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民;修建军;张金山;肖越勇;赵宗宝;刘爱芬
目的 分析19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多层螺旋CT(MSCT)改变,评价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急性肠缺血的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MSCT血管重组显示急性肠系膜缺血直接征象13例(68%),其中肠系膜动脉狭窄3例(16%),血栓形成或栓塞7例(39%),肠系膜静脉内血栓形成3例(16%).间接征象包括肠管壁增厚、肠管扩张及气-液平面,肠管壁积气、肠系膜周围渗出、腹腔积液等.结论 MSCT能对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并可帮助判断缺血的原因及程度.
作者:孙瑾;董理;胡兵;闫站能;匡永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故障现象一 图像检测控制系统(image detector controller,IDC)与数字图像采集工作站(Acquisition Digital Station,ADS)连接失败,机器不能工作.故障分析 DR机是一个复杂的数字化系统,它主要是由IDC、悬吊球管头架系统OTS(Overhead Tube Suspension)、ADS、诊断床系统以及电源高压控制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通过集线器(HUB)进行数据通信.
作者:徐又军;王一;徐向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例1 女,25岁.右中指甲床增高1年.体检:右中指指甲无畸形,甲床增高,表面无变色,甲根无明显异常,无触痛,似有波动感,否认外伤史.X线片示:右中指未节指骨可见1.2 cm×0.8 cm类圆形囊状低密度灶,与指骨长轴一致,密度均匀,边缘光滑,无骨膜反应及硬化边,软组织无明显肿胀(图1).
作者:杜凤山;蒋博民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患者 男,63岁.体检发现肝脏占位.无发热、寒战、腹痛及体重减轻等症状.体检: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未及包块.既往无肝炎病史,无酗酒史.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246 U/L,球蛋白33.3g/L,甲胎蛋白正常,肝炎抗原、抗体及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均为阴性.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袁涛;全冠民;高国栋;王颖杰;贾香丽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MR心肌灌注成像(PI)联合延迟扫描成像检测梗死心肌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行MR首过心肌灌注及延迟扫描成像检查.分别计算低灌注节段组和正常灌注节段组灌注信号强度参数前后信号增强大强度(SIp)、相对峰值强化率(SI%)、累积信号强度(ASI)、对比剂到达时间(t0)、强化峰值时间(t1),对比剂流入到强化峰值50%s时间(t1/2)、对比剂流入到强化峰值时间(Tp)、大曲线上升斜率Slope(α).观察心肌低灌注节段,并与DSA结果比较.测定延迟扫描强化区与无强化区的信号强度值,计算强化区体积占心肌总体积的比值,分析强化区体积所占心肌总体积的比值与每搏输出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心肌首过灌注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两种方法存在较好的相关性(X2=21.0,P<0.05,r=0.53).(2)正常灌注节段组各参数分别为:SIp(162.8±30.2),SI%(136.2±6.6),ASI(931.4±98.1),t0(16.2±1.1),t1/2(18.5±1.4),t1(22.4±1.4),Tp(9.7±1.7),Slope(α)(16.1±1.7).低灌注节段与正常灌注节段参数SIp、SI%、ASI、t1、Tp、Slope(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p、SI%、Tp、Slope(α)为反映心肌首过灌注TIC的特异性参数,能敏感地反映缺血的程度.(3)延迟强化后,异常延迟强化区信号值(616.6±38.4)与正常延迟强化区信号值(304.0±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延迟强化区体积比与患者每搏输出量呈负相关(r=-0.977,P<0.05).结论 MR心肌PI通过灌注参数的分析可以评估梗死心肌的程度,参照延迟增强的结果,可确定梗死心肌,并计算梗死面积,是对心肌血供情况的直接反映.
