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纬;黄海;孙晓明;徐建设;钟启平;张清敏
目的 调查目前临床标本中酵母样真菌感染现状及耐药性情况.方法 常规分离临床标本中的酵母样真菌,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及法国生物-梅里埃API 20C AUX鉴定系统鉴定菌种,并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研究期间共分离到193例有临床意义的酵母样真菌,检出率较高的依次为白假丝酵母菌(62.7%),热带假丝酵母菌(20.2%),光滑球拟酵母菌(9.3%).在6种抗真菌药中,对伊曲康唑、氟康唑的耐药率增高.结论 近年来由酵母样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及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有明显增加,应加强真菌的检测和耐药性监测工作,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药物.
作者:卓佳;陈柏坤;李方去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对大肠埃希菌所产CTX-M-14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进行基因克隆和重组表达,探讨其特性.方法 以产CTX-M-14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12号菌总基因组DNA为模板,PCR 扩增CTX-M-14,将其克隆入pUCm-T Vector载体后测定该核苷酸序列;再将基因编码区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α,构建含CTX-M-14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到大肠埃希菌BL21中进行IPTG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鉴定表达的酶蛋白后再过Ni-NTA柱纯化.结果 PCR 扩增出大小为876 bp的基因片段,与GenBank上同类酶的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大肠埃希菌BL21转化pET-28α/CTX-M-14重组质粒后,ESBLs试验为阳性.此基因能在大肠埃希菌中大量表达,SDS-PAGE电泳显示蛋白分子质量大约为30 KD.结论 成功表达重组的CTX-M-14型酶,为进一步做酶动力学及酶的其他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李佩珍;张洪勤;潘若望;应俊;郑巧敏;曹晓恩;曾兴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公共场所人群密集、流动性大、设备及物品重复使用, 极易造成污染.健康和非健康个体混杂,也会造成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传播.公用物品既是致病微生物的载体, 也是某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公用物品是指在公共场所中专门供给客人反复使用和从业人员专门用于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各种用品、用具、设备和设施的总称.
作者:马景宏;李援;王为黎;郑洪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阴道白色念珠菌致病株和携带株菌丝相和酵母相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活性以及与其毒力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牛奶平板和卵黄培养基法检测白色念珠菌致病株和携带株200株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分别将致病产酶株的菌丝相和孢子相菌悬液(5×106CFU/ml)注射小鼠尾静脉, 1个月内观察小鼠死亡率及平均存活时间,以平均存活时间评价菌株毒力.结果 白色念珠菌致病株和携带株分泌型酸性蛋白酶检出率分别为83.3%和35.7%(P<0.01);细胞外磷脂酶阳性率分别为87.5%和39.3% (P<0.01).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白色念珠菌致病株菌丝相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孢子相(P<0.01,P<0.005);注射菌丝相白色念珠菌的小鼠死亡率高于注射孢子相的小鼠(P<0.01),且平均存活期短于注射孢子相的小鼠(P<0.01).结论 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是白色念珠菌重要毒力因子,致病株毒力高于携带株,菌丝相毒力高于酵母相.
作者:周燕;潘亮亮;李晓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HIV感染者在皮肤科的病种分布、临床表现特点、传播途径.方法 回顾分析44例住院、门诊HIV感染者皮肤疾病的种类、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HIV感染者皮肤黏膜病变的有25例(56.81%),以感染性疾病病毒、梅毒感染为主,分别为12例(27.27%)、6例(13.63%),疾病种类依次为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病毒、带状疱疹、支原体、衣原体、淋病、全身湿疹和口腔念珠菌等9种.有2种以上皮肤黏膜疾病者8例(18.18%).感染途径以男性同性恋为主17例,其次是异性恋13例.结论 HIV感染者在皮肤科就诊时皮肤黏膜损害以病毒和梅毒感染为主.
作者:张振国;乐宏元;李德均;周晓维;刘晓红;苏宗义;李瑞;宋顺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分离及筛选降解海水养殖区甲胺磷的降解菌,并确定适的降解条件.方法 从被有机磷污染的海水样中分离,以有机磷为唯一碳源反复驯化,分离筛选出1株高效降解甲胺磷的菌株M-1,并对其降解能力和所需条件进行测试.通过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等方法从发酵液中分离纯化了有机磷农药降解酶.结果 初步鉴定菌株M-1属于腊样芽胞杆菌.菌株M-1适生长温度和pH分别为25 ℃和8.0.Zn2+(200 mg/L)、Cd2+(50 mg/L)与Pb2+ (200 mg/L)不影响菌株M-1对甲胺磷的降解作用,但Cu2+ (50 mg/L)、Cr2+ (50 mg/L)对菌株M-1有毒性作用.SDS-PAGE测得降解菌的有机磷农药降解酶的分子质量约为45 kD.结论 海洋微生物在甲胺磷污染的海水养殖区自净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金彬明;刘佳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在医院内感染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1月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152株,按WHO推荐的NCCLS标准方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菌株的临床分布特征及体外药敏结果.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上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在17种临床常用抗生素中,多表现为多重耐药.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及左旋氧氟沙星抗PA效果好,耐药率分别只有14.47%、14.47和5.26%.结论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广泛存在,应当根据临床体外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以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并减少耐药菌产生;同时规范院内感染控制措施,减少耐药菌株的播散.
