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限制型心肌病和缩窄性心包炎的影像学诊断

程怀兵;赵世华

关键词:限制型心肌病, 缩窄性心包炎, 原发性心肌病, 未分类型心肌病, 遗传性, 世界卫生组织, 扩张型, 混合性, 肥厚型心肌病, 种类, 心脏病学, 分子基础, 继发性, 获得性, 右室, 心律, 齐性, 美国, 基因, 合会
摘要:心肌病种类繁多,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将原发性心肌病分成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以及致心律不齐性右室型心肌病和未分类型心肌病[1].2006年,美国心脏协会对心肌病分类提出了新的建议[2].新分类以基因及分子基础为依据,将心肌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心肌病又分为遗传性、混合性和获得性3种类型.在新的分类中肥厚型心肌病属于遗传性,而扩张型和限制型属于混合性.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上期读片窗答案

    术前病理 蝶鞍区及鞍上占位性病变.手术及病理所见 全麻后鼻内镜下行颅底肿物切除术.术中见鞍底、蝶窦前壁大部分骨质已破坏,视神经管骨壁菲薄,局部破坏,鞍上肿物呈暗灰褐色,吸引器和垂体刮匙彻底清除肿瘤后,切除标本送病检.

    作者:朱光斌;张雪林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PHILIPS TD数字胃肠X线机故障检修二则

    故障现象一 常规透视.踏下脚闸,透视图像时有时无,控制台面上的曝光指示灯与参数显示屏显示值(3 mA 110 kV透视大值)随图像的有无断续闪现,有时正常工作数秒后又出现上述表现.

    作者:王南疆;胡周颖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基于动态因果模型研究小脑在癫痫发作间期痫样放电中的作用

    目的 采用脑电功能磁共振同步联合成像(electroencephalogram-functional MRI,EEG-fMRI)方法,观察癫痫发作间期痫样放电时脑活动情况,探讨小脑在痫样放电中的作用及神经机制.资料与方法 10例复杂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行EEG-fMRI,以发作间期痫样放电的相关设计模式对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进行分析,对比观察痫样放电引起的大脑皮层及小脑活动情况,采用动态因果模型(dynamic causal modelling,DCM),观察两者之间功能连接和因果关系.结果 发作间期痫样放电时,在大脑皮层广泛激活的基础上,小脑半球的代谢活动也明显增强,其中8例小脑的大激活点位于小脑半球皮层,2例位于小脑蚓部.皮层与小脑之间存在可靠的双向功能连接.结论 发作间期痫样放电时,大脑皮层中的癫痫灶通过皮层下的神经核团与小脑之间形成往返神经环路;小脑在癫痫的发放和传播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朱建国;卢光明;张志强;田蕾;钟元;孙康健;王中秋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CT对脾多灶性病变的病因分析与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CT对脾多灶性病变的病因分析与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脾多灶性病变患者的CT资料.结果 30例中,恶性淋巴瘤7例,转移瘤6例,多发囊肿5例,脾梗死3例,血管瘤2例,结核2例,淋巴管瘤1例,多发脓肿1例,神经纤维瘤1例,白血病和恶性组织细胞病脾浸润各1例.CT能清楚地显示脾多灶性病变的部位、大小、数量、形态、密度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脾多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0%.结论 脾多灶性良性病变以囊肿多见,多灶性恶性病变以淋巴瘤和转移瘤多见.CT对脾多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作者:李邦国;文丹;余洪;利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霉菌性食管炎一例

    患者 男,61岁.进食梗阻感,胸骨后疼痛,曾咳鲜红色血约3 ml,不含血块及咖啡样物;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4型半年,入院前曾行化疗.患者述2个月前化疗时即略感吞咽梗阻.体检:患者神清、痛苦貌,伴咳嗽、发热,体温38.4℃,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哕音,腹软,上腹轻压痛.

    作者:陈涛;夏进东;张茜;陈晓荣;赵益林;彭丽蓉;朱正鹏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螺旋CT分析胃间质瘤的转移特征与疗效的关系

    目的 探讨螺旋CT分析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的转移特征和疗效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搜集资料完整的GST转移患者22例,回顾性分析和总结该病的转移特征,并评价伊马替尼治疗效果.结果 22例GST转移患者中,肝转移13例,脾转移6例;腹壁切口区软组织转移及腹膜、胸膜转移3例;腹膜及盆腔转移4例;淋巴结转移2例;3例CT示有淋巴结肿大,病理证实为轻度反应性增牛或轻度慢性炎症改变.伊马替尼治疗11例,多因素分析表明伊马替尼治疗为影响转移性GST患者牛存时间的重要因素.结论 GST淋巴结转移少见,主要以血行转移为主.并有一定的种植转移概率,伊马替尼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范庆忠;孙勇;高剑波;杨敏;韩静;郭富强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限制型心肌病和缩窄性心包炎的影像学诊断

    心肌病种类繁多,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将原发性心肌病分成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以及致心律不齐性右室型心肌病和未分类型心肌病[1].2006年,美国心脏协会对心肌病分类提出了新的建议[2].新分类以基因及分子基础为依据,将心肌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心肌病又分为遗传性、混合性和获得性3种类型.在新的分类中肥厚型心肌病属于遗传性,而扩张型和限制型属于混合性.

