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华刚;姚怀刚
故障现象 CR像上出现较多的黑色细线伪影.故障分析与检修 首先在CR后处理工作站显示器上观察图像,发现图像上已有黑线伪影,可排除激光相机故障.再仔细观察多幅图像上的黑色细线伪影,发现两个特点:一是黑线伪影随机分布,出现的位置、长度及数量不固定,可排除由IP板损坏所致;二是黑线伪影总是与IP板在扫描仪中扫描时走行的方向垂直,即与激光扫描线的方向一致.初步考虑系SOLO扫描仪故障.
作者:梁华刚;姚怀刚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肝静脉血液回流除了三大主肝静脉外,尚有数支直接汇入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的细小肝静脉,统称为副肝静脉(accessory hepatic vein,AHV)或肝短静脉,其数目较多,形态和分布变异较大,影像学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正常人群中AHV多数细小,且不是肝脏的主要回流静脉,以往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医学影像学、肝胆外科的迅速发展及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介入治疗的深入开展,在3支主肝静脉阻塞时AHV起到的代偿作用以及如何利用与保护AHV的功能逐步受到关注.
作者:周朋利;韩新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量化分析肝脓肿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评估其MR扩散加权成像(DWI)特点,为肝脓肿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可靠依据.资料与方法 对32例肝脓肿患者行MR DWI,分析肝脓肿的DWI特点,计算病灶和肝脏、脾及胰腺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发脓肿27例,多发5例,共45个病灶.DWI上典型病灶脓肿壁及分隔表现为稍高于周围肝实质的高信号,脓腔表现为明亮高信号;ADC图上脓肿壁及分隔呈稍高于周围肝实质的高信号,脓腔为低信号;平均ADC值分别为:(1)b=500 s/mm2时,脓肿壁(1.64±0.23)×10-3 mm2/s,分隔(1.61±0.16)×10-3mm2/s,脓腔(0.17±0.08)×10-3mm2/s,脓肿周围肝实质(1.62±0.17)×10-3mm2/s,正常肝实质(1.48±0.27)×10-3mm2/s,脾(0.73±0.27)×10-3mm2/s,胰腺(1.89±0.16)×10-3mm2/s;(2)b=1000 s/mm2时,脓肿壁(0.99±0.11)×10-3mm2/s,分隔(1.00±0.07)×10-3mm2/s,脓腔(0.25±0.07)×10-3mm2/s,脓肿周围肝实质(1.55±0.17)×10-3mm2/s,正常肝实质(1.15±0.13)×10-3mm2/s,脾(0.85±0.13)×10-3mm2/s,胰腺(1.41±0.15)×10-3mm2/s.结论 分析MR DWI特点,综合量化分析病灶的ADC值,能更好地显示肝脓肿的病理学演变特征,在脓肿定位、定性诊断及临床治疗、预后方面有重要价值.
作者:阳红艳;顾明;柯振武;田超;谭春燕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与临床相关资料.结果 10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单叶发生3例,单叶加峡部发生5例,双叶加峡部发生2例.6例突破甲状腺包膜,4例有外侵征象,2例合并有淋巴结肿大.平扫甲状腺体积膨胀性增大且密度减低,低于邻近肌肉,9例增强扫描多呈均匀轻或中度强化,3例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结论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作者:周永;文智;杨帆;阿里甫;赵艳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合立体定向体部伽玛刀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 将原发中晚期肝癌52例分为A、B两组.A组:30例,采用单纯TACE术,且行TACE术均在2次以上;B组:22例,采用TACE+体部伽玛刀治疗,先行TACE术1~3次后,再进行体部伽玛刀放射治疗,单次剂量为36~44 Gy.并观察比较肿瘤治疗后的近期疗效、患者生存期及并发症.结果 A、B两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56.7%(17/30)和86.3%(19/22);患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70.0%和90.9%,中位生存期为11.2个月和15.5个月;两组并发症无明显差别.结论 TACE结合体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姜华;袁曙光;闫东;王家平;李迎春;杨有;童玉云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数字钼靶X线摄影形态及边缘征象对乳腺肿块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180例乳腺肿块患者,均为女性,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其中良性48例,恶性132例,对其数字钼靶X线摄影形态及边缘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数字钼靶X线摄影形状呈深分叶或不规则形、边缘毛糙或毛刺者归为恶性组;表现为类圆形、浅分叶、边缘光整者归为良性组.结果 采用形态及边缘征象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64%、77.08%、85.56%、91.41%及73.33%.恶性病变表现为类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呈依次递增趋势;良性病变表现为类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依次递减;恶性病变边缘以毛刺、毛糙及模糊为主(84.85%),良性病变以光整及部分光整为主(72.91%).恶性病变约85.61%≥加岁,14.39%<40岁;良性病变约39.58%≥加岁,60.42%<40岁.以40岁为分界,依靠良、恶性形态及边缘征象对乳腺病变定性的准确率≥40岁组(88.64%)高于<40岁组(77.08%).结论 数字钼靶X线摄影乳腺肿块形态及边缘征象可作为乳腺肿块性病变良、恶性定性诊断的一种参考,其简单易行,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患者年龄结合形态及边缘征象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有一定帮助.
