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贵;王仪生;唐光健;蒋学祥;高玉洁;那佳;朱学俊;宾怀有
目的探讨试验性栓塞对造影阴性的动脉性消化道大出血的指征和疗效. 资料与方法对150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内镜检查结果提示行相应动脉造影,阴性者64例作试验性栓塞治疗,其中胃十二指肠动脉52例,胃左动脉6例,直肠上动脉2例,直肠下动脉4例.栓塞剂采用明胶海绵颗粒及钢圈. 结果栓塞技术成功率为100%,出血控制率为56%(36/64).未见胃肠道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动脉造影阴性的消化道大出血根据临床表现和内镜检查结果提示的部位行试验性栓塞可控制部分出血,且技术上较安全可行.
作者:曾庆乐;李彦豪;陈勇;何晓峰;赵剑波;许小丽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患者女,30岁.体检时偶发现胸部肿块,无任何不适,肺部听诊无异常.胸部CT平扫(图1):左侧胸腔见9cm×10cm×13cm的囊实性肿块,形态规整,边缘清晰,内部可见散在多发的斑点状钙化灶,左侧肺组织及支气管受压移位,肿块与后胸壁紧密相连,局部椎间孔未见扩大,骨质未见破坏.左侧胸腔积液,余肺叶未见异常.增强扫描(图2、3)见肿块包膜轻度强化,内部见线状、圆形轻度强化,其上、下缘分别见2条发自邻近降主动脉的血管通向肿块并包绕,直径分别约0.2cm和0.3cm.初步诊断:左侧先天性肺隔离症.手术所见: 左侧胸腔中下部见15cm×15cm×13cm的椭圆形肿块,突向胸腔,包膜完整,质韧,肿块与左脊柱旁沟及后纵隔紧密相连,局部骨质未见破坏.有2条发自降主动脉的异常血管通向肿块并包绕,直径分别约0.2cm和0.3cm.左侧胸腔淡红色积液300ml.病理诊断: 左下纵隔神经鞘瘤合并钙化并部分恶变(局部富于细胞)(图4).
作者:刘连锋;丁文轩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胃癌术前TNM分期中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 32例胃癌患者均在术前6天内行MSCT扫描,检查前20min饮水1 000~1 200ml,扫描前10min肌注盐酸山莨菪碱20mg.平扫后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开始于注射对比剂后30s,60s后为实质期,2min后为平衡期.32例中16例在同期行腔内超声检查.术前CT检查结果由2名资深放射科医师双盲法进行评定TNM分期,评定时根据需要行MPR重建;腔内超声检查由1位内科和1位外科医师分别完成;MSCT及超声分期结果均与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对于T分期,MSCT分期T1~T2者敏感性为75%,准确性为68%,T3~T4者敏感性为98%,准确性为88%;特异性淋巴结N分期N1检出敏感性为60%,准确性为50%,N2~N3敏感性为82%,准确性为78%;远处转移本研究中出现较少,敏感性为75%,准确性为75%;综合评价TNM分期提示准确性为75%.腔内超声检查T分期敏感性为95%,准确性为90%;N分期敏感性为30%,准确性为21%;远处转移几乎无法显示,综合TNM分期准确性仅50%. 结论三期动态增强MSCT薄层扫描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可较准确地显示正常胃壁结构及胃癌侵犯胃壁的深度,同时可反映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远处脏器的转移和播散,作出准确的TNM分期.MSCT和超声内镜检查两者相结合可有效地为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
作者:潘自来;张欢;张绍斌;宋琦;凌华威;陈克敏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患者男,46岁.2个多月前发现右颈部肿物并逐渐增大,轻微疼痛,有时鼻塞,但无涕血、耳鸣、头痛、声嘶、吞咽困难、消瘦等.查体:右侧耳后乳突下可扪及大小约3.5cm×3.5cm肿物,固定,轻压痛;鼻咽镜见鼻咽右侧肿块,表面光滑,颅神经(-),全身其他体表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骨髓血细胞检查:骨髓分类未发现异常.胸片未见异常.腹部B超示肝、双肾多发囊肿.全身骨显像: 全身骨骼影像清晰,颅骨、胸廓、脊柱、骨盆、四肢骨骼和关节形态正常.图像示枕骨、肩胛冈局部异常放射性浓聚灶.其余部位骨影像放射性分布大致均匀对称.两肾和膀胱显影.意见:枕骨、肩胛局部异常活动性骨质病变.CT(图1)和MRI(图2A、B)表现: 鼻咽腔肿块,鼻咽双侧壁、顶后壁增厚,右侧咽旁间隙显著变窄,肿瘤侵犯右茎突内侧软组织,将颈内动、静脉推向右外侧,经茎突内侧向后、向下蔓延至颈上部,并经寰枢和寰枕间隙侵及椎管内,突破硬膜囊至脊髓外,邻近骨质轻度受侵.增强扫描肿瘤呈轻至中度强化.上述病灶在T1WI和T2WI上均呈中等信号.
