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芳菁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膜白介素-2受体mIL-2R,(CD25)表达在肺结核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BSA)法检测肺结核、支气管肺炎患者T细胞亚群及植物血凝素(PHA)诱导前后CD25表达水平.结果:支气管肺炎患者CD+3、CD+4、CD+8水平分别为(62.32±6.34)%、(47.52±7.16)%、(32.12±6.55)%,CD+4/CD+8比值为1.52±0.43,PHA诱导前后CD25水平分别为(4.56±1.52)%、(35.12±7.21)%.空洞型肺结核CD+3、CD+4、CD+8、CD+4/CD+8水平分别为(41.13±5.25)%、(43.38±5.15)%、(36.25±3.46)%和1.15±0.21,非空洞型肺结核CD+3、CD+4、CD+8、CD+4/CD+8水平分别为(46.29±5.60)%、(47.21±4.86)%、(32.36±4.03)%、1.46±0.25,相互比较CD+3、CD+3/CD+8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和P<0.05).空洞型肺结核与非空洞型肺结核患者PHA诱导前后CD25水平分别为(2.13±1.14)%、(27.25±3.50)%和(3.43±1.35)%、(31.14±4.11)%,两者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肺结核病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主要表现为CD25表达水平降低,CD25表达水平与肺结核病的病情似有一定关系,其对肺结核病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健;蔡茹;刘智;刘炳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定量观察临床全冠修复患者牙体预备完成1 w内,其龈沟菌丛的变化.方法:选择14颗需进行全冠修复的第一磨牙作为研究对象,以同颌同名牙作为研究对照,分别采集牙体预备前、预备后72 h及1 w时,预备牙和同颌同名牙龈沟菌丛的标本.经细菌接种、厌氧培养、生化鉴定,进行可培养菌计量.比较同一时期预备牙龈沟菌丛与同颌同名牙龈沟菌丛间,以及不同时期预备牙龈沟菌丛间可培养菌量的变化.结果:(1)牙体预备后1 w内,预备牙龈沟菌丛中多数细菌菌量接近或超过预备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以放线菌为主的G+性杆菌增多明显.(2)同一时期以放线菌为主要的G+杆菌和奈瑟菌的菌量在预备牙龈沟菌丛和同颌同名牙龈沟菌丛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牙体预备后,预备牙龈沟菌丛的自然变化过程,与天然牙菌斑形成过程相似,其龈沟菌丛菌量和菌种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多.(2)预备牙龈沟菌丛和同颌同名牙龈沟菌丛间以放线菌为主的G+杆菌和奈瑟菌差异有显著性(P<0.05).
作者:张筱薇;高宁;宋凤宇;张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创伤患者伤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1999年~2001年间520例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及耐药性分析.结果:520例中感染率14.03%,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杆菌为主(72.6%),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17.8%)和念珠菌(9.6%).在革兰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占主导(34%),革兰阴性球菌中,主要是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76.9%).这些细菌对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的耐药性,并有多重耐药的趋势;Ⅲ类伤口感染率56.9%明显高于Ⅰ类伤口的感染率7.7%(P<0.05).结论:创伤患者易发生伤口感染,特别是重伤及伤口状况差的患者,有高的易感性.针对创伤患者应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
作者:徐红云;薛云松;刘春林;韦丽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从健康婴儿粪便中分离出两株厌氧无芽胞杆菌,经鉴定为短双歧杆菌.经驯化,成为在牛乳中生长良好,并使牛乳在10 h内迅速凝固的菌种.它能耐受1.0%的胆盐和0.2%的苯酚,对pH3.5有较强的抵抗力,且保存性能良好.
作者:孙力军;李令勇;高房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五类常见肿瘤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率及种群结构.方法:口腔拭子采样,常规念珠菌分离鉴定.结果:五类肿瘤患者均不同程度的口腔念珠菌感染,但以胃癌患者感染率高(53.3%,P<0.01).结论:白色念珠菌是感染的优势种群.
作者:高仕瑛;杨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普通外科感染的G-病原菌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API-ATB System和Kirby-Bauer法,对外科临床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检测其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普通外科病房24个月共分离得到397株G-细菌,位列前3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G-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较高,可能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 Lactamases ESBL)菌株的增多有关.结论:监测G-细菌耐药性对指导外科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高外科抗感染疗效有重要意义.
