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圣;周茂义;刘静;李丽新;杨春波;刘鹏
目的探讨CT导引下肺内病变穿刺活检影响气胸发生率的因素. 资料与方法回顾复习肺内病变CT导引下穿刺活检438例,观察因素包括患者相关因素(性别、年龄)、病灶相关因素(病变的性质、病灶大小、位置、有无空腔)、操作相关因素(患者的体位、胸膜穿刺次数、活检所用时间、穿刺路径通过的肺组织有无肺气肿、穿刺路径经过通气肺组织的长度).对所有观察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其对气胸发生率的影响. 结果 (1)438例中59例(13.5%)发生气胸,其中4例(0.9%)需胸部导管引流.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灶大小(F=2.088,P=0.038)、胸膜穿刺次数(χ2=34.87,P<0.001)、活检所用时间(F=4.209,P<0.001)、穿刺路径通过的肺组织有无肺气肿(χ2=8.50,P=0.004)、穿刺路径经过通气肺组织的长度(F=4.842,P<0.001)均是影响气胸发生率的相关因素;(2)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胸膜穿刺次数(wald χ2=18.654,P=0.0001)、穿刺路径通过的肺组织有无肺气肿(wald χ2=10.659,P=0.001)和穿刺路径经过通气肺组织的长度(wald χ2=10.169,P=0.001)被列入回归方程. 结论胸膜穿刺次数、穿刺路径经过的肺组织有无肺气肿和穿刺路径经过通气肺组织的长度是影响气胸发生率的主要因素.
作者:黄振国;张雪哲;王武;卢延;任安;洪闻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患者女,65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左下肢疼痛,以大转子处为甚就诊.查体:左下肢活动时疼痛,以左股骨大转子处压痛明显,但皮肤色泽正常,未触及包块,其他检查均为正常.X线检查:左股骨大转子处可见一约6cm×4cm低密度破坏区,病灶呈椭圆形,上缘模糊,下缘清楚,内无钙化,皮质变薄但无膨胀,亦无骨膜反应和软组织改变(图1).初诊: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作者:宋一丁;宋国余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评价电化学疗法(EChT)对大鼠种植型肝癌的治疗效果. 材料与方法采用直接注射法制作大鼠肝癌模型.应用影像学、病理学及系列免疫指标(IL-2、Sil-2R、IL-6、TNF-α)检测,生存期比较等方法观察荷瘤大鼠EChT治疗前后肿瘤大小、坏死、细胞凋亡、外周血系列免疫指标表达水平、生存期长短的动态变化,并与同期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EChT治疗前,大鼠肝肿瘤平均体积为100±6mm3;EChT治疗后1周,大鼠肝肿瘤平均体积为125±10mm3,而荷瘤对照组肝肿瘤平均体积为190±11mm3;治疗组肿瘤生长率为25%,而荷瘤对照组肝肿瘤生长率为90%(P<0.05).治疗组病理光镜下肿瘤明显坏死,并可明显诱发细胞凋亡.荷瘤大鼠EChT治疗前IL-2水平呈低表达,Sil-2R、IL-6、TNF-α则高表达,与正常大鼠比较差异显著(P<0.05);EChT治疗后,与同期荷瘤大鼠对照组比较,IL-2表达水平升高,Sil-2R、IL-6、TNF-α表达水平下降(P<0.05).EChT治疗组大鼠生存期明显延长(P<0.05). 结论肿瘤负荷可导致大鼠细胞因子表达紊乱.EChT治疗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促进肿瘤坏死,诱发肿瘤细胞凋亡,改善和纠正机体免疫紊乱,增强大鼠免疫力,延长大鼠生存期.
作者:邵成伟;王培军;田建明;张火俊;左长京;郝西彦;任方远;袁庆中;李树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患者女,35岁.不明原因胸闷1个月.查体:Bp ll6/62mmHg,左颈部可闻及血管杂音.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主动脉弓发育异常,呈双主动脉弓畸形,左前弓相对较租,右后弓发育较细,双弓形成一个完整性血管环,包绕气管和食管.左前弓和右后弓可见3个动脉瘤,直径分别为4.5cm、3.5cm和3.5cm.升主动脉发育正常,降主动脉发育较细.降主动脉位于右侧.