作者:刘智;李恒国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患者男,52岁.3个月前发现右腹部包块,渐增大并疼痛.B超发现腹膜后右肾周实质占位病变而就诊.查体:右腹部触及约8.0cm×11.0cm大小肿块,质中,固定,边界不清,表面光滑,有触压痛.B超检查:右肾右后方约6.3cm×8.4cm×11.5cm大小的中等稍低回声实质不均匀肿块,边界清楚,呈椭圆形,后方伴有衰减.诊断为右腹膜后占位病变.CT扫描:平扫示右肾后方见一类椭圆形6.5cm×9.0cm×12.0cm大小脂肪密度肿块,CT值-33.6HU,内可见索条状、小片状分隔,右肾受压向前下方移位;肿块与右肾及右腰大肌分界清楚(图1、2).诊断为右腹膜后脂肪肉瘤.
作者:田锦林;孙永青;王勇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胃肠道疾病是影响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相对较高.胃肠道的检查方法很多,现就内镜和影像学检查作一简单回顾,并总结其新进展.1 胃肠的内镜在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Basil Hirschow和他的同事发明了可弯曲的纤维内镜,并把它运用于临床,这种创新让医生可以直视胃肠腔内改变,是胃肠道疾病检查史上的一次革命.1983年美国Welch Allyn公司发明了电子内镜,这是内镜发展史上第三个里程碑,电子内镜前端装有微型摄像电荷耦合器件(CCD),其象素数超过30 000,配以高分辨率的显示器,图像非常清晰,色泽逼真(图1),且可供多人共同观察、会诊,又可同步照相和录像,深受内镜工作者的欢迎.胃肠道内镜可清晰观察胃肠道粘膜的细微结构,粘膜色泽及粘膜下血管,直接判定是否异常、为何种疾病.结合活组织病理检查,可使一些疾病的诊断更为客观、可靠,是胃肠道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局限性在于:对粘膜下病变及腔外改变不能作一个整体评价,据文献[1]报道对浸润性胃癌的诊断的准确性和活检阳性率均低得多,分别为15.4%和80.8%;在走行复杂的肠道定位欠准确;而且约5%~10%的正常人,结肠镜不能通过整个结肠[2];内镜检查患者痛苦较大,约0.075%的患者会并发胃肠穿孔,极少数患者甚至出现心脏骤停.小肠镜检查远较胃镜、结肠镜检查困难,至今尚未普遍开展.常用的推进式小肠镜,仅能观察到空肠近端,不能观察全部小肠.而国外已有报道,3m长的探条式小肠镜,从鼻腔插入,随肠蠕动达到回盲部,可观察全部小肠,但操作费时、复杂,患者痛苦大.
作者:董丽卿;韩萍;孔祥泉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患者女,43岁.12年前无任何原因出现眼球渐进性突出,当时未予重视,以后眼球逐渐突出并完全暴露于眶外,肿物也随之突出.近1年来肿物增大明显,视力下降并时有痛感,眼睑不能闭合.查体:右眼眶部巨大肿物突出,眼球被挤向前下方.CT检查:轴位平扫示眼眶内有一巨大实质性肿物,大小5.21cm×5.50cm×6.78cm,密度均匀,轮廓清楚,未见钙化,肿物压迫眼眶骨质,使之明显变薄,眶腔扩大(图1);增强扫描:肿物呈不均匀强化(图2);肿物前下方即上颌窦前方,鼻翼右侧发现眼球(图3).
作者:宋宪仁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特点.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和临床资料. 结果 32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20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2例,CT表现为高密度片状影3例、新月状影3例、U形影2例,累及大脑镰后部4例,呈Y形或镰刀状. 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复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意义.
