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定君生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比较

史红钗

关键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定君生, 复发率
摘要:目的 探讨定君生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 将86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3)和治疗组(n=43),对照组阴道塞入克霉唑栓,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阴道塞入定君生胶囊,连续应用10 d.对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进行分析.结果 用药第5天,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3.72%vs 65.12%,P<0.05);用药第10天,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35%vs 90.70%,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用药第5天和用药第10天其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第5天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30% vs 27.91%,P<0.05).结论 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时,定君生联合克霉唑栓较单用克霉唑栓临床疗效果好,且能有效降低复发率.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相关文献
  • 益生菌预防自发性腹膜炎再发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益生菌药物对自发性腹膜炎(SBP)再发的预防效果.方法 51例肝硬化并SBP治疗后,在综合护肝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3组:A组18例,除外综合治疗外无其他用药;B组20例,予益生菌口服;C组13例,予喹诺酮类药物口服.观察其自发性腹膜炎再发生率.结果 A组与B组比较,SBP再发生率高(x2=3.99,P<0.05).A组与B、C组比较,SBP再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6,P<0.05).B组与C组比较,x2=0.001,P>0.05,两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益生菌对预防自发性腹膜炎再发有效.

    作者:庄涵虚;赖亚栋;黄彩云;许向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重庆地区乙肝血清特殊模式患者HBV基因分型及临床自然病程分析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为特殊模式的HBV感染患者病毒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自然病程.方法 从1 000例HBV感染者中检测到48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为特殊模式的患者(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HBeAg与抗-HBe同时阳性).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PCR)对特殊模式患者的HBV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对两组特殊模式患者的临床资料和HBV感染的自然史进行分析.结果 48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为特殊模式的HBV感染者中,36例患者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12例患者HBeAg与抗-HBe同时阳性.HBeAg+/抗-HBe+患者组的年龄较HBsAg+/抗-HBs+患者组的小(P<0.05).HBsAg+/抗-HBs+患者中,3例(8.3%)为B2亚型,12例(33.3%)为C2亚型,21例(58.4%)未分型;HBeAg+/抗-HBe+患者中,8例(66.7%)为B2亚型,1例(8.3%)为C2亚型,3例(25.0%)未分型,两组在HBV基因型的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7.44,P<0.05).在HBsAg+/抗-HBs+患者中,2例(4.2%)处于免疫清除期,14例(29.2%)处于低复制期,7例(14.6%)处于再活动期.HBeAg+/抗-HBe+患者中,5例(10.4%)处于免疫清除期.两组在HBV感染的自然病程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8.26,P<0.05).结论 重庆地区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为特殊模式的慢性HBV感染者中,HBeAg与抗-HBe同时阳性的HBV感染者中B2亚型为优势基因型;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HBV感染者中,HBV基因型以C2亚型为主.

    作者:向瑜;张莉萍;陈瀑;闫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临床常见病原性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长春地区部分医院临床分离的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和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致病菌,采用K-B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参照CLSI 2009年版的标准判断结果.结果 从这两家医院共分离细菌44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53株,占78.9%,革兰阳性菌94株,占21.i%.肠杆菌科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在70%以上,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超过了50%,但对亚胺培南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5%).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5.2%和82.1%,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4.5%和3.6%.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超过50%,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达到了62.9%,对他唑巴坦复合制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较为敏感,而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都较高.结论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仍表现出增长趋势,加强细菌耐药性的检测,对于指导临床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菁华;张学英;蒋本春;马飞;刘悦;孙延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CLSI三代头孢菌素新旧折点对判定肺炎克雷伯菌药物敏感性及产ESBLs菌株分布的影响

