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人员艾滋病护理意愿及影响因子研究

蓝爱春;郑小琴;胡显玲

关键词:护士, 艾滋病, 护理意愿
摘要:目的 调查护理人员对艾滋病护理意愿情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240名各科临床护理人员发放艾滋病护理意愿调查问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显示仅有34.41%的护理人员愿意为HIV/AIDS患者做全部护理,护理意愿平均得分为(31.35+8.44)分,影响艾滋病护理意愿的主要因素有害怕被传染,逃避患者,护理艾滋病患者太脏、太麻烦.结论 需要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对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减少对艾滋病的恐惧,提高对艾滋病患者提供护理的意愿.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六西格玛降低神经内科口服药多余发生率

    提高用药安伞是患者安全目标管理的内容之一[1],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减少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控制和消灭发药及用药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2].口服用药是神经内科患者接受治疗的重要方式,由于各种原因,临床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口服药多余现象,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也是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所在.

    作者:凌爱香;谭恺;全日红;洪霄飞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Utstein模式在心肺复苏人工通气效果评估中的应用分析

    心跳、呼吸骤停是急诊医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是急诊科常见紧急的危险状态之一.院内Utstein模式出现后在国外 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认可,我院在省内率先开展心肺复苏评估Utstein模式指导下的前瞻性的心肺复苏注册登记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曾艳;许少辉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患者的护理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根治白血病的主要手段,治愈率达到60%~80%.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存在着影响移植治疗效果的各种负性因素,我们2006年2月至2008年12月针对9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患者不同阶段负性因素的特点,实行心理支持;并发症的预防、观察与处理;全环境保护方案;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减轻或消除负性因素对患者的影响,促进患者身心早日康复,提高白血病患者移植后的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金清;周贻振;周雪梅;李辉萍;黄晓屏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病原学、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91例老年AML患者接受化疗304例次,对其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学检测结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与非老年组AML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AML患者较非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统计指标增高.下呼吸道、口腔、消化道、皮肤、肛周感染及败血症发生率老年组均高于非老年组.真菌感染检出率老年组高于非老年组.中件粒细胞绝对值<0.5×109/L的患者中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d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结论 老年白血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年龄、化疗因素、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及持续时间是导致老年AML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针对上述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对降低患者医院感染率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徐琪;张佳琦;柴铁;王静;李骏;刘艳春;丛明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助起器的研制及其在腹部大手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助起器应用于腹部大手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行腹部大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术后6 h后给予自制助起器自己起、卧活动;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坐起、卧下护理,观察对比2组的康复效果.结果 2组患者术后早期肠蠕动功能恢复、切口甲级愈合及并发症压疮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自制助起器的应用,促进了腹部大手术后患者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及切口的早期愈合,预防了患者压疮的发生,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牛玉玲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术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212例老年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106例与对照组10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术后3d内的患者进行调查.比较2组围手术期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生活质量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有效的个体化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治疗前行为,增加对疾病的认识,掌握有效的自我护理方法,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显著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

    作者:许梅;邱梅;黄海容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复合下肢托架的制作与应用

    我们研制的新型复合下肢托架,用于临床手术960例次,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材料与制作复合下肢托架是由底座、支撑杆、高低调节杆及万向调节器、半椭圆形脚托组成,见图1.底座是由铸铁制作,圆盘形,直径35cm,重5kg,以保证维持机体的平衡.支撑杆用空心不锈钢制作,高100cm,高低调节杆用实心不锈钢制作,臂长30cm,可调节360°方向,脚托用不锈钢及人造皮革制作,半椭圆形脚托直径12cm,厚4cm,侧方有一活动扣眼,固定足部.

    作者:郑晓燕;刘雪云;汤淑秋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行社区护理干预的研究

    目的 研究社区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血压控制率的影响.方法 对73例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用药的社区护理干预并对干预前后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行比较,同时观察其血压控制情况.结果 社区护理干预后患者对降压药物的使用基本知识掌握、药物的正确使用上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显著,血压控制有效率为80.82%.结论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

    作者:胡丽;左骑;吴艳平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手术室护士焦虑抑郁心理与工作负性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手术室工作是医疗单位承受压力较大的部门,工作强度大,节奏快,工作时间不规律,护理人员经常要参与术中急救等意外事件,因此手术室护士多数存在较高的心理压力.有研究[1]表明,手术室护士心理异常的比例高于其他行业人群,为此,我们对手术室护士的焦虑及抑郁心理进行调查,并探讨其同工作中负性事件的相关关系,为促进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多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的护理

    冠心病是目前一种常见疾病,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CAG),但常规CAG是一种有创检查,价格相对昂贵,大多数患者难以接受.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64排螺旋CT的广泛应用,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开展冠状动脉扫描,三维重建技术(MSCTCA)可早期发现冠状动脉软斑块、冠状动脉狭窄、钙化等病变,且这一检查方法快速、无创、价格相对较低,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易于普及的诊断方法,为临床冠心病的确定、诊断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由于MSCTCA检查不同于其他脏器的增强扫描,所以在对比剂的应用、护理配合上都有它的特殊性,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丽;姜慧杰;李金平;赵德利;李大庆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动静脉泵在下肢骨折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动静脉泵在下肢骨折患者中应用对消肿及镇痛的积极效果.方法 将59例下肢骨折患者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实验组在患者入院时及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动静脉泵,每天持续12 h,其余时间进行常规的抬高患肢及功能锻炼,对照组仪采用常规的抬高患肢及功能锻炼.观察2组患者下肢肿胀情况及疼痛程度.结果 实验组在入院后第3天、术后3,7d肿胀减轻程度以及入院后第3天、术后3 d疼痛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下肢骨折患者配合使用动静脉泵对于防治肢体肿胀及疼痛效果明显.