作者:娄明武;张秋敏;范义;曾国安;邱翔;胡卫东;刘永爵;梁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的CT、MRI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搜集6例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生殖细胞瘤,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4例加做CT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行MRS检查,5例行追踪复查.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CT表现:2例点状钙化,2例囊实性肿块.MRI表现:3例为肿块状,3例为片状(复查时示肿块状).T1WI上病灶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3例呈环状强化,2例轻度片状强化,1例显著均匀强化.3例呈片状肿瘤者行MRS检查,首诊时胆碱(chohne,Cho)、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 aspartate,NAA)、肌酸(creatine,Cr)峰的形态大致正常,2例NAA/Cho和NAA/Cr下降,并见脂质(Lip)/乳酸(Lac)峰,1例复查时Cho峰升高,NAA、Cr峰降低.结论 CT、MRI在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H-MRS发现NAA/Cho、NAA/Cr比值下降和出现Lip/Lac峰,建议临床进行穿刺活检以早期诊断.
作者:冯仕庭;麦嘉丰;谷静;张志鹏;郭炳辉;陈楚庄;沈冰奇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应用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SPIO)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肝癌大鼠模型,探讨BMSCs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材料与方法培养大鼠BMSCs,菲立磁(Feridex)标记.制备大鼠肝癌模型30只,随机平均分为3组:实验组经脾植入Feridex标记的BMSCs;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移植等量的PBS;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各组大鼠在BMSCs移植前和移植后1周及2周行MRI,计算各时点肿瘤体积,并记录其存活期.不同时间段大鼠灌注取材,分别做HE染色、普鲁士蓝染色和BMSCs表面标记检测(CD44、CD90).结果 BMSCs的磁标记率近100%,大鼠肝癌模型成功制备.实验组BMSCs移植后1周及2周的肿瘤平均体积明显小于PBS组及对照组(P<0.05).各组大鼠平均生存时间为:实验组(34.3±5.4)天;PBS组(25.7±3.9)天,对照组(23.5±3.1)天.普鲁士蓝染色显示实验组肿瘤边缘有大量蓝染颗粒,CD44、CD90呈阳性表达.结论 BMSCs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能够延长肝癌大鼠模型的生存期.
作者:陈双庆;王培军;李铭华;张玮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T鉴别软组织良恶性肿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40例软组织肿瘤患者的CT资料,对肿瘤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回顾性CT影像分析,并探讨这些征象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18例良性肿瘤和18例恶性肿瘤通过CT征象可以做出正确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结论 CT能明确软组织肿瘤的特征、范围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软组织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李仰康;周修国;蔡爱群;林伟彬;陈俊伟;陈雪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故障现象 CR像上出现较多的黑色细线伪影.故障分析与检修 首先在CR后处理工作站显示器上观察图像,发现图像上已有黑线伪影,可排除激光相机故障.再仔细观察多幅图像上的黑色细线伪影,发现两个特点:一是黑线伪影随机分布,出现的位置、长度及数量不固定,可排除由IP板损坏所致;二是黑线伪影总是与IP板在扫描仪中扫描时走行的方向垂直,即与激光扫描线的方向一致.初步考虑系SOLO扫描仪故障.
作者:梁华刚;姚怀刚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合立体定向体部伽玛刀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 将原发中晚期肝癌52例分为A、B两组.A组:30例,采用单纯TACE术,且行TACE术均在2次以上;B组:22例,采用TACE+体部伽玛刀治疗,先行TACE术1~3次后,再进行体部伽玛刀放射治疗,单次剂量为36~44 Gy.并观察比较肿瘤治疗后的近期疗效、患者生存期及并发症.结果 A、B两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56.7%(17/30)和86.3%(19/22);患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70.0%和90.9%,中位生存期为11.2个月和15.5个月;两组并发症无明显差别.结论 TACE结合体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姜华;袁曙光;闫东;王家平;李迎春;杨有;童玉云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患者 男,38岁.自诉左前胸壁包块多年,近6个月来生长渐快且伴胸部胀痛、憋气.体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左侧胸壁腋前线、后肩胛线、第6肋下至第12肋间可触及巨大包块,边缘清晰、固定,质韧无明显压痛.听诊:左下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啰音.
