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探索

李星云;钟民涛;刘欣;王晓丽;张伟;杨淑凤;邓国英;黄敏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设计性实验
摘要: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是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学生今后的实践能力.而设计性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坚实本文从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科学设计实验课程体系、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平台同步对接四个方面阐述了设计性实验在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相关文献
  • 环介导恒温扩增法检测肺炎链球菌的研究

    目的 建立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肺炎链球菌的方法.方法 用LAMP技术扩增肺炎链球菌菌株,并应用50例临床标本采用传统培养法、PCR法、LAMP法进行检测,比较3种方法的检出率,同时检测方法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 所测肺炎链球菌均获扩增产物,对其他非肺炎链球菌无交叉反应.LAMP检测灵敏度可达102 CFU/mL.50例临床标本使用LAMP法检出9例肺炎链球菌阳性(18.0%),使用传统培养法检出阳性4例(8.0%).结论 LAMP法较传统培养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方便、快速,适合临床标本的肺炎链球菌检测.

    作者:章白苓;桂炳东;徐轶;宁长秀;胡龙华;贾坤茹;胡晓彦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植物性发酵乳杆菌对免疫系统的生理活性、抗高血糖和促进肠蠕动的影响

    研究植物源性发酵乳杆菌对免疫系统生理活性、抗高血糖和促进肠蠕动的影响.β-内啡肽对免疫系统有重要作用,阿片-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POMC)是β-内啡肽的前体物质,为了探讨发酵乳杆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检测小鼠下丘脑和脑垂体中POMC的基因表达水平.通过喂食发酵乳杆菌时间和浓度的不同及测量β一内啡肽表达水平的方式,来分析血液中B-内啡肽的变化情况.此外,测定了三种小鼠模型的血糖变化,即常规的WT小鼠模型、D-葡萄糖诱导的急性高血糖模型和链唑霉素(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以证实发酵乳杆菌的降血糖效果,并对降血糖效果进行了验证.通过检测血糖随喂食发酵乳杆菌浓度和时间而变化的情况,已证实给药浓度和时间对血糖浓度有很好的影响.另外,为证实发酵乳杆菌对肠蠕动的影响测定了胃肠通过时间,证明发酵乳杆菌对肠蠕动有极好的促进作用.通过此项研究,证实发酵乳杆菌对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生理活性、抗高血糖和促进小肠蠕动有极佳的效果.

    作者:Park Soo-hyun;Sim Yun-beom;Suh Hong-won;Nam Kyung-sung;Lee Dong-jin;Choi Se-young;Lee Deuk-sik;姜玲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凝结芽孢杆菌联合奥沙拉嗪对轻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α、IL-8、IL-17的影响

    目的 观察肠道益生菌凝结芽孢杆菌联合奥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检测其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7 (IL-17)的影响,了解其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 将72例UC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6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凝结芽孢杆菌联合奥沙拉嗪治疗,对照组患者予奥沙拉嗪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结肠镜下黏膜改变以及血清TNF-α、IL-8和IL-17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8和IL-17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凝结芽孢杆菌联合奥沙拉嗪治疗UC疗效显著,并可降低患者血清TNF-α、IL-8和IL-17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苏连明;庄彦华;王加良;李彦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探索

    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是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学生今后的实践能力.而设计性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坚实本文从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科学设计实验课程体系、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平台同步对接四个方面阐述了设计性实验在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李星云;钟民涛;刘欣;王晓丽;张伟;杨淑凤;邓国英;黄敏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食品、药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分析

    系统分析食品、药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方法,从总体环境条件控制、微生物室管理、样品管理、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培养基质量控制、标准菌(毒)种管理、操作过程控制、记录管理等9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对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提供系统指导,提高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刘锐萍;王峰;刘珊珊;杜伟;赵广西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人粪样中雌马酚含量调查及其与菌群结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调查人粪样中大豆素和雌马酚的含量及其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了解人粪样中雌马酚含量高低与菌群结构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来自杭州的125份粪样进行大豆素和雌马酚含量检测,并使用生物统计学软件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PCR-DGGE对粪样中雌马酚含量的高低与菌群结构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结果 HPLC检测结果表明,尽管粪样中雌马酚含量的高低与性别关系不大,但却与年龄大小存在很大的相关性,41 ~50岁年龄组的粪样中雌马酚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CR-DGGE结果表明,粪样中雌马酚含量的高低与菌群结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人粪样中雌马酚含量的高低与年龄大小有很强的相关性.

