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腔念珠菌感染与肿瘤患者

高仕瑛;杨赟

关键词:肿瘤, 念珠菌, 口腔念珠菌感染
摘要:目的:研究五类常见肿瘤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率及种群结构.方法:口腔拭子采样,常规念珠菌分离鉴定.结果:五类肿瘤患者均不同程度的口腔念珠菌感染,但以胃癌患者感染率高(53.3%,P<0.01).结论:白色念珠菌是感染的优势种群.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细菌性阴道炎诊断的一种新方法-BV Blue试验

    采用传统的细菌性阴道炎(BV)诊断方法检查50例BV患者,同时采用美国Gryphus Diagnostics 公司生产IBX4041药盒行BV Blue试验加以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传统的诊断方法,50例BV患者胺试验、pH>4.5及线索细胞均为阳性,阴道液匀质稀薄者46例,占92%.BV Blue试验阳性45例,占90%,阴性3例,占6%,可疑阳性2例,占4%.P值>0.05,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BV Blue试验可作为诊断BV简便而快速准确的方法.

    作者:张艳开;朱静;张海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老年性便秘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学研究

    目的:了解老年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构成特点.方法:通过活菌定量培养计数法,动态观察30例老年性便秘患者粪菌群的变化规律,并与32例健康老年人比较.结果:老年性便秘组每克粪便的活菌数(±s)分别为:大肠埃希菌9.90±1.49,肠球菌7.81±2.68,乳酸杆菌7.27±1.01,双歧杆菌6.68±1.29,类杆菌6.92±0.91,梭杆菌10.05±1.21.老年健康组每克粪便各类活菌数(±s)分别是:大肠埃希菌8.61±2.29,肠球菌7.54±2.52,乳酸杆菌8.22±0.63,双歧杆菌9.86±0.44,类杆菌9.41±0.35,梭杆菌7.73±1.32.两组比较,老年性便秘组肠杆菌显著增高(P<0.05),梭杆菌非常显著性增高(P<0.01);类杆菌和双歧杆菌非常显著性减低(均P<0.01);乳酸杆菌显著性减低(P<0.05).结论:老年性便秘病人肠道菌群正常结构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主要表现在以双歧杆菌为主的有益菌数量非常显著性减低,腐败梭菌等条件致病菌数量呈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增高.

    作者:张桂兰;程薇莉;毕洪玲;何嫱;丁茗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香菇菌素与制霉菌素联合治疗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索治疗口腔念珠菌病简单有效可行方法.方法:对念珠菌性口炎患者同时给予香菇菌素口服与制霉菌素含服20 d.用药前、用药后记录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及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的结果进行临床效果评定.结果:经过治疗可获得临床疗效痊愈率47.9%、有效率72.92%,真菌学疗效消除率70.83%的良好效果.结论:香菇菌素与制霉菌素联合治疗口腔念珠菌病是通过积极的调整免疫功能,达到抵抗真菌生存的效果,加上主动的抑制念珠菌的生长,两者协同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恕;张虹;宋晓晶;贾祝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用Kirby-Bauer法检测了136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10种抗生素耐药性并对其标本来源和病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检出ESBLs多的标本是呼吸道分泌物(43.4%),检出ESBLs多的科室是普外科(22.8%).136株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敏感率高达100%,对多数抗生素的敏感率低于50%.结论:呼吸道分泌物和普外科是ESBLs的主要来源.治疗产ESBLs菌株引起的感染的首选药物为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普遍低于产ESBLs大肠埃希菌.

    作者:张阮章;卢月梅;陈升汶;何林;吴伟元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全冠牙体预备后局部龈沟菌群的变化

    目的:定量观察临床全冠修复患者牙体预备完成1 w内,其龈沟菌丛的变化.方法:选择14颗需进行全冠修复的第一磨牙作为研究对象,以同颌同名牙作为研究对照,分别采集牙体预备前、预备后72 h及1 w时,预备牙和同颌同名牙龈沟菌丛的标本.经细菌接种、厌氧培养、生化鉴定,进行可培养菌计量.比较同一时期预备牙龈沟菌丛与同颌同名牙龈沟菌丛间,以及不同时期预备牙龈沟菌丛间可培养菌量的变化.结果:(1)牙体预备后1 w内,预备牙龈沟菌丛中多数细菌菌量接近或超过预备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以放线菌为主的G+性杆菌增多明显.(2)同一时期以放线菌为主要的G+杆菌和奈瑟菌的菌量在预备牙龈沟菌丛和同颌同名牙龈沟菌丛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牙体预备后,预备牙龈沟菌丛的自然变化过程,与天然牙菌斑形成过程相似,其龈沟菌丛菌量和菌种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多.(2)预备牙龈沟菌丛和同颌同名牙龈沟菌丛间以放线菌为主的G+杆菌和奈瑟菌差异有显著性(P<0.05).

