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万辉;王斌
目的 探讨肝脏扩散加权成像(DWI)的方法.资料与方法 将头部DWI序列的参数修正后用于肝脏成像,并以此序列对机器校准纯水水模对32名正常人行b值为0~1000 s/mm2的DWI,测量纯水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正常人肝脏信号强度的ADC值.结果 纯水ADC值约为2.30×10-3mm2/s.对于正常人,随b值增大肝脏信号强度与ADC值降低,存在负相关性(信号强度与ADC值的相关性分别为r=-0.903,P=0.00;r=-0.795,P=0.00);b值为50~250 s/mm2时得到的ADC值与变异程度均偏大;b值为300~1000 s/mm2,ADC值变得稳定,变异性减小;但b值为1000 s/mm2时,肝脏信号强度减低,解剖结构显示不清.结论 本研究所用的肝脏DWI方法能准确反映水分子的扩散状态,用b值300~800 s/mm2范围,能得到清晰的DWI图像与稳定的ADC值.
作者:杨沛钦;郑晓林;徐辉雄;吕明德;何惜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初步评估并行采集高分辨率下肢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术对下肢动脉的显影和诊断效果.资料与方法 80例接受高分辨率下肢动脉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 MRA)检查.3D CE MRA共分3段采集,通过自动移床分段扫描.扫描覆盖腹主动脉中下段到小腿动脉分支.将显示的动脉分为23段进行分析.首先根据血管和管壁显示清晰度给每段动脉的显示质量评分,其次对3段扫描区域中有无静脉早期显影评分,然后分析血管病变,将其分成:动脉管壁不规则(管腔狭窄<10%);轻度狭窄(<50%);严重狭窄(≥50%);闭塞和动脉瘤形成.7例下肢动脉3D GE MRA的显示结果与其他检查结果做了对照.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下肢动脉3D CE MRA检查.下肢动脉3D CE MRA显示了80例患者总共1840支动脉段(100%显示率),平均显示等级为3.78.所有病例3个扫描段内静脉均未显影或显影很淡,不影响诊断,平均等级为0.25.本组结果显示了1458段动脉病变,包括608段动脉管壁不规则;498段动脉轻度狭窄;312段严重狭窄;38段闭塞;2段腹主动脉下段动脉瘤形成.69例下肢动脉闭塞症(PAOD)患者中发现有19例同时伴有肾动脉狭窄.3D CE MRA还能显示搭桥血管是否通畅.下肢动脉3D CE MRA的检查结果与其他血管成像技术完全符合.结论 并行采集高分辨率下肢动脉3D CE MRA扫描范围大,成像时间短,空间分辨率高,能清楚显示下肢动脉及分支,它能在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林江;陈财忠;李轫晨;王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患者女,21岁.发热、腹胀17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呈不规则热,体温波动37℃~39℃之间;腹胀,以进食后明显,无明显腹痛.CT扫描:胰腺弥漫性增大,实质密度不均,增强后不均匀强化,腹膜后见多发淋巴结增大(图1、2).
作者:孙伟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患者女,18岁.3天前运动后突发四肢麻木,活动受限,伴恶心、呕吐,但无明显头痛.屏气后四肢麻木减轻,活动恢复,但仍感头晕、恶心.患者自发病以来夜间伴有尿频(3~4次/夜),未见肉眼血尿,大便正常.Bp170/140 mmHg.体检:患者营养中等,轻度贫血貌.双肾区无叩痛,未闻及血管杂音,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实验室检查:WBC 5.84×109/L,RBC 4.79×1012/L,HGB 94 g/L,肝、肾功均正常.
作者:张凤杰;赵兴圣;周茂义;许风英;徐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患者男,70岁.腹胀、食欲不振半个月,胃部不适,并发现左上腹有一巨大肿块.体检:左上腹触及一约13 cm×13 cm大小肿块,质硬韧,活动差,表面较光滑,有压痛.B超:上腹部见14.6 cm×12.7 cm低回声光团,边界较清,内部回声不规则.诊断:上腹部占位性病变,来源及性质待定.
作者:张蓓;周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分子影像学是现今影像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它是指活体状态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应用影像学方法对生物过程进行定性及定量研究[1].磁共振(MRI)分子影像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传统的MRI的大区别在于,它是在传统MRI技术基础上,以特殊分子或细胞作为成像对象(靶结构),把非特异性物理成像转为特异性分子成像.
