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昭俭;杨新国;李新功
目的研究肝癌骨转移的CT表现,提高诊断正确率,并评价CT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肝癌骨转移的CT影像资料,其中有普通X线脊柱摄影65例,MR脊柱扫描36例. 结果 116例中,2处或2处以上的骨转移灶75例(64.66%),骨转移好发部位依次为脊椎、骨盆、肋骨、胸骨、头颅等.主要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 结论 CT能清楚显示转移灶骨破坏范围及对周围组织结构的侵犯情况,是诊断骨转移的有效方法,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
作者:崔恒武;田建明;陈爱华;王培军;王敏杰;萧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故障现象按下控制台上开机按扭AN1,机器不得电,电源接触器JCⅡA亦不得电吸合,Ⅰ台透视一切正常. 故障分析及检修由于Ⅱ台接触器JCⅡA不得电工作,故障
作者:尚小兵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电路原理图是仪器维修人员的宝贵技术资料,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仪器找不到电路图.因此掌握测绘电路图的方法与技巧是仪器维修人员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作者:何仕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电视荧光放射录相术(VF G)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检查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中风后吞咽障碍组60例和健康中老年人组2 0例行VFG,分别记录两组受试者吞咽稀钡及半胶钡(含钡面糊)过程中的口通过时间和咽通过时间,并评价口、咽功能,记录有无舌肌运动减弱,钡剂残留梨状隐窝、会厌奚谷,是否误吸入气管. 结果 (1)吞咽障碍组各吞咽时相通过时间均较健康中老年组延长. (2)会厌奚谷钡剂残留在患者中发生率高 (45.0%;33.3%),梨状隐窝钡剂残留发生率较高(35.0%;25.0%).脑干病变组各病理征象发生率均高于大脑半球病变组.经统计学处理,脑干病变组与大脑半球病变组误吸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VFG可以对吞咽全过程特别是咽时相的病理征象进行更详细的观察,是中风后吞咽障碍检查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德文;刘志顺;张维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肺内原发性横纹肌肉瘤(primary pulmonary rhabdomyosarcoma,RMS)极为罕见,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1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50岁.因胸闷、咳嗽、咳白色泡沫痰,痰中带少量血丝1月入院.查体无阳性发现.血常规、血生化及粪、尿常规均未见异常. X线表现:左肺中野内带显示3.0cm×4.5cm大小类圆形肿块影,边界尚清,无毛刺,轻度分叶,其内密度不均,似见囊样密度减低区(图1). CT检查:左肺下叶背段见3.0cm×4.0cm大小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尚光整,轻度分叶,可见短细毛刺,密度不均,肿块背侧胸膜轻度肥厚、凹陷,CT值35HU(图2);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CT值50~90HU(图3). 手术所见:于左胸后外侧切口,第6肋间进胸.胸膜粘连,胸腔无积液,肿块位于左肺下叶背段,大小约5.0cm×4.0cm×3.0cm.质硬,表面光滑,肺表面无皱缩,行左肺下叶切除送检. 病理检查:肺泡壁完整,瘤细胞侵入肺泡腔,瘤细胞呈圆形或梭形,胞浆红染,核异型性明显(图4),瘤细胞横纹肌源性肿瘤的特异性标记肌红蛋白(myoglobin)阳性.病理诊断:(左肺下叶)原发性胚胎型横纹肌肉瘤.
作者:田昭俭;杨新国;李新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女,79岁.因胆囊结石切除术后2个月又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膨胀,以饭后明显,伴恶心、呕吐就诊.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4.1×109/L,血清总胆红素20.2μmol/L,血清直接胆红素6.9μmol/ L,谷丙转氨酶34U/L,血淀粉酶60U/L,尿淀粉酶80U/L.超声检查:胆总管扩张,下段见结石影,考虑为胆总管内结石. 上消化道造影检查:于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壁乳头附近可见一小开口憩室影,憩室大小约2.0c m×2.5cm,其内有1.5cm×1.5cm的钡剂充盈缺损区,边缘光滑整齐(附图). 十二指肠内镜检查: 见乳头水肿明显,于乳头下方约1.0cm处有一小开口憩室,其内有一圆形褐色的块状影,质地坚硬、活动,在内镜直视下扩张憩室口,用网篮取出,证实为憩室内结石.憩室内粘膜充血、水肿,并有小的糜烂面.取石后随访1年多,患者再无明显不适.超声检查,胆总管未见异常.
