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生态调节剂在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

段恕诚

关键词:微生态调节剂, 儿科, 微生态学, 菌群分布, 学科, 相互关系, 现代医学, 人体内, 宿主, 免疫功能, 肠道, 助消化, 致病菌, 新生儿, 微生物, 组成, 增强, 营养, 应用, 阴道
摘要:微生态学是研究人体内正常微生物的结构、功能以及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生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菌群能增强宿主的免疫功能,增加营养,帮助消化,拮抗致病菌的定植和入侵.正常菌群分布于人体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以口腔、肠道、阴道、尿道和皮肤储菌量大,其中以肠道多.新生儿出生2~4 h 内即开始有不同的菌群进入体内,有益的正常菌群不停地发展,与小儿迅速成长的各阶段各方面的需求密切相关,对儿科有其特殊的重要作用.近20多年,尤其近10多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上市的各种微生态调节剂已显示了它的重要作用,在儿科范围内应用越来越广.正如康白教授所提出的微生态学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的一门新的核心的学科,将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务人员鼻咽部带菌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鼻咽部的带菌状况.方法:采用常规分离培养法对178例医务人员的鼻咽拭子标本进行分离培养,药敏试验根据1999年美国NCCLS有关抗生素敏感试验标准进行,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检测采用Nitrocefin纸片法,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P)检测采用E-test法.结果:25.8%的医务人员鼻咽部携带流感嗜血杆菌,其产β-内酰胺酶率4.3%;52.8%携带副流感嗜血杆菌;11.8%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耐苯唑西林的为31.1%;9.6%携带肺炎链球菌,其中PRP为29.4%.结论:医务人员的鼻咽部普遍携带病原菌,且普遍耐药,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传染源,因此采取相应措施(如医务人员与病人接触时戴口罩),这对防止医院内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罗小铭;冯雪琴;李兆琦;高赛珍;李群玲;梁少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微生态调节剂在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

    微生态学是研究人体内正常微生物的结构、功能以及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生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菌群能增强宿主的免疫功能,增加营养,帮助消化,拮抗致病菌的定植和入侵.正常菌群分布于人体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以口腔、肠道、阴道、尿道和皮肤储菌量大,其中以肠道多.新生儿出生2~4 h 内即开始有不同的菌群进入体内,有益的正常菌群不停地发展,与小儿迅速成长的各阶段各方面的需求密切相关,对儿科有其特殊的重要作用.近20多年,尤其近10多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上市的各种微生态调节剂已显示了它的重要作用,在儿科范围内应用越来越广.正如康白教授所提出的微生态学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的一门新的核心的学科,将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段恕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TSS及CaCl2转化方法的比较

    目的:比较TSS及CaCl2二种转化方法的转化效率.方法:用TSS及CaCl2方法转化质粒pQE,并比较二者的转化效率及简便性.结果:CaCl2方法的转化效率为5.6×106转化子/μgDNA,TSS方法转化效率为8.2×107转化子/μgDNA;TSS转化方法不需要42℃热休克.结论:TSS转化方法优于CaCl2转化方法.

    作者:施理;叶桂安;孙勇;张亚力;张振书;张万岱;周殿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四年医院感染致病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致病菌的耐药情况.方法:对我院(1000张床位)近4年医院感染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致病菌2404株,其中G-菌974株(40.5%);G+菌790株(32.9%);真菌640株(26.6%).细菌的耐药性发生了变化,氟喹喏酮类对常见细菌耐药率大于40%;第三代头孢对阴沟肠杆菌耐药率大于71%,第一代的头孢唑啉对该菌全部耐药,对其他细菌的耐药率大于60%;青霉素类中 ORSA高达86.6%;细菌耐药率低的为舒谱深、亚胺培南.结论:医院感染致病菌耐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耐药谱不断变更,甚至呈现多重耐药.必须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监测,综合分析合理选用抗生素.

