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东;杨春明
采用传统的细菌性阴道炎(BV)诊断方法检查50例BV患者,同时采用美国Gryphus Diagnostics 公司生产IBX4041药盒行BV Blue试验加以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传统的诊断方法,50例BV患者胺试验、pH>4.5及线索细胞均为阳性,阴道液匀质稀薄者46例,占92%.BV Blue试验阳性45例,占90%,阴性3例,占6%,可疑阳性2例,占4%.P值>0.05,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BV Blue试验可作为诊断BV简便而快速准确的方法.
作者:张艳开;朱静;张海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随机抽取Ⅰ型、Ⅱ型糖尿病以及透析患者各10例进行CH-1双歧杆菌制剂服用试验.并对前述患者服用CH-1双歧杆菌制剂的肠内细菌群和肠内腐败物质以及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分析.Ⅰ型糖尿病患者服用期间,双歧杆菌数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由(0.84±0.75)‰升高到服用14 d后的(7.25±7.49)‰,差异有显著性.腐败菌数亦显著下降,卵磷脂酶阳性腐败梭菌由8.14±0.37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6.09±0.49(差异有十分显著性).Ⅱ型糖尿病患者服用期间,双歧杆菌数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由(2.40±3.18)‰升高到服用14 d后的(5.56±7.48)‰,差异有显著性.腐败菌数亦显著下降,卵膦脂酶阳性腐败梭菌由7.99±1.15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5.93±0.17(差异有十分显著性).透析患者患者服用期间,双歧杆菌数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由(0.678±0.92)‰升高到服用14 d后的(7.08±6.95)‰,差异有显著性.腐败菌数亦显著下降,卵膦脂酶阳性腐败梭菌由8.33±0.50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5.96±0.44(差异有十分显著性).服用CH-1双歧杆菌制剂后粪便中腐败物质含量的变化,Ⅰ型糖尿病患者服用CH-1双歧杆菌制剂后,氨由823±76.2(μg/g)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471±73.0,差异有十分显著性;硫化物由50.7±16.0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28.0±9.1,差异有十分显著性.服用14 d后,苯、甲酚、吲哚、粪臭素等的量与服用前相比显著降低;特别是吲哚、粪臭素减少为明显,由57.1±12.1(μg/g)、53.5±11.2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28.6±8.5、31.4±9.0,差异有十分显著性.Ⅱ糖尿病患者服用CH-1双歧杆菌制剂后,氨由759.9±62.9(μg/g)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534.8±109.1,差异有十分显著性;硫化物由30±8.3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21.1±6.2,差异有十分显著性.服用14 d后,苯、甲酚、吲哚、粪臭素等的量与服用前相比显著降低;特别是吲哚、粪臭素减少为明显,由40.1±9.9(μg/g)、36.5±9.1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27.2±5.6、22.2±6.1,差异有十分显著性.透析患者服用CH-1双歧杆菌制剂后,氨由1 006.6±164.9(μg/g)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530.5±85.1,差异有十分显著性.服用14 d后,苯、甲酚、吲哚、粪臭素等的量与服用前相比显著降低;特别是吲哚、粪臭素减少为明显,由78.7±9.7(μg/g)、77.9±10.1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39.6±5.4、39.56.2,差异有十分显著性.生化指标变化,在服用双歧杆菌后30例病人的肾功检测,Ⅰ、Ⅱ型糖尿病人尿素和肌酐及尿酸结果呈下降趋势,但不明显,而透析病人的尿素及肌酐呈明显的下降,虽然停服后略有上升但仍好于服用前.
作者:殷素岚;李雪驼;陈学英;段颖;邱华;刘军;王新艳;姜娟;段晓霞;韩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104例消化道肿瘤患者,并分别给以常规补液、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结果:17例患者术后发生腹泻,肠内营养组无术后肠道菌群失调(P<0.05),常规补液组及肠外营养组肠道菌群失调症患者14例,给以双歧杆菌制剂等治疗菌群失调,症状得以改善.结论:肠内营养有防治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双歧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可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肠道菌群失调.
作者:郝秀原;张忠涛;王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益生菌制剂治疗小儿肝移植术后肠功能紊乱、肠道感染等并发症的疗效.方法:应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2例小儿肝移植术后肠功能紊乱、肠道感染,并监测血肝功能,血、大便细菌培养.结果:服药后患儿症状消失,肝功能好转.结论:益生菌制剂对小儿肝移植术后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功能的恢复,调整肠道功能,改善消化道症状,防治其他病原菌感染十分有益.
作者:薛芳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志贺菌的质粒图谱及其与细菌药物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从菌痢患者粪便标本中分离6株福氏志贺菌和4株宋内志贺菌,分别对其质粒图谱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同菌株的质粒图谱具有明显的差异,但福氏志贺菌的5株以及宋内志贺菌的3株具有分子量23 Kb的质粒带.各菌株的质粒图谱与其对头孢三嗪、头孢唑啉、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氯霉素的耐药特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获自患者的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具有不同的质粒图谱以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提示在我市引起菌痢的志贺菌具有不同的来源.
