1黄韧带的厚度分别为(0.35±0.01)cm、(0.35±0.01)cm及(0.35±0.01)cm,L3~S1黄韧带在上位椎板附着部位距此椎板下缘的距离分别为(0.93±0.12)cm、(0.65±0.08)cm及(0.62±0.08)cm,L3~5硬膜外腔的大小(中央)分别为(0.51±0.08)cm、(0.3±0.04)cm及(0.15±0.03)cm,L3~5椎板下缘距椎间隙的距离分别为(-0.43±0.12)cm、(0.52±0.15)cm及(0.98±0.13)cm,L3~5椎板的宽度分别为(2.83±0.27)cm、(3.25±0.26)cm及(4.61±0.31)cm,L3~5椎板的倾斜角度分别为(65.78±5.27)°、(45.53±3.84)°及(32.35±2.76)°.结论:了解与椎间盘镜手术有关的下腰椎解剖学参数,有利于椎间盘镜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和手术方案的设计.

    作者:涂意辉;杨安礼;蔡丰;黄河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寰枢椎脱位5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组共5例,单纯寰椎前脱位2例、伴齿状突骨折的环枢椎脱位3例;行前路拉力螺钉内固定2例,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钢丝内固定并经枢椎关节突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3例.结果:随访3~12个月,5例患者均获得即刻稳定,寰枢椎解剖关系正常;其中4例神经症状完全消失,1例四肢肌力由术前的1~2级恢复到术后的4级,遗有轻度的感觉障碍.结论:寰枢椎脱位早期可靠内固定,使颈椎获得即刻稳定,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有效方法.

    作者:秦金桥;李保良;王兴水;魏思奇;王建民;方达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吗啡依赖性大鼠海马CA1区NKB细胞的改变

    目的:观察吗啡依赖性大鼠海马CA1区NKB细胞的变化.方法:用皮下注射吗啡法建立雄性大鼠吗啡依赖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大鼠CA1区NKB细胞的变化.结果:吗啡依赖性大鼠海马CA1区NKB细胞免疫反应减弱,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NKB细胞减少与吗啡依赖性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周郦楠;王冶;张广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先天性色痣1例

    1 临床资料患儿,男,9岁,2001年8月17日就诊.全身广泛散在黑色斑点、丘疹、斑块9年.患儿出生时即可见全身散在针尖、芝麻大小黑色斑点状皮疹,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增大.无自觉症状.

    作者:甘晓东;刘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bFGF对人关节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体外单层培养的人负重关节软骨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对8例来自人负重关节软骨细胞系进行体外单层传代培养,从第2代起试验组培养液中加入bFGF,观察细胞的倍增时间(DT)、流式细胞分析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指数,并与无bFGF组相比较.结果:与未加bFGF相比较,加用10μg/ml bFGF后,DT缩短,S期细胞数升高,细胞凋亡无变化.结论:bFGF能促进培养的人关节软骨细胞生长,不引起细胞凋亡.

    作者:周新社;戴(克寸)戎;汤亭亭;胡诞宁;周建生;肖玉周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及其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双盘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X线透视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13岁以下儿童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视下,采用经皮穿刺放置封堵器方法治疗继发孔型ASD16例,术后立刻、24h、1月、3月进行TEE或TTE和X线胸片检查,以评价其疗效.结果:本组16例封堵器置入均获成功.其中9例术后胸闷症状立即消失,第2天即能下床活动,无特殊不适主诉;另7例症状在2周后逐渐好转.1例术后仍有微量分流,3个月后分流才消失;术后1个月有8例右房及右室内径较术前缩小.14例术后3个月TTE显示ASD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良好;另2例失访.结论:经皮封堵治疗继发孔型ASD,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的特点.

    作者:包宗明;张恒;蔡鑫;史晓俊;高大胜;王洪巨;宋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沙浴治疗兔膝骨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沙浴对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关节周围血流、膝关节滑膜及软骨的病理改变的影响,为中老年人膝骨关节炎的沙浴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青紫兰兔15只,成功建立OA动物模型13只,其中12只随机分成自由活动组(A),自由活动加沙疗组(B),健侧关节沙疗对照组(C).在平均气温32℃情况下,将模型兔下半部分掩埋在干燥的40~50℃的海沙中,1次25~30min,1次/d.观察沙疗后即时的膝关节周围血流情况,以及经过沙疗10d和20d后膝关节滑膜及软骨的病理改变.结果:沙疗后患侧膝关节活动改善,膝关节周围血管内血流明显增加,膝关节滑膜细胞层次逐渐减少、炎症细胞明显减少,但软骨细胞退变改善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明显.结论:沙疗能增加治疗部位的血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消退,对正常关节无不利影响.

    作者:李秀增;王俊;张朝春;姚丽青;裘建尧;李丽;韩峭青;莫群;左惠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主管: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