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东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及有关因素对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天津市4所高校351名大学生,使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和自编大学生共情能力量表进行测试.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共情能力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1大学生组EMBU的各个分量表得分与中文修订版组相比,除FF1外,其余各因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大学生组中FF2、FF4、FF5、MF3、MF4、MF5高于修订中文版组,其余低于修订中文版组(P<0.05~P<0.001).男女大学生比较显示,女生的MF1高于男生,而FF2、FF3、FF5、MF2、MF3、MF4均为男生高于女生(P<0.05~P<0.001).2大学生共情能力存在性别、年级、来源地、是否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差异,4个变量对大学生共情能力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3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的养育方式与大学生共情能力呈正相关,并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父母的惩罚、严厉等消极的养育方式与大学生共情能力呈负相关,并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父亲的作用大于母亲.结论 此研究结果对开展大学生情感教育和亲社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胡文彬;高健;康铁君;吴冰;石扩;王雪艳;温子栋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用重复神经心理测查系统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损害特点.方法 对53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2例健康对照用重复神经心理测查系统(RBANS)和Stroop色词测验进行检测.结果 在Stroop色词测验中,病人组的成绩均比对照组差,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BANS测查中,病人组5个因子的成绩均比对照组差,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全面认知功能损害,范围比较广.
作者:王艳;梁执群;左丽娜;张克让;杜巧荣;薛云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促进身体恢复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内科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内科住院患者心理问题发生率为86.7%,其心理健康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躯体化t=14.11,强迫t=9.96,人际关系敏感t=8.62,抑郁t=10.64.焦虑t=11.92,敌对t=10.59,恐怖t=11.87,偏执t=11.12和精神病性t=12.20,P均小于0.001);不同性别的内科住院患者只在偏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08,P<0.05);不同工作性质的内科住院患者在躯体化(f=-2.12,P<0.05)、强迫(t=-2.37,P<0.05)、人际关系敏感(t=-1.99,P<0.05)、抑郁(t=-2.54,P<0.05)、恐怖(f=-2.38,P<0.05)、偏执(t=-2.28,P<0.05)和精神病性(t=-2.51,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脑力患者在这些方面的得分明显低于体力患者.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的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内科住院患者心理问题的发病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受其工作性质影响,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对其影响不大.
作者:庞金凤;杨绍清;高志俊;李建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对师范大学生自强意识在性别与年级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进行研究.方法 使用自强意识问卷对某师范大学在校本科大学生的自强意识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自强意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自强意识在4个年级上差异显著,大一、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四学生,在总体取向、社会取向、个人取向的自强意识3个分量表上,女生都显著高于男生.结论 师范大学生自强意识在性别与年级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作者:韦油亮;康钊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酒依赖的临床特点与国内外治疗现状,以便更好进行防治.方法 采用文献检索方法,在近10年内检出相关论文40余篇,进行阅读和整理.结果 酒依赖者的特点包括精神依赖性、躯体依赖性、戒断综合征及耐受性;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酒依赖有效.结论 心理和药物联合治疗能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李建明;彭焱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对工作倦怠的研究历史进行简要回顾,阐述了工作倦怠的主要特征及其给个体、家庭、组织,甚至整个社会等带来的负面影响,重点介绍了工作倦怠的4种理论解释--社会-文化-历史的倦怠现、与匹配有关的理论、与资源论有关的倦怠观和存在主义的倦怠观.展望工作倦息领域研究应加强5个方面的研究:测量工具的改进与统一;工作倦怠诊断标准的确定;加强工作倦怠形成过程和干预机制研究;关注宏观因素工作倦怠的影响,以及各层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加强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陈晶;吴均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P300的波幅、潜伏期的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成套测验的关系.方法 检测41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及40名正常人(对照组)Cz、Fz、Pz 3点的P300,并用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评定其认知功能.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在Cz、Fz、Pz 3点,患者组P300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患者组女性波幅明显比男性高.P300与MCCB相关分析显示,Fz潜伏期与连线、符号编码及持续操作呈负相关;Cz潜伏期与连线、符号编码、言语记忆及迷宫呈负相关;Pz潜伏期与符号编码、迷宫及视觉记忆呈负相关;Pz波幅与符号编码、空间广度、迷宫及视觉记忆呈正相关.结论 成P300及MCCB可以反映出额叶、顶叶及枕叶的情况,将神经生理学与神经心理学结合起来,说明他们可以从两方面共同对大脑认知功能做出评定.