作者:德杰;李彩英;祁永富;韩帅;周艳玲;张玉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T鉴别软组织良恶性肿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40例软组织肿瘤患者的CT资料,对肿瘤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回顾性CT影像分析,并探讨这些征象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18例良性肿瘤和18例恶性肿瘤通过CT征象可以做出正确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结论 CT能明确软组织肿瘤的特征、范围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软组织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李仰康;周修国;蔡爱群;林伟彬;陈俊伟;陈雪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双源CT(dual source CT,DSCT)在评估冠心病患者整体心功能和室壁运动与临床常规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m,ECG)的一致性.资料与方法 将25例冠心病患者DSCT冠状动脉成像数据用以心功能评估,估测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和节段性室壁运动,并和ECG对比.结果 DSCT和ECG测得25例FS、EF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约0.71,0.26,均>0.05),相关性均良好(r分别约0.86和0.87,P均<0.001);两种方法对室壁运动的判断按病例数和节段数计算一致性均很好(Kappa值分别约0.85、0.86,P均<0.001);DSCT诊断的室壁运动异常节段的室壁增厚率较对侧显著减低(P<0.01).结论 DSCT时间分辨率高,在复杂心率情况下也可完成对整体和节段性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估,与ECG一致性良好,能为冠心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喻杰;陈艳;韩萍;史河水;刘永华;吕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应用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SPIO)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肝癌大鼠模型,探讨BMSCs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材料与方法培养大鼠BMSCs,菲立磁(Feridex)标记.制备大鼠肝癌模型30只,随机平均分为3组:实验组经脾植入Feridex标记的BMSCs;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移植等量的PBS;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各组大鼠在BMSCs移植前和移植后1周及2周行MRI,计算各时点肿瘤体积,并记录其存活期.不同时间段大鼠灌注取材,分别做HE染色、普鲁士蓝染色和BMSCs表面标记检测(CD44、CD90).结果 BMSCs的磁标记率近100%,大鼠肝癌模型成功制备.实验组BMSCs移植后1周及2周的肿瘤平均体积明显小于PBS组及对照组(P<0.05).各组大鼠平均生存时间为:实验组(34.3±5.4)天;PBS组(25.7±3.9)天,对照组(23.5±3.1)天.普鲁士蓝染色显示实验组肿瘤边缘有大量蓝染颗粒,CD44、CD90呈阳性表达.结论 BMSCs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能够延长肝癌大鼠模型的生存期.
