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杰;李彩英;祁永富;韩帅;周艳玲;张玉清
目的 探讨螺旋CT分析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的转移特征和疗效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搜集资料完整的GST转移患者22例,回顾性分析和总结该病的转移特征,并评价伊马替尼治疗效果.结果 22例GST转移患者中,肝转移13例,脾转移6例;腹壁切口区软组织转移及腹膜、胸膜转移3例;腹膜及盆腔转移4例;淋巴结转移2例;3例CT示有淋巴结肿大,病理证实为轻度反应性增牛或轻度慢性炎症改变.伊马替尼治疗11例,多因素分析表明伊马替尼治疗为影响转移性GST患者牛存时间的重要因素.结论 GST淋巴结转移少见,主要以血行转移为主.并有一定的种植转移概率,伊马替尼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范庆忠;孙勇;高剑波;杨敏;韩静;郭富强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评价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情况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临床拟诊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同期行DSCT和超声心动图(ultrasound cardiography,UCG)检查,检查前均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取年龄<1岁、经手术证实有肺动脉发育异常的患儿19例为观察对象,以手术结果为标准,从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左右肺动脉汇合、肺动脉狭窄、未闭动脉导管及主肺侧支血管等方面回顾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显示能力,并评价其主要测量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DSCT原始图像及三维重组图像清晰,并可多角度、任意层面地进行观察,对肺动脉发育和血供来源的显示优于UCG(DSCT总体性能参数:敏感性93%,特异性97%,阳性预测值99%,阴性预测值83%;UCG总体性能参数:敏感性79%,特异性80%,阳性预测值92%,阴性预测值57%),两者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主肺动脉0.97,左肺动脉0.96,右肺动脉0.92).结论 不对心率进行干预,评价婴幼儿肺动脉及分支的变异和发育情况,DSCT优于UCG.
作者:司彪;柳澄;乔彬;程召平;段艳华;梁长虎;刘世合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故障现象一 常规透视.踏下脚闸,透视图像时有时无,控制台面上的曝光指示灯与参数显示屏显示值(3 mA 110 kV透视大值)随图像的有无断续闪现,有时正常工作数秒后又出现上述表现.
作者:王南疆;胡周颖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应用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SPIO)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肝癌大鼠模型,探讨BMSCs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材料与方法培养大鼠BMSCs,菲立磁(Feridex)标记.制备大鼠肝癌模型30只,随机平均分为3组:实验组经脾植入Feridex标记的BMSCs;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移植等量的PBS;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各组大鼠在BMSCs移植前和移植后1周及2周行MRI,计算各时点肿瘤体积,并记录其存活期.不同时间段大鼠灌注取材,分别做HE染色、普鲁士蓝染色和BMSCs表面标记检测(CD44、CD90).结果 BMSCs的磁标记率近100%,大鼠肝癌模型成功制备.实验组BMSCs移植后1周及2周的肿瘤平均体积明显小于PBS组及对照组(P<0.05).各组大鼠平均生存时间为:实验组(34.3±5.4)天;PBS组(25.7±3.9)天,对照组(23.5±3.1)天.普鲁士蓝染色显示实验组肿瘤边缘有大量蓝染颗粒,CD44、CD90呈阳性表达.结论 BMSCs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能够延长肝癌大鼠模型的生存期.
作者:陈双庆;王培军;李铭华;张玮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计算机X线成像(computed radiography,CR)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将已确诊的101例尘肺患者和6例0+患者采用CR高kV和传统高kV两种方法,各摄胸部正位片一张,由尘肺诊断小组,按照尘肺病诊断标准(GBZ 70-2002)及23张标准片,随机对每张胸片质量和尘肺诊断及其分期进行评定.结果 CR高kV和传统高kV胸片的一级片率分别为90.65%、46.73%,一级片率经X2检验(X2=44.7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胸部肺内细微结构总体显示率分别为95.51%、59.07%,总体显示率经X2检验(X2=37.7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尘肺检出率分别为97.20%、8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3,P<0.01).结论 在尘肺病诊断中CR高kV胸片有望取代现行的传统高kV胸片.
