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旭;沈文;温连庆;祁吉;李笑
患者男,67岁.发现右肺尖区含气囊腔8年.既往体健,无胸部外伤或手术病史,体检未见特殊.正位X线胸片见右侧胸廓入口处一约3.5cm×3.0cm大小的类圆形透亮影,有完整包膜,与气管紧贴,无分界,气管左移位(图1).
作者:刘禄明;姜辉;孙百胜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HRCT对慢性中耳炎继发面神经管破坏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为慢性中耳炎并伴有面神经管破坏患者18例,回顾性分析其HRCT检查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着重研究其HRCT表现,并与临床手术结果对比. 结果 1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面神经管骨质破坏,破坏部位以面神经管迷路段及鼓室段为主15例(83.3%),破坏原因主要为胆脂瘤性中耳炎(14例),占77.8%.面神经管破坏大部分合并面神经损伤而导致面瘫(14例).HRCT主要表现为面神经管骨质模糊、缺损、破坏. 结论 HRCT能准确诊断慢性中耳炎继发面神经管破坏,对临床手术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蒲红;白林;付凯;赵世煜;陶克言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SCT MPR)在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TCS)诊断中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对118例TCS患儿行SCT平扫,然后进行MPR. 结果 118例TCS患儿中脊髓低位111例,脊髓位置正常7例.低位脊髓合并脊髓纵裂者12例,椎管内脂肪瘤24例,椎管内皮样囊肿9例,脊髓空洞症9例,半椎体及蝴蝶椎12例,棘突缺如或分叉16例.脊髓位置正常合并脊髓空洞症2例,脊髓纵裂3例.118例TCS患儿中112例伴有脊柱裂(占94.9%).其中包括14例隐性脊柱裂及98例显性脊柱裂.通过MPR均能获得较满意的图像,满足诊断的需要. 结论 MPR可以较全面、立体、直观地显示TCS患者脊髓及脊椎的情况,是继MRI之后诊断TCS的又一重要方法.
作者:张小安;赵鑫;曲金荣;陆林;党保华;刘福云;张书锋;李树新;毛艳蕊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及其三维后处理技术在胃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响因素. 资料与方法对23例经上胃肠道钡餐造影(GI)和胃镜检查诊断为胃肿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分别以多平面重建技术(MPR)、3D CT技术(包括SSD和Ray Sum)和CT仿真胃镜技术(CTVG)进行后处理.分别评价所有重建影像显示胃肿瘤的能力以及影响因素,同时与上胃肠道造影及胃镜所见比较. 结果 3D CT和CTVG诊断23例胃肿瘤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5.5%和85.7%.以秩和检验比较,三维重建影像对胃肿瘤的整体显示效果接近GI和胃镜,但CTVG结合MPR影像对于评价粘膜下肿瘤的准确性则明显优于GI和胃镜. 结论综合运用MSCT及其多种后处理技术,在对胃肿瘤的检出、定位、分期等方面可发挥较大作用,是一种新的且具潜力的胃肿瘤检查方法,可作为传统检查方法的有益补充.在技术方面尚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作者:闫旭;沈文;温连庆;祁吉;李笑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胃癌术前TNM分期中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 32例胃癌患者均在术前6天内行MSCT扫描,检查前20min饮水1 000~1 200ml,扫描前10min肌注盐酸山莨菪碱20mg.平扫后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开始于注射对比剂后30s,60s后为实质期,2min后为平衡期.32例中16例在同期行腔内超声检查.术前CT检查结果由2名资深放射科医师双盲法进行评定TNM分期,评定时根据需要行MPR重建;腔内超声检查由1位内科和1位外科医师分别完成;MSCT及超声分期结果均与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对于T分期,MSCT分期T1~T2者敏感性为75%,准确性为68%,T3~T4者敏感性为98%,准确性为88%;特异性淋巴结N分期N1检出敏感性为60%,准确性为50%,N2~N3敏感性为82%,准确性为78%;远处转移本研究中出现较少,敏感性为75%,准确性为75%;综合评价TNM分期提示准确性为75%.腔内超声检查T分期敏感性为95%,准确性为90%;N分期敏感性为30%,准确性为21%;远处转移几乎无法显示,综合TNM分期准确性仅50%. 结论三期动态增强MSCT薄层扫描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可较准确地显示正常胃壁结构及胃癌侵犯胃壁的深度,同时可反映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远处脏器的转移和播散,作出准确的TNM分期.MSCT和超声内镜检查两者相结合可有效地为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
作者:潘自来;张欢;张绍斌;宋琦;凌华威;陈克敏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特点.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和临床资料. 结果 32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20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2例,CT表现为高密度片状影3例、新月状影3例、U形影2例,累及大脑镰后部4例,呈Y形或镰刀状. 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复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意义.