作者:胡隆尧;董君华;胡清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移植到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的兔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 BMSCs由雄性白兔的股骨和胫骨的骨髓中提取,分离、培养及传代3周并观察其形态学特征,然后直接肝脏注射移植到D-Gal诱导的同种雄性兔的急性肝损伤模型内.实验组(n=24):为直接肝脏内注射5 ml BMSCs(约2×107个);对照组(n=34):为直接肝脏内注射5ml D-Hanks液.每天观察各组实验兔的行为变化、存活率、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和总胆红素(TBIL)]的改变;BMSCs移植后1、2、4周分别处死两组实验兔,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肝脏坏死程度,参照评分标准.两位组织病理学医师双盲予以各实验动物的肝脏组织标本评分.结果 实验组1周后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95.8%vs 70.6%,P<0.05),而1~2周后的存活率较对照组未见显著性改善(100%vs82.4%,P>0.05).肝功能的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细胞移植后血清ALB明显升高(P<0.05),ALT和AST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但两组的TBIL水平的变化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评分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BMSCs移植到受损肝脏后可显著减轻肝脏坏死程度及刺激肝细胞再生进而发挥强大的抗坏死作用(P<0.001).结论 同种异体BMSCs移植可加速修复D-Gal诱导的兔严重急性肝损伤.BMSCs直接肝内注射移植为实验动物模型简单实用的移植方式.
作者:吴海军;肖恩华;尚全良;李艳辉;罗伟;袁友红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患儿 男,10岁.活动后气促10年,咳嗽、咯血10天.其父母及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发育迟缓,身高115 cm.消瘦,步态缓慢,口唇紫绀.明显杵状指.智力正常.
作者:夏好成;关晶;张天义;先正元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利用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为对照,评价双能量CT血管成像(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46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时行3D-DSA.以3D-DSA为对照,以患者和以部位为分析单位计算DE-CTA的诊断准确性.以相似的方法在3D-DSA和DE-CTA上测量动脉瘤长轴、短轴及瘤颈大小.结果 3D-DSA证实11例无动脉瘤,35例有40个动脉瘤,动脉瘤平均长轴、短轴及瘤颈大小分别为(5.76±3.39)mm、(4.79±3.27)mm和(3.37±1.72)mm.DE-CTA正确检测了34例患者38个动脉瘤,漏诊2个动脉瘤.以3D-DSA为诊断标准,以患者和动脉瘤部位为分析单位,DE-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1%、100%和95.0%、100%;诊断≤3 mm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和100%.DE-CTA检测动脉瘤平均长轴、短轴及瘤颈大小分别为(5.54±3.48)mm、(4.50±3.31)mm和(3.11±1.67)mm;两种技术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r=0.969、0.957、0.870;P=0.000).结论 与3D-DSA相比,单次对比增强DE-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龙江;柴学;赵艳娥;周长圣;郑玲;卢光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L)的MRI特点,以及MRI对该病的诊断与早期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12例经临床和MRI证实为RML患者的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和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在臀中肌者5例,臀大肌者3例,四肢肌肉者4例.5例常规T1WI、T2WI均表现为等信号,其余7例T2WI为稍高信号,T1WI为稍低或等信号.所有病例T2WI脂肪抑制序列均呈高信号;增强后病变区有不同程度片、絮状强化;5例磁共振血管成像示病变区供血动脉走行自然.结论 MRI可以清楚显示RML的MR信号改变、部位及累及范围,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对于早期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指导性意义.
作者:李忠;孙家瑜;王忠;李昌兵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POEMS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已确诊为POEM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POEMS综合征的主要表现分别为周围神经病变、脏器肿大、内分泌异常、M-蛋白病、皮肤改变和水肿.骨骼改变以骨质硬化为主,或骨质硬化伴溶骨性改变,单纯性溶骨性改变罕见.结论 POEMS综合征是一种多脏器损害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对可疑病例应进行全面检查.
作者:刘广民;修建军;张金山;肖越勇;赵宗宝;刘爱芬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计算机X线成像(computed radiography,CR)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将已确诊的101例尘肺患者和6例0+患者采用CR高kV和传统高kV两种方法,各摄胸部正位片一张,由尘肺诊断小组,按照尘肺病诊断标准(GBZ 70-2002)及23张标准片,随机对每张胸片质量和尘肺诊断及其分期进行评定.结果 CR高kV和传统高kV胸片的一级片率分别为90.65%、46.73%,一级片率经X2检验(X2=44.7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胸部肺内细微结构总体显示率分别为95.51%、59.07%,总体显示率经X2检验(X2=37.7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尘肺检出率分别为97.20%、8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3,P<0.01).结论 在尘肺病诊断中CR高kV胸片有望取代现行的传统高kV胸片.