作者:张勇;柴汝昌;牛云;杨晓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HRCT对慢性中耳炎继发面神经管破坏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为慢性中耳炎并伴有面神经管破坏患者18例,回顾性分析其HRCT检查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着重研究其HRCT表现,并与临床手术结果对比. 结果 1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面神经管骨质破坏,破坏部位以面神经管迷路段及鼓室段为主15例(83.3%),破坏原因主要为胆脂瘤性中耳炎(14例),占77.8%.面神经管破坏大部分合并面神经损伤而导致面瘫(14例).HRCT主要表现为面神经管骨质模糊、缺损、破坏. 结论 HRCT能准确诊断慢性中耳炎继发面神经管破坏,对临床手术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蒲红;白林;付凯;赵世煜;陶克言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多原发癌的X线表现,探讨其生物学特征及X线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44例上消化道多原发癌,均行上消化道低张气钡双对比造影,所有病例均经内镜或术后病理证实. 结果 44例中,食管多原发癌22例,占50%;食管-胃多原发癌19例,占43.2%;胃多原发癌3例,占6.8%.除1例食管发现3处癌灶外,其余皆为双灶.22例食管多原发癌共发现45个癌灶,其中增生型病变20个,髓质型9个,溃疡型和浸润型各7个,混合型2个.病变位于食管上段者15个,中段者17个,下段者13个.19例食管-胃多原发癌中,食管癌灶皆位于中下段,其中中段11个,下段8个;胃部病变贲门占13个,胃底和胃体各1个,胃窦4个.食管病变以增生型和髓质型居多,分别为7和5个;胃部病变以增生型多,有14个. 结论上消化道多原发癌以食管多源和食管-胃多源多见.食管癌灶以增生型为多,其次为髓质型.病变部位以中下段较多见.胃部病变多发生于贲门,增生型多见.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是诊断上消化道多原发癌的重要手段.
作者:高剑波;岳松伟;周志刚;杨学华;赵艺蕾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出血倾向、发热、肾脏为主的多器官损害为特征,其全面的影像学表现少见报道.现将笔者搜集的经临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18例,作一分析讨论.1 资料与方法18例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2~50岁.发病期多在夏秋季.2例有野外生活史.8例初诊误为流感、败血症、休克型肺炎、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肾炎.高热15例,全身中毒症状、酸痛8例,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痛症状)5例.眼结膜充血、有出血点、瘀斑2例,鼻出血、咯血、胃肠道出血、休克、少尿、多尿各1例.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增高17例;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16例,3~4天后又明显增高;血小板减少12例;尿蛋白+~++++ 13例;尿素氮及肌酐升高11例;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9例;IgM和IgA增高15例.
作者:林淦河;姜兆侯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患者男,72岁.反复头痛1年,伴右眼视力下降、失明2个月.查体:右眼球外展受限,伸舌偏右,右下肢巴氏征(+).CT平扫: 鼻咽顶后壁增厚,双侧咽隐窝消失,肿块自鼻咽顶向前至后鼻孔和右侧鼻腔,蝶骨体、蝶窦各壁、枕骨斜坡、双侧蝶骨大翼和破裂孔周围骨质破坏,肿瘤侵犯右侧眶尖和双侧筛窦后组,上述肿块内有散在条状钙斑,双侧额、颞、顶、枕骨可见多发小圆形、边界清楚的破坏区(图1、2).
作者:刘智;李恒国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及其三维后处理技术在胃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响因素. 资料与方法对23例经上胃肠道钡餐造影(GI)和胃镜检查诊断为胃肿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分别以多平面重建技术(MPR)、3D CT技术(包括SSD和Ray Sum)和CT仿真胃镜技术(CTVG)进行后处理.分别评价所有重建影像显示胃肿瘤的能力以及影响因素,同时与上胃肠道造影及胃镜所见比较. 结果 3D CT和CTVG诊断23例胃肿瘤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5.5%和85.7%.以秩和检验比较,三维重建影像对胃肿瘤的整体显示效果接近GI和胃镜,但CTVG结合MPR影像对于评价粘膜下肿瘤的准确性则明显优于GI和胃镜. 结论综合运用MSCT及其多种后处理技术,在对胃肿瘤的检出、定位、分期等方面可发挥较大作用,是一种新的且具潜力的胃肿瘤检查方法,可作为传统检查方法的有益补充.在技术方面尚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作者:闫旭;沈文;温连庆;祁吉;李笑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胃癌螺旋CT的TNM分期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50例经胃镜证实的胃癌患者进行低张服水螺旋CT扫描.根据胃癌的部位、大小、范围、浸润程度、周围淋巴结及脏器转移情况进行TNM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分期对照. 结果低张服水螺旋CT对胃癌TNM分期准确性为76%,其中T分期准确性为78%,N分期准确性为62%,M分期准确性为96%. 结论低张服水螺旋CT检查的TNM分期对评估胃癌的手术方案及临床治疗有较大的价值.
作者:范红燕;赵红;杨培金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患者男,67岁.发现右肺尖区含气囊腔8年.既往体健,无胸部外伤或手术病史,体检未见特殊.正位X线胸片见右侧胸廓入口处一约3.5cm×3.0cm大小的类圆形透亮影,有完整包膜,与气管紧贴,无分界,气管左移位(图1).