作者:张勇;柴汝昌;牛云;杨晓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患者女,17岁.右下腹包块2月余.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下腹部包块,无疼痛,不发热,于近日感包块逐渐长大.查体:浅表淋巴结不大,腹软.下腹可触及一大小约20cm×25cm的包块,质硬,下界不清,表面光滑,可移动.血、尿常规正常.CT表现:盆腔平扫见一大小约14.2cm×11.6cm的软组织块影,CT值52HU.边缘呈分叶状,边界清楚,其内密度不均,可见裂隙状更低密度影,周围见少量腹水影(图1).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CT值为78HU,边缘强化显著,呈线状及点状(图2).CT诊断:卵巢恶性肿瘤.
作者:马立公;曹增忠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浸润型胃癌的CT表现特点,评价CT在浸润型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32例浸润型胃癌患者接受了CT检查,经胃镜和/或外科手术及病理证实.所有病例经动态增强或螺旋CT多期扫描检查. 结果 32例CT检出病变31例,29例得到正确诊断.根据CT主要表现,浸润型胃癌分为4型:胃壁局限性增厚型4例;弥漫性增厚型5例;局限性胃壁增厚合并胃腔缩窄型10例;弥漫性胃壁增厚合并胃腔缩窄型12例.强化方式为:病灶在动脉期呈不均匀轻度强化(8/23)或明显强化(9/23);门脉期渐进性显著强化(25/31);平衡期病灶延迟显著强化(17/23).其他表现,腹水8例,网膜侵犯和腹腔种植11例. 结论使用服水低张,螺旋CT多期或动态增强扫描技术,CT在弥漫浸润型胃癌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彭卫军;周康荣;陈惠明;秦新裕;孙益红;牛伟新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在脑MRI轴位图像上识别中央沟及其邻近沟回的具体方法和实际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随机抽取头颅MRI轴位扫描存档片200份,影像诊断明确排除了颅脑器质性病变.其中男113例,女87例,年龄11~84岁.使用Siemens 1.0T超导型磁共振机(Somaris),头颅扫描基线为听眶线,SE扫描序列,常规行T1和T2WI.分析中央沟及其附近沟回的形态特征并予以形象化命名,以利于实际应用.统计分析各定位征象的敏感性及其价值. 结果中央沟及其附近沟回在MRI轴位图像上具有特征性表现,可归纳为5大征象.(1)驼峰征(hump sign):出现率为98.5%; (2)倒T字征(reversed T sign):出现率为85.0%; (3)十字征(cross sign):出现率为97.5%; (4)宽带征(wide belt sign):出现率为100%; (5)分隔征(separation sign):出现率为98.0%. 结论在正常情况下两侧的中央沟是对称的,在MRI轴位图像上应用上述征象对中央沟的正确识别率可达98.5%,并可由此引伸到CT轴位图像的识别.
作者:王杰;王雁;王德杭;王小宁;杨渭川;潘溪江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患者女,30岁.体检时偶发现胸部肿块,无任何不适,肺部听诊无异常.胸部CT平扫(图1):左侧胸腔见9cm×10cm×13cm的囊实性肿块,形态规整,边缘清晰,内部可见散在多发的斑点状钙化灶,左侧肺组织及支气管受压移位,肿块与后胸壁紧密相连,局部椎间孔未见扩大,骨质未见破坏.左侧胸腔积液,余肺叶未见异常.增强扫描(图2、3)见肿块包膜轻度强化,内部见线状、圆形轻度强化,其上、下缘分别见2条发自邻近降主动脉的血管通向肿块并包绕,直径分别约0.2cm和0.3cm.初步诊断:左侧先天性肺隔离症.手术所见: 左侧胸腔中下部见15cm×15cm×13cm的椭圆形肿块,突向胸腔,包膜完整,质韧,肿块与左脊柱旁沟及后纵隔紧密相连,局部骨质未见破坏.有2条发自降主动脉的异常血管通向肿块并包绕,直径分别约0.2cm和0.3cm.左侧胸腔淡红色积液300ml.病理诊断: 左下纵隔神经鞘瘤合并钙化并部分恶变(局部富于细胞)(图4).