    作者:陈学高;邹长林;廖洪菊;舒雪芹;徐莉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三种微生态制剂治疗急性腹泻的费用——效果分析

    目的:为有限的医药费用提供一种合理配置.方法:根据相关文献选择了急性腹泻患者96例,给与不同的微生态制剂,随即分为:丽珠肠乐组、整肠生组、金双歧组3组,运用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结果:3组方案对急性腹泻的成本效果比为丽珠肠乐组(0.3921)、整肠生组(0.5077)、金双歧组(0.5257).结论:丽珠肠乐方案为治疗急性腹泻的较为经济有效的方案.

    作者:程惠平;施荣杰;韩志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侗族传统发酵肉的微生物特性

    目的:对侗族传统发酵肉的微生物生态系的构成进行分析.方法:稀释平板法.结果:乳酸细菌在发酵30 d 达到大值,4个处理的logCFU/g值均在8.2以上;280个MRS平板分离物中,米酒乳杆菌占37.91%,片球菌占20.71%.MSA平板培养物在发酵全过程中,均呈上升趋势;60 d后,4个处理的logCFU/g值平均为5.5,增加了2.0;腐生葡萄球菌、肉葡萄球菌和木糖葡萄球菌是其优势菌群.酵母菌的数量在发酵过程中未见明显增加,发酵完毕,菌数的logCFU/g值在5.7左右,鉴定结果表明主要是德巴利酵母和球拟酵母.革兰阴性的肠细菌群发酵50 d后,其logCFU/g值在2.0以下.结论:对发酵肉品微生态系的不断了解和肉品发酵技术不断完善,将为人们提供新颖、营养、安全的食品.

    作者:李宗军;江汉湖;李罗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施普瑞螺旋藻对尾吊模拟失重大鼠肠道微生态失调的调整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模拟失重条件下,施普瑞螺旋藻对大鼠肠道微生态失调的调整作用.方法:将基础饲料中加入5%的螺旋藻作为处理组饲喂大鼠,用选择性培养基分别对肠球菌、肠杆菌、类杆菌、乳杆菌以及双歧杆菌定量测定,扫描电镜观察大鼠盲肠上皮细胞的组织变化.结果:螺旋藻处理组过路菌群中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变化并不明显;原籍菌群中双歧杆菌较对照组显著增多,类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差异没有显著性.模拟失重条件下SD大鼠盲肠上皮有肿胀细胞出现,并且肠道上皮绒毛排列紊乱、稀疏,而螺旋藻处理组中只发现有少量的肿胀细胞,上皮绒毛致密、排列较整齐.结论:旋普瑞螺旋藻具有纠正在模拟失重条件下大鼠肠道微生态平衡失调的作用.

    作者:白树民;黄纪明;胡志祥;杨春雷;李志霞;朱德兵;洪建武;梁明;熊德鑫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合并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39例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感染的标本细菌培养及药敏情况.结果:112例细菌学检查阳性的患者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多,占69.6%.153份标本共检出122株细菌,其中真菌48株,占39.3%;G-杆菌38株,占31.1%;G+球菌36株,占29.5%.所检出的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新霉素较敏感 .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尚敏感,其余抗生素对病原菌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肿瘤患者合并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条件致病菌,而且有较严重的耐药情况,临床治疗应重视病原学检查,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内源性感染.

    作者:郑荣生;秦凤展;吴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微生态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著名微生态学家、微生态学先驱者魏曦教授、刘秉阳教授创建了我国的微生态新学科,并后继由康白教授发扬光大,使我国微生态学蓬勃发展.人体微生态的许多基本规律都是从胃肠道微生态学研究得出的.胃肠道微生态的研究与现代医学许多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有广泛的联系,胃肠道正常菌群参与了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和药理过程.肠道的解剖结构与肠道的正常微生物群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常菌群实际上已成为宿主生命的必须的组成部分.微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有生命的宿主.对一定解剖部位的疾病生理、病理解剖、感染、免疫及疾病的防治,都必须考虑该部位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许多口腔、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炎症与感染存在着不同程度生态系的生态失调或菌群失调.