作者:梁治平;曾旭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自发性肾出血少见,常见的原因为肾肿瘤.笔者搜集本院近3年来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自发性出血的CT特征,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郭子强;韩国武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患者男,20岁.因胸部不适1个月来院就诊.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胸部正侧位片示:右下肺球形病灶,约5.0 cm×5.0 cm×5.2 cm大小,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周围肺野清晰(图1、2).初步印象:肺部占位性病变,良性可能性大.门诊观察期间,患者无胸痛、气喘,也无咳嗽、咯血等症状.2个月后复查,病灶变化不大,建议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物位于右下肺前基底段,包膜不完整,质地中等,与周围肺组织界限清楚,能剥离,行单纯瘤体切除.术后病理诊断:肺透明细胞瘤.
作者:张金龙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故障现象1 系统扫描程序正常,但无图像输出.故障检修:(1)扫描结束后行重建,图像能够建立并显示,证明图像重建正常;(2)重新启动系统发现系统总停留在固定的患者列表位置,判断硬盘划伤或软件故障可能性大.采用Mod备份系统数据后格式化硬盘,行LFC(load from cold),安装后重启系统,故障排除.
作者:陆伟;陈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采用同种移植技术建立Wistar大鼠肝细胞癌模型,并初步探讨其MRI表现.材料与方法 将CBRH-7919大鼠肝癌细胞注入免疫抑制的2只6周龄Wistar大鼠皮下,14 d后将生成的瘤块移植到免疫抑制的33只实验组大鼠肝内.肝内瘤块移植后第5、10、15、20、25d分别取相应时间点实验组全部存活大鼠及随机抽取的1只对照组大鼠行磁共振成像并进行影像分析,然后处死动物,取实验组肝内肿块及对照组肝组织做常规病理检查.结果 24只大鼠造模成功,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成功率为72.73%.接种10 d后19只大鼠的肝内瘤灶均被MR平扫检出,呈稍长或等、稍长混杂T1信号,均匀或不均匀稍长、长T2信号.结论 通过免疫抑制同种移植技术可建立Wistar大鼠CBRH-7919原位肝细胞癌模型.该种建模方法操作简便,易于重复,移植成功率高,实验周期短,肿瘤MRI表现与人类肝细胞癌信号特点相似,是一种较理想的适合于肝癌影像学评价研究的动物模型.
作者:李文政;彭光春;王润文;汤恢焕;周军;曹觉;周旋;黄满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患者男,70岁.因刺激性咳嗽,咳血痰(以平卧位呛咳尤明显),胸痛入院.患者既往有咳血史,25年前患肺结核病,15年前患右侧结核性胸膜炎.胸部正侧位平片:右肺上叶及纵隔内见多枚大小不等的斑点状钙化,左主支气管区见一斑块状钙化,右侧侧后胸壁内缘见条状钙化,右肋膈角变钝(图1、2).
作者:翟立国;高越超;孔庆山;安树昌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成人肠套叠螺旋CT征象,以提高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成人肠套叠的CT表现及其分型.结果 小肠套叠型10例,回-回-结肠型2例,回-结肠型3例,回-结-结肠型1例,结-结肠型4例.20例成人肠套叠,在套叠头体部发现肿块状改变,分别呈分层状靶形肿块改变9例,肾形肿块10例,不规则肿块改变6例,套叠尾部彗星尾征改变8例,套叠体尾部双肠管征6例(30%).尾部其他表现6例.肠腔内见肠系膜脂肪及血管影15例.不全性肠梗阻3例,肠壁增厚7例,近侧肠腔扩张4例,腹水1例.肝脏及骨盆转移各1例.结论 成人肠套叠有特征性的CT征象,体尾部双肠管征为特征性征象之一.