作者:杨俊;韦家秀;王义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质粒介导的Ⅰ型β-内酰胺酶(AmpCs)的检测方法.方法:用直接法、间接Ⅰ法和间接Ⅱ法,对385株细菌进行了质粒AmpCs检测,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共检出阳性菌17株,可疑菌8株,直接法检出率低,间接Ⅰ法和间接Ⅱ法的检出率相同,在部分可疑结果的判断上,间接Ⅱ法不如间接Ⅰ法.结论:间接Ⅱ法操作方便,可避免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准确性和特异性高,在临床上值得应用.
作者:张扬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本地区血(体)液中临床感染细菌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Mini VITAL全自动荧光血培养仪和VITEK32自动细菌鉴定仪对我院1999年1月~2002年12月临床送检的8 362人份16 395瓶血(体)液标本的培养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6 395瓶临床血(体)液标本需氧和厌氧培养,3 894瓶细菌培养阳性,总阳性率23.8%(血液23.2%,体液28.6%),专性厌氧菌占除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外的其他感染菌的3.7%;共检出各种感染菌41属96种2 368株,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酵母样真菌=86.0∶11.8∶0.6;有77.3%的兼性厌氧菌同时在需氧和厌氧环境都生长,10.3%和12.4%只在需氧或厌氧培养中生长.结论:除传染病因素外,血(体)液中的感染菌群组成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同时做血(体液)标本的需氧和厌氧培养,可以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
作者:孔繁林;储从家;罗次节;管新龙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及危险因素.方法:对576例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率为18.23%,发生感染的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首位占64.76%,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占62.80%,真菌占25.58%,革兰阳性球菌占12.14%.医院感染多发生在入院2周内.结论: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率高,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预防性使用抗生素、H2-受体阻滞剂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医院应予高度重视.
作者:吴晨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宣威火腿成熟产品中的微生物菌相构成,探讨微生物在宣威火腿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宣威火腿成熟产品中的主要微生物菌相进行分离和计数.结果:与发酵香肠不同,宣威火腿中的优势菌群为葡萄球菌和微球菌、霉菌,它们的数量在火腿表面均达到了106 CFU/g以上,而乳酸菌及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均明显低于优势菌群(P<0.01).结论:耐盐性的葡萄球菌和微球菌的代谢活动以及火腿表面大量霉菌的生长是宣威火腿独特风味形成的基础.
作者:李平兰;沈清武;吕燕妮;江志杰;马长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用Kirby-Bauer法检测了136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10种抗生素耐药性并对其标本来源和病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检出ESBLs多的标本是呼吸道分泌物(43.4%),检出ESBLs多的科室是普外科(22.8%).136株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敏感率高达100%,对多数抗生素的敏感率低于50%.结论:呼吸道分泌物和普外科是ESBLs的主要来源.治疗产ESBLs菌株引起的感染的首选药物为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普遍低于产ESBLs大肠埃希菌.
作者:张阮章;卢月梅;陈升汶;何林;吴伟元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从健康婴儿粪便中分离出两株厌氧无芽胞杆菌,经鉴定为短双歧杆菌.经驯化,成为在牛乳中生长良好,并使牛乳在10 h内迅速凝固的菌种.它能耐受1.0%的胆盐和0.2%的苯酚,对pH3.5有较强的抵抗力,且保存性能良好.
作者:孙力军;李令勇;高房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方法:74例正常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干预组39例和对照组35例,出生后12 h内干预组在常规预防的同时,加服微生态制剂金双歧.结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干预组的发生率为33.33%,对照组的发生率为57.14%,干预组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金双歧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一定效果.
作者:余慕雪;陈东平;尹仲娇;刘悦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用Kirby-Bauer法对我院临床分离的394株MRS进行药敏试验并对其标本来源和病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471株葡萄球菌中MRS 394株,占83.7%.各类标本中,检出MRS多的是血液(40.36%),检出MRS多的科室是ICU(23.35%).MRS除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率为0外,对其余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高达27.7%~84..7%.结论:本地区MRS的检出率高,血液标本和ICU病房检出MRS多,MRS耐药形势严峻,值得高度重视.