作者:黄虎威;蔡伟宇;王琴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益生菌制剂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 将5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2组均予静脉营养及早产儿配方奶喂哺,治疗组在早产儿配方奶喂哺时添加益生菌制剂,每次0.5 g,3次/d,2组同时记录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结果 治疗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也明显缩短(P<0.05).微生态制剂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益生菌制剂可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促进患儿体重增长,缩短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顾勇;胡芳;茅双根;徐国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益生菌B.animalis V9对腹泻动物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腹泻致病菌的拮抗效果.方法 采用自制的腹泻SPF鼠,喂服B.animalis V9,观察并检测腹泻致病菌,并在体外试验益生菌B.animalis V9对腹泻致病菌的拮抗作用. 结果 SPF鼠致泻动物模型喂食B.animalis V9,剂量为1.0×108CFU/(只·d),3 d后腹泻治愈率为90%,死亡率为9%,对照组自然恢复率为16%,死亡率为41%,其余仍有不同程度的腹泻现象.B.animalis V9在体外对志贺痢疾杆菌、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共同培养60 h后均未检测到上述4种致病菌.结论 B.animalis V9可以有效的对腹泻小鼠进行治疗,其机制在于B.animalis V9对致泻菌株具有一定程度的拮抗作用.
作者:高鹏飞;孙志宏;麻士卫;王秋实;高杰;邓承远;孙洁宇;张和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柠檬提取物对细菌生物膜的消除作用,对柠檬提取物抑制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机制进行初步研究,以及对环境中富集的病毒消除作用的研究.方法 采用高分子滤膜法制备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后,加入柠檬提取物分别作用1、2和3 h,通过细菌菌落计数判定不同生物膜的细菌存活数;采用SDS-PAGE电泳法,观察在柠檬提取物作用下菌体蛋白质的变化;EcoR I酶切金黄色葡萄球菌DNA,观察酶切图谱的改变;在低渗环境下动态观察柠檬提取物在不同作用时间对细菌细胞壁的影响;通过柠檬提取物对病毒作用后RNA量的变化,说明柠檬提取物具有杀灭病毒的作用.结果 柠檬提取物对生物膜中的细菌具有杀菌作用,且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柠檬提取物对细菌蛋白质的组成和表达量均有一定影响,同时细菌DNA的EcoR I酶切图谱发生改变;柠檬提取物作用15 min时细菌呈现明显的胞壁缺损现象,即细菌个体胀大,呈现大球形;经柠檬提取物作用后,RNA病毒被杀灭.结论 结果显示柠檬提取物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形成的生物膜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在柠檬提取物作用下,菌体蛋白合成量发生改变,同时对细菌的DNA和细胞壁有明显的影响.柠檬提取物处理病毒悬液后,病毒RNA量显著减少,说明病毒RNA结构被破坏.
作者:张纬;黄海;孙晓明;徐建设;钟启平;张清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老年性阴道炎又称萎缩性阴道炎,是卵巢功能衰退时体内雌激素相对不足在阴道局部的突出表现,常见于绝经后老年妇女[1].此外,手术切除双侧卵巢、盆腔放疗后、长期闭经、长期哺乳等均可引起该病发生,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2].我科近年来应用乳酸菌阴道胶囊配合雌三醇软膏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国燕;郜智慧;王灵彬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用鸭副粘病毒凤阳分离株WF01D作9~10日龄SPF鸡胚的尿囊腔接种,成功增殖了该病毒,采用一步法RT-PCR技术扩增WF01D病毒的F基因,获得了1条长约1.7 kb的特异性条带.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片段大小为1782 bp,含有1个1662 bp的开放性阅读框,编码554个氨基酸.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表明:WF01D株与国内外其他NDV F基因的同源性为84.5%~97.0%,其中与国内标准强毒株F48E9的同源性为86.6%,说明WF01D与国内外的传统毒株有较大变异.与Taiwan95株和J株的同源性为93.6%和97.0%,说明WF01D与Taiwan95株和J株亲缘关系较近,具有较高的相似性.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顺序为112Arg-Arg-Gln-Lys-Arg-Phe117, 表明为NDV的强毒株.蛋白疏水性和抗原性分析表明与标准强毒F48E9株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异.