    作者:张达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类球红细菌的免疫活性评价

    目的:评价类球红细菌的免疫活性.方法:巨噬细胞吞噬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IL-2的诱生和检测试验.结果:类球红细菌1号株具有调节和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表现在免疫抑制组小鼠用光合细胞灌胃数周后,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提高61%,吞噬指数提高59%(P<0.01).在体外实验中,光合细菌三种不同抗原(Ag1、Ag2、Ag3)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刺激脾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特别是Ag3作用更为明显;在正常组,刺激指数提高了65%;免疫抑制组,提高了38% (P<0.05).不管在正常组或免疫抑制组,Ag1、Ag2、Ag3都具有诱生脾淋巴细胞产生IL-2的活性,其中Ag2的活性较明显.结论:类球红细菌1号株对机体有一定的免疫活性.

    作者:俞吉安;张承康;范小兵;宋士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菌群分析结果的研究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法行菌群分析.结果:发现酵母菌和小梭菌数较正常人显著增高,其他细菌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该结果可以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为溃疡性结肠炎的预后进行评估.

    作者:王群英;陈村龙;孙勇;张兰兰;刘梅娟;潘令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淤积性皮炎与皮肤菌群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淤积性皮炎与皮肤菌群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1例小腿淤积性皮炎患者皮损、邻近皮肤及鼻孔的皮肤菌群进行检测,并将结果同20例正常人小腿皮肤及鼻孔菌群做了比较,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淤积性皮炎患者皮肤的主要菌种,其分离率及密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是淤积性皮炎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张玉萍;康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患者术后肠道真菌感染的预防作用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患者术后肠道真菌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自1997年1月~2001年1月先后收治22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或脾切除加断流术后分层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116)服用微生态制剂,对照组(n=104)服用安慰剂,分别观察其肠道真菌感染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真菌感染率分别是2.6%和8.7%(P<0.05),血内毒素(86.8±26.3)pg/ml和(101.5±62.4)pg/ml(P<0.05),血氨(62.6±28.3)μmol/L和(83.0±24.8)μmol/L(P<0.05).结论:对门脉高压症患者围手术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能防止二重感染和内毒素血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作者:邱万寿;许瑞云;凌云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丽珠肠乐在胃癌术后早期化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丽珠肠乐在术后早期化疗中对消化道及骨髓造血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胃癌术后第2~7天以5-氟尿嘧啶(5-Fu)+甲酰四氢叶酸钙(CF)+羟基喜树碱(HCPT)进行辅助化疗,所有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在化疗同时给予丽珠肠乐1~2粒,3次/d,另一组作对照.结果:治疗组63例,患者均耐受良好,无中途停药,无吻合口瘘及全身严重感染病例.血象低于3.5×109个/L共8例,其中治疗组3例,对照组5例,发生率分别为4.8%与11%,P<0.05.腹泻(稀溏便3次/d以上)共7例,其中治疗组1例,对照组6例,发生率分别为1.6%与13%,P<0.05.结论:丽珠肠乐可减轻胃癌术后早期联合化疗的消化道及骨髓造血系统副反应,使之更安全可行.

    作者:赵平;唐令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人牙根龋发生中有机质破坏的酶学研究

    目的:了解牙根部有机质破坏的机制.方法:将健康恒牙根颈1/3牙体硬组织,磨制成38.5~149 m组织粉粒作样本,乳酸(pH4.0和pH5.5)及醋酸(pH4.5和pH5.5)溶液预处理后,测定钙、总蛋白和胶原含量;再经胰酶、胶原酶处理后分析释出的胶原量.结果:乳酸和醋酸预处理不能降解人牙根部的胶原,但采用pH4.0的乳酸处理牙齿后可以使酶对牙本质胶原的降解量明显增高,达(44.05±4.50)μl/mg;随pH升高,胰酶和胶原酶对根部牙体组织胶原的降解量明显下降,脱矿程度减弱,钙释出减少.结论:酸和酶有协同降解胶原的作用.