    作者:王宇;尹业师;朱立颖;王欣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遵义地区婴幼儿重症肺炎细菌病原学分析

    目的 监测遵义地区3岁以下婴幼儿重症肺炎的细菌病原学种类分布和耐药情况,指导本地区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抗生素.方法 对313例PICU病房重症肺炎婴幼儿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负压吸取下呼吸道痰液,将合格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分析.结果 155例(49.52%)痰培养阳性,检出细菌197株(62.93%);其中革兰阴性菌128株(64.97%),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阳性检出率为35.93%;革兰阴性菌(ESBLs阳性)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耐药率低.革兰阳性菌65株(32.99%),以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利福平耐药率低.真菌4例.革兰阳性菌组与革兰阴性菌组比较,微循环障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95%VS5.17%,P<0.05).结论 遵义地区婴幼儿重症肺炎以革兰阴性菌居多,主要病原依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ESBLs阳性率高,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普遍,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降低感染和细菌耐药的重要保证.

    作者:汤正珍;李文莲;黄波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性病患者泌尿生殖系病原体感染分析

    目的 结合临床分析医院性病门诊具有泌尿生殖道刺激症状及异常分泌物患者的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脲原体(UU)的感染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门诊283例患者标本作NG、CT、UU检测,其中UU、CT采用新型快速试剂盒检测;NG检测采用分泌物涂片、染色、镜检,可疑者再用培养法确证.结果 三种病原体总感染率为62.19%(176/283),单一感染占39.22%(111/283),混合感染占22.97%(65/283),混合感染中以CT+ UU感染(13.07%)为主;男、女感染率分别为59.65%和66.07%,患者年龄集中在21 ~40岁,以31 ~40岁组阳性病例数多(35.34%);职业分布:病例数多的是无业人员(45.58%),其次为工人、干部.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NGU)和淋病(GU)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6.64%和15.54%.结论 NGU和GU的的感染以性成熟期患者为主,NGU发病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张欠欠;任勇;田红英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乳糖酶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小儿腹泻病继发乳糖不耐受的年龄、病因及乳糖酶治疗继发乳糖不耐受的效果.方法 对382例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患儿进行年龄、病因分析,同时将患儿分成治疗及对照两组,分析乳糖酶的疗效.结果 小儿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以婴幼儿多见,轮状病毒感染是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主要病因,乳糖酶治疗继发乳糖不耐受疗效显著.结论 婴幼儿腹泻常规给予乳糖酶可以缩短病程,减少治疗费用,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

    作者:顾岚;王叶红;胥玲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纳米Ag-TiO2对变异链球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抗菌机制的研究

    目的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应用抗菌剂纳米Ag-Ti02作用后的口腔两种常见致病菌的分子形貌进行观测,为研究其抑菌机制提供有力的直观影像科学依据和可靠、直观的实验方法.方法 选择两种菌种:白色假丝酵母菌、变形链球菌,采用液体稀释法将纳米Ag-TiO2与两种菌相互作用,分别使用光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两种菌的细胞微观形态变化.结果 抗菌剂与两种菌作用后,细菌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甚至是死亡.结论 原子力显微镜能直观地显示白色假丝酵母菌,变形链球菌的分子结构,通过本实验在研究纳米Ag-TiO2抗菌剂对白色假丝酵母菌,变形链球菌的抑菌机理形态学改变方面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作者:刘杰;申文滨;葛亚丽;崔丹丹;马淑霞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一株蜡样芽孢杆菌低温噬菌体的分离及生物学特征