作者:刘连锋;丁文轩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讨论胸部Castleman病X线和CT表现以及病理特征. 资料与方法胸部Castleman病12例,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35岁.局限型10例,弥漫型2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结果病理上包括透明血管型10例和浆细胞型2例.X线和CT扫描:10例局限型为平均直径4.9cm大小的单发软组织肿块,位于中纵隔或肺门者4例,前纵隔和后纵隔各3例.平扫CT值平均40HU,增强扫描呈早期显著均匀强化,CT值平均133HU,延迟扫描仍持续强化,CT值平均92HU,2例伴有中央区分支状钙化.2例弥漫型表现为双侧中等量胸腔积液,纵隔内多个直径1~2cm大小的淋巴结,胸膜下小结节影和支气管血管束周围结节影.术前CT误诊率为83.3%. 结论胸部局限型Castleman病以强化明显或中央伴有分支状钙化的巨大孤立肿物为特征,CT增强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和临床分型.弥漫型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作者:王仁贵;王仪生;唐光健;蒋学祥;高玉洁;那佳;朱学俊;宾怀有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胃肠道疾病是影响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相对较高.胃肠道的检查方法很多,现就内镜和影像学检查作一简单回顾,并总结其新进展.1 胃肠的内镜在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Basil Hirschow和他的同事发明了可弯曲的纤维内镜,并把它运用于临床,这种创新让医生可以直视胃肠腔内改变,是胃肠道疾病检查史上的一次革命.1983年美国Welch Allyn公司发明了电子内镜,这是内镜发展史上第三个里程碑,电子内镜前端装有微型摄像电荷耦合器件(CCD),其象素数超过30 000,配以高分辨率的显示器,图像非常清晰,色泽逼真(图1),且可供多人共同观察、会诊,又可同步照相和录像,深受内镜工作者的欢迎.胃肠道内镜可清晰观察胃肠道粘膜的细微结构,粘膜色泽及粘膜下血管,直接判定是否异常、为何种疾病.结合活组织病理检查,可使一些疾病的诊断更为客观、可靠,是胃肠道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局限性在于:对粘膜下病变及腔外改变不能作一个整体评价,据文献[1]报道对浸润性胃癌的诊断的准确性和活检阳性率均低得多,分别为15.4%和80.8%;在走行复杂的肠道定位欠准确;而且约5%~10%的正常人,结肠镜不能通过整个结肠[2];内镜检查患者痛苦较大,约0.075%的患者会并发胃肠穿孔,极少数患者甚至出现心脏骤停.小肠镜检查远较胃镜、结肠镜检查困难,至今尚未普遍开展.常用的推进式小肠镜,仅能观察到空肠近端,不能观察全部小肠.而国外已有报道,3m长的探条式小肠镜,从鼻腔插入,随肠蠕动达到回盲部,可观察全部小肠,但操作费时、复杂,患者痛苦大.
作者:董丽卿;韩萍;孔祥泉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SE序列扩散加权成像对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鉴别诊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46例59个骨折椎体MR常规平扫后行扩散加权成像,良性组27例40个骨折椎体,恶性组19例19个骨折椎体,取b=0,200,400s/mm2.测量病变椎体的信号强度比和信噪比. 结果在DWI上,良性骨折椎体与邻近正常椎体相比均呈低或等信号,恶性骨折椎体则呈高信号,2组骨折椎体的信号强度比和信噪比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诊断准确率98%.而常规T1WI、T2WI及STIR的误诊率达6.8%. 结论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对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鉴别诊断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补充手段.
作者:汤光宇;徐彧;姚冀平;沈永菊;顾伟中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与胃钡餐造影(GI)、纤维胃镜(FG)及手术标本对照,明确螺旋CT(SCT)成像技术对溃疡型胃癌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溃疡型胃癌行胃产气后SCT检查,其中32例行胃气钡双重造影检查,26例有手术标本和胃镜录像.由2位放射科医师对SCT及GI图像分别进行盲法阅读,评价病变的探测、Borrmann分型及分析诊断可信度,阅片者间的一致度采用k检验. 结果 40例溃疡性病变手术病理共检出49个病灶,2位阅片者SCT各检出47个,32例GI检查者,病理证实40个溃疡病灶,2位阅片者GI各明确检出16和15个溃疡病灶.Borrmann Ⅱ、Ⅲ型癌的鉴别CT仿真胃镜(CTVG)准确性为92.39%,GI准确性为26.92%(P<0.05). 结论 SCT对胃部溃疡性病灶的显示及Borrmann分型优于GI.
