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萍萍;金静芬;封秀琴
目的:了解ICU医护人员对器官捐献的认知和参与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器官捐献促进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制问卷,方便抽样的方式,对重庆市10所三级甲等医院的265名ICU医务人员进行器官捐献认知、捐献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ICU医护人员对脑死亡判断,器官捐献的意义、基本条件和概念了解程度分别为67.2%(178/265)、61.1%(162/265)、60.0%(159/265)、55.8%(148/265),但对器官捐献原则、报名的方式、法律法规及流程了解程度分别为24.5%(65/265)、12.1%(32/265)、7.9%(21/265)、4.5%(12/265)。愿意自己捐献器官占47.5%(126/265),同意亲属捐献器官占35.8%(95/265),已经器官捐献报名占4.5%(12/265)。受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占89.1%(236/265),宣传力度不够占70.2%(186/265),不了解器官捐献申请和办理程序占51.7%(137/265),办理器官捐献手续太麻烦占37.0%(98/265),相关组织机构工作不力占43.8%(116/265)。结论重庆市三级甲等医院ICU医务人员对器官捐献缺乏深入认识,器官捐献意愿较低,主要与传统观念影响、宣传力度不够有关。
作者:牟绍兰;王丽;牟绍玉;辜凤娟;孙玉梅 刊期: 2016年第36期
目的:在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引导新入职护士树立积极、正向的职业自我概念,增强职业认同,延缓职业倦怠。方法随机抽取56名新入职护士为研究对象。其中,2013年新入职的28名护士为试验组,2014年新入职的28名护士为对照组。试验组以护士自身为主体,在为期10个月的规范化培训中加入30学时的传统文化教育和180余天次的社会践行活动;对照组进行常规规范化培训。干预前后,分别观察2组的职业自我概念得分以及工作2年后离职率。结果试验组干预后职业自我概念趋于积极水平为(33.14±2.1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57±3.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34,P<0.01);试验组干预后综合自我概念、员工关系、沟通分别为(4.92±0.50)、(6.34±0.54)、(5.87±0.4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0±0.63)、(5.89±0.77)、(5.55±0.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81、2.5619、2.2064,P<0.01)。2组工作2年后离职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对引导新入职护士形成积极、正向的职业自我概念有积极意义。
作者:康坦坦;何利;耿丽娜;张权 刊期: 2016年第36期
从流行病学现状、虐待特征、危险因素及评估和管理角度对老年人被虐待现状做基本介绍,提出护理人员在预防、发现和解决虐待老年人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指出护士可以通过巧用评估工具,及时筛查出被虐待老年人的情况;综合地运用护理知识及管理手法,有效地应对虐待老年人的发生以及合理规避被虐待老年人的再次伤害,并给出了未来进行虐待老年人研究和管理的建议。
作者:徐凤麟;孙建萍;吴红霞 刊期: 2016年第36期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与安全感的相关性,为护理管理者提高手术室护士安全感和降低职业倦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中文版、安全感量表对127名手术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中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得分分别为(28.92±6.44)、(13.20±4.97)、(20.72±5.73)分,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7.5%(73/127)、89.8%(114/127)、79.5%(101/127);安全感中人际安全感、控制感得分分别为(27.13±4.79)、(25.69±5.64)分。其中职业倦怠中的去人格化与安全感中的人际安全感呈负相关(r=-0.243,P<0.01),与控制感也呈负相关(r=-0.436,P<0.01);个人成就感与人际安全感呈正相关(r=0.195,P<0.05)。结论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严重,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建议护理管理者采取一定措施降低职业倦怠率,并进一步提升手术室护士安全感。
作者:黄丽丽;谢伦芳;赵梅;张洁 刊期: 2016年第36期