作者:赵月芹;范占明;张兆琪;晏子旭;马晓海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了解乙酸注射对正常兔肝肾组织破坏作用的大小,比较乙酸和无水乙醇的灭活效果. 材料与方法健康家兔20只,实验动物分4组:经肝实质注射乙酸组6只,经肝实质注射无水乙醇组6只,经股动脉插管肾动脉灌注乙酸组4只,经股动脉插管肾动脉灌注无水乙醇组4只,血管内组观察肾动脉及其分支动态造影表现,标本作病理检查,采用t检验进行数据处理. 结果肝实质注射乙酸及无水乙醇两组坏死区的平均直径无显著性差异,乙酸灌注组坏死范围和程度比相同剂量无水乙醇组广泛且严重. 结论肝实质注射乙酸和肾动脉灌注乙酸均可导致凝固性坏死改变,相同剂量的50%乙酸破坏作用超过无水乙醇.
作者:明建中;马明平;周义成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患者男,66岁.因低热、下腹部疼痛及腰部酸胀不适4个月入院.查体发现右下腹及盆腔内巨大包块.
作者:何小鹏;唐光才 刊期: 2003年第07期
肺硬化性血管瘤少见,其影像学表现报道不多.笔者搜集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结合文献复习其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袁涛;于铁链;曹阳;白人驹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2~14岁儿童髋关节CT正常表现. 资料与方法对57例2~14岁儿童66个髋关节行CT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图像. 结果发现2~14岁儿童髋关节由于髋臼、股骨头及大小粗隆、坐骨骨骺的软骨内成骨过程中,可出现股骨头透亮环征、新月征及髋臼钙化簇征,还可见小凹征和股骨头大小粗隆及坐骨骨骺的CT表现. 结论 CT可清楚显示儿童髋关节在软骨内成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改变,熟悉这些改变可减少误诊.
作者:冯素臣;裴京哲;卢艳丽;杨俞;屈辉;王云钊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成人脑白质病的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资料与方法对经临床证实的63例脑白质病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血管性脱髓鞘42例,硬化性脱髓鞘7例,感染性脱髓鞘6例,中毒性脱髓鞘4例,脑白质营养不良性脱髓鞘4例.CT表现为脑白质内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区,MRI表现为脑白质内多发长T2信号. 结论 MRI较CT能更清晰地显示脑白质异常,准确地反映病理改变的特点,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脑白质病变的诊断水平.
作者:杜秀勤;温平贵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患者女,20岁.主诉头晕、头痛3个月,视力下降、复视1个月,恶心、呕吐1次,左上肢抽搐1次.查体:左眼视力1.2,右眼视力0.8,左眼底充血,视乳头水肿,右眼底充血.CT平扫:左额叶分叶状混杂密度肿块影,实体部分呈略高密度,内有点状钙化,内侧可见囊变区,周围见不规则低密度区,左侧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右移(图1).MRI平扫:病变累及皮层,呈混杂信号,实体部分以等T1等T2信号为主,内侧可见囊变区,后缘可见多发流空血管影,病变周围有不规则长T2信号区(图2、3).增强后实体部分及囊壁明显强化,并可见多囊分隔(图4).术中见肿瘤位于左额叶中下回交界处,与皮层无分界,质软,色灰红,血运丰富,脑水肿明显.术后病理诊断:星形母细胞瘤Ⅱ~Ⅲ级.
作者:康立清;张敬;张云亭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患者女,23岁.左上腹胀痛3天就诊.体检:左上腹扪及一包块,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较固定.左肾区叩痛明显.血常规:WBC 11.8×109/L,RBC 5.85×1012/L;尿常规:蛋白 1.0g/L.彩超检查:左肾体积增大,上、中极向外突出一11.3cm×8.9cm大小实性低回声团块,边界尚清,内不均质,见有3.7cm×2.1cm大小无回声区.CDFI:肿块内部见点状血流信号.
作者:周万军;殷好治;傅晓琴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患者男,46岁.无明显诱因刺激性咳嗽8个月,无痰,无咯血,逐渐胸闷、气促3个月.体检:两肺呼吸音清,心尖搏动左移至左锁骨中线外1cm处,肺动脉瓣区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基本正常.