    作者:张筱薇;高宁;宋凤宇;张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未经治疗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目的:检测未经治疗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HIV 阴性未经治疗的二期及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并与30例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患者CD3、CD4及NK淋巴细胞与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患者CD8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CD4/CD8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RPR滴度为1∶2~1∶8的梅毒患者CD3淋巴细胞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二期与隐性梅毒患者之间以及不同RPR滴度梅毒患者之间T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外周血存在细胞免疫不平衡,CD8明显升高可能降低机体抵抗和清除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能力.

    作者:杨日东;程军平;邓建华;田广南;张文君;朱惠兰;武明昌;邱小珊;陈晓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G+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学分类及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G-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学分类情况及抗生素耐药性特点.方法:利用复星公司FOUTUNE.IMS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结果:30~60岁年龄组与>60岁年龄组的痰培养阳性率、G-杆菌比例、葡萄球菌比例差异无显著性;>60年龄组真菌的比例较30-60年龄组为高(P<0.05);两组G-杆菌各菌属比例差异无显著性;119株G-杆菌共分离出埃希菌属、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等7个菌属的细菌;G-杆菌总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氨苄西林(77.3%)、头孢唑林(74.8%)、哌拉西林(53.8%)、青霉烷砜(48.7%)、头孢呋辛(46.3%).结论:>60岁组下呼吸道感染仍以G-杆菌为主要致病菌,真菌跃居第二位,其次为葡萄球菌.G-杆菌分离出的7个菌属对青霉素、一代头孢菌素、二代头孢菌素均呈较高的耐药率,对氨基甙类、喹诺酮类、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相对敏感.

    作者:刘英;赵彩凤;王晓燕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广州地区不动杆菌耐药调查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不动杆菌属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广州地区12家医院1998年至2001年从临床分离的436株不动杆菌属,严格按照NCCLS规定的标准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监测发现,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耐药率分别为2.8%、5.6%、14.6%、14.6%和27.0%,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高.结论:本地区不动杆菌耐药现象较普遍,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作者:叶惠芬;杨银梅;陈惠玲;林丹丹;莫健民;李尚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31例临床及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经酶免疫斑点技术确诊的31例小儿CMV感染,总结其临床特点并选用丙氧鸟苷治疗.结果:高胆红素血症占58.06%,支气管肺炎占25.80%,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占16.13%.31例均给丙氧鸟苷治疗,疗程3~8 w,结果25例痊愈,5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以高胆红素血症、支气管肺炎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丙氧鸟苷是治疗小儿CMV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潘家华;陈名武;陈兰举;刘欣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2 368株自动培养临床分离菌细菌谱分析

    目的:了解本地区血(体)液中临床感染细菌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Mini VITAL全自动荧光血培养仪和VITEK32自动细菌鉴定仪对我院1999年1月~2002年12月临床送检的8 362人份16 395瓶血(体)液标本的培养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6 395瓶临床血(体)液标本需氧和厌氧培养,3 894瓶细菌培养阳性,总阳性率23.8%(血液23.2%,体液28.6%),专性厌氧菌占除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外的其他感染菌的3.7%;共检出各种感染菌41属96种2 368株,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酵母样真菌=86.0∶11.8∶0.6;有77.3%的兼性厌氧菌同时在需氧和厌氧环境都生长,10.3%和12.4%只在需氧或厌氧培养中生长.结论:除传染病因素外,血(体)液中的感染菌群组成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同时做血(体液)标本的需氧和厌氧培养,可以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

    作者:孔繁林;储从家;罗次节;管新龙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临床和非临床分离沙门菌的菌型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

    目的:探讨沙门菌在腹泻病人粪便、外环境污水和部分动物标本中的菌型分布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对沙门菌进行分群和分型,采用K-B法进行抗生素耐药性测定.结果:410份临床腹泻病人标本和514份非临床标本共检出沙门菌93株,检出率为10.1%,其菌型分布为:腹泻病人粪便中检出的均为B群鼠伤寒沙门菌(6/93),非临床标本中的菌型主要为C2群纽波特沙门菌(72/93),还有E1群伦敦沙门菌(7/93)、B群鼠伤寒沙门菌(2/93)和未定型(6/93).87株沙门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96.5%),其次为SMZ+TMP(73.6%),未发现对新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株.结论:实验结果可为研究我省沙门菌的菌型分布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提供参考;临床上应加强对鼠伤寒沙门菌引起腹泻的监测.

