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响

肖春梅;李阳;梁晓杰;叶春;刘冬梅;陈瑞芳

关键词:老年人, 体育锻炼, 平衡能力, 平衡测试
摘要:目的研究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对 188例老年受试者进行电脑化动态平衡仪感觉整合能力平衡总分测试;同时还分别进行平衡能力简单测试方法,闭目原地踏步、平衡木上行走、起立-走、闭眼单足站立、强化 Romberg检查、前庭步测试、改良 Wolfson测试、垂直 X书写的测试。结果动态平衡仪感觉整合能力平衡总分、闭目原地踏步、平衡木上行走、垂直 X书写测试、改良 Wolfson测试、前庭步测试结果表明常锻炼的老年人平衡能力比不常锻炼组明显好( P<0.05, P< 0.001)。结论体育锻炼对延缓老年人的平衡能力退行性变化有积极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肥胖的药物疗法

    肥胖的治疗除饮食治疗与运动疗法外,药物治疗可作为肥胖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药物治疗适用于: (1)经过 12周低脂饮食、有规律的运动和行为改变等治疗减重 <2 kg。 (2)因易饥和明显多食引起的肥胖。 (3)有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如糖耐量降低、高血压、高血脂等。 (4)有肥胖的严重并发症存在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的骨关节炎、返流性食管炎等。治疗肥胖的理想药物应能有效地减轻体重,副作用小,无成瘾性,且有助于调整生活方式。目前常用减肥药物有两大类。

    作者:盛志业 刊期: 2001年第21期

  • 脑性瘫痪患儿的几种简单家庭康复训练方法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CP),是出生前到出生后大脑发育时期非进行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对于脑瘫患儿,家庭治疗相当重要。目前在我国康复医学兴起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各种疾病的康复治疗体系不完善,脑性瘫痪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家长学会在家庭当中对患儿进行训练治疗相当重要。以下介绍几种简单的家庭训练方法。

    作者:金哲;李瀛 刊期: 2001年第21期

  • 康复之路,康和相助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21期

  • 肥胖型糖尿病患者运动训练的方法

    据报道 85%的糖尿病患者是 2型糖尿病,其中又有 90%是肥胖者 [1],而肥胖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运动锻炼是减轻体重、控制症状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介绍其机制及运动训练的种类和强度。

    作者:金宏伟;李丹 刊期: 2001年第21期

  • 康复治疗手段对小儿急性偏瘫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

    1994年 5月~ 2000年 1月,共收治小儿急性偏瘫 46例,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46例住院患儿,男 28例,女 18例;年龄 7个月~ 9岁。其中 <1岁 4例,~ 3岁 15例,~ 6岁 16例,~ 9岁 11例。临床特点:急性起病 27例,亚急性起病 19例。病程中有头痛 26例,抽搐 20例,发热 17例,呕吐 15例。左侧偏瘫 21例,右侧偏瘫 25例,合并中枢性面瘫 29例,运动性失语 18例。肌力 0~Ⅰ级 15例,~Ⅱ级 18例,~Ⅲ级 13例。

    作者:高树英;于翠云;卢秀霞 刊期: 2001年第21期

  • P300潜伏期对达纳康的疗效反应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 P300潜伏期 (P3PL) 对达纳康的疗效反应及其药物治疗前后的变化在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 Disease, AD)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AD 15例,神经衰弱患者 7例,达纳康 80 mg 2次 /d,治疗 3个月,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 (MMSE)和 P300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在达纳康治疗后 MMSE评分均有明显改善( P<0.05), AD患者 P3PL较治疗前明显缩短( P< 0.05),而神经衰弱组无显著变化。判别分析表明,以治疗前 P3PL及其治疗前后变化量共同区分 AD和神经衰弱,其特异性可提高 14%,准确率提高 7% (P=“0.0213)。“ 结论达纳康可明显改善痴呆患者和神经衰弱患者所伴有的认知功能减退症状,并对 AD患者的 P300潜伏期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达纳康治疗后的 P3PL改变可提高 AD诊断的特异性及准确率。