作者:陈双庆;王培军;李铭华;张玮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以MSCT增强扫描为基础,探讨岩下窦(inferior petrosal sinus,IPS)的解剖行程和形态学表现,为经IPS静脉途径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资料与方法 对120例患者行CT脑静脉成像(CTV),通过连续断面观察及多平面重组(MPR)技术,以第2例可视化人体数据集中的相关薄层解剖断面为参照,对IPS的位置、形态、大小、走行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IPS起始部、垂直部和水平部、出颅部以及颅外段在CT薄层横断面上均能得到连续显示,与薄层解剖断面有良好的对应关系.IPS起始部与海绵窦后上部无明确界限,两侧借基底静脉丛(BVP)相互交通,其宽度左侧为(7.88±1.83)mm,右侧为(8.42±1.87)mm,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度左侧为(2.90±0.83)mm,右侧为(2.90±0.71)mm,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S垂直段、出颅段为均匀强化的管状结构,垂直段直径左侧为(1.87±0.82)mm,右侧为(2.08±0.60)mm,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颅段直径左侧为(1.96±0.74)mm,右侧为(1.95±0.68)mm,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能够准确显示IPS的解剖结构及变异,是评价IPS解剖行程和形态学变化的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作者:张伟国;叶莹莹;陈金华;谭立文;张绍祥;旷连勤;李雪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采用脑电功能磁共振同步联合成像(electroencephalogram-functional MRI,EEG-fMRI)方法,观察癫痫发作间期痫样放电时脑活动情况,探讨小脑在痫样放电中的作用及神经机制.资料与方法 10例复杂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行EEG-fMRI,以发作间期痫样放电的相关设计模式对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进行分析,对比观察痫样放电引起的大脑皮层及小脑活动情况,采用动态因果模型(dynamic causal modelling,DCM),观察两者之间功能连接和因果关系.结果 发作间期痫样放电时,在大脑皮层广泛激活的基础上,小脑半球的代谢活动也明显增强,其中8例小脑的大激活点位于小脑半球皮层,2例位于小脑蚓部.皮层与小脑之间存在可靠的双向功能连接.结论 发作间期痫样放电时,大脑皮层中的癫痫灶通过皮层下的神经核团与小脑之间形成往返神经环路;小脑在癫痫的发放和传播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朱建国;卢光明;张志强;田蕾;钟元;孙康健;王中秋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L)的MRI特点,以及MRI对该病的诊断与早期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12例经临床和MRI证实为RML患者的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和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在臀中肌者5例,臀大肌者3例,四肢肌肉者4例.5例常规T1WI、T2WI均表现为等信号,其余7例T2WI为稍高信号,T1WI为稍低或等信号.所有病例T2WI脂肪抑制序列均呈高信号;增强后病变区有不同程度片、絮状强化;5例磁共振血管成像示病变区供血动脉走行自然.结论 MRI可以清楚显示RML的MR信号改变、部位及累及范围,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对于早期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指导性意义.
作者:李忠;孙家瑜;王忠;李昌兵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术前病理 蝶鞍区及鞍上占位性病变.手术及病理所见 全麻后鼻内镜下行颅底肿物切除术.术中见鞍底、蝶窦前壁大部分骨质已破坏,视神经管骨壁菲薄,局部破坏,鞍上肿物呈暗灰褐色,吸引器和垂体刮匙彻底清除肿瘤后,切除标本送病检.
作者:朱光斌;张雪林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螺旋CT征象与其恶性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40例GIST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着重观察螺旋CT征象,结合病理组织学分级对照分析.结果 40例中,肿瘤发生于胃21例,十二指肠5例,空回肠11例,结肠1例,肠系膜2例.良性者,CT表现为直径多<5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轻度均匀强化.恶性者,CT表现为直径多≥5 cm,边缘分叶,瘤体内低密度坏死,瘤体明显强化,瘤内可见点状、条状粗乱的血管,散在分布的细小钙化,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结论 GIST的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核分裂与其良恶性呈显著正相关,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作者:朱玉春;周伟;张怀信;吴志娟;王建良;沈纪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评价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情况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临床拟诊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同期行DSCT和超声心动图(ultrasound cardiography,UCG)检查,检查前均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取年龄<1岁、经手术证实有肺动脉发育异常的患儿19例为观察对象,以手术结果为标准,从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左右肺动脉汇合、肺动脉狭窄、未闭动脉导管及主肺侧支血管等方面回顾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显示能力,并评价其主要测量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DSCT原始图像及三维重组图像清晰,并可多角度、任意层面地进行观察,对肺动脉发育和血供来源的显示优于UCG(DSCT总体性能参数:敏感性93%,特异性97%,阳性预测值99%,阴性预测值83%;UCG总体性能参数:敏感性79%,特异性80%,阳性预测值92%,阴性预测值57%),两者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主肺动脉0.97,左肺动脉0.96,右肺动脉0.92).结论 不对心率进行干预,评价婴幼儿肺动脉及分支的变异和发育情况,DSCT优于UCG.