    作者:胡四海;周祖岳;李吾雄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模拟消化环境对益生菌制剂的影响

    目的:研究胃液及肠液的变化对益生菌制剂中活菌数量的影响,向服用者建议合理而有效的服用方式.方法:采用四种益生菌制剂,溶于不同pH值的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不同的时间后进行活菌计数.结果:四种益生菌制剂在高pH值胃液,短时间作用后的存活菌数均显著高于其他组中的存活菌数(P<0.05).在人工肠液中经过不同时间的作用后,在较短时间点检测到的存活菌数明显高于在较长时间点检测到的存活菌数(P<0.05).结论:建议服用者在进餐的过程中,服用益生菌制剂.

    作者:张扬;袁杰利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耐氧短双歧杆菌的分离驯化及其应用特性的研究

    从健康婴儿粪便中分离出两株厌氧无芽胞杆菌,经鉴定为短双歧杆菌.经驯化,成为在牛乳中生长良好,并使牛乳在10 h内迅速凝固的菌种.它能耐受1.0%的胆盐和0.2%的苯酚,对pH3.5有较强的抵抗力,且保存性能良好.

    作者:孙力军;李令勇;高房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肺结核病患者PBMC膜白介素-2受体(CD25)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膜白介素-2受体mIL-2R,(CD25)表达在肺结核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BSA)法检测肺结核、支气管肺炎患者T细胞亚群及植物血凝素(PHA)诱导前后CD25表达水平.结果:支气管肺炎患者CD+3、CD+4、CD+8水平分别为(62.32±6.34)%、(47.52±7.16)%、(32.12±6.55)%,CD+4/CD+8比值为1.52±0.43,PHA诱导前后CD25水平分别为(4.56±1.52)%、(35.12±7.21)%.空洞型肺结核CD+3、CD+4、CD+8、CD+4/CD+8水平分别为(41.13±5.25)%、(43.38±5.15)%、(36.25±3.46)%和1.15±0.21,非空洞型肺结核CD+3、CD+4、CD+8、CD+4/CD+8水平分别为(46.29±5.60)%、(47.21±4.86)%、(32.36±4.03)%、1.46±0.25,相互比较CD+3、CD+3/CD+8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和P<0.05).空洞型肺结核与非空洞型肺结核患者PHA诱导前后CD25水平分别为(2.13±1.14)%、(27.25±3.50)%和(3.43±1.35)%、(31.14±4.11)%,两者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肺结核病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主要表现为CD25表达水平降低,CD25表达水平与肺结核病的病情似有一定关系,其对肺结核病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健;蔡茹;刘智;刘炳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用Kirby-Bauer法对我院临床分离的394株MRS进行药敏试验并对其标本来源和病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471株葡萄球菌中MRS 394株,占83.7%.各类标本中,检出MRS多的是血液(40.36%),检出MRS多的科室是ICU(23.35%).MRS除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率为0外,对其余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高达27.7%~84..7%.结论:本地区MRS的检出率高,血液标本和ICU病房检出MRS多,MRS耐药形势严峻,值得高度重视.

    作者:卢月梅;吴劲松;吴伟元;何林;钱春莲;余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女性生殖道感染细菌种类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病原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女性生殖道分泌物标本普通培养分离的病原菌及耐药性作回顾性分析.结果:677份患者样本共分离出病原菌491株,其中G 菌占29.12%,G+菌占48.72%、真菌占22.61%,主要以白色念珠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检出菌的57.64%.分离到的病原菌绝大多数对其临床应用的抗生素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结论:女性生殖道感染菌种类多、耐药性严重,临床应重视病原学检查,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储从家;孔繁林;李玉琼;吴惠玲;罗次节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576例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及危险因素.方法:对576例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率为18.23%,发生感染的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首位占64.76%,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占62.80%,真菌占25.58%,革兰阳性球菌占12.14%.医院感染多发生在入院2周内.结论: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率高,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预防性使用抗生素、H2-受体阻滞剂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医院应予高度重视.