作者:刘禄明;姜辉;孙百胜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螺旋CT不同的扫描方法对胃癌分期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进展期胃癌232例进行螺旋CT扫描,其中门静脉单期增强84例,三期增强96例,人工气腹法螺旋CT增强(SCTPP)52例. 结果门静脉期单期增强、三期增强和SCTPP对进展期胃癌TNM分期准确性分别为75.0%、82.3%和96.2%. 结论胃癌术前分期首选螺旋CT三期增强,若仍无法准确评估分期的体瘦患者可选用SCTPP,术后复查首选螺旋CT门静脉期单期增强.
作者:杨学华;高剑波;郭华;李荫太;周志刚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患者男,24岁.头痛、头晕2月余,加重伴四肢抽搐2天就诊.体检: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无病理反射.CT检查: 平扫示左侧额叶有一大小约4.2cm×4.5cm圆形等密度灶,边界光整,病灶旁有水肿带,左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向右推移(图1).增强扫描示病灶无明显强化(图2).手术所见: 肿瘤位于左侧额叶实质内,瘤体暗红,大小约4.3cm×4.6cm,质韧.病理诊断:海绵状血管瘤.讨论脑海绵状血管瘤为先天性脑血管畸形之一,又称为海绵状血管畸形,临床少见,发病率约占脑血管畸形的7%.多见于中年人,临床上无任何症状和体征,但多数可引起颅内出血,癫痫,且随病程的延长而逐渐加重.在平扫时表现为结节状高密度影,密度不均匀,呈颗粒状,内有钙化和血栓形成,病灶周围无水肿,无或轻微占位效应;增强扫描病灶呈较明显强化.
作者:查广盛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浸润型胃癌的CT表现特点,评价CT在浸润型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32例浸润型胃癌患者接受了CT检查,经胃镜和/或外科手术及病理证实.所有病例经动态增强或螺旋CT多期扫描检查. 结果 32例CT检出病变31例,29例得到正确诊断.根据CT主要表现,浸润型胃癌分为4型:胃壁局限性增厚型4例;弥漫性增厚型5例;局限性胃壁增厚合并胃腔缩窄型10例;弥漫性胃壁增厚合并胃腔缩窄型12例.强化方式为:病灶在动脉期呈不均匀轻度强化(8/23)或明显强化(9/23);门脉期渐进性显著强化(25/31);平衡期病灶延迟显著强化(17/23).其他表现,腹水8例,网膜侵犯和腹腔种植11例. 结论使用服水低张,螺旋CT多期或动态增强扫描技术,CT在弥漫浸润型胃癌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彭卫军;周康荣;陈惠明;秦新裕;孙益红;牛伟新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SE序列扩散加权成像对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鉴别诊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46例59个骨折椎体MR常规平扫后行扩散加权成像,良性组27例40个骨折椎体,恶性组19例19个骨折椎体,取b=0,200,400s/mm2.测量病变椎体的信号强度比和信噪比. 结果在DWI上,良性骨折椎体与邻近正常椎体相比均呈低或等信号,恶性骨折椎体则呈高信号,2组骨折椎体的信号强度比和信噪比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诊断准确率98%.而常规T1WI、T2WI及STIR的误诊率达6.8%. 结论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对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鉴别诊断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补充手段.
作者:汤光宇;徐彧;姚冀平;沈永菊;顾伟中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Moyamoya病脑出血与侧支循环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分析37例脑出血型Moyamoya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DSA、MRA、MRI和CT结果. 结果全部病例在DSA和MRA像上均显示颈内动脉分叉以上狭窄或闭塞,其中双侧病变25例,单侧12例.在62个病变侧中,53侧基底节区可见异常血管网形成,其中丰富者43侧,较少者10侧,极少或没有者9侧.32个病变侧显示扩张的软脑膜吻合支,后交通动脉增粗23支,眼动脉增粗26支,通过前交通动脉供血5侧.所有造影像上均未见血管造影可显示的动脉瘤.在MRI和CT像上显示基底节脑出血12例,脑叶内出血7例,丘脑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脑室内出血10例.脑出血以突发头痛、神志不清、失语、偏瘫为主要症状. 结论 Moyamoya病临床表现与其侧支循环有密切关系.丰富的侧支循环对脑循环起重要代偿作用,可以保护缺血的脑组织;另一方面,如果异常扩张的侧支血管破裂,可引起脑出血.笔者认为Moyamoya病脑出血与其丰富的侧支循环关系密切,基底节、丘脑及脑室出血与脑底异常血管网有关,脑叶内出血可能与扩张的软脑膜吻合支破裂有关.而这两种侧支血管破裂均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作者:赵云辉;马著彬;高新疆 刊期: 200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