目的:了解肿瘤科护士对临终癌症患者的病情告知情况及态度,以便于临床护士更好地护理临终癌症患者,为临终关怀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研究法,于2016年2-5月选取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15名临床护士进行深度访谈并录音,采用Colaizzi分析法收集整理资料、分析提炼主题。结果提炼出3个主题,分别为“心理意愿和实际行为的矛盾冲突”“阻碍护士告知患者临终信息的因素”“综合分析患者情况后告知”。结论肿瘤科护士认为应告知临终癌症患者临终事实,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告知。提示医院管理者应加强护士沟通交流及维护患者希望的临终照护培训,制订临终告知策略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作者:张贞玲;董凤齐;王艳晖;郑瑞双 刊期: 2016年第36期
目的:探讨护理本科生生命意义感与其死亡态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PIL)和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DAP-R),对181名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理本科生生命意义感总体均分(91.45±10.54)分,死亡态度以中性接受得分高,为(24.14±5.78)分,逃离接受得分低,为(11.76±3.61)分。护理本科生生命意义感与其死亡态度呈负相关(r=-0.257, P<0.05)。结论护理本科生生命意义感与其死亡态度呈显著相关,即死亡态度越正向,生命意义感越强。因此,护理教育者应注重将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进行结合,为护理本科生提供良好的生死教育。
作者:李桂;张青 刊期: 2016年第36期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即归家式护理模式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入我院内分泌病房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以医生为中心”患者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以患者为中心”的患者管理模式,应用归家式护理服务。结果观察组护理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餐后2 h血糖(2 h PBG)、空腹血糖(FBG)、体质量指数(BMI)分别为(11.2±2.4)%、(3.7±1.3)mmol/L、(0.5±0.2)mmol/L、(13.6±2.4)mmol/L、(11.8±2.9)mmol/L、(25.9±4.9)kg/m2,护理后,患者出院3个月分别为(6.8±0.9)%、(1.0±0.3)mmol/L、(2.5±0.4) mmol/L、(8.9±1.5)mmol/L、(6.8±2.0)mmol/L、(20.8±5.8)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6, P<0.05);对照组护理前分别为(11.9±3.6)%、(3.8±1.5)mmol/L、(0.6±0.3)mmol/L、(13.9±2.9) mmol/L、(11.6±3.2)mmol/L、(25.9±6.8)kg/m2,患者出院3个月分别为(10.9±3.4)%、(3.3±0.7) mmol/L、(0.7±0.2)mmol/L、(12.8±4.2)mmol/L、(10.6±2.6)mmol/L、(25.1±6.6)kg/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1.36,P>0.05)。2组患者于出院3个月后,感知、饮食、用药、运动依从性得分观察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为(34.98±5.67)、(41.98±5.00)、(40.29±5.60)、(40.45±7.21)分,对照组分别为(21.18±4.75)、(28.46±4.26)、(21.88±4.58)、(20.98±2.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6~19.03,P<0.01)。结论在2型糖尿病护理中应用归家式护理服务模式,有利于改善血糖水平,提高患者出院后依从性,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尧;那芷菁 刊期: 2016年第36期
ICU患者病情多危重,常伴有神志不清、躁动不安。为避免不良事件和患者自我伤害,常对患者进行身体约束。基于此,本文拟探讨分析ICU患者实施身体约束的伦理道德要求与建议。根据文献回顾和临床护理经验分析约束患者的相关伦理问题并给出建议。针对ICU身体约束患者,尊重原则、不伤害原则与有利原则的临床实施均陷入一定的困境,遭遇到了伦理困境。为ICU患者实施身体约束时,护士要特别关注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全面领会伦理原则的内容并予以实施;尽量减少约束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不适,这体现了当前临床护理人文关怀的重要价值。
作者:王璐;于思淼;高雪薇;郭盈;范宇莹 刊期: 2016年第36期
随着护理专业化不断深入,护理领域发展趋势会逐步精细化。关注伦理关系,尤其针对妇科肿瘤患者心理特点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伦理观和西方的马斯洛理论学,从妇科临床护理中深入挖掘内在伦理关系,寻求解决妇科肿瘤患者人性化护理的钥匙,确定医护人员审视视角,恰如其分的精准定位,从而促进妇科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深化人性护理内涵。