    目的 了解CLSI 2010(S20)及2009 (S19)头孢他啶(CAZ)、头孢噻肟(CTX)新旧折点变化对本地区肺炎克雷伯菌药物敏感性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分布的影响.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50株肺炎克雷伯菌;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对CTX及CAZ的敏感性,CLSI表型确证试验确定产ESBLs菌株,改良三维试验检测CTX和/或CAZ耐药、非产ESBLs菌株的产酶情况.结果 在S19折点下,CTX和CAZ耐药率分别为54.0%、30.0%;在S20折点下,耐药率分别为68.0%、42.0%.产ESBLs菌株总检出率为64.0% (32/50).旧折点下,分别有81.3%、43.8%的产ESBLs菌株分布在CTX和CAZ耐药菌株中;新折点下,升高至100%、62.5%.2株对CTX和/CAZ耐药、非产ESBL菌株中,1株同时产ESBLs和AmpC酶,1株仅产AmpC酶.结论 根据S20,肺炎克雷伯菌对CTX和CAZ的耐药率较S19均有所增高;并提高了耐药表型与产ESBLs菌株的一致性.产AmpC酶可影响表型确证试验对产ESBLs菌株的检出.

    作者:许伟伟;江洋;熊自忠;沈继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糖尿病合并感染及其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糖尿病并发感染的临床类型及其高危因素,为提高糖尿病合并感染的预防和临床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检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感染类型及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8例糖尿病患者中,61人次合并感染,感染率为34.3%.其中女性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发生率为42.9%,明显高于男性的感染发生率(26.6%);年龄≥60岁者合并感染率(57.9%)明显高于<60岁者(33.8%)和<50岁者(21.2%);空腹血糖≥11.1 mmol/L者合并感染率(48.1%)明显高于空腹血糖<11.1 mmol/L者(28.2%).感染部位以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及软组织为主,分别占感染的36.1%、24.6%和 18.0%.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延长及血糖的升高,感染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对糖尿病早期诊断,有效控制血糖是预防和减少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王晓黎;张锦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变化

    目的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法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粪便中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数量进行定量检测分析.方法 根据细菌的16S rDNA基因序列设计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种属特异性引物.收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正常对照者新鲜粪便标本各35例,从待测粪便标本中提取细菌基因组D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定量分析不同细菌的数量.结果 正常对照组与病例组粪便中细菌数量分别为大肠埃希菌(4.62±1.10;5.27±1.02)、乳酸杆菌属(4.99±0.75;4.65±0.95)、双歧杆菌属(5.07±0.95;4.93±0.99),病例组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增多(t=2.540,P=0.013),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数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88,P1=0.530;t2=-0.533,P2 =0.596).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粪便中大肠埃希菌的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多,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提示大肠埃希菌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或复发有关系,而乳酸及双歧杆菌属与此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宋关茹;姚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ICU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定植菌分析及防治对策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定植菌(lower airway bacterial colonization,LABC)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谱,为临床诊断LABC提供参考依据,防止定植菌转变为致病菌提供临床防治方法.方法 入选2008年10月至2011年6月入住ICU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并对灌洗液进行细菌定量培养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 180例气管切开患者LABC检出率高达85.2%,培养出定植菌232株,以革兰阴性菌(G+)为主,占78.8%,其中铜绿假单胞菌62株,居首位占26.7%;肺炎克雷伯杆菌36株,居第2占15.5%;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占12.1%)、大肠埃希菌(占8.2%)、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占4.3%)和嗜麦牙寡养单胞菌(占3.4%).革兰阳性菌(G+)占14.7%,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占6.5%,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属.耐药监测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均出现较强的耐药性.结论 加强对气管切开患者LABC的监测与控制,加强肺部综合护理才能防止定植菌转变为致病菌,减少再次感染的发生.

    作者:周尧英;孙雪东;陆地;王志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经皮肾造瘘术治疗尿脓毒血症患者感染状态的监测与护理

    目的 探讨尿脓毒血症需行经皮肾造瘘术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行经皮肾造瘘术治疗的尿脓毒血症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及穿刺前后病情动态观察、体温监测、早期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护理、控制感染的护理以及经皮肾造瘘术后护理.结果 57例患者成功行经皮肾造瘘术,1例患者因穿刺失败改行输尿管内支架管置入术;1例患者因并发DIC抢救无效死亡,3例患者因无法解除梗阻需长期留置引流管,余患者均解除梗阻后康复出院.结论 经皮肾造瘘术治疗梗阻引起的尿脓毒血症安全有效,医护人员密切合作是挽救尿脓毒血症患者生命的基础.专科护理人员应熟知病情变化,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迟易欣;关升;唐喆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定君生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比较