作者:司彪;柳澄;乔彬;程召平;段艳华;梁长虎;刘世合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脑静脉成像(CTV)对颅内正常静脉窦及大静脉的显示能力.资料与方法 利用16层螺旋CT对因各种原因行全脑血管成像的病例中选取脑静脉正常者100例进行分析,得到颅内各主要静脉及静脉窦的显示率并分析成像结果.结果 上矢状窦、横窦、直窦、乙状窦、大脑大静脉、大脑内静脉2分以上显示率为100%;下矢状窦2分以上显示率为82%;丘纹静脉2分以上显示率为97%;透明隔静脉2分以上显示率为81%;脉络膜上静脉2分以上显示率为8l%;基底静脉2分以上显示率为94%;大脑中深静脉2分以上显示率为77%.结论 16层螺旋CTV可以清晰显示颅内各主要静脉系统,能为大脑深静脉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陈潭辉;曹代荣;李银官;游瑞雄;孙辉红;江飞;郑义浩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T对脾多灶性病变的病因分析与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脾多灶性病变患者的CT资料.结果 30例中,恶性淋巴瘤7例,转移瘤6例,多发囊肿5例,脾梗死3例,血管瘤2例,结核2例,淋巴管瘤1例,多发脓肿1例,神经纤维瘤1例,白血病和恶性组织细胞病脾浸润各1例.CT能清楚地显示脾多灶性病变的部位、大小、数量、形态、密度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脾多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0%.结论 脾多灶性良性病变以囊肿多见,多灶性恶性病变以淋巴瘤和转移瘤多见.CT对脾多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作者:李邦国;文丹;余洪;利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和心电编辑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应用双源CT对87例房颤患者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按4分法进行分段评价.将图像质量分值低于1分或连续两段2分者纳入需要心电编辑组.比较无需编辑组和需要编辑患者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结果 对87例共1218段动脉进行图像质量评价.42例无需心电编辑,45例需心电编辑,两组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编辑后,有36例(80%)达到诊断要求.结论 通过选择适当的重组时相,双源CT对部分房颤患者能直接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图像.心电编辑能够明显改善房颤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
作者:黄伟;周长圣;何雯雯;张龙江;赵燕娥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和评价第二肝门重建术治疗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Buddi-Chiari syndrom,BCS)的可行性和中远期疗效.资料与方法 自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肝静脉阻塞型或肝静脉阻塞伴下腔静脉阻塞的BCS患者,单独应用副肝静脉成形术或分别联合肝静脉成形术、下腔静脉成形术的方法治疗的27例患者,在副肝静脉成形术和肝静脉成形术前后经导管测定副肝静脉、肝静脉压力,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并观察术后6、12、24、36个月受干预血管的通畅率.结果 27例中26例成功,副肝静脉成形术成功率达96%,术中3例出现心慌、胸闷症状,急性肺栓塞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26例随访,术后6、12、24及36个月受干预血管的初始再通率分别为96.2%、88.5%、76.9%及73.1%.结论 第二肝门重建术是治疗肝静脉阻塞型BCS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肝静脉阻塞型BCS介入治疗中应灵活运用.
作者:孙俊凯;李欣;郑传胜;王勇;夏向文;梁惠民;冯敢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患者 男,38岁.自诉左前胸壁包块多年,近6个月来生长渐快且伴胸部胀痛、憋气.体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左侧胸壁腋前线、后肩胛线、第6肋下至第12肋间可触及巨大包块,边缘清晰、固定,质韧无明显压痛.听诊:左下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啰音.
作者:胡隆尧;董君华;胡清华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