作者:葛静玲;范玲 刊期: 2016年第36期
目的:探索解决护理伦理困境的有效程序和做法,为临床护理伦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综合运用归纳演绎法,将前人研究的护理伦理模式与决策程序进行总结,建立系统的护理伦理决策路径,并以临床实例为基础展示其应用。结果建立6步护理伦理决策路径,并用临床实践检验。结论此路径可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同时要注重加强护士伦理修养和决策能力的培养。
作者:常广明;孙宏玉;范宇莹 刊期: 2016年第36期
目的:了解和探讨三级甲等医院急诊医务人员标准预防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为改善医务人员标准预防依从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于2015年10-12月以焦点小组的形式对全国8家三级甲等医院急诊医务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访谈资料导入Nvivo10.0质性分析软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急诊医务人员标准预防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归纳为防护用品(设备)的可及性和实用性、组织氛围、个人安全防护意识、阻碍行为的因素、促发行为的因素5个主题。结论急诊医务人员标准预防依从性受多因素的影响,建议相关管理部门一方面积极构建良好的职业环境,另一方面强化医务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
作者:方萍萍;金静芬;封秀琴 刊期: 2016年第36期
考察我国护理伦理学的简史和目前的研究状况。在多种因素推动下,我国护理伦理教材和论文发表数量显著增加、学术交流加强。在学科建设方面,护理伦理学已经相对成熟,护理伦理决策框架基本形成,护士伦理准则出台和贯彻。后,提出了改进护理伦理学研究的建议。
作者:张新庆 刊期: 2016年第36期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面临的伦理难题,常常不是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判断,而是在某些特殊境遇下存在的2种甚至2种以上相互冲突的方案。笔者对常见的伦理困境总结为4种:不同伦理原则的选择困境;不同利益主体的选择困境;不同人际关系的伦理困境;护士职业伦理与角色道德之间的冲突。在此基础上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期帮助护理人员认识并以有效、合理的方式应对伦理困境。
作者:韩琳;马玉霞 刊期: 2016年第36期
预期是指患者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件或医疗结果的期望。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患者对医疗过程及结果的评价以及满意度,与患者的预期需求密切相关。本文就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中,医疗活动中患者的预期需求现状、意义及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综述。了解患者潜在预期的形成和特点,有助于准确分析患者的反馈结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医疗单位的社会评价。
作者:赵皎皎;管理英;祝筠 刊期: 2016年第36期
目的:了解住院早产儿母亲院内首次直接母乳喂养的真实体验,为完善住院早产儿院内母乳喂养指导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以半结构式访谈,现场记录11名住院早产儿母亲院内首次直接母乳喂养的真实体验,以内容分析法对资料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提炼主题4个:院内直接母乳喂养之动机、母乳喂养之经验缺乏、母乳喂养之心理体验、早产儿母亲所期望的院内母乳喂养健康指导。结论住院早产儿母亲院内首次直接母乳喂养时面临诸多问题,急需完善院内健康指导,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帮助其平稳安全过渡至出院后直接母乳喂养。
作者:李琴;李惠玲;阐玉英;盛晓郁 刊期: 2016年第36期
目的:探讨组织承诺及领导-部属交换质量对护士伦理决策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国职工组织承诺量表、领导-部属交换测量量表、护士护理伦理决策问卷对52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组织承诺、领导-部属交换质量和伦理决策总分分别为(2.11±0.39)、(3.54±0.51)、(286.62±20.14)分。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组织承诺、领导-部属交换质量与伦理决策呈正相关(r=0.352~0.464,P<0.05);分层回归分析显示,领导-部属交换质量、机会承诺、情感承诺、经济承诺可联合解释护士伦理决策总变异的35.3%。结论组织承诺、领导-部属交换质量为护士伦理决策的影响因素。
作者:莫浚浚;陈肖;郑赛赛;肖德双 刊期: 2016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