作者:朱海东;迟丽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盆腔器官外软组织肿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原发性盆腔器官外软组织良、恶性肿瘤的CT表现.其中间叶源性肿瘤15例,神经源性肿瘤8例,胚胎残余组织源性肿瘤5例,腹膜间皮细胞肿瘤2例. 结果原发于盆腔器官外软组织肿瘤较少见,CT表现为囊性肿块者均为良性,囊实性或实性者以恶性居多.虽然肿瘤来源于多种不同组织,但CT表现可各有其特征. 结论 CT是诊断盆腔器官外肿瘤的重要影像学手段,能明确肿瘤范围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其性质.
作者:张善华;吕桃珍;王培军;李晓兵;钱大椿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经支气管动脉碘油化疗栓塞术治疗支气管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50例支气管肺癌,腺癌17例,鳞癌30例,小细胞肺癌3例.其中Ⅱa期4例,Ⅱb期17例,Ⅲa期22例,Ⅲb期7例.支气管动脉造影明确该动脉的分支和肿瘤血管,选择性插管肿瘤血管,行局部灌注化疗后,以3~10ml碘油加100mg卡铂的乳剂进行栓塞. 结果 (1)栓塞血管:左支气管动脉干5例,其肿瘤分支13例,右支气管动脉干4例,其肿瘤分支21例,左右共干之左支气管动脉肿瘤支3例,左右共干之右支气管动脉肿瘤支4例. (2)近期疗效:CR 1例,PR 37例,SD 12例,PD 0例,有效率76%.症状缓解率44.4%. (3)并发症:9例在支气管动脉干栓塞治疗者,1例出现一过性脊髓缺血;3例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共干且在支气管动脉干栓塞治疗者,均出现肋间动脉并发症;在支气管动脉肿瘤支栓塞者未出现以上并发症.栓塞过程中出现肺动脉分支碘油沉积者占12%,4%伴有症状.上述并发症对症治疗后均缓解. 结论支气管动脉碘油化疗栓塞术治疗支气管肺癌近期疗效较好,使用同轴导管技术选择性肿瘤血管支插管值得推荐应用.
作者:张电波;肖湘生;欧阳强;董生;董伟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男,56岁.腰骶部及双侧髋关节疼痛不适数年余,偶因摔伤后来我院骨伤科就诊.查体:上、下门齿及犬齿均呈棕黄色,伴有褐色斑点,腰椎及下肢活动稍受限,骶尾及坐骨结节压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患者居住地为高氟区. 骨盆正位片: 双侧骶髂关节部分骨密度增高,但无骨质稀疏及骨质破坏征象,双侧髂骨体及髋臼缘骨密度增高,双侧第5腰椎横突与髂骨之间可见条形骨性致密影连接.骶骨中部两侧亦可见对称性条带状骨性致密影,宽约0.6cm,边缘光整,向下直达坐骨棘,长约6cm.左侧耻骨下支骨质中断,可见硬化缘(附图).X线诊断:①氟骨症致双侧髂腰韧带及骶棘韧带骨化;②左耻骨下支陈旧骨折.
