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三种非发酵菌体外敏感性检测方法的比较

吕火祥;胡庆丰;沈蓓琼;王素梅;王爱香

关键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非发酵菌, 药物敏感性, 检测
摘要:目的 评价不同方法检测无CLSI解释标准的3种非发酵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脑膜脓毒性黄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性情况,以利于检测方法的选择应用.方法 同时用标准K-B法、VITEK-32配套的药敏检测卡GNS-143法、E-test试条法检测临床分离的139株无CLSI解释标准的非发酵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并对3种方法相互间的符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3种方法检测8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6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23株脑膜脓毒性黄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分别为:46.3%、82.5%、45.0%,77.8%、44.4%、52.8%,69.6%、52.2%、56.5%;耐药率分别为:32.5%、10.0%、48.8%,19.4%、38.9%、38.9%,17.4%、39.1%、21.7%.139株细菌3种方法间的符合情况:K-B法与VITEK法比较,完全符合率为51.1%、部分符合率为22.3%、完全不符合率为26.6%;K-B法与E-test试条法比较,三者分别为61.9%、15.8%、22.3%;VITEK法与E-test试条法比较,三者分别为56.1%、16.6%、27.3%.结论 不同的方法检测同一种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药敏结果有较大不同,各方法间的可比性较差.嗜麦芽窄食单胞菌K-B法与E-test试条法符合性好于VITEK法,而其他2种细菌VITEK法好于K-B法.建议临床实验室对此类细菌的药敏检测仅报告实验检测结果,而不报药敏检测解释结果.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相关文献
  • 934株自血培养分离致病菌的病原学分析

    目的 了解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2年到2005年自血培养标本中分离的致病细菌的耐药状况和菌群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血培养报阳后转种血平板,用VITEK-60鉴定所分离致病菌,药敏试验用K-B法.结果 4年间血培养共分离出934株病原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是该院引起血液感染的主要致病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高,而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的敏感性高.结论 血液感染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应重视导致血液感染致病菌的病原学研究,以利于疾病的治疗.

    作者:崔颖鹏;唐蕾;唐冰;曾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Survivin、CyclinD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Survivin和CyclinD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4例大肠癌组织、30例癌旁组织、10例正常黏膜组织中Survivin、CyclinD1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Survivin、CyclinD1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O.05),正常黏膜组织无Survivin、CyclinD1表达;Survivin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组织类型及组织分级、大体类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显著相关(P<0.05),CyclinD1表达与大肠癌各临床病理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Survivin阳性生存率显著低于Survivin阴性患者,CyclinD1阳性生存率显著低于CyclinD1阴性患者(P<0.05);Survivin、CyclinD1在大肠癌中表达正相关(P<0.05).结论 Survivin表达与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密切相关,提示预后不良,可作为大肠癌侵袭性和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指标;CyclinD1表达提示预后不良,是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Survivin、CyclinD1在大肠癌的发生过程中既有独立的功能,又有协同作用.

    作者:王海明;王聪伟;李松林;许延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微生物分析法测定保健食品中叶酸

    1942年,STOKSTAD首次成功地合成了叶酸,并阐明了叶酸的化学结构.半个世纪过去了,叶酸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叶酸的化学名称为蝶酰谷氨酸,又叫维生素B11,通常意义上,叶酸指的是一组具有蝶酰谷氨的结构和相关生物活性的同效维生素,广泛存在于绿叶蔬菜中.

    作者:马景宏;张旭;王为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留置导尿管致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分析

    目的 了解近年留置导尿管致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留置尿管患者尿培养分离出的70株病原菌进行分析及其药物敏感趋势进行监测.结果 尿路感染的致病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占40.24%;其次为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低于30.0%,对碳青霉烯类、氨曲南、呋喃妥因的敏感率超过90.0%;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敏感率较高,超过80.O%.结论 留置导尿管容易并发尿路感染,应该进行病原微生物学监测,依靠药物敏感试验为临床提供敏感抗生素治疗的依据.加强预防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减少医院源性尿路感染,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十分重要.