    作者:程怀兵;赵世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双源CT和超声心动图评价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的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评价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情况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临床拟诊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同期行DSCT和超声心动图(ultrasound cardiography,UCG)检查,检查前均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取年龄<1岁、经手术证实有肺动脉发育异常的患儿19例为观察对象,以手术结果为标准,从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左右肺动脉汇合、肺动脉狭窄、未闭动脉导管及主肺侧支血管等方面回顾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显示能力,并评价其主要测量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DSCT原始图像及三维重组图像清晰,并可多角度、任意层面地进行观察,对肺动脉发育和血供来源的显示优于UCG(DSCT总体性能参数:敏感性93%,特异性97%,阳性预测值99%,阴性预测值83%;UCG总体性能参数:敏感性79%,特异性80%,阳性预测值92%,阴性预测值57%),两者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主肺动脉0.97,左肺动脉0.96,右肺动脉0.92).结论 不对心率进行干预,评价婴幼儿肺动脉及分支的变异和发育情况,DSCT优于UCG.

    作者:司彪;柳澄;乔彬;程召平;段艳华;梁长虎;刘世合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及DSA表现

    目的 探讨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的临床特点及DSA表现.资料与方法 15例患者经DSA诊断为MMD,分析其临床特点及DSA表现,并与CT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CT示脑出血11例(其中原发脑室出血6例),脑梗死3例,1例正常;DSA示双侧病变14例,单侧病变1例.所有病例均见颅底及基底节区异常增生血管网及颈内、外动脉侧支循环建立.结论 对于反复出现脑缺血症状或CT提示原发性脑室出血、脑叶或颅底多发出血或梗死灶的中青年患者应考虑MMD可能,DSA可确诊MMD,并对侧支循环的评价具有独特的优势.

    作者:范文辉;杜柏林;常耀祖;邹文娜;曾素红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及延迟成像检测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MR心肌灌注成像(PI)联合延迟扫描成像检测梗死心肌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行MR首过心肌灌注及延迟扫描成像检查.分别计算低灌注节段组和正常灌注节段组灌注信号强度参数前后信号增强大强度(SIp)、相对峰值强化率(SI%)、累积信号强度(ASI)、对比剂到达时间(t0)、强化峰值时间(t1),对比剂流入到强化峰值50%s时间(t1/2)、对比剂流入到强化峰值时间(Tp)、大曲线上升斜率Slope(α).观察心肌低灌注节段,并与DSA结果比较.测定延迟扫描强化区与无强化区的信号强度值,计算强化区体积占心肌总体积的比值,分析强化区体积所占心肌总体积的比值与每搏输出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心肌首过灌注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两种方法存在较好的相关性(X2=21.0,P<0.05,r=0.53).(2)正常灌注节段组各参数分别为:SIp(162.8±30.2),SI%(136.2±6.6),ASI(931.4±98.1),t0(16.2±1.1),t1/2(18.5±1.4),t1(22.4±1.4),Tp(9.7±1.7),Slope(α)(16.1±1.7).低灌注节段与正常灌注节段参数SIp、SI%、ASI、t1、Tp、Slope(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p、SI%、Tp、Slope(α)为反映心肌首过灌注TIC的特异性参数,能敏感地反映缺血的程度.(3)延迟强化后,异常延迟强化区信号值(616.6±38.4)与正常延迟强化区信号值(304.0±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延迟强化区体积比与患者每搏输出量呈负相关(r=-0.977,P<0.05).结论 MR心肌PI通过灌注参数的分析可以评估梗死心肌的程度,参照延迟增强的结果,可确定梗死心肌,并计算梗死面积,是对心肌血供情况的直接反映.