作者:郭学;刘玉文;祁增亮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男,60岁.上腹部不适半年,食欲减退 ,进行性消瘦,近来发热、腹胀加重3天入院.体检:慢性病容,全身皮肤轻度黄染,右中上腹可扪及4cm×5cm大小肿块,质硬无活动,触痛明显,双下肢轻度浮肿.体温38.2℃,脉搏100次/分,血压16/10kPa.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1.3×109/L,中性粒细胞0.87, 红细胞3.6×1012/L,血红蛋白13g/dl,血沉80mm/h,甲胎蛋白17.2.B超检查:肝癌合并肝脓肿,脾脏增大,少量腹水. CT表现: 肝脏外形增大,肝内胆管中度扩张,肝左叶内段可见9cm×6cm×6cm不规则形等、低密度影,CT值11~42HU,边缘界限不清,增强扫描前壁不均匀强化,肿块不均匀强化,侵及肝门、胰腺及胃,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肝左叶外段同时可见8cm×6cm×6cm椭圆形低密度影,CT值11HU,增强扫描壁不均匀强化,周围可见多个小圆形密度稍低结节影,边缘欠清晰 (图1、2).脾脏增大约8个肋单元,胆囊正常,肝脏被膜下可见少量腹水征,双肺扫描见多个小结节密度增高影,边缘光滑整齐,膈角后见少量胸水影.CT诊断:肝癌并发肝脓肿,胆管高位梗阻,胸、腹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脾脏增大,双肺多发结节转
作者:戴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颌骨外特别是长管状骨多发性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的X线诊断. 材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2 例,其中1例为累积多个长管状骨的多发病变.2例均摄X线平片,并连续数年观察其变化. 结果 X线平片主要表现为明显膨胀,骨皮质变薄,无骨膜反应,无软组织肿块,病灶内可见或多或少的点状致密影.主要特征为病灶多发性以及同一时期不同病灶的不同X线表现. 结论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 特别是发生在长管状骨,其诊断有一定难度.当病灶为多发和同一病灶既有破坏又有修复时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作者:叶茂奎;高思佳;马忠礼;徐克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应用防返流食管内支架治疗吻合口狭窄和贲门癌,以解决放置支架后引起的返流性食管炎. 材料与方法采用硅橡胶薄膜覆盖镍钛记忆合金丝编织的网格形支架,下口装置瓣膜防返流装置,应用食管支架输送器放置支架. 结果 35例患者应用防返流支架,胃食管返流现象明显减轻或消失. 结论防返流支架能够有效地预防食管返流.
作者:王玉祥;崔进国;孙兴旺;于学林;赵钢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评价螺旋CT胆道立体成像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静脉注射胆道对比剂Biliscopin,对胆道不显影者给予血管对比剂.83例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均行上腹部螺旋CT容积扫描,在工作站利用软件将图像处理后得到胆道系统立体图像. 结果 50例胆道显影者中,以胆管结石、炎症和胰腺炎致胆道梗阻多见,占48例;33例胆道不显影者中,以胆管癌、胰头或壶腹癌多见,占23例. 螺旋CT胆道立体成像可以很好显示梗阻部位以上胆管扩张的程度和形态,可准确确定梗阻部位以及梗阻的原因,区别肿瘤、结石或炎症等. 结论螺旋CT胆道立体成像作为一种准确而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建生;李康印;陈虎义;牛娟琴;解肖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正常中内耳结构在HRCT 横、冠状位上的显示优势并测量部分解剖结构的正常值. 材料与方法搜集正常受试者90例(180耳)行HRCT扫描, 所有受试者均以30°和/或150°基线扫描.线性测量上鼓室前后径及左右径等径线. 结果 (1)锤骨头、颈、柄,砧骨体等在横、冠状位上的显示率均为100%,其余结构在两个位置上的显示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2)除锤骨头,上、后半规管及耳蜗导水管外,其余结构在横、冠状位上的显示优势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3) 线性测量结果:上鼓室前后径9.58~9.84mm,左右径6.79~6.97mm,鼓窦入口深径3.46 ~3.60mm,前庭导水管中份宽径1.01~1.05mm,耳蜗导水管开口宽径3.01~3.17mm,前庭左右径3.52~3.64mm,鼓室窦深径3.12~3.34mm. 结论 HRCT是显示中内耳正常解剖结构的优良检查方法 .