    目的 探索从冰川地区分离和培养低温菌噬菌体,并对其特征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双层平板法”从明永冰川地区分离得到一株蜡样芽孢杆菌烈性低温噬菌体(命名为MYPB41-22),并对其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 宿主菌MYB41-22鉴定为Bacillus cereus菌株.噬菌体MYPB41-22在电镜下呈长六棱柱状,具一短直尾和一“衣领”状结构,无鞘.“衣领”状结构由对称的2~4个短棒状结构组成,头部具多面体立体对称结构,长55 nm,宽40 nm;尾管长约40 nm;4℃时具侵染活性,在4~37℃均可产生边缘清晰透明的噬菌斑,佳感染温度为15℃,适感染pH为8,适感染复数0.1,对氯仿不敏感,基因组为双链DNA,大小约20kb.结论 衣壳蛋白分析表明MYPB41-22在52 kDa处主条带含量较高,推测可能为其重要的结构蛋白.

    作者:方媛;季秀玲;张琦;林连兵;魏云林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丙酸杆菌基因敲除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

    目的 丙酸杆菌基因敲除体系的构建及其验证.方法 利用PCR技术扩增丙酸杆菌hemE基因上、下游约500 bp左右片段,构建由上下游同源臂及hygB抗性基因组成的打靶质粒pPK705-arms-hygB.将打靶质粒转入丙酸杆菌感受态细胞,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定向敲除hemE基因,并通过连续传代培养,消除外源质粒.后,利用PCR技术验证丙酸杆菌染色体和打靶质粒发生同源重组.结果 成功敲除了丙酸杆菌hemE基因.结论 打靶质粒pPK705-arms-hygB能够与宿主基因组DNA发生重组,对稳定地改善其整个代谢途径的研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作者:郭敏利;朴永哲;王世全;黄玮;周华成;杨洪泽;唐丽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综合设计性实验在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时机、安排合理的实验内容来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培养新型医学人才奠定了基础.

    作者:杨淑凤;邓国英;刘欣;孙文长;范晓磊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乳酸杆菌DM8909胞壁肽聚糖对小鼠阴道感染的免疫调节作用

    目的 通过对小鼠阴道组织的细胞因子测定来反映乳酸杆菌肽聚糖对阴道局部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6~8周龄昆明小鼠共3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各组用抗生素和大肠埃希菌EPEC104造成小鼠阴道感染模型后分别给予不同处置,其中B组为患病组,C组为自然恢复组,D组为生理盐水治疗组,E组乳酸杆菌治疗组,F组乳酸杆菌肽聚糖治疗组;对各组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来测定小鼠阴道局部组织的细胞因子IL-2及IL-10的水平.结果 (1)各研究组中IL-2的水平:与A组比较,B、C、D组IL-2的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E、F组IL-2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组和F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研究组中IL-I0的水平:与A组比较,B组IL-10的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C、D组IL-10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E、F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组和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酸杆菌肽聚糖作为乳酸杆菌免疫调节主要成分,通过影响细胞因子的表达,对阴道感染起到了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金盼盼;邓燕杰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417株临床胆汁分离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胆汁培养了解胆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和病原菌的药敏情况,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从临床患者胆汁标本中分离培养出的细菌,所有菌株均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检测,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提供的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41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5.95%,革兰阳性菌占32.37%,真菌占1.68%.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中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均较高.革兰阳性球菌中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均敏感,而肠球菌存在万古霉素耐药株.真菌未检出耐药菌.胆道感染病例中,仅分离出1种病原菌的病例比例为76.47%,2种细菌混合感染为22.94%,3种细菌混合感染为0.59%.结论 胆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仍然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但耐药严重.虽然单独感染仍为主要感染类型,但是重叠感染的病例需要得到重视.