    作者:娄明武;张秋敏;范义;曾国安;邱翔;胡卫东;刘永爵;梁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AGFA CR系统故障检修一则

    故障现象 CR像上出现较多的黑色细线伪影.故障分析与检修 首先在CR后处理工作站显示器上观察图像,发现图像上已有黑线伪影,可排除激光相机故障.再仔细观察多幅图像上的黑色细线伪影,发现两个特点:一是黑线伪影随机分布,出现的位置、长度及数量不固定,可排除由IP板损坏所致;二是黑线伪影总是与IP板在扫描仪中扫描时走行的方向垂直,即与激光扫描线的方向一致.初步考虑系SOLO扫描仪故障.

    作者:梁华刚;姚怀刚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和心电编辑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和心电编辑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应用双源CT对87例房颤患者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按4分法进行分段评价.将图像质量分值低于1分或连续两段2分者纳入需要心电编辑组.比较无需编辑组和需要编辑患者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结果 对87例共1218段动脉进行图像质量评价.42例无需心电编辑,45例需心电编辑,两组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编辑后,有36例(80%)达到诊断要求.结论 通过选择适当的重组时相,双源CT对部分房颤患者能直接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图像.心电编辑能够明显改善房颤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

    作者:黄伟;周长圣;何雯雯;张龙江;赵燕娥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CT脑灌注成像在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的初步应用

    目的 探讨CT脑灌注成像在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35例超早期(发病<6 h)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CT头颅平扫及CT脑灌注成像.在常规轴位CT扫描后选取基底节区层面,经肘静脉团注45 ml非离子型对比剂,同时开始持续40 s的单层连续动态扫描,重组的40幅动态图像使用CT脑灌注软件进行处理,获得灌注图像.测量双侧基底节区感兴趣区的局部脑血流量(CBF)及局部灌注达峰时间(TTP),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35例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有29例被后期追踪CT或MRI证实为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其中20例梗死灶直径>5 mm(<20 mm),9例病灶<5 mm;余6例CT复查为阴性而临床诊断为脑梗死.20例梗死灶直径>5 mm(<20 mm)中有17例CT灌注为阳性,表现为CBF明显低于正常侧,TTP明显长于正常侧;另外3例未发现灌注异常区.20例梗死灶直径>5 mm(<20 mm)患者患侧及对侧的局部灌注平均CBF分别为(384.9±118.7)ml·min-1·L-1和(256.2±80.3)ml·min-1·L-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98,P<0.01);患侧及对侧的局部平均TTP分别为(12.8±3.4)s和(9.6±3.8)s,双侧对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7.104,P<0.01).9例病灶<5 mm患者中,仅2例CT灌注为阳性,患侧及对侧局部灌注平均CBF分别为(448.0±137.8)ml·min-1·L-1和(422.2±229.6)ml·min-1·L-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4,P>0.5);患侧及对侧局部平均TTP分别为(10.1±2.0)s和(9.3±1.3),两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9,P>0.5).结论 CT脑灌注成像能为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提供有价值的脑血流动力学信息,为临床超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陈进军;宁景春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结合体部伽玛刀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合立体定向体部伽玛刀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 将原发中晚期肝癌52例分为A、B两组.A组:30例,采用单纯TACE术,且行TACE术均在2次以上;B组:22例,采用TACE+体部伽玛刀治疗,先行TACE术1~3次后,再进行体部伽玛刀放射治疗,单次剂量为36~44 Gy.并观察比较肿瘤治疗后的近期疗效、患者生存期及并发症.结果 A、B两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56.7%(17/30)和86.3%(19/22);患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70.0%和90.9%,中位生存期为11.2个月和15.5个月;两组并发症无明显差别.结论 TACE结合体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姜华;袁曙光;闫东;王家平;李迎春;杨有;童玉云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单次对比增强双能量去骨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目的 利用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为对照,评价双能量CT血管成像(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46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时行3D-DSA.以3D-DSA为对照,以患者和以部位为分析单位计算DE-CTA的诊断准确性.以相似的方法在3D-DSA和DE-CTA上测量动脉瘤长轴、短轴及瘤颈大小.结果 3D-DSA证实11例无动脉瘤,35例有40个动脉瘤,动脉瘤平均长轴、短轴及瘤颈大小分别为(5.76±3.39)mm、(4.79±3.27)mm和(3.37±1.72)mm.DE-CTA正确检测了34例患者38个动脉瘤,漏诊2个动脉瘤.以3D-DSA为诊断标准,以患者和动脉瘤部位为分析单位,DE-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1%、100%和95.0%、100%;诊断≤3 mm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和100%.DE-CTA检测动脉瘤平均长轴、短轴及瘤颈大小分别为(5.54±3.48)mm、(4.50±3.31)mm和(3.11±1.67)mm;两种技术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r=0.969、0.957、0.870;P=0.000).结论 与3D-DSA相比,单次对比增强DE-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龙江;柴学;赵艳娥;周长圣;郑玲;卢光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GE Revolution XR/d型DR故障检修二则

    故障现象一 图像检测控制系统(image detector controller,IDC)与数字图像采集工作站(Acquisition Digital Station,ADS)连接失败,机器不能工作.故障分析 DR机是一个复杂的数字化系统,它主要是由IDC、悬吊球管头架系统OTS(Overhead Tube Suspension)、ADS、诊断床系统以及电源高压控制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通过集线器(HUB)进行数据通信.