作者:胡茂能;周俊生;荣光生;沈华志;刘胜萍;曾敏;王国亮;杜丹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故障现象一 图像检测控制系统(image detector controller,IDC)与数字图像采集工作站(Acquisition Digital Station,ADS)连接失败,机器不能工作.故障分析 DR机是一个复杂的数字化系统,它主要是由IDC、悬吊球管头架系统OTS(Overhead Tube Suspension)、ADS、诊断床系统以及电源高压控制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通过集线器(HUB)进行数据通信.
作者:徐又军;王一;徐向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硬化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经影像诊断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患儿资料.在CT引导下局部穿刺平阳霉素硬化治疗,采用平阳霉素2 mg、生理盐水2 ml、2%利多卡因2.5 ml、泛影葡胺1 ml.结果 53例中,38例(71.7%)治愈,13例(24.5%)有效,2例无效.6例(11.3%)发生副反应.无误穿正常组织和正常组织药物渗漏现象.其中病变位于颌面部27例(50.9%).结论 CT引导下软组织内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平阳霉素硬化治疗,安全可靠,治愈率高,可以作为该类疾病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郭万亮;周珉;盛茂;王琪;张明常;刘玉奇;高云剑;梁继中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患者 男,61岁.进食梗阻感,胸骨后疼痛,曾咳鲜红色血约3 ml,不含血块及咖啡样物;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4型半年,入院前曾行化疗.患者述2个月前化疗时即略感吞咽梗阻.体检:患者神清、痛苦貌,伴咳嗽、发热,体温38.4℃,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哕音,腹软,上腹轻压痛.
作者:陈涛;夏进东;张茜;陈晓荣;赵益林;彭丽蓉;朱正鹏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的CT、MRI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搜集6例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生殖细胞瘤,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4例加做CT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行MRS检查,5例行追踪复查.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CT表现:2例点状钙化,2例囊实性肿块.MRI表现:3例为肿块状,3例为片状(复查时示肿块状).T1WI上病灶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3例呈环状强化,2例轻度片状强化,1例显著均匀强化.3例呈片状肿瘤者行MRS检查,首诊时胆碱(chohne,Cho)、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 aspartate,NAA)、肌酸(creatine,Cr)峰的形态大致正常,2例NAA/Cho和NAA/Cr下降,并见脂质(Lip)/乳酸(Lac)峰,1例复查时Cho峰升高,NAA、Cr峰降低.结论 CT、MRI在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H-MRS发现NAA/Cho、NAA/Cr比值下降和出现Lip/Lac峰,建议临床进行穿刺活检以早期诊断.
作者:冯仕庭;麦嘉丰;谷静;张志鹏;郭炳辉;陈楚庄;沈冰奇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以MSCT增强扫描为基础,探讨岩下窦(inferior petrosal sinus,IPS)的解剖行程和形态学表现,为经IPS静脉途径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资料与方法 对120例患者行CT脑静脉成像(CTV),通过连续断面观察及多平面重组(MPR)技术,以第2例可视化人体数据集中的相关薄层解剖断面为参照,对IPS的位置、形态、大小、走行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IPS起始部、垂直部和水平部、出颅部以及颅外段在CT薄层横断面上均能得到连续显示,与薄层解剖断面有良好的对应关系.IPS起始部与海绵窦后上部无明确界限,两侧借基底静脉丛(BVP)相互交通,其宽度左侧为(7.88±1.83)mm,右侧为(8.42±1.87)mm,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度左侧为(2.90±0.83)mm,右侧为(2.90±0.71)mm,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S垂直段、出颅段为均匀强化的管状结构,垂直段直径左侧为(1.87±0.82)mm,右侧为(2.08±0.60)mm,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颅段直径左侧为(1.96±0.74)mm,右侧为(1.95±0.68)mm,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能够准确显示IPS的解剖结构及变异,是评价IPS解剖行程和形态学变化的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作者:张伟国;叶莹莹;陈金华;谭立文;张绍祥;旷连勤;李雪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低管电压冠状动脉成像在正常体重指数患者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选择正常体重指数且临床拟诊冠状动脉疾病者60例进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将60例分为两组:常规管电压扫描组(A组)和低管电压扫描组(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常规120 kV管电压扫描,B组采用100 kV管电压扫描,然后对两组图像质量、对比噪声比(CNR)、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有效剂量(ED)进行评估.