    作者:淦细红;徐云云;金文姬;陈和珍;金乐丹;叶杨;夏玉秀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膳食护理干预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目的 观察膳食护理干预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69例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6例采用膳食护理干预,对照组33例采用一般护理方法,比较干预前后2组患者蛋白质、热量摄入情况和血清ALB、PA、TC、TG和Hb水平.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蛋白质和热量摄入明显增加,ALB、PA、TC、TG和Hb水平明显增加,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显著,并且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而对照组干预后蛋白质和热量摄人情况和ALB、PA、TC、TG、Hb水平与干预前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膳食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

    作者:张小青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平板运动心电图负荷试验恢复期延长护理观察时间的研究

    目的 强调平板活动心电图负荷试验运动后恢复期需要足够的护理观察时间的重要性.方法 2003至2009年对3674例患者采用Bruce方案,进行次级量运动试验.特别在运动后恢复期第10~20分钟继续心电临护,加强护理观察.结果 在恢复期通过持续护理观察,第4~10分钟才出现心电图ST-T段开始压低,以及临床表现出重度缺血症状的病例有6例,心律失常19例,休克2例,经过及时抢救,转危为安.结论 延长恢复期护理观察时间对接受平板运动心电图负荷试验患者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陈清;刘茜蒨;胡疏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急诊PCI术后应用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的护理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重建冠状动脉灌注的有效方法.但是,对含血栓的冠状动脉行介入操作会增加血栓脱落和远端微循环栓寨的可能性[1].大量临床数据表明,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拈抗剂替罗非班可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冠心病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近年来,我们对急诊PCI患者术后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凤婷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丹红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

    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拜复乐)用于治疗成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如急性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社区获得性肺炎以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等.丹红注射液主要作用为活血化瘀,通脉舒络.2010年1月笔者在巡回输液过程中发现,上述两者药物序贯输注存在配伍禁忌,随即采用不同药物浓度对比实验法得到证实,为临床提供安全、合理用药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聂爱萍;肖云兰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冲牙器对固定正畸患者口腔卫生维护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冲牙器对固定正畸患儿口腔卫生维护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固定正畸治疗患儿按不同口腔清洁方式分为常规刷牙组80例和使用冲牙器组40例.在固定正畸治疗前、治疗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对2组患儿进行口腔卫生检查并对3个阶段的牙菌斑指数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2组患儿的菌斑染色指数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全部指标牙位的菌斑染色指数评价结果冲牙器组均显著优于常规刷牙组.结论 冲牙器能够减少菌斑附着,改善固定正畸患儿的口腔卫生状况.

    作者:钟春梅;葛元输;周佳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构建《临床护理学仿真综合实验》课程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学仿真综合实验>课程的构建并评价其教学效果.方法 在医院调研的基础上,以护士职业岗位上作过程和上作任务为导向,构建了独立的<临床护理学仿真综合实验>课程并在四年制护理本科第三学年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前)组织实施,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开设<临床护理学仿真综合实验>课程,可以有效增强护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临床护理实践的能力,有利于护生角色的转变和提高临床实习满意度.结论 在护理本科学生毕业实习前开设<临床护理学仿真综合实验>课程切实可行,也非常必要.

    作者:郑云慧;金钰梅;朱群娥;苏桦;钟建群;谢晓云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临床路径在子宫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通过对妇科住院实施单纯子宫切除术患者应用临床路径,探讨临床路径在子宫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20例子宫切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按照制订的临床路径表实施每日诊疗、护理、康复工作.对照组按照常规模式工作,比较2组患者在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及疾病知识认知程度、术后首次功能锻炼时间及医疗纠纷6个方而有无差异.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的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首次功能锻炼时间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医疗纠纷比对照组的明显降低.结论 临床路径应用于子宫切除术患者,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了医疗纠纷.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促进医疗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钟秋莲;李艳;陈霞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楔形截骨加压骑缝钉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僵硬型马蹄足的护理

    马蹄内翻足畸形是小儿常见的骨关节畸形,是小儿运动系统三大畸形之一,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发病率为1‰,但发展中国家占80%,男女之比约为5:1,双侧多见[1].马蹄内翻足严重影响患儿足部形态和功能.由于医学知识的不足,缺乏筛查和检测体制,多在婴幼儿期错失治疗的佳时间,以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负重行走,导致足畸形严重,不仅骨骼排列异常,而且骨骼形态也随之发生改变.

    作者:卢有琼 刊期: 2010年第14期

  • 颈外静脉PICC在晚期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临床上应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避免了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化学性静脉炎与组织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1],是大部分患者的佳选择.PICC首选是贵要静脉,其次是正中静脉和头静脉.而晚期乳腺癌患者往往由于客观原因不能顺利完成手臂静脉穿刺,如单侧乳腺癌术后只有一侧上臂可供穿刺,而双侧乳腺癌术后双侧上臂均不适于置管.因此,在手臂静脉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颈外静脉PICC提供了一条安全、简便的输液途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006年1月至2009年5月,我科3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接受了颈外静脉PICC,本文将其临床应用和护理体会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俞新燕;干群;马小延;蔡晓洁;江子芳 刊期: 2010年第14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