    目的 探讨定君生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 将86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3)和治疗组(n=43),对照组阴道塞入克霉唑栓,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阴道塞入定君生胶囊,连续应用10 d.对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进行分析.结果 用药第5天,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3.72%vs 65.12%,P<0.05);用药第10天,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35%vs 90.70%,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用药第5天和用药第10天其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第5天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30% vs 27.91%,P<0.05).结论 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时,定君生联合克霉唑栓较单用克霉唑栓临床疗效果好,且能有效降低复发率.

    作者:史红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PCR法快速鉴定眼源性蜡样芽胞杆菌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眼源性蜡样芽胞杆菌PCR检测方法,为蜡样芽胞杆菌性眼内炎患者的快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编码蜡样芽胞杆菌细胞毒素的cytK为靶基因设计引物,建立检测眼源性蜡样芽胞杆菌PCR;PCR产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基因序列与GenBank比对验证扩增产物;将计数过的5株蜡样芽胞杆菌菌悬液,梯度稀释后分别提取DNA进行PCR扩增,确定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分别用眼部常见感染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藤黄微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普通变形杆菌和白假丝酵母菌以及枯草芽胞杆菌DNA进行特异性试验;进一步将该方法应用到人工污染致病蜡样芽胞杆菌的房水标本中,并分析其灵敏度.结果 5株分离自眼内炎患者标本中的蜡样芽胞杆菌均扩增出360 bp左右的DNA片段,测序结果与GenBank比对一致;该法检测在5h内完成,方法灵敏度达7.5~15.0 CFU/mL;其他菌株检测未出现非特异性扩增;对模拟感染房水标本的PCR鉴定结果与分离培养对比,二者符合率为100%,模拟标本的检测灵敏度与纯菌结果一致.结论 cytK基因为靶基因的PCR用于眼源性蜡样芽胞杆菌的快速检测,具有简便、快速、敏感、特异等特点,为眼内炎患者的快速诊断提供依据,在实际检验工作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袁珊珊;楼永良;钟毓红;毛丽萍;吴娅娅;陈静思;沙栋杰;郑美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看家基因和水平转移基因样本聚类分析

    目的 了解20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菌株亲缘性.方法 完成该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2种与耐药相关的看家基因和54种水平转移获得与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以及13种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插入序列、整合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检测,并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20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已经发生演化,并存在2个克隆传播:1-4-6号菌株和2-5-7-8-9-10-11-12-13-14-15-16-17-18-19号菌株.结论 与耐药相关的看家基因和水平转移获得的耐药基因均为显性遗传,本研究耐药菌所观察的表型与之相对应,为追溯耐药菌传播途径提供了方便.

    作者:陈贤君;王乐见;郑蓓佳;梁军兵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一株硅酸盐细菌的分离及解钾活性研究

    目的 利用硅酸盐细菌分离培养基,从昆明白泥山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一株硅酸盐细菌-BN1.方法 对分离获得的硅酸盐细菌——BN1进行革兰染色、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测序分析,并对其解钾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 BN1初步鉴定为类芽胞杆菌属的菌株.结论 该菌株——BN1对云母具有较强的解钾活性,为空白对照组的1.79倍.

    作者:袁文功;季秀玲;邓伟;李波;林连兵;张琦;魏云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一起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暴发的调查

    目的 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暴发苗头,查找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发生.方法 对2009年4月26~28日期间RICU发生的4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例进行聚集感染危险因素调查,采集标本进行目标菌检测,应用ERIC-PCR技术对聚集病例和散发病例菌株进行基因间源性分析,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进行医院感染具体干预.结果 4例患者确定为医院感染病例,4例患者均有气管插管操作经历,3例患者环境卫生学检测存在耐药谱相同的鲍曼不动杆菌,ERIC-PCR分析4例患者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基因同源性,确定为医院感染暴发.严格执行隔离防护措施和后续加强上呼吸机患者管理,未再出现聚集病例.结论 医院感染暴发危及患者医疗安全,应用分子生物学分析手段可以促进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效果;加强上呼吸机患者的管理,加强手卫生的管理可以有效防控医院感染聚集暴发.