结果 A组右冠状动脉(RCA)、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回旋支(CX)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7±0.50)分、(3.80±0.48)分和(3.73±0.52)分,B组RCA、LAD、CX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0±0.63)分、(3.53±0.60)分和(3.50±0.57)分,P值均>0.05.两组图像CNR分别为(20.33±5.14)和(21.56±5.6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P>0.05).A组和B组的CTDIvol分别为(62.24±10.12)mCy、(36.50±8.45)mGy(t=10.7,P<0.05),ED分别为(17.63±3.75)mSv、(10.03±2.23)mSv(t=9.55,P<0.05).结论 DSCT低管电压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明显降低正常体重指数受检者所受辐射量,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作者:赵艳娥;张龙江;周长圣;苏宏;黄伟;顾海峰;朱正庭;卢光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例1 男,10岁.因心悸、胸闷就诊.心前区4/6级连续性杂音.心脏超声示:左冠状动脉内径1.3 cm,左心房内异常血流信号(左冠状动脉-左房瘘),心房水平可疑分流.双源CT示:左冠状动脉窦膨大,左冠状动脉窦房结支明显增粗扩张,于右心房后上壁进入右心房,瘘口直径约0.6 cm.增粗的窦房结支远段呈多发瘤样扩张(图1、2).心脏增大,以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增大为主.诊断:左冠状动脉-右心房瘘.
作者:何茜;刘斌;孙桂芳;刘波;赵晋齐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肉瘤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肉瘤患者的胸片及CT资料.7例中,滑膜肉瘤4例,血管肉瘤1例,平滑肌肉瘤1例,黏液型脂肪肉瘤1例.周围型肺肉瘤6例,中央型肺肉瘤1例.结果 平片上病灶直径平均为8.1 cm,无钙化、毛刺,未见空洞.CT示浅分叶,未见毛刺,2例可见假包膜,2例可见小范围液化坏死区,无钙化.平扫时平均CT值为45.3 HU,增强后可见轻至中度强化,绝对增强均值为22.6 HU,4例邻近组织受累,1例肋骨破坏,1例血管肉瘤有肾上腺、肝脏、头颅多发转移.均未见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结论 原发性肺肉瘤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为肿块多数位于肺外周,直径大,肺门、纵隔转移少,邻近组织受侵犯多,浅分叶,无毛刺、钙化,坏死液化范围少,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
作者:陈淮;曾庆思;关玉宝;周洁;林云恩;岑人丽;张超亮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T脑灌注成像在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35例超早期(发病<6 h)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CT头颅平扫及CT脑灌注成像.在常规轴位CT扫描后选取基底节区层面,经肘静脉团注45 ml非离子型对比剂,同时开始持续40 s的单层连续动态扫描,重组的40幅动态图像使用CT脑灌注软件进行处理,获得灌注图像.测量双侧基底节区感兴趣区的局部脑血流量(CBF)及局部灌注达峰时间(TTP),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35例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有29例被后期追踪CT或MRI证实为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其中20例梗死灶直径>5 mm(<20 mm),9例病灶<5 mm;余6例CT复查为阴性而临床诊断为脑梗死.20例梗死灶直径>5 mm(<20 mm)中有17例CT灌注为阳性,表现为CBF明显低于正常侧,TTP明显长于正常侧;另外3例未发现灌注异常区.20例梗死灶直径>5 mm(<20 mm)患者患侧及对侧的局部灌注平均CBF分别为(384.9±118.7)ml·min-1·L-1和(256.2±80.3)ml·min-1·L-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98,P<0.01);患侧及对侧的局部平均TTP分别为(12.8±3.4)s和(9.6±3.8)s,双侧对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7.104,P<0.01).9例病灶<5 mm患者中,仅2例CT灌注为阳性,患侧及对侧局部灌注平均CBF分别为(448.0±137.8)ml·min-1·L-1和(422.2±229.6)ml·min-1·L-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4,P>0.5);患侧及对侧局部平均TTP分别为(10.1±2.0)s和(9.3±1.3),两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9,P>0.5).