    作者:王晓红;解恒革;刘军生;王鲁宁 刊期: 2001年第21期

  • 心理调适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康复治疗效果观察

    本文对 38例确诊肠易激综合征 (IBS)患者,在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治疗,使 IBS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997~ 1998年门诊住院病人 74例,男 24例,女 50例,年龄 28~ 50岁,均符合 1994年河南省卫生厅编发《病种质量控制标准》中 IBS的诊断标准。病程 2~ 24年,随机分两组,治疗组 38例,对照组 36例,两组在用药、性别、年龄、病情上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同时加上综合性康复治疗。

    作者:曾西;彭予忠;姜丽;王丹 刊期: 2001年第21期

  • 精选目次《临床康复》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21期

  • 低频脉冲电刺激对眼外肌麻痹的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麻痹性斜视的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对 100例麻痹性斜视的患者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组及药物对照组作治疗观察。结果低频脉冲电刺激对麻痹性斜视、尤其是外伤性麻痹性斜视的疗效显著,其他病因引起的麻痹性斜视的疗效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麻痹性斜视应及早行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对恢复眼球运动、改善复视症状和纠正斜视方面有肯定的疗效。

    作者:潘翠环;郭露萍 刊期: 2001年第21期

  • 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研究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athogenetic rol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nterleukin 6(IL- 6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and soluble interleukin- 2 receptor(sIL- 2R)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CI) .Methods The IL- 6,TNF and sIL- 2R levels were measured in 46 CI patients with ELISA. Results The serum IL- 6,TNF and sIL- 2R levels of CI group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s group .The variation of IL- 6,TNF and sIL- 2R level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iz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The serum IL- 6,TNF and sIL- 2R levels of recovery period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acute period in patients with CI .Conclusions The IL- 6 ,TNF and sIL- 2R take part in the pathologic process after CI .The measurement of IL- 6, TNF and sIL- 2R is useful in determining the siz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作者:李作孝;陈秀;谭华;熊先骥;彭建一 刊期: 2001年第21期

  • 心理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康复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action,AMI)病人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对并与不并心理治疗的两组 AMI病人住院及随访资料记录、分析、总结,应用 t检验、χ 2检验。结果合并心理治疗的 AMI病人住院时间短,疗效好,且随访时病情较稳定。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治疗过程中应提倡开展心理治疗。

    作者:张世堂;黄建英;张岩峰 刊期: 2001年第21期

  •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脑性瘫痪27例报告

    为了探讨脑性瘫痪 (脑瘫 )康复效果,几年来采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瘫 27例取得初步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本资料均为我科住院及门诊患儿 27例,男 19例,女 8例。年龄 50 d~ 5岁,平均年龄 2岁。全部病历均符合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确定的诊断标准。其中语言发育迟缓 20例,流涎 5例,头小 6例,尖足 7例,交叉腿 10例,足内、外翻 6例,癫痫 2例,智力低下 21例,视力障碍 3例,听力障碍 2例。临床分型:痉挛性脑瘫 19例,其中四肢强直性脑瘫 2例,弛缓性脑瘫 17例。实验室检查:头颅 CT检查 18例,其中 11例有脑室扩大, 7例正常。

    作者:史丹凤;王玲 刊期: 2001年第21期

  • 对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 4例康复治疗体会

    我科在 1999年 12月~ 2000年 12月收治 4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均采用大重量瞬时间快速牵引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本组 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龄 22~ 48岁,病程不超过 1 d,均有明显外伤史, 4例患者均表现颈部疼痛,活动受限, 3例胸锁关节以下感觉消失, 1例平第 4肋间隙感觉过敏。 2例四肢软瘫,肌力 0级; 1例双上肢肌力 2级,握力为 0,双下肢肌力 5级; 1例右手握力为 0,左手握力 10 kg,其余肌力 5级; 2例腱反

    作者:郭勇;李方祥;彭海;任玉衡 刊期: 2001年第21期

  • 运动性腓肠肌痉挛的发生原因及预防

    在健身运动中,容易发生肌肉痉挛的是小腿腓肠肌。小腿腓肠肌是小腿三头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走、跑、跳跃的蹬地和起跳等动作起重要作用。腓肠肌发生痉挛时,局部肌肉强直坚硬或隆起,疼痛难忍,且一时不易缓解,腓肠肌所具有的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屈伸功能有一定的障碍。