作者:郑凯尔;陈峰;孙军;居胜红;郏爱明;张俭;孟爱芳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患者女,43岁.12年前无任何原因出现眼球渐进性突出,当时未予重视,以后眼球逐渐突出并完全暴露于眶外,肿物也随之突出.近1年来肿物增大明显,视力下降并时有痛感,眼睑不能闭合.查体:右眼眶部巨大肿物突出,眼球被挤向前下方.CT检查:轴位平扫示眼眶内有一巨大实质性肿物,大小5.21cm×5.50cm×6.78cm,密度均匀,轮廓清楚,未见钙化,肿物压迫眼眶骨质,使之明显变薄,眶腔扩大(图1);增强扫描:肿物呈不均匀强化(图2);肿物前下方即上颌窦前方,鼻翼右侧发现眼球(图3).
作者:宋宪仁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胃癌螺旋CT的TNM分期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50例经胃镜证实的胃癌患者进行低张服水螺旋CT扫描.根据胃癌的部位、大小、范围、浸润程度、周围淋巴结及脏器转移情况进行TNM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分期对照. 结果低张服水螺旋CT对胃癌TNM分期准确性为76%,其中T分期准确性为78%,N分期准确性为62%,M分期准确性为96%. 结论低张服水螺旋CT检查的TNM分期对评估胃癌的手术方案及临床治疗有较大的价值.
作者:范红燕;赵红;杨培金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试验性栓塞对造影阴性的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的指征和疗效. 资料与方法对150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内镜检查结果提示行相应动脉造影,阴性者64例作试验性栓塞治疗,其中胃十二指肠动脉52例,胃左动脉6例,直肠上动脉2例,直肠下动脉4例.栓塞剂采用明胶海绵颗粒及钢圈. 结果栓塞技术成功率为100%,出血控制率为56%(36/64).未见胃肠道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动脉造影阴性的消化道大出血根据临床表现和内镜检查结果提示的部位行试验性栓塞可控制部分出血,且技术上较安全可行.
作者:曾庆乐;李彦豪;陈勇;何晓峰;赵剑波;许小丽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评价CT导向下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治疗肾囊肿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16例24个肾囊肿,其中单纯性肾囊肿10例,肾盂旁囊肿2例,多囊肾4例.在CT导向下行穿刺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分析其并发症,并追踪观察其疗效. 结果 16例中,24个囊肿顺利完成穿刺硬化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对18个囊肿术后追踪观察3个月~1年,0~Ⅲ级囊肿疗效个数分别为1(5.6%)、2(11.1%)、3(16.7%)和12(66.7%),临床症状缓解率为81.8%(9/11). 结论 CT导向下经皮肾囊肿穿刺无水乙醇硬化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代向党;赵书元;李青雪;张文全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患者男,52岁.3个月前发现右腹部包块,渐增大并疼痛.B超发现腹膜后右肾周实质占位病变而就诊.查体:右腹部触及约8.0cm×11.0cm大小肿块,质中,固定,边界不清,表面光滑,有触压痛.B超检查:右肾右后方约6.3cm×8.4cm×11.5cm大小的中等稍低回声实质不均匀肿块,边界清楚,呈椭圆形,后方伴有衰减.诊断为右腹膜后占位病变.CT扫描:平扫示右肾后方见一类椭圆形6.5cm×9.0cm×12.0cm大小脂肪密度肿块,CT值-33.6HU,内可见索条状、小片状分隔,右肾受压向前下方移位;肿块与右肾及右腰大肌分界清楚(图1、2).诊断为右腹膜后脂肪肉瘤.
作者:田锦林;孙永青;王勇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患者男,72岁.反复头痛1年,伴右眼视力下降、失明2个月.查体:右眼球外展受限,伸舌偏右,右下肢巴氏征(+).CT平扫: 鼻咽顶后壁增厚,双侧咽隐窝消失,肿块自鼻咽顶向前至后鼻孔和右侧鼻腔,蝶骨体、蝶窦各壁、枕骨斜坡、双侧蝶骨大翼和破裂孔周围骨质破坏,肿瘤侵犯右侧眶尖和双侧筛窦后组,上述肿块内有散在条状钙斑,双侧额、颞、顶、枕骨可见多发小圆形、边界清楚的破坏区(图1、2).
作者:刘智;李恒国 刊期: 200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