作者:程杰军;吴华伟;顾海燕;许建荣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笔者搜集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多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分析、探讨其CT表现,为临床提供诊断和判断预后的依据.
作者:高志艳;朱海兵;王敏;彭英龙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患者男,22岁.因汽枪击中右颈部10min就诊.查体:见右侧胸锁乳突肌前缘有一枪眼,出血较多.颈部正侧位X线片显示右颈部软组织内一金属异物影(图1).拟行急诊颈部软组织异物取出术,局部麻醉,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用止血钳夹取异物时异物滑脱,再次探查未及异物.随即来放射科行颈部、胸部和腹部透视,见金属异物位于平T12右侧脊柱旁开1.5cm与右侧第12肋骨重叠(与肝静脉开口位置相当)(图2);在透视监视下行左前斜位定位过程中,见金属异物向左游走下移,位于L2右侧脊柱旁开2cm处(与右肾静脉开口位置相当),行平卧照片时见金属异物迅速上行;透视追踪观察见异物影游走至左肺门下方(与左下肺动脉位置相当)固定(图3、4).
作者:储东辉;司振忠;田昭俭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MLS)的螺旋CT表现特征.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MLS术前螺旋CT资料.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4例,均为B细胞型.霍奇金病(HD)1例,为混合型. 结果脾肿大4例,其中3例为不规则隆起样增大,呈分叶状;脾大小正常1例.脾内占位的CT表现有3种类型:(1)弥漫性细小结节型1例,脾大小正常,脾内弥漫性低密度小结节,大小为0.2~1.0cm;(2)多发结节型2例,其直径为>1.0cm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密度结节;(3)巨块型2例,其直径为>3.0cm低密度肿块. 结论 PMLS在螺旋CT上多表现为脾肿大伴弥漫性或孤立的低密度占位,增强扫描无强化.
作者:陈楠;杨志刚;余建群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螺旋CT(SCT)对胃癌Lauren's分型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4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S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40例均于检查后1周内施行全胃或部分胃切除手术、剖腹探查术.术后标本行常规石蜡包埋及5μm切片. 结果胃壁低密度层增厚程度在肠型胃癌和弥漫型胃癌分别为1.55mm±0.55mm和7.71mm±2.33mm;强化程度在肠型胃癌和弥漫型胃癌分别为51.98HU±9.35HU和87.95HU±18.79HU,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 结论 SCT对胃癌Lauren's分型有一定价值.
作者:张晓丹;高剑波;李荫太;郭华;杨学华;周志刚;陈学军;杨晓鹏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患者女,33岁.5天前体检时B超发现左上腹占位性病变入院.实验室检查无特殊.查体:心肺(-),腹部平软,未扪及明显包块,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
作者:邰迎吉;张炜;邹伟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患者 男,15岁.因鼠药中毒后20天,言语不清、四肢阵发性不自主抽动4天入院.患者于入院20天前误服毒鼠强后出现呼吸骤停,于当地医院抢救后病情缓解.无抽搐、头痛、头晕.4天前开始出现言语不清,行动不便,四肢僵硬,伴有阵发性抽动,无意识障碍.查体:神清,构音障碍,计算力、定向力、记忆力均正常,鼻唇沟对称,软腭上抬有力,悬雍垂居中,吞咽困难,咽反射存在,伸舌困难.
作者:张和振;王贺波;刘昌林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患者男,39岁.右侧胸部隐痛不适10余年,加重伴咳嗽、心慌、气促1个月入院.查体:气管居中,右中下肺呼吸音及语颤明显减低,无干湿性口罗音.X线胸片示右肋间隙变窄,右膈升高,右胸腔巨大块影,密度均匀,与纵隔成锐角,肋膈角闭塞(图1).考虑右侧胸腔包裹性积液.胸部CT平扫示右中下胸腔紧贴侧后胸壁有一巨大囊实性肿块,约16cm×15cm×10cm大小,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壁弧形钙化,囊内CT值35~47HU(图2),右肺组织被推挤内移,右肺段支气管通畅(图3).
作者:毛启玉;唐光才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患者女,29岁.右下颌骨区肿物逐渐增大1年余,质硬,无波动感,无压痛,约3.0cm×2.5cm大小,与周围组织无粘连,颌下淋巴结不肿大.
作者:张伟;武宏 刊期: 200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