    作者:董伟;周学东;米方林;张静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复合益生素对严重烧伤大鼠肠道细菌和内毒素易位的影响

    目的:探讨复合益生素(BBR)对严重烧伤大鼠肠道细菌和内毒素易位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70只,体重180~220 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BBR治疗组、烧伤对照组(BC)和正常对照组(NC),建立30%Ⅲ°烫伤肠源性感染模型,伤后1、3、5 d分批活杀取材,检测细菌和内毒素易位率.结果:伤后3 d BBR组和BC组肠道细菌易位率分别为10%和33%;血浆内毒素BC组明显高于NC组(P<0.01),而BBR组与NC组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BBR组血浆内毒素明显低于BC组(P<0.01).结论:30%Ⅲ°烫伤大鼠口服BBR后明显降低了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的易位,表明其对肠道屏障功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雅萍;王忠堂;常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流感嗜血杆菌引起化脓性脑膜炎1例报道

    1 病例患者,男,9月,3 d前受凉发热不退,每天呕吐数次,呈喷射状,因抽搐一次,持续2 min,于2000年11月1日到本院就诊.患者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皮肤未见皮疹,前囟2.5 cm膨隆,张力高,瞳孔等大等圆,反射灵敏,咽红,双肺呼吸道稍粗.查:体温40.4℃,P 150次/min,R 40次/min.WBC 13.9×109/L、L 21.2%、N 78.8%、Hb 105 g/L.CSF常规及生化呈炎性改变,CSF细菌培养,检出流感嗜血杆菌,据药敏结果,采用氯霉素及氨苄西林治疗,患儿3 d后体温36.7℃,病情控制,10 d后病愈出院.

    作者:徐红云;刘春林;韦丽华;候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儿童乳牙根尖周炎感染根管厌氧细菌学分析

    目的:报告50例5~8.5岁儿童根尖周炎患者感染根管73颗乳牙厌氧菌分离鉴定及体外药敏试验的结果.方法:采用K-B法.结果:89.04%(65/73)的患牙共检出厌氧菌150株,平均每例标本检出2.3株.常用抗厌氧菌药物替硝唑(TNZ)、甲硝唑(MNZ)对革兰阴性厌氧菌(产黑色素普氏菌,中间普氏菌,解脲拟杆菌,具核梭杆菌,牙龈二氧化碳噬纤维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林可霉素对革兰阳性厌氧菌(厌氧消化链球菌,嗜酸乳杆菌)的作用则强于TNZ和MNZ.氯霉素(C)和乙旋螺旋霉素(AS)抗厌氧菌的作用则弱于前三者.结论:分析儿童乳牙根尖周炎感染根管菌群来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在临床治疗上是必要的.

    作者:韦丽华;刘春林;徐红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蟹组织中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及其特性

    1999年6月从江苏省启东市某水产养殖场患病濒死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分离出3株致病菌.经回感实验证实了菌株在24 h内对健康蟹的致死率分别为100%、75%和60%,回感温度升高可导致死亡时间缩短.经细菌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分别定名为ES-1、ES-2和ES-3菌株.3株菌的适生长温度在35℃,pH8,NaCl浓度0~1%.

    作者:朱越雄;曹广力;贡成良;薛仁宇;魏育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关于提高奴卡菌检出率的几点体会

    奴卡菌病是由奴卡菌属引起的局限性或播散性化脓性疾病.该病在国外并非少见,但在国内少有报道.近来在我院发生1例奴卡菌继发脑脓肿感染,分析临床该菌检出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 因本病的临床表现、X线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特异性,故对肺部的慢性感染经一般治疗无效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尤其是长期应用激素治疗的病人应排除本病,且其感染病灶的特殊检查与结核病类似,易导致误诊.

    作者:施永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大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