    作者:黄晓美;徐叶进;朱碧红;王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血液脑脊液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

    蜡样芽胞杆菌又称为坚实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在实际工作中每年都能在血液、脑脊液、胸腹水、痰液等标本中检测到多例蜡样芽胞杆菌,而且纯度很高.但由于受教科书的影响,只有在食物中毒患者中检测到蜡样芽胞杆菌有临床意义,因而在临床标本中检测到都把它作为污染菌而漏检.从今年4月份以来,在血液和脑脊液中共检出4例蜡样芽胞杆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国荣;袁满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鸡肠源芽胞杆菌的分离、鉴定和抗菌活性

    从人工饲养的健康三黄肉鸡的盲肠和大肠中分离出10株芽胞杆菌,对其进行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染色、芽胞染色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确定为枯草芽胞杆菌、地衣芽胞杆菌、蜡状芽胞杆菌、巨大芽胞杆菌、球形芽胞杆菌、短小芽胞杆菌、凝结芽胞杆菌.同时测定了它们对动物病原性大肠埃希菌和链球菌的抑菌活性.其中有9株芽胞杆菌对大肠埃希菌有抑制作用,8株芽胞杆菌对链球菌有抑制作用.结果 表明芽胞杆菌分离株Y2、Y3、Y4、Y5、Y6、U7、Y8具有作为益生菌开发的潜力.

    作者:张红英;杨霞;金钺;方丽云;赵旭阳;李金磊;崔保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乳酸杆菌细胞裂解物对家兔实验性阴道炎的治疗作用

    目的 观察乳杆菌DM8909裂解物及发酵物在体内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探索一种替代活菌制剂的生态制剂.方法 用阿莫西林和甲硝唑接种家兔建立脱污染模型,再用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混合液接种,建立实验性感染模型后,随机分为5组,分别用乳杆菌裂解物原液、裂解物稀释液、发酵上清液、乳杆菌活菌制剂及生理盐水(对照组)进行治疗,分析和考察阴道菌群变化.结果 德氏乳酸杆菌裂解物具有治疗实验性家兔细菌性阴道炎的效果,其疗效与活菌制剂相近.结论 德氏乳酸杆菌裂解物可作为乳酸杆菌活菌制剂的替代物.

    作者:吴向军;袁杰利;梁红春;鲍威尔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112株志贺菌菌群分布和药敏特点分析

    目的 研究本地区2001年至2005年志贺菌菌群分布及其药敏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抗菌治疗.方法 经大便培养筛选志贺菌,用生化和血清学方法鉴定菌群和血清型,采用K-B法检测病原菌耐药性.结果 在112例细菌性痢疾患者中,男女比例相似,年龄分布以婴幼儿高,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较多,菌群分布以福氏志贺菌多,F2b为优势血清型,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近5年来本地区细菌性痢疾患者发病特点有年龄差异,菌群仍以福氏志贺菌为主,血清型以F2b为主,第3代头孢菌素是治疗细菌性痢疾佳的抗菌药物.

    作者:沈显元;喻春红;丁正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关系探讨

    近来,每年都有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散发和不同程度的流行.肺炎支原体(MP)已成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目前,肺炎支原体与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86例咳嗽变异性哮喘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三种非发酵菌体外敏感性检测方法的比较

    目的 评价不同方法检测无CLSI解释标准的3种非发酵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脑膜脓毒性黄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性情况,以利于检测方法的选择应用.方法 同时用标准K-B法、VITEK-32配套的药敏检测卡GNS-143法、E-test试条法检测临床分离的139株无CLSI解释标准的非发酵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并对3种方法相互间的符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3种方法检测8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6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23株脑膜脓毒性黄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分别为:46.3%、82.5%、45.0%,77.8%、44.4%、52.8%,69.6%、52.2%、56.5%;耐药率分别为:32.5%、10.0%、48.8%,19.4%、38.9%、38.9%,17.4%、39.1%、21.7%.139株细菌3种方法间的符合情况:K-B法与VITEK法比较,完全符合率为51.1%、部分符合率为22.3%、完全不符合率为26.6%;K-B法与E-test试条法比较,三者分别为61.9%、15.8%、22.3%;VITEK法与E-test试条法比较,三者分别为56.1%、16.6%、27.3%.结论 不同的方法检测同一种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药敏结果有较大不同,各方法间的可比性较差.嗜麦芽窄食单胞菌K-B法与E-test试条法符合性好于VITEK法,而其他2种细菌VITEK法好于K-B法.建议临床实验室对此类细菌的药敏检测仅报告实验检测结果,而不报药敏检测解释结果.