作者:罗敏;肖家和;周翔平;魏懿;欧阳运礼;李真林;孙家瑜;李昌宪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总结原发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有关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 材料与方法搜集1980~1999年14例原发骨肉瘤,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男6例,女8例,平均23.5岁.其中股骨9例,腓骨2例,肱骨2例,胫骨1例. 回顾性分析14例原发骨肉瘤的X线平片、CT和MRI的表现并对照相关的病理学检查. 结果原发骨肉瘤影像学表现包括广泛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部分病例可见肿瘤骨和肿瘤钙化.病理证实影像学确定病变范围不准确 .X线平片诊断佳,CT检查和MRI有助于鉴别诊断. 结论原发骨肉瘤骨破坏范围大,成骨型诊断较易,溶骨型应与Ewing's瘤、恶性巨细胞瘤等鉴别.
作者:李明;孙鼎元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女,17岁.持续性腰腿痛4个月.查体:脊椎轻度侧弯,腰2左侧局部压痛明显,弯腰受限. X线检查: 腰椎凸向右侧弯,顶点位于腰2.左侧椎弓上缘不规则骨质破坏(图1). CT扫描: 腰2左侧椎弓板较右侧肥大,其前上部见一约1.1cm×1.2cm大小的菜花样骨样密度影,其密度不均,边缘不规则,且向前突于椎管内(图2).MRI检查:腰2椎体后方,相当于腰2椎弓根前上部可见一约1.6cm×1.7cm大小的稍长T1、短T2低信号,相邻硬膜囊受压变形.CT、MRI均提示腰2左侧椎弓板前上部骨软骨瘤. 手术所见:
作者:周四清;林道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应用DSA分析Moyamoya病的侧支途径,探讨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与临床、CT表现之间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脑血管造影确诊的Moyamoy a病患者的血管造影表现、CT结果及临床资料. 结果所有病例均出现颈内动脉或其分支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和颅底异常血管网(MMD血管);7例可见后组MMD血管;20例由Willis环提供侧支血流 ;14例眼动脉增粗;17例软脑膜吻合支明显增粗;1例脉络膜前动脉增粗.30例中头颅CT显示有脑梗塞灶4例,正常表现3例,脑出血23例. 结论 DSA是诊断Moyamoya病的金标准,对其侧支途径的研究提供了可靠方法.Moyamoya病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与临床密切相关.明确Moyamoya病的侧支循环情况,可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赵云辉;马著彬;张玉忠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CT对肾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肾淋巴瘤的CT 表现. 结果肾淋巴瘤的CT表现可分为多发肿物型、弥漫增大型和肾周肿物型. 结论肾淋巴瘤常是全身性淋巴瘤的一部分,其CT表现常与其他实质性脏器一致.
作者:任小波;杨之江;陆菁菁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瘘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手段的选择.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冠状动脉瘘平片、主动脉或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表现. 结果 8例中累及右冠状动脉5例,左冠状动脉2例,左右冠状动脉1例.引流至右心肺动脉系统7例,引流至左室1例. 结论升主动脉造影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手段并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主要依据.
作者:李荣富;李谷买;李凯;邓东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男,61岁.因胸腹部被砸伤3天入院, 当即感伤处疼痛,呼吸时加剧.查体:神清,胸部压痛明显.叩诊:肝浊音界上移,肝肋弓下未触及,莫菲氏试验(-).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X线表现: 右胸大片一致性密度增高影,上界约平第3前肋水平,边缘清晰,右心缘及膈影显示不清(图1).透视下:右“膈”活动减弱,倾斜体位可见少量胸腔积液征象. 使膈肌破裂,裂口长达约20cm,造成肝脏全部疝入胸腔,并发生扭转,临床上也属罕见.本
作者:熊强;阚文浩 刊期: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