    作者:刘瑞峰 刊期: 2001年第21期

  • 的影响

    目的了解心理学干预提高新入伍独生子女士兵适应能力的效果。方法通过心理学知识讲座等形式,观察比较心理学干预前后独生子女和多生子女士兵心理状况的变化。结果心理学干预前,独生子女士兵的负性情绪体验显著高于多生子女士兵,积极情绪体验显著低于多生子女士兵。心理学干预后,独生子女多项负性体验因子得分显著降低,而积极应付因子得分显著升高。结论心理学干预可以有效促进入伍新兵尤其是独生子女士兵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作者:李权超;蓝新友;何英强;徐书同;蒋忠军;曾岚 刊期: 2001年第21期

  • 行为疗法与药物治疗老年失眠症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行为疗法与药物治疗老年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将老年失眠症患者 102例随机分为行为疗法组( A组 52例,不合并药物治疗)采用刺激控制指导疗法;药物治疗组( B组 50例)应用阿普唑仑或三唑仑或舒乐安定进行治疗,治疗 4周,停止治疗 4周各评定 1次。结果两次疗效评定, A组均显著优于 B组。结论老年失眠的治疗,行为疗法优于药物治疗。

    作者:张小兵;董汉振;路英智 刊期: 2001年第21期

  • 海洛因依赖者复吸因素分析

    收集自 1998年 7月~ 2001年 2月首次自愿住院脱毒治疗,符合 DSM- III- R海洛因依赖和滥用诊断标准者 462例进行分析如下。 1 对象 1.1 社会人口学特征 (1)性别:男性 375例 (81.17% );女性 87例 (18.83% )。 (2)首吸年龄: 20岁以下 102例 (22.08% ),21~ 25岁 183例 (39.61% ),26~ 31岁 120例 (25.97% ),31~ 35岁 50例 (10.82% ),36岁以上 7例 (1.51% )。 (3)文化程度:文盲 20例 (4.33% );小学 86例 (18.61% ),初中 260例 (56.28% ),高中(含中专) 90例 (19.48% ),大专 6例 ( 1.30% )。 (4)职业:国家供职人员 18例 (3.90% ),个体商、无业者 407例 (88.1% ),司机 30例 (6.49% ),三陪女 7例 (1.52% )。

    作者:廖淑寓;林致浮;倪春芳 刊期: 2001年第21期

  • 脑性瘫痪儿童脑电图纺锤波变化分析

    目的了解脑性瘫痪 (Cerebral Palsy,CP)儿童脑电图纺锤波变化与临床表现关系。方法检查 179例 CP儿童脑电图并对其中有纺锤波变化者进行分析。结果 CP儿童纺锤波变化中缺失占 72%,且双侧痉挛型纺锤波双侧缺失占 83%。结论儿童纺锤波的变化可作为观察 CP儿童脑器质性损害的指征之一。

    作者:张洁;蒋积定;罗织云 刊期: 2001年第21期

  • 智残儿童操作运用教具的若干问题

    智残儿童由于其感知觉以及语言的缺陷和障碍,影响其思维能力的正常发展,使得他们的表象特别贫乏,思维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对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需借助于具体的能够动手操作的直观教具。而从另外一方面来讲,通过实物操作,儿童可以通过亲身实践、经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这既能帮助他们建构知识又能诱发他们主动学习探索。因而操作学习通常是智残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但在具体运用操作材料时我们教育者还应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作者:李永勤 刊期: 2001年第21期

  • 戒毒者心理调适方法初探

    经 5 000多例社会调查及 1 700多例临床治疗,做好戒毒者心理调适,使他们对吸毒行为进行反省,是促进康复的关键环节。 1 生理脱毒阶段的心理调适 生理脱毒阶段,即对吸毒者因毒品产生生理上不适的各种症状进行治疗,把身体生理依赖的毒瘾戒掉,减少戒断时生理毒瘾的发生,达到生理脱毒。生理脱毒时间约要 3~ 6个月。 (1)配合药物治疗应加强心理治疗,采用语言开导法,即在取得吸毒者的信任,在融洽气氛中进行,向他们讲解一定的医疗知识,讲解吸毒的危害性及毒隐发生时如何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具体方法。 (2)进行强制管理的方法,让他们在一定范围内不能与毒品接触,进行适当娱乐活动及康复训练。 (3)管理上实行五不准。即不准外出,不准打电话或吵闹,不准自行随意增减药品,不准串越病区,不准接待外来人员及物品,对多余物品进行集体保管等。

    作者:李全岳;韦彤 刊期: 2001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