作者:卢月梅;吴劲松;吴伟元;何林;钱春莲;余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G-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学分类情况及抗生素耐药性特点.方法:利用复星公司FOUTUNE.IMS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结果:30~60岁年龄组与>60岁年龄组的痰培养阳性率、G-杆菌比例、葡萄球菌比例差异无显著性;>60年龄组真菌的比例较30-60年龄组为高(P<0.05);两组G-杆菌各菌属比例差异无显著性;119株G-杆菌共分离出埃希菌属、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等7个菌属的细菌;G-杆菌总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氨苄西林(77.3%)、头孢唑林(74.8%)、哌拉西林(53.8%)、青霉烷砜(48.7%)、头孢呋辛(46.3%).结论:>60岁组下呼吸道感染仍以G-杆菌为主要致病菌,真菌跃居第二位,其次为葡萄球菌.G-杆菌分离出的7个菌属对青霉素、一代头孢菌素、二代头孢菌素均呈较高的耐药率,对氨基甙类、喹诺酮类、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相对敏感.
作者:刘英;赵彩凤;王晓燕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胃液及肠液的变化对益生菌制剂中活菌数量的影响,向服用者建议合理而有效的服用方式.方法:采用四种益生菌制剂,溶于不同pH值的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不同的时间后进行活菌计数.结果:四种益生菌制剂在高pH值胃液,短时间作用后的存活菌数均显著高于其他组中的存活菌数(P<0.05).在人工肠液中经过不同时间的作用后,在较短时间点检测到的存活菌数明显高于在较长时间点检测到的存活菌数(P<0.05).结论:建议服用者在进餐的过程中,服用益生菌制剂.
作者:张扬;袁杰利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经酶免疫斑点技术确诊的31例小儿CMV感染,总结其临床特点并选用丙氧鸟苷治疗.结果:高胆红素血症占58.06%,支气管肺炎占25.80%,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占16.13%.31例均给丙氧鸟苷治疗,疗程3~8 w,结果25例痊愈,5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以高胆红素血症、支气管肺炎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丙氧鸟苷是治疗小儿CMV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潘家华;陈名武;陈兰举;刘欣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普通外科感染的G-病原菌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API-ATB System和Kirby-Bauer法,对外科临床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检测其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普通外科病房24个月共分离得到397株G-细菌,位列前3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G-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较高,可能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 Lactamases ESBL)菌株的增多有关.结论:监测G-细菌耐药性对指导外科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高外科抗感染疗效有重要意义.
作者:崔东;杨春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老年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构成特点.方法:通过活菌定量培养计数法,动态观察30例老年性便秘患者粪菌群的变化规律,并与32例健康老年人比较.结果:老年性便秘组每克粪便的活菌数(±s)分别为:大肠埃希菌9.90±1.49,肠球菌7.81±2.68,乳酸杆菌7.27±1.01,双歧杆菌6.68±1.29,类杆菌6.92±0.91,梭杆菌10.05±1.21.老年健康组每克粪便各类活菌数(±s)分别是:大肠埃希菌8.61±2.29,肠球菌7.54±2.52,乳酸杆菌8.22±0.63,双歧杆菌9.86±0.44,类杆菌9.41±0.35,梭杆菌7.73±1.32.两组比较,老年性便秘组肠杆菌显著增高(P<0.05),梭杆菌非常显著性增高(P<0.01);类杆菌和双歧杆菌非常显著性减低(均P<0.01);乳酸杆菌显著性减低(P<0.05).结论:老年性便秘病人肠道菌群正常结构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主要表现在以双歧杆菌为主的有益菌数量非常显著性减低,腐败梭菌等条件致病菌数量呈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增高.
作者:张桂兰;程薇莉;毕洪玲;何嫱;丁茗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沙门菌在腹泻病人粪便、外环境污水和部分动物标本中的菌型分布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对沙门菌进行分群和分型,采用K-B法进行抗生素耐药性测定.结果:410份临床腹泻病人标本和514份非临床标本共检出沙门菌93株,检出率为10.1%,其菌型分布为:腹泻病人粪便中检出的均为B群鼠伤寒沙门菌(6/93),非临床标本中的菌型主要为C2群纽波特沙门菌(72/93),还有E1群伦敦沙门菌(7/93)、B群鼠伤寒沙门菌(2/93)和未定型(6/93).87株沙门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96.5%),其次为SMZ+TMP(73.6%),未发现对新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株.结论:实验结果可为研究我省沙门菌的菌型分布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提供参考;临床上应加强对鼠伤寒沙门菌引起腹泻的监测.
作者:胡四海;周祖岳;李吾雄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建立酵母菌快速鉴定新方法.方法:依据双歧鉴定法和层次分析原理建立DHPA法,用DHPA法及ID 32 C试条鉴定酵母菌.结果:DHPA法和32 C法对酵母菌63个KIU鉴定的正确性均为100%.DHPA法与32 C法对酵母菌3 759个试验编码分析的总符合率为81.5%.结论:DHPA法解决了32 C法存在的缺码或不能鉴定问题,是酵母菌准确、快速、简便、经济和实用的鉴定方法.
作者:李芳芳;何林;吴劲松;卢月梅;李勇;梁训宏;杨松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