作者:马万辉;王斌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大脑胶质瘤病(GC)的MRI表现特点及其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 分析经活检、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GC的MRI表现特征,并与病理切片进行对照研究.对其中8例于同期行常规头颅CT扫描.结果 MRI显示GC病变广泛,11例(91.7%)累及三叶以上大脑,以额、颞、顶叶受累多见.病变区脑组织肿胀,无囊变、钙化和肿块形成,占位效应不明显,周围正常脑组织结构仍可辨识.同时伴胼胝体侵犯10例(83.3%),基底节和丘脑侵犯5例,脑干侵犯3例,小脑和脊髓侵犯各1例.病变在T1WI上均以低信号为主;T2WI、液态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上均为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10例(83.3%)无强化.8例CT扫描仅显示大脑弥漫性等或低密度,显示的病变范围均小于MRI.在病理上表现为不同分化程度的胶质肿瘤细胞在神经束间、神经细胞及血管周围浸润性生长,其中纤维型星形细胞瘤8例,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2例,混合型星形细胞瘤和少枝胶质瘤各1例.结论 MRI不仅能反映GC的病理特性,而且能清楚显示肿瘤在颅内的侵犯范围,是诊断GC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作者:陈楠;李坤成;秦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42例临床疑有ASO患者行MSCTA检查,数据传输至AW4.2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仿真内镜(VE)、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42例的血管重建图像对ASO有特征性显示,15例患者术中所见与MSCTA一致.结论 MSCTA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已逐渐成为诊断血管病变及评估手术疗效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何岸苇;张继扬;孙东辉;张琳;万业达;张瑞禄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评估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73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3例行MSCTA检查,36例行DSA检查,12例同时行MSCTA和DSA检查,2例行MSCTA检查的同时与外科手术对照.结果 MSCTA和DSA的可信度平均得分分别为7.87分和8.50分(P<0.05);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2%、80%和91%.结论 尽管MSCT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可信度略低于DSA,但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而且MSCTA通过三维后处理方法能很好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特征和周围的解剖结构,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外科手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德利;李进;张金玲;张在人;刘白鹭;王淑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表现,探讨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表现.结果 10例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主要表现为T1WI等或低信号,T2WI及STIR像为高或混杂信号;椎体呈楔形或扁平状,其中9例前后径增加,3例左右径增加;6例形成椎旁软组织肿块,其表现为袖套状;邻近椎间盘形态正常或轻度膨隆;增强扫描,病变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余晖;刘静;范光明;王学建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纹状体MR T1WI高信号病变的影像表现,并结合文献讨论其发生机制及病理改变.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纹状体MR T1WI高信号病变的影像表现,包括亚临床性肝性脑病,钙化、脑梗死及CO中毒性脑病.结果 亚临床性肝性脑病患者表现为多个部位的T1WI高信号,主要累及部位有苍白球,壳核,中脑红核周围,T2WI及CT上未见异常,T2WI梯度回波上呈明显或较低信号;钙化表现为纹状体对称的T1WI高信号,其信号强度不均匀,T2WI上表现为稍低、等或高信号,CT表现为高密度;脑梗死后病变表现为纹状体点片状T1WI高信号,T2WI上可见比T1WI上范围大的高信号;CO中毒性脑病表现为双侧纹状体对称性T1WI高信号,其信号强度不均匀,主要累及苍白球,T2WI上其周围深部白质可见大片状高信号.结论 纹状体T1WI高信号主要与金属顺磁性物质(锰、钙、铁等)的沉积有关.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以做出正确地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贾秀川;刘怀军;杨艳梅;王文燕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患者男,73岁.间断便血1年,便血可自行停止,发作间隔时间不定,未经特殊治疗.近4个月感排便不畅,大便变形并带血,无黏液,无里急后重,时有腹胀,在外院诊断为直肠癌来本院就治.
作者:李丽亚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患者女,65岁.胸闷,呼吸困难2月余,加重1周.实验室检查无异常.体检:神清,精神差,慢性病容,中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中肺叩诊为浊音,右下肺呼吸音消失,下腹有长约15 cm手术瘢痕.既往史:2005年10月行卵巢癌切除手术.术前CT扫描意见:盆腔右侧肿瘤性病变,囊腺癌可能性大,多来自卵巢(图1).术后病理诊断:(右)卵巢囊腺癌(图2).
作者:李新亮;刘红霞;陈训贵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恶性黑色素瘤的CT表现,探讨CT诊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黑色素瘤的CT表现.结果鼻腔及鼻窦中的9例肿瘤CT表现均为单侧无钙化软组织肿块,部分伴邻近结构侵犯;眼球2例表现为球内高密度占位;颅内1例为类圆形等密度灶,增强扫描强化明显;上颌骨、咽部、硬腭病灶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转移4例具备转移瘤特点.结论 CT对恶性黑色素瘤的定性有一定限度,但可清晰显示病变范围、部位、侵犯及骨质破坏情况,对临床确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
作者:雷静;韩丹;王克超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