    作者:吴晨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普通外科常见G-病原菌对抗生素耐药的分析

    目的:研究普通外科感染的G-病原菌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API-ATB System和Kirby-Bauer法,对外科临床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检测其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普通外科病房24个月共分离得到397株G-细菌,位列前3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G-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较高,可能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 Lactamases ESBL)菌株的增多有关.结论:监测G-细菌耐药性对指导外科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高外科抗感染疗效有重要意义.

    作者:崔东;杨春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服用CH-1双歧杆菌制剂对Ⅰ型糖尿病患者、Ⅱ型糖尿病患者以及透析患者肠内细菌群以及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随机抽取Ⅰ型、Ⅱ型糖尿病以及透析患者各10例进行CH-1双歧杆菌制剂服用试验.并对前述患者服用CH-1双歧杆菌制剂的肠内细菌群和肠内腐败物质以及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分析.Ⅰ型糖尿病患者服用期间,双歧杆菌数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由(0.84±0.75)‰升高到服用14 d后的(7.25±7.49)‰,差异有显著性.腐败菌数亦显著下降,卵磷脂酶阳性腐败梭菌由8.14±0.37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6.09±0.49(差异有十分显著性).Ⅱ型糖尿病患者服用期间,双歧杆菌数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由(2.40±3.18)‰升高到服用14 d后的(5.56±7.48)‰,差异有显著性.腐败菌数亦显著下降,卵膦脂酶阳性腐败梭菌由7.99±1.15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5.93±0.17(差异有十分显著性).透析患者患者服用期间,双歧杆菌数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由(0.678±0.92)‰升高到服用14 d后的(7.08±6.95)‰,差异有显著性.腐败菌数亦显著下降,卵膦脂酶阳性腐败梭菌由8.33±0.50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5.96±0.44(差异有十分显著性).服用CH-1双歧杆菌制剂后粪便中腐败物质含量的变化,Ⅰ型糖尿病患者服用CH-1双歧杆菌制剂后,氨由823±76.2(μg/g)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471±73.0,差异有十分显著性;硫化物由50.7±16.0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28.0±9.1,差异有十分显著性.服用14 d后,苯、甲酚、吲哚、粪臭素等的量与服用前相比显著降低;特别是吲哚、粪臭素减少为明显,由57.1±12.1(μg/g)、53.5±11.2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28.6±8.5、31.4±9.0,差异有十分显著性.Ⅱ糖尿病患者服用CH-1双歧杆菌制剂后,氨由759.9±62.9(μg/g)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534.8±109.1,差异有十分显著性;硫化物由30±8.3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21.1±6.2,差异有十分显著性.服用14 d后,苯、甲酚、吲哚、粪臭素等的量与服用前相比显著降低;特别是吲哚、粪臭素减少为明显,由40.1±9.9(μg/g)、36.5±9.1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27.2±5.6、22.2±6.1,差异有十分显著性.透析患者服用CH-1双歧杆菌制剂后,氨由1 006.6±164.9(μg/g)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530.5±85.1,差异有十分显著性.服用14 d后,苯、甲酚、吲哚、粪臭素等的量与服用前相比显著降低;特别是吲哚、粪臭素减少为明显,由78.7±9.7(μg/g)、77.9±10.1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39.6±5.4、39.56.2,差异有十分显著性.生化指标变化,在服用双歧杆菌后30例病人的肾功检测,Ⅰ、Ⅱ型糖尿病人尿素和肌酐及尿酸结果呈下降趋势,但不明显,而透析病人的尿素及肌酐呈明显的下降,虽然停服后略有上升但仍好于服用前.

    作者:殷素岚;李雪驼;陈学英;段颖;邱华;刘军;王新艳;姜娟;段晓霞;韩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消化道肿瘤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诊治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104例消化道肿瘤患者,并分别给以常规补液、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结果:17例患者术后发生腹泻,肠内营养组无术后肠道菌群失调(P<0.05),常规补液组及肠外营养组肠道菌群失调症患者14例,给以双歧杆菌制剂等治疗菌群失调,症状得以改善.结论:肠内营养有防治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双歧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可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肠道菌群失调.

    作者:郝秀原;张忠涛;王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大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