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培英;钱振渊;陈喻;王颖;谢飞;王丽君;张勤
目的 探讨改良经腰椎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改良TLIF治疗18例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评估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度(Cobb角)和椎体滑脱程度等.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66.61±10.47)min、术中平均失血量(336.11+ 65.99)ml;术后3个月及1年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提高,但手术前后Cobb角无明显变化;术后3个月腰椎滑脱完全复位10例,余8例患者术后腰椎滑脱得到不同程度复位;根据JOA评估标准,优10例、良6例、可2例.结论 改良TILF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
作者:孙建军;许楠健;舒帆;杨凯;李跃红;杨荣;张浩;陈卫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奥氮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分为两组.单用药组30例,予口服艾司西酞普兰5~20 mg/d;联合治疗组30例,予口服艾司西酞普兰5~20 mg/d,联合奥氮平1.25~10 mg/d,观察治疗6周.两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第1、2、4、6周末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周末评定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12),以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治疗组从治疗1周末起HAMD、PSQI总分低于单用药组(均P<0.05);治疗6周末联用药组SF-12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程度均较轻,虽然联合治疗组各阶段TESS评分略高于艾司西酞普兰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奥氮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起效快、疗效佳、安全性好,特别是在早期调节患者情绪障碍、改善睡眠情况、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优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
作者:邹莹;陶明;邱越锋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胃组织病变中p21蛋白表达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21在疣状胃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对各组进行比较.结果 p21在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疣状胃炎及胃癌组织的表达分别为0、33.33%、30%及80%,疣状胃炎的p21阳性率显著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低于胃癌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与萎缩性胃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疣状胃炎患者胃组织中p2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与萎缩性胃炎患者形似,可能是一种癌前病变.
作者:李继承;邵志平;邵庆红;胡育昌;徐伟栋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 309例(1 403眼)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患者进行术后的眼压观察,对早期发现高眼压者予药物治疗及侧切口放液治疗.结果 术后早期发生高眼压的34例(34眼,2.42%),其中24眼予单纯降眼压药物治疗,10眼予药物治疗十角膜侧切口前房放液治疗后,眼压均下降至正常.结论 白内障术后早期可由不同原因导致高眼压,应及时发现,正确治疗,避免视力损害.
作者:胡灯群;喻相林;周敏君;黄玮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地诺前列酮栓用于晚孕促宫颈成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住院待产并符合治疗标准、无阴道分娩禁忌证、无地诺前列酮栓使用禁忌证的单胎孕妇99例,其中地诺前列酮栓组50例和催产素组49例,对比分析两组的起效时间、产程长短及宫颈Bishop评分等指标.结果 地诺前列酮栓组潜伏期时间为(5.06±1.39)h,活跃期的时间为(2.46±1.57)h;宫缩素组潜伏期时间为(7.60±1.58)h,活跃期时间为(4.20±1.57)h,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地诺前列酮栓组引产结果优于宫缩素组;地诺前列酮栓组剖宫产率为20%,缩宫素组为51%,两组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诺前列酮栓组胎儿评分情况良好、羊水未受到粪染,产后出血正常、安全性较高,与缩宫素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地诺前列酮栓能促进宫颈成熟,明显缩短第一产程,从而缩短起效时间,达到安全、有效的引产效果,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蔡晓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面肌反馈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方法 将6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弥可保肌肉注射,维生素B1口服,超短波或微波,低中频电疗、特定电磁波辐射生物治疗仪、红外线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面肌训练反馈.结果 治疗组治愈25例(78.1%),有效6例(18.8%),好转1例(3.1%),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治愈16例(50.1%),有效9例(28.1%),好转7例(21.8)总有效率为78.1%.两组间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周围性面瘫基础上辅以面肌反馈训练,可进一步增加周围性面瘫疗效,促进面神经恢复,增进面肌肌力,值得推广.
作者:颜文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35例肺动脉压> 50mmHg(1mmHg≈0.133 kPa)的患者,用PHILIPS iE33型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应用二维、M型、彩色多普勒、连续多普勒、脉冲多普勒各方法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结果 本组35例患者,二维超声心动图不同程度地显示肺动脉压力负荷过重所致一系列改变:右心扩大,右心室前壁心肌增厚,肺动脉扩张,肺动脉血流频谱异常;其中有12例与心导管检查对比,两者对肺动脉压力的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可无创、准确测定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压力,重复性好;并能为指导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梅;吴俊;薛念余;许幼峰;张盛敏;郭旻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肌电图检查对有机磷中毒后迟发型神经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13例有机磷中毒患者的肌电图检查资料,包含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同心圆针极检测,观察远端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幅、远端潜伏期及运动传导速度;感觉电位波幅及感觉传导速度.结果 本组病例运动、感觉神经异常均以下肢神经明显且运动累及明显于感觉;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改变.结论 肌电图检测可明确有机磷中毒后迟发型周围神经病变的程度、性质、范围和对预后的评价有重要价值.
作者:倪雅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改良深部吸痰对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颅内压(ICP)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将72例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A、B、C3组,各24例,A组、B组、C组分别采用浅部吸痰法、深部吸痰法、改良深部吸痰法进行吸痰,分析3组患者术后第3天吸痰前1 min(基础水平)和吸痰过程中ICP的变化以及术后第3天24h内吸痰次数和吸痰间隔时间;比较机械通气7d内VAP的发生率.结果 B、C两组患者吸痰前与吸痰时IC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种不同的吸痰深度,患者术后第3天24 h内吸痰次数和吸痰间隔时间总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A组与B、C组吸痰次数和吸痰间隔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VAP发病14例(50%),B组5例(20.8%),C组6例(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改良深部吸痰与以往常规深、浅吸痰法比较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安全的吸痰方式.