作者:胡元庆;张训海;路振香;金光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农药和化肥的广泛使用, 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 重金属(Hg、Cd、As、Cu和Al)的污染尤为引人关注[1].重金属易被植物吸收,并大量积累在它们的根、茎和叶中[2].
作者:韩善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脊椎动物肠道内存在着近千种,数量以百兆计算的细菌.这些肠道细菌与脊椎动物共同进化了上亿年,建立了密切的互惠互利的关系.对任何高等动物而言,实际上是动物本身和细菌的共和体[1].
作者:廖宁波;孙国昌;王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豆天蛾是一种传统食用资源昆虫,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以往对豆天蛾的研究多集中于温度、湿度、光照和密度等环境因素对豆天蛾的影响,本文则从微生态学角度研究豆天蛾营养生理情况及微生物对其寄主的影响,发掘豆天蛾肠道优势菌株,为探索一套适用于豆天蛾工厂化生产的人工繁育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从1~5龄及越冬幼虫中共分离得到不同细菌23株,确定出其中2株细菌为豆天蛾幼虫肠道优势细菌.经系统分类鉴定法及16S DNA法鉴定,得出2株细菌分别属于葡萄球菌和芽胞杆菌.
作者:吕飞;刘玉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医院内感染的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本院2003年至2007年间住院患者的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同时监测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革兰阴性杆菌.结果 所分离的6289株细菌中,G-菌占71.7%(4510/6289),G+菌占21.3%(1338/6289),真菌占7.0%(411/6289);常见的细菌是大肠埃希菌(24.3%)、铜绿假单胞菌(16.6%)、肺炎克雷伯菌(14.3%)、金黄色葡萄球菌(11.3%)及白色假丝酵母菌(6.2%);细菌主要来自于ICU、神经外科、创伤科;耐药结果显示,G-菌除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有较低的耐药率外,对常见的抗生素呈现较高的耐药率;金黄色葡萄球菌除对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敏感外,对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及克林霉素类等呈多重耐药.结论 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阴性杆菌为主,其次是阳性球菌,真菌感染也有上升的趋势.感染细菌不断增加的耐药性应该加强临床的抗菌药物使用的干预.
作者:徐红云;刘春林;薛云松;李红;袁文丽;张扬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16S rRNA和16S-23S rRNA间区片段是常用细菌分类鉴定靶点,本研究探讨人工神经原网络(ANN)对上述位点PCR扩增产物数据分析在细菌快速鉴定方面的价值.方法 2对16S rRNA基因荧光引物和1对16S-23S rRNA区间基因引物用于扩增血液标本中分离出的317株细菌.相关毛细管电泳(CE)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数据进行人工神经原网络分析.结果 16S-23S rRNA基因的RFLP数据对未知菌鉴定的准确率高于16S rRNA基因的SSCP数据,分别为98.0%和79.6%.结论 实验证明了人工神经原网络作为一种模式识别方法对于简化细菌鉴定十分有价值.
作者:刘毅;徐维家;李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商品名:宝乐安)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176例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0例,对照组8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酪酸梭菌活菌散,2组均不停止母乳喂养,并观察2组患儿日均总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消退时间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为(58.61±26.52)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39.12±25.41)μmol/L(P<0.01);黄疸消退时间,治疗组为(4.25±2.68)d,显著短于对照组(6.42±2.74)d(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母乳性黄疸,可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缩短治疗时间.
作者:李娅;崔云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丽珠肠乐及莫沙必利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住院的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丽珠肠乐及莫沙必利口服治疗,疗程1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79%)优于对照组(43%),治疗组治疗后出血、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结论 丽珠肠乐及莫沙必利治疗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临床疗效显著,预后改善明显.
作者:李建阳;刘福文;华伟;赵尚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双歧杆菌表达的CFA/I在细胞中的分布.方法 将培养8~10 h的重组双歧杆菌固定后制作电镜切片,镜检合格后用镍网捞取3~5个切片与金标抗体作用,镜检CFA/I在双歧杆菌中的表达分布.结果 自制的胶体金颗粒均匀,与抗体结合后能够示踪CFA/I在双歧杆菌中的表达分布.结论 双歧杆菌表达的CFA/I主要集中在靠近细胞膜的周质腔一侧,利于向外分泌和释放.
作者:刘革力;冉丹霞;王荣荣;郝亚宁;宋方洲;马永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