    作者:卢岩;李盛格;刘生;刘秋颖;安春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定君生在预防阴道炎复发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 评价定君生在预防阴道炎复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妇科门诊686例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假丝酵母菌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在阴道炎常规治疗后给予定君生巩固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结果 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定君生能调整阴道菌群比例,维持阴道酸碱平衡,从而有效减少阴道炎的复发.

    作者:何文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马齿苋多糖对衰老小鼠肠道微生态调节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中药马齿苋多糖对衰老小鼠微生态调节作用.方法 皮下注射D-半乳糖建立衰老小鼠模型,用马齿苋多糖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用药30 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道微生态指标检测.结果 用D-半乳糖造模以后,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降低(P<0.05),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增加说明模型建立,血内毒素含量也升高(P<0.05).用马齿苋治疗后,益生菌数量升高而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减少,血内毒素含量也降低(P<0.05).结论 马齿苋多糖对衰老小鼠的肠道菌群和血内毒素具有调节作用.

    作者:克里斯;郭建状;冯澜;杨景云;马淑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博尔纳病病毒核蛋白调控神经干细胞存活增殖及ERK1/2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博尔纳病病毒核蛋白(Borna disease virus p40,BDV p40)对大鼠海马源性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增殖、存活、分化及ERK1/2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BDV引起神经精神疾病的部分发病机制.方法 (1)分别用pEGFP-N1-p40及pEGFP-N1质粒转染NSCs,观察转染效率并鉴定BDV p40在NSCs中的表达.(2)实验设置3组:未转染组、pEGFP-N1空转对照组及pEGFP-N1 -p40转染组,用CCK-8试剂盒、BrdU摄入实验及免疫组化分别检测细胞存活、增殖及分化为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比例的变化,并经Western Blot检测ERK1/2磷酸化的改变.结果 (1)成功建立表达BDV p40的NSCs模型;PCR结果显示只有pEGFP-N1 -p40转染组细胞有BDV p40基因表达.(2) BDV p40抑制NSCs的存活、增殖,但对于转染后贴壁分化14 d时3组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比例未见显著差异.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DV p40下调了磷酸化ERK1/2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结论 BDV p40抑制NSCs的存活、增殖,但是对NSCs的分化方向没有明显的影响.BDV p40有可能通过下调磷酸化ERK1/2活性对NSCs的存活、增殖起抑制作用.

    作者:刘霞;DJUNG Lilya Wati;黄荣忠;张亮;王啸;杨柳;王明菊;谢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氧化苦参碱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

    目的 评估氧化苦参碱对条件性致病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活性.方法 采用滤纸片法和96孔板法对氧化苦参碱的抑菌活性进行检测,根据不同浓度氧化苦参碱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率,利用origin 75拟合标准曲线计算氧化苦参碱对大肠埃希菌IC50.结果 滤纸片法检测结果发现,256、128、64、32 mg/mL的氧化苦参碱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圈大小分别为7.75、7.25、6.50和6.00 mm,而阳性对照5 000 IU/mL庆大霉素的抑菌圈大小为27.00 mm.96孔板法检测结果发现,氧化苦参碱对大肠埃希菌的抑制率均随用药剂量的增加抑制率增大,呈“S”型曲线.用药后6、12、24、48和72 h时氧化苦参碱的IC50值分别为27.27、26.81、24.75、20.29和17.O1 mg/mL.结论 氧化苦参碱对大肠埃希菌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抑菌作用随氧化苦参碱用药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但抑菌活性较低.

    作者:李媛媛;阎旭;李墨林;甄宇红;邓卅;杨阳;王雪;舒晓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大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