    作者:徐又军;王一;徐向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局灶性脑皮层发育不良的MRI诊断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皮层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的MRI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CD患者的MRI表现.常规行横断位、矢状位及垂直于海马长轴的斜冠状位扫描,获得T1 WI、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图像.结果 23例FCD病灶均表现为一侧大脑半球内局限性病变.病灶区域皮质增厚18例,灰白质分界模糊20例,皮层下白质异常信号22例,脑回、脑沟形态异常14例,邻近蛛网膜下腔局限性扩大4例.T1WI、T2WI及FLAIR显示灰白质分界模糊分别为6例、20例及18例;皮层下白质异常信号分别为3例、16例及19例;脑回、脑沟形态异常分别为12例、10例及11例.结论 FCD的MRI表现为皮质增厚、灰白质分界模糊、皮层下白质异常信号、脑回、脑沟形态异常及邻近蛛网膜下腔局限性扩大.T2WI及FLAIR显示灰白质界限、白质内异常信号较T1WI敏感,T1WI显示脑回、脑沟形态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赵殿江;朱明旺;杜铁桥;王大堃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CT引导下儿童软组织内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硬化治疗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硬化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经影像诊断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患儿资料.在CT引导下局部穿刺平阳霉素硬化治疗,采用平阳霉素2 mg、生理盐水2 ml、2%利多卡因2.5 ml、泛影葡胺1 ml.结果 53例中,38例(71.7%)治愈,13例(24.5%)有效,2例无效.6例(11.3%)发生副反应.无误穿正常组织和正常组织药物渗漏现象.其中病变位于颌面部27例(50.9%).结论 CT引导下软组织内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平阳霉素硬化治疗,安全可靠,治愈率高,可以作为该类疾病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郭万亮;周珉;盛茂;王琪;张明常;刘玉奇;高云剑;梁继中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双源CT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左室心功能和室壁运动:与超声心动图的对比研究

    目的 评价双源CT(dual source CT,DSCT)在评估冠心病患者整体心功能和室壁运动与临床常规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m,ECG)的一致性.资料与方法 将25例冠心病患者DSCT冠状动脉成像数据用以心功能评估,估测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和节段性室壁运动,并和ECG对比.结果 DSCT和ECG测得25例FS、EF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约0.71,0.26,均>0.05),相关性均良好(r分别约0.86和0.87,P均<0.001);两种方法对室壁运动的判断按病例数和节段数计算一致性均很好(Kappa值分别约0.85、0.86,P均<0.001);DSCT诊断的室壁运动异常节段的室壁增厚率较对侧显著减低(P<0.01).结论 DSCT时间分辨率高,在复杂心率情况下也可完成对整体和节段性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估,与ECG一致性良好,能为冠心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喻杰;陈艳;韩萍;史河水;刘永华;吕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磁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细胞癌的抑制作用

    目的 应用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SPIO)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肝癌大鼠模型,探讨BMSCs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材料与方法培养大鼠BMSCs,菲立磁(Feridex)标记.制备大鼠肝癌模型30只,随机平均分为3组:实验组经脾植入Feridex标记的BMSCs;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移植等量的PBS;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各组大鼠在BMSCs移植前和移植后1周及2周行MRI,计算各时点肿瘤体积,并记录其存活期.不同时间段大鼠灌注取材,分别做HE染色、普鲁士蓝染色和BMSCs表面标记检测(CD44、CD90).结果 BMSCs的磁标记率近100%,大鼠肝癌模型成功制备.实验组BMSCs移植后1周及2周的肿瘤平均体积明显小于PBS组及对照组(P<0.05).各组大鼠平均生存时间为:实验组(34.3±5.4)天;PBS组(25.7±3.9)天,对照组(23.5±3.1)天.普鲁士蓝染色显示实验组肿瘤边缘有大量蓝染颗粒,CD44、CD90呈阳性表达.结论 BMSCs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能够延长肝癌大鼠模型的生存期.

    作者:陈双庆;王培军;李铭华;张玮 刊期: 2009年第10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