    作者:吕火祥;胡庆丰;沈蓓琼;王素梅;王爱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冰醋酸致小鼠实验性腹膜炎模型的研究

    目的 研究建立小鼠实验性腹膜炎模型,探讨建立一种简便、易行、效果稳定、便于获取实验数据的实验方法.方法 小鼠腹腔分别注射2%冰醋酸生理盐水溶液0.1 ml(高浓度组)、1%冰醋酸生理盐水溶液0.2 ml(低浓度组),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及腹腔解剖情况,进行血细菌培养;肝、回肠组织病理学观察;比色法测定肝、回肠LDH活性和MDA含量.结果 注射不同浓度和剂量的冰醋酸,均表现出腹膜炎临床征象,高浓度组的小鼠模型病程快、死亡率高,血细菌培养有大量G-杆菌;低浓度组的小鼠模型,经21 d可自愈,无死亡.组织病理学观察,肝和回肠有病理改变.结论 高浓度组的小鼠腹膜炎模型可作为急性腹膜炎的实验研究模型,低浓度组的小鼠腹膜炎模型,可作为研究实验性腹膜炎自愈过程机体抗损伤机制的实验模型.

    作者:范红斌;李英;包菊平;邱丽颖;程建青;杨志勇;杜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讨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在医院的发生、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注意问题.方法 回顾2005年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例情况,分析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28例病例中患者年老(大于60岁)体弱者为17人,占60.7%;22例存在侵入性操作,占78.6%;所有病例的住院天数都在13 d或以上,抗生素的使用都在2种或以上.结论 患者的体质和是否存在侵入性操作是感染的相关因素,临床诊断时要以症状和病原学的结果作为依据,治疗过程中要针对感染的病原菌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王国文;程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短小棒状杆菌对小鼠实体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短小棒状杆菌对H22荷瘤小鼠及其免役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抑瘤实验、小鼠碳廓清实验、MTT法观察短小棒状杆菌对小鼠实体瘤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 短小棒状杆菌可使荷瘤小鼠的碳廓清指数、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升高,并由刀豆蛋白(ConA)、脂多糖(LPS)诱导体外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能够抑制小鼠实体瘤生长.结论 短小棒状杆菌能够增强小鼠机体免疫功能,并有抑瘤作用.

    作者:吕鹏;李玲;吕申;张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女性体检人群生殖道病原体的分布

    目的 了解体检妇女人群生殖道感染情况,为女性生殖道感染的防治提供进一步的资料.方法 对1157例参加健康体检的妇女的阴道后穹窿及宫颈分泌物标本进行显微镜镜检以检测阴道清洁度、真菌、滴虫等,同时采用培养法对淋球菌、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真菌等进行检测,沙眼衣原体则采用免疫层析法;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女性生殖道感染的感染率为54.0%,其中混合感染率为9.3%,而清洁度异常率仅为23.8%;前3位病原体依次为解脲支原体(35.3%)、衣原体(22.2%)、真菌(5.5%);年轻妇女组与年老组支原体的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女性生殖道感染情况严重,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隐匿,加强对育龄妇女的监测尤为重要.

    作者:戴美洁;周铁丽;张鸿翔;王赛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菌群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引起血液透析感染菌群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对革兰阴性菌采用ESBLs确认试验检测ESBLs,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结果 本组分离的259株细菌中,革兰阴性菌179株,占69.1%,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革兰阳性菌80株,占30.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居前2位.革兰阴性杆菌ESBLs、AmpC酶总检出率分别为42.4%、39.1%,单产ESBLs、单产AmpC、同产ESBLs+高产AmpC酶、ESBLs+诱导AmpC酶菌株依次占15.6%、12.3%、16.8%、10.1%.革兰阳性分离株除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外,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大于50.0%.革兰阴性分离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5.02%、3.35%和6.70%,产酶株较非产酶株具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细菌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为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对革兰阳性菌,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对革兰阴性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作者:倪旭伟;张德忠;饶冠利;吴晓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产乳酸凝结芽胞杆菌N001的抗逆性研究