作者:崔东;杨春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G-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学分类情况及抗生素耐药性特点.方法:利用复星公司FOUTUNE.IMS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结果:30~60岁年龄组与>60岁年龄组的痰培养阳性率、G-杆菌比例、葡萄球菌比例差异无显著性;>60年龄组真菌的比例较30-60年龄组为高(P<0.05);两组G-杆菌各菌属比例差异无显著性;119株G-杆菌共分离出埃希菌属、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等7个菌属的细菌;G-杆菌总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氨苄西林(77.3%)、头孢唑林(74.8%)、哌拉西林(53.8%)、青霉烷砜(48.7%)、头孢呋辛(46.3%).结论:>60岁组下呼吸道感染仍以G-杆菌为主要致病菌,真菌跃居第二位,其次为葡萄球菌.G-杆菌分离出的7个菌属对青霉素、一代头孢菌素、二代头孢菌素均呈较高的耐药率,对氨基甙类、喹诺酮类、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相对敏感.
作者:刘英;赵彩凤;王晓燕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不动杆菌属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广州地区12家医院1998年至2001年从临床分离的436株不动杆菌属,严格按照NCCLS规定的标准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监测发现,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耐药率分别为2.8%、5.6%、14.6%、14.6%和27.0%,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高.结论:本地区不动杆菌耐药现象较普遍,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作者:叶惠芬;杨银梅;陈惠玲;林丹丹;莫健民;李尚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建立酵母菌快速鉴定新方法.方法:依据双歧鉴定法和层次分析原理建立DHPA法,用DHPA法及ID 32 C试条鉴定酵母菌.结果:DHPA法和32 C法对酵母菌63个KIU鉴定的正确性均为100%.DHPA法与32 C法对酵母菌3 759个试验编码分析的总符合率为81.5%.结论:DHPA法解决了32 C法存在的缺码或不能鉴定问题,是酵母菌准确、快速、简便、经济和实用的鉴定方法.
作者:李芳芳;何林;吴劲松;卢月梅;李勇;梁训宏;杨松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索治疗口腔念珠菌病简单有效可行方法.方法:对念珠菌性口炎患者同时给予香菇菌素口服与制霉菌素含服20 d.用药前、用药后记录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及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的结果进行临床效果评定.结果:经过治疗可获得临床疗效痊愈率47.9%、有效率72.92%,真菌学疗效消除率70.83%的良好效果.结论:香菇菌素与制霉菌素联合治疗口腔念珠菌病是通过积极的调整免疫功能,达到抵抗真菌生存的效果,加上主动的抑制念珠菌的生长,两者协同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恕;张虹;宋晓晶;贾祝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及危险因素.方法:对576例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率为18.23%,发生感染的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首位占64.76%,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占62.80%,真菌占25.58%,革兰阳性球菌占12.14%.医院感染多发生在入院2周内.结论: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率高,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预防性使用抗生素、H2-受体阻滞剂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医院应予高度重视.
作者:吴晨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益生菌制剂治疗小儿肝移植术后肠功能紊乱、肠道感染等并发症的疗效.方法:应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2例小儿肝移植术后肠功能紊乱、肠道感染,并监测血肝功能,血、大便细菌培养.结果:服药后患儿症状消失,肝功能好转.结论:益生菌制剂对小儿肝移植术后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功能的恢复,调整肠道功能,改善消化道症状,防治其他病原菌感染十分有益.
作者:薛芳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采用传统的细菌性阴道炎(BV)诊断方法检查50例BV患者,同时采用美国Gryphus Diagnostics 公司生产IBX4041药盒行BV Blue试验加以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传统的诊断方法,50例BV患者胺试验、pH>4.5及线索细胞均为阳性,阴道液匀质稀薄者46例,占92%.BV Blue试验阳性45例,占90%,阴性3例,占6%,可疑阳性2例,占4%.P值>0.05,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BV Blue试验可作为诊断BV简便而快速准确的方法.
作者:张艳开;朱静;张海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用Kirby-Bauer法检测了136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10种抗生素耐药性并对其标本来源和病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检出ESBLs多的标本是呼吸道分泌物(43.4%),检出ESBLs多的科室是普外科(22.8%).136株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敏感率高达100%,对多数抗生素的敏感率低于50%.结论:呼吸道分泌物和普外科是ESBLs的主要来源.治疗产ESBLs菌株引起的感染的首选药物为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普遍低于产ESBLs大肠埃希菌.