作者:张玮娜;洪玲;应金波;吴珊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拆除术后再骨折的效果.方法 对18例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拆除术后再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根据Anderson评分标准,观察其疗效.结果 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末次随访根据Anderson评分标准,优13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4.4%.结论 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拆除术后再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无须再次手术取内固定的特点,值得推广.
作者:成锋;吕一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轮状病毒(R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每年引起约1.25亿儿童发病,导致超过35~59万儿童死于RV感染,几乎每个儿童4岁以前都受过RV感染.预防和控制RV感染有赖于对其发病机制的阐明,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RV介导的免疫反应,尤其是T细胞和B细胞相关的研究较多,而天然免疫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天然免疫系统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利用一些非特异性细胞因子,它们通过多种方式发挥抗病毒感染的作用.其中重要就是干扰素(IFN),它分为3个型别.本文就RV感染IFN相关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郝雯颖;夏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合并溃疡型足感染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收集80例糖尿病合并溃疡型足感染患者,分为胰岛素泵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都给予抗感染治疗,对照组接受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接受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RP、空腹血糖水平(FPG)、白细胞计数(WBC)、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h血糖(2hPG)及溃疡面积等,记录治疗4周后的溃疡愈合的情况,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溃疡愈合的相关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4周的CRP、FPG及WBC计数明显降低(P<0.05),溃疡面积在治疗后2周、4周亦显著缩小(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溃疡愈合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后CRP、FPG以及治疗前HbA1c与溃疡愈合良好与否密切相关(P<0.05).结论 胰岛素泵能够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合并溃疡型足感染患者CRP及血糖水平,CRP水平对于评估2型糖尿病合并溃疡型足感染患者的治疗疗效及溃疡愈合情况具有重要
作者:吴素英;唐绍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采用T型AO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近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 胫腓骨近关节骨折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组采用T型AO外固定架治疗.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价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并观察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要长于观察组(均P< 0.05),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也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胫腓骨近关节骨折患者采用T型AO外固定架治疗能有效的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并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作者:吴雪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探查与剖腹探查在腹部闭合性外伤诊治中的效果.方法 126例腹部闭合性外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腹腔镜探查组(腹腔镜组,61例)和剖腹探查组(剖腹组,65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腔镜组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剖腹组(P<0.05).结论 闭合性腹部外伤应用腹腔镜探查及治疗是一种安全及有效的诊治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石龙;洪晓明;叶晓明;周小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不同时机选择对椎基底动脉型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椎基底动脉型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静脉溶栓时间窗分为A组(60例)和B组(60例);其中A组患者于发病后4.5 h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B组患者则于发病后4.5~9.0h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脑出血发生率及预后良好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d、7d、14d及90d 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RS评分、预后优良率和脑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发病后4.5 h内和4.5~9.0h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型脑梗死安全有效,均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损伤,提高生活质量,且降低术后并发症出现风险.
作者:舒小桓;施美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饮食调节与生活方式干预观察糖耐量异常人群的整体改善情况.方法 对本院健康促进中心进行健康档案管理的81例糖耐量异常者进行观察研究,通过检测干预前后的各项生理指标和生化指标,判断饮食调节与生活方式对糖耐量异常人群的改善作用.结果 81例受试者均完成本次研究,未出现低血糖、严重乏力等不良反应;干预前后体质量指标、腰围、腰臀比、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糖耐量异常人群可以起到改善或逆转的作用.
作者:胡培英;钱振渊;陈喻;王颖;谢飞;王丽君;张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早期前后路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CSCIWFD)的疗效.方法 CSCIWFD患者76例按照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在损伤后1周内接受前后路联合手术,对照组在损伤后1周后接受前后路联合手术.比较两组术后1年内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DI)得分和SF-36生活质量量表得分.结果 两组术前JOA评分、NDI得分和SF-36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和术后12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早期前后路手术治疗CSCIWFD脊髓功能恢复更好,且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值得推广.
作者:陈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过去5年间江北区婴幼儿传染病疾病谱情况,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获取数据,结合江北区统计年鉴的人口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年间,大部分传染病发病数增加,且男性儿童发病多于女性儿童.婴儿总发病数除1、2月外均较高,幼儿则以5、6月份为高峰,手足口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这两类主要疾病均存在季节规律.结论 按年龄分布的疾病谱基本体现了婴幼儿免疫、消化系统逐渐完善,与外界接触增加的过程.可针对主要疾病的季节规律展开工作,并做好男性儿童的疾病防控.
作者:蔡一飙;吴一峰;赵凤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帕瑞昔布钠联合利宁凝胶导尿对改善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 90例全麻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的男性患者,分为帕瑞昔布钠联合利宁凝胶导尿(A组)、利宁凝胶辅助导尿(B组)、传统导尿(C组).分别在术后拔管后5、10 min进行苏醒期躁动评分,比较3组躁动评分情况.结果 与C组相比,A、B两组躁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B组相比,A组躁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联合利宁凝胶辅助导尿可有效改善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因留置导尿管而产生的不良反应,显著减少苏醒期躁动.
作者:陈聪;夏海杰;周燕;叶文静;赵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预后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年龄>65岁的CAP患者332例,记录患者发病时的情况和发病30d后的生存状况,筛选和分析影响CAP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32例CAP患者死亡10例,存活32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居住护理院、恶性肿瘤、心衰、肾病、意识障碍、收缩压、脉搏、pH值、血细胞比容、动脉血氧分压、PSI评分、胸腔积液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心衰、脉搏、PSI评分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人CAP总体病死率不高,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在临床中应加以重视.
作者:赵荣娟;吴滨;潘婷婷;毛洪刚;陈腊青;汪梦娜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