结论 CT脑灌注成像能为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提供有价值的脑血流动力学信息,为临床超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陈进军;宁景春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和心电编辑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应用双源CT对87例房颤患者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按4分法进行分段评价.将图像质量分值低于1分或连续两段2分者纳入需要心电编辑组.比较无需编辑组和需要编辑患者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结果 对87例共1218段动脉进行图像质量评价.42例无需心电编辑,45例需心电编辑,两组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编辑后,有36例(80%)达到诊断要求.结论 通过选择适当的重组时相,双源CT对部分房颤患者能直接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图像.心电编辑能够明显改善房颤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
作者:黄伟;周长圣;何雯雯;张龙江;赵燕娥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POEMS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已确诊为POEM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POEMS综合征的主要表现分别为周围神经病变、脏器肿大、内分泌异常、M-蛋白病、皮肤改变和水肿.骨骼改变以骨质硬化为主,或骨质硬化伴溶骨性改变,单纯性溶骨性改变罕见.结论 POEMS综合征是一种多脏器损害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对可疑病例应进行全面检查.
作者:刘广民;修建军;张金山;肖越勇;赵宗宝;刘爱芬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心肌病种类繁多,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将原发性心肌病分成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以及致心律不齐性右室型心肌病和未分类型心肌病[1].2006年,美国心脏协会对心肌病分类提出了新的建议[2].新分类以基因及分子基础为依据,将心肌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心肌病又分为遗传性、混合性和获得性3种类型.在新的分类中肥厚型心肌病属于遗传性,而扩张型和限制型属于混合性.
作者:程怀兵;赵世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皮层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的MRI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CD患者的MRI表现.常规行横断位、矢状位及垂直于海马长轴的斜冠状位扫描,获得T1 WI、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图像.结果 23例FCD病灶均表现为一侧大脑半球内局限性病变.病灶区域皮质增厚18例,灰白质分界模糊20例,皮层下白质异常信号22例,脑回、脑沟形态异常14例,邻近蛛网膜下腔局限性扩大4例.T1WI、T2WI及FLAIR显示灰白质分界模糊分别为6例、20例及18例;皮层下白质异常信号分别为3例、16例及19例;脑回、脑沟形态异常分别为12例、10例及11例.结论 FCD的MRI表现为皮质增厚、灰白质分界模糊、皮层下白质异常信号、脑回、脑沟形态异常及邻近蛛网膜下腔局限性扩大.T2WI及FLAIR显示灰白质界限、白质内异常信号较T1WI敏感,T1WI显示脑回、脑沟形态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赵殿江;朱明旺;杜铁桥;王大堃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患儿 男,10岁.活动后气促10年,咳嗽、咯血10天.其父母及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发育迟缓,身高115 cm.消瘦,步态缓慢,口唇紫绀.明显杵状指.智力正常.
作者:夏好成;关晶;张天义;先正元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T对脾多灶性病变的病因分析与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脾多灶性病变患者的CT资料.结果 30例中,恶性淋巴瘤7例,转移瘤6例,多发囊肿5例,脾梗死3例,血管瘤2例,结核2例,淋巴管瘤1例,多发脓肿1例,神经纤维瘤1例,白血病和恶性组织细胞病脾浸润各1例.CT能清楚地显示脾多灶性病变的部位、大小、数量、形态、密度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脾多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0%.结论 脾多灶性良性病变以囊肿多见,多灶性恶性病变以淋巴瘤和转移瘤多见.CT对脾多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作者:李邦国;文丹;余洪;利峰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