作者:张阮章;卢月梅;陈升汶;何林;吴伟元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老年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构成特点.方法:通过活菌定量培养计数法,动态观察30例老年性便秘患者粪菌群的变化规律,并与32例健康老年人比较.结果:老年性便秘组每克粪便的活菌数(±s)分别为:大肠埃希菌9.90±1.49,肠球菌7.81±2.68,乳酸杆菌7.27±1.01,双歧杆菌6.68±1.29,类杆菌6.92±0.91,梭杆菌10.05±1.21.老年健康组每克粪便各类活菌数(±s)分别是:大肠埃希菌8.61±2.29,肠球菌7.54±2.52,乳酸杆菌8.22±0.63,双歧杆菌9.86±0.44,类杆菌9.41±0.35,梭杆菌7.73±1.32.两组比较,老年性便秘组肠杆菌显著增高(P<0.05),梭杆菌非常显著性增高(P<0.01);类杆菌和双歧杆菌非常显著性减低(均P<0.01);乳酸杆菌显著性减低(P<0.05).结论:老年性便秘病人肠道菌群正常结构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主要表现在以双歧杆菌为主的有益菌数量非常显著性减低,腐败梭菌等条件致病菌数量呈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增高.
作者:张桂兰;程薇莉;毕洪玲;何嫱;丁茗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104例消化道肿瘤患者,并分别给以常规补液、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结果:17例患者术后发生腹泻,肠内营养组无术后肠道菌群失调(P<0.05),常规补液组及肠外营养组肠道菌群失调症患者14例,给以双歧杆菌制剂等治疗菌群失调,症状得以改善.结论:肠内营养有防治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双歧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可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肠道菌群失调.
作者:郝秀原;张忠涛;王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检测未经治疗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HIV 阴性未经治疗的二期及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并与30例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患者CD3、CD4及NK淋巴细胞与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患者CD8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CD4/CD8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RPR滴度为1∶2~1∶8的梅毒患者CD3淋巴细胞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二期与隐性梅毒患者之间以及不同RPR滴度梅毒患者之间T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外周血存在细胞免疫不平衡,CD8明显升高可能降低机体抵抗和清除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能力.
作者:杨日东;程军平;邓建华;田广南;张文君;朱惠兰;武明昌;邱小珊;陈晓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志贺菌的质粒图谱及其与细菌药物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从菌痢患者粪便标本中分离6株福氏志贺菌和4株宋内志贺菌,分别对其质粒图谱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同菌株的质粒图谱具有明显的差异,但福氏志贺菌的5株以及宋内志贺菌的3株具有分子量23 Kb的质粒带.各菌株的质粒图谱与其对头孢三嗪、头孢唑啉、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氯霉素的耐药特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获自患者的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具有不同的质粒图谱以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提示在我市引起菌痢的志贺菌具有不同的来源.
作者:杨俊;韦家秀;王义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宣威火腿成熟产品中的微生物菌相构成,探讨微生物在宣威火腿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宣威火腿成熟产品中的主要微生物菌相进行分离和计数.结果:与发酵香肠不同,宣威火腿中的优势菌群为葡萄球菌和微球菌、霉菌,它们的数量在火腿表面均达到了106 CFU/g以上,而乳酸菌及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均明显低于优势菌群(P<0.01).结论:耐盐性的葡萄球菌和微球菌的代谢活动以及火腿表面大量霉菌的生长是宣威火腿独特风味形成的基础.
作者:李平兰;沈清武;吕燕妮;江志杰;马长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葡萄球菌感染病原菌的分类、分布特点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应用MicroScan 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临床标本中分离的826株葡萄球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826株葡萄球菌感染中,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A)294株占35.6%,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的凝固酶阴性细菌(CNS)532株占65.4%.葡萄球菌分离株主要来源于呼吸道(46%)和泌尿道(23.7%).MRS的产生率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7.9%,表皮葡萄球菌80.3%,溶血葡萄球菌74.8%,腐生葡萄球菌82.5%,其他78.5%.MRSA、MRCNS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几乎全部耐药,对万古霉素、阿米卡星、利福平、头孢哌酮/舒巴坦仍敏感,但发现3例万古霉素低敏株.结论:葡萄球菌感染仍以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MRS菌株高达70%以上,万古霉素、阿米卡星、利福平、头孢哌酮/舒巴坦仍是治疗的首选药物.
作者:邹桂舟;汪中新;徐元宏;李旭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