    作者:马晨;答嵘;张凯歌;任健康;王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试论原生态疗法

    本文阐述了近年来人医粪菌移植的研究概况和历史演替,提出了原生态疗法的概念,探讨了粪菌移植嫁接于动物的发展前景.

    作者:王世荣;秦卓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s基因分型

    目的 了解深圳市人民医院致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及基因型特点.方法 收集来自临床血液培养标本中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115株,采用ESBLs表型确证试验检测菌株的ESBLs,应用PCR扩增产ESBLs菌株TEM、SHV和CTX-M基因,并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分型.结果 115株菌中共检出ESBLs阳性38株,检出率为33.0%;其中大肠埃希菌阳性25株,肺炎克雷伯菌阳性13株.25株产酶肠埃希菌中18株检出CTX-M-14基因,3株检出CTX-M-9基因.13株产酶肺炎克雷伯菌均检出SHV型基因,其中SHV-12阳性10株,SHV-2阳性2株,SHV-59阳性1株;该13株产酶菌中10株同时被检出含CTX-M-14或CTX-M-13基因.结论 该院致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产ES-BLs以CTX-M-14为主要基因型,肺炎克雷伯产ESBLs常见为SHV-12和CTX-M-14型.

    作者:张阮章;卢月梅;胡玉华;吴劲松;吴伟元;李文青;王沙燕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假丝酵母菌尿路感染临床观察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和分析尿路感染假丝酵母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尿液采用经典型浸片Uricult培养,使用ATB-Fungus板条进行药敏试验,利用WHONET 5.6对浙江萧山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尿培养分离菌株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假丝酵母菌273株,其中白假丝酵母菌占37.4%,光滑假丝酵母菌28.9%、热带假丝酵母菌27.8%;临床分离数量以ICU(58)多,其次为泌尿外科(50)和内科(49).药敏结果显示: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对白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仍保持较强的抗菌活性,敏感率≥98.6%,伏立康唑敏感率≥86.3%.结论 尿路感染分离得到的假丝酵母菌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对假丝酵母菌保持较强的抗菌活性,是治疗假丝酵母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临床应重视假丝酵母菌的培养和其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科学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作者:程卯袁;夏冰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合生元益生菌冲剂对雪口病临床疗效的观察

    目的 观察2%碳酸氢钠、制霉菌素联合合生元益生菌冲剂治疗婴幼儿雪口病的临床疗效和和复发情况.方法 70例雪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给予2%碳酸氢钠漱口和制霉菌素,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合生元益生菌冲剂.结果 试验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2%碳酸氢钠、制霉菌素配合合生元益生菌冲剂治疗婴幼儿雪口病效果显著.

    作者:西玉立;丁思;郭建壮;马淑霞;孔祥盼;樊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接合转移质粒pUCP24T的构建与性能研究

    目的 构建能在大肠埃希菌(E.coli)和铜绿假单胞菌(PA)间高效接合转移的质粒.方法 通过NCBI blastn程序分析质粒pCVD442接合反应起始序列oriT,PCR扩增oriT后插入pMD18-T,再将pMD1 8-oriT转化E.coli DH5α,经酶切、测序验证后用SmaI和HindIIII双酶切亚克隆至质粒pUCP24,获得质粒pUCP24T,将pUCP24T转化E.coli后研究pUCP24T从E.coli到PA的接合效率和质粒稳定性等.结果 成功构建pUCP24T重组质粒,在E.coli和PA的接合实验中,E.coli(pUCP24T)-PA共培养2h的接合效率平均为3.588×10-2,按12 h一代连续9代继代培养108 h,抗生素压力下质粒保存率为98.29%,无抗生素的培养基中质粒保存率为21.76%.结论 成功构建高接合效率的接合转移质粒pUCP24T.

    作者:陈树林;陈茶;黄彬;张妮;鄂顺梅;蔡壬辛;袁慧;曲平华;林冬玲 刊期: 2013年第07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大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