    目的 研究前期经初筛的产乳酸凝结芽胞杆菌N001芽胞的抗逆性.方法 在模拟饲料制粒条件下和动物消化道内逆境条件下的存活能力,测定N001芽胞的抗热、抗酸、耐胆盐性能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凝结芽胞杆菌N001芽胞具有很强的耐高温、耐酸、耐胆盐能力;同时N001芽胞对营养体敏感的抗生素也有良好的耐受性.结论 凝结芽胞杆菌N001芽胞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可以作为益生菌制剂的良好菌种.

    作者:王金果;莫云;张玳华;张日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需氧厌氧培养方式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检出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需氧和厌氧血培养方式的选择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检出率的影响.方法 使用mini VI-TAL自动荧光血培养仪或BacT/Alert 3D培养仪对18 684例疑似血流感染患者血液(含骨髓)标本进行需氧和(或)厌氧培养(其中仅做需氧培养935例,仅做厌氧培养16例,需氧和厌氧配对培养17 733例,每瓶注入约5 ml血液).结果 18 684例血液标本,共分离到甲型副伤寒沙门菌3888例(20.81%).在17 733例需氧和厌氧配对培养中检出3613例,其中仅需氧阳性406例占11.24%(406/3613),仅厌氧阳性405例占11.21%(405/3613),需氧和厌氧培养均阳性者2802例占77.55%(2802/3613),需氧和厌氧均生长的阳性报警时间分别为(22.56±13.22)h和(26.69±15.80)h,仅需氧阳性的报警时间为(32.85±23.33)h,仅厌氧阳性的报警时间为(34.46±18.44)h.结论 需氧和厌氧血培养方式获得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阳性率相同,采用需氧和厌氧瓶配对培养可提高阳性检出率,只做厌氧或需氧培养将有11.24%或11.21%阳性病例被漏检.

    作者:储从家;孔繁林;吴惠玲;王树坤;向秀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区级医院重症监护病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调查和分析

    目的 通过对区级医院重症监护病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流行初期进行调查和分析,以防止MRSA的暴发流行以及能够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对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区级医院重症监护病区患者、医务人员及物体上送检标本中被MRSA感染的病例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从重症监护病区患者、工作人员及物体上采集标本MRSA的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5%~47.6%、0%和20%.结论 此次有局部暴发趋势的MRSA感染由于发现及时、措施得当被控制住.医院必须加强监督抗生素的合理用药和耐药性的检测,严格医务人员洗手及实行消毒隔离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防止MRSA感染在医院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程丹;王国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306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目的 调查杭州市某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现状.方法 监测该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临床分离的306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感染分布及耐药性,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琼脂纸片扩散法,耐药性数据分析采用WHONET 5软件.结果 2004年至2006年3年间,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呈逐年增加趋势(从1.60%增至2.40%);临床分布以重症监护室(ICU)高(84/306),老年患者多见(131/306);有184株(60.13%)来源于痰液标本.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敏感,耐药率为4.6%;其次是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7.2%及8.5%;对3代头孢菌素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50.0%;同时发现185株(60.5%)为多重耐药菌株.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临床医师应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张家敏;施新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冷应激大鼠睾丸细胞AR和ABP的检测

    目的 为研究冷应激大鼠睾丸细胞雄激素受体和雄激素结合蛋白的变化,本实验检测了睾丸细胞雄激素受体和雄激素结合蛋白的含量.方法 采用放射配体一3H-睾酮结合分析法.结果 冷应激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雄激素受体大结合量(单位:fmol/mgDNA)为143.38±9.47和87.46±15.11;雄激素结合蛋白(单位:fmol/mgpro.)为34.98±8.16和12.94±3.6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冷应激导致睾酮水平下降的同时,反馈地引起其受体浓度增加的变化是机体代偿适应性反应.

    作者:王洪军;褚征;冯立;杨青;于宁;董玉;张志强;吴益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大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