作者:胡茂能;周俊生;荣光生;沈华志;刘胜萍;曾敏;王国亮;杜丹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以MSCT增强扫描为基础,探讨岩下窦(inferior petrosal sinus,IPS)的解剖行程和形态学表现,为经IPS静脉途径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资料与方法 对120例患者行CT脑静脉成像(CTV),通过连续断面观察及多平面重组(MPR)技术,以第2例可视化人体数据集中的相关薄层解剖断面为参照,对IPS的位置、形态、大小、走行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IPS起始部、垂直部和水平部、出颅部以及颅外段在CT薄层横断面上均能得到连续显示,与薄层解剖断面有良好的对应关系.IPS起始部与海绵窦后上部无明确界限,两侧借基底静脉丛(BVP)相互交通,其宽度左侧为(7.88±1.83)mm,右侧为(8.42±1.87)mm,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度左侧为(2.90±0.83)mm,右侧为(2.90±0.71)mm,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S垂直段、出颅段为均匀强化的管状结构,垂直段直径左侧为(1.87±0.82)mm,右侧为(2.08±0.60)mm,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颅段直径左侧为(1.96±0.74)mm,右侧为(1.95±0.68)mm,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能够准确显示IPS的解剖结构及变异,是评价IPS解剖行程和形态学变化的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作者:张伟国;叶莹莹;陈金华;谭立文;张绍祥;旷连勤;李雪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门静脉CT血管成像(PVCTA)在诊断门静脉瘤(portal vein aneurysm,PVA)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PVA的临床与CTA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PVCTA清晰显示3例PVA的发生部位、扩张程度及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学关系.3例均位于肝门或肝内门静脉分支交汇处,2例病变呈囊状,1例病变局部一致性扩张.3例均无相应临床表现及基础病变.文献报道18例中13例位于肝内门静脉分支交汇处,4例位于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交汇处,1例位于门静脉主干.18例中5例有肝癌伴肝硬化,其余无临床表现(6例)或仅有腹痛或腹部不适(7例).结论 PVA好发于肝内或肝外门静脉交汇处,多无基础疾病,PVCTA能够清楚显示PVA的部位、大小、形态、有无血栓、瘤体与邻近结构的空间关系.
作者:雷建明;李顺姬;全冠民;袁涛;郑历明;薄世伟;玉鉴;周立霞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量化分析肝脓肿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评估其MR扩散加权成像(DWI)特点,为肝脓肿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可靠依据.资料与方法 对32例肝脓肿患者行MR DWI,分析肝脓肿的DWI特点,计算病灶和肝脏、脾及胰腺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发脓肿27例,多发5例,共45个病灶.DWI上典型病灶脓肿壁及分隔表现为稍高于周围肝实质的高信号,脓腔表现为明亮高信号;ADC图上脓肿壁及分隔呈稍高于周围肝实质的高信号,脓腔为低信号;平均ADC值分别为:(1)b=500 s/mm2时,脓肿壁(1.64±0.23)×10-3 mm2/s,分隔(1.61±0.16)×10-3mm2/s,脓腔(0.17±0.08)×10-3mm2/s,脓肿周围肝实质(1.62±0.17)×10-3mm2/s,正常肝实质(1.48±0.27)×10-3mm2/s,脾(0.73±0.27)×10-3mm2/s,胰腺(1.89±0.16)×10-3mm2/s;(2)b=1000 s/mm2时,脓肿壁(0.99±0.11)×10-3mm2/s,分隔(1.00±0.07)×10-3mm2/s,脓腔(0.25±0.07)×10-3mm2/s,脓肿周围肝实质(1.55±0.17)×10-3mm2/s,正常肝实质(1.15±0.13)×10-3mm2/s,脾(0.85±0.13)×10-3mm2/s,胰腺(1.41±0.15)×10-3mm2/s.结论 分析MR DWI特点,综合量化分析病灶的ADC值,能更好地显示肝脓肿的病理学演变特征,在脓肿定位、定性诊断及临床治疗、预后方面有重要价值.
作者:阳红艳;顾明;柯振武;田超;谭春燕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