作者:彭焱;李建明;王健;邹义壮;谭淑平;张进国;陈楠;范宏振;崔介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地震灾区茂县城区百姓与救灾部队震后7~9周具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样症状反应程度.方法 应用17个条目的 PCL(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第4版修订(DSM-Ⅳ)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诊断症状标准制定),对条目进行通俗性表达,使军人和老百姓能够理解,也符合对地震后老百姓和救灾军人PTSD的调查,但PCL每个条目的 基本意思不变,按照1~4的4级评分,对百姓通过深入棚区逐棚进行走访调查,对多支救灾部队先进行分层抽样,再进行整群调查;统计时分别按照每个条目的 得分、17个条目的 总分、17个条目分成的3类症状总分进行,PTSD的症状反应标准是总分达到40分.结果 茂县震后7~9周被调查的灾民符合PTSD症状反应诊断的阳性率较高(28.37%),部队官兵符合PTSD症状反应诊断的阳性率较低(3.9%),两者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63.28,P<0.0001).结论 地震后2个月恰恰是重灾区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形成期,需要进行较长期的跟踪调查,对重点人员要进行及时的干预,以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部队官兵预防PTSD发生的重点人群是参加过清理尸体,多次经历危险,劳动强度又比较大的人员.
作者:沈兴华;黄俊龙;刘伟志;严进;周建;蒋春雷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结论的法律属性与地位.方法 对精神病人恤刑制度的历史发展、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的法律依据、法定程序、鉴定机构及鉴定人的法定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结果 对精神病人的恤刑制度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保护,刑事责任能力鉴定较20世纪80年代已趋于严格.结论 鉴定结论符合证据学的一般特征.
作者:刘双臣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对Carver等人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COPE)进行修订,考察该量表应用于中国中小学教师群体的适用性.方法 以内蒙古530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修订后的应对方式问卷在中国中小学教师群体中的信度和效度,并确定该问卷测评维度的佳结构.结果 结果支持应对方式问卷的9因子的一阶因子结构斜交模型,修订后的应对方式问卷(CSS)确定为9个因子,累积贡献率为54.342%,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61,并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结论 CSS在中国中小学教师群体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并证明了应对方式具有多维度性及应对方式彼此相关性的假设.
作者:申艳娥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潮州新农村女性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关系.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湖州新农村600名女性进行了调查,回收问卷547份.结果 新农村女性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7个因子的平均分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显著;主观幸福感总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t=16.03,P<0.01);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存在负相关(r=-0.115,P<0.05).结论 湖州新农村女性没有明显的心理障碍;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两者存在负相关.
作者:郁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本研究旨在调查了解6~8岁儿童对童年早期出现的权威人物与权威形象的认知特点.方法 采用质的研究法,通过结构式访谈访问26名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结果 发现儿童对父母的权成管教基本都报以理解的态度,儿童对教师的管教也表示支持,另外,知识、能力与外形会影响儿童对教师权威的认知.结论 儿童对父母权威式教育认知可分为目的 导向、责任导向以及否认3类,并影响他们对父母的情感认知,教师权威对儿童伙伴意识有潜在的影响,父母权威相对于教师权威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
作者:章菁菁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大学生人性现的影响.方法 使用费立鹏等人修订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 Ⅰ-CV)和Wrights--man修订的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对哈市3所高校171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 1女生的实际家庭适应性和理想家庭亲密度显著高于男生,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实际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显著低于非单亲家庭的大学生;2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和人性观两个维度都显著相关;3家庭亲密度对值得信任因子有正向预测作用,家庭适应性对愤世嫉俗因子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 家庭成员的亲密程度及家庭对环境的适应性对大学生的人性现形成有预测意义.
作者:张晶瑞;李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 对符合入组条件的病例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性社区干预及个案干预,干预期1年,并对干预前后患者的病情控制、就业、服药依从性和生存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患者的病情改善率由34.1%上升为70.4%;患者的就业率由23.5%上升为47.4%;干预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干预前的水平(P<0.01).结论 综合干预能显著提高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
作者:吕长波;吴光现;李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本科新生入学后的适应状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864名本科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女生学习适应差异显著(P<0.01);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人际关系、满意度、情绪、自我、校园生活适应及总分差异显著(P<0.01);城镇与农村生源学生人际关系、情绪、自我适应、满意度、学习适应及总分差异显著(P<0.01).结论 不同群体适应方面存在差异,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本科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于琪;任志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用幸福感指数量表、自尊量表等对954名大学新生进行小团体测验.结果 1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是否为师范类专业、家庭收入高低上存在差异,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2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尊是预测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国华;王春莲;李月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患者心理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心理量表对108例脑卒中患者应用SDS、SAS进行心理评估,将存在心理障碍的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加阶梯式心理治疗)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SDS、SAS及SF-36的分值及临床疗效.结果 73.41%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以抑郁、焦虑多见.实验组SDS、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后患者易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躯体功能的恢复.
作者:卢锦秀;王凤娟;任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观察慢性应激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以及脑组织神经肤Y(NPY)含量的变化,探讨慢性应激对学习记忆和神经肽Y的影响.方法 采用束缚制动的方法建立慢性心理应激模型,应激结束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应激状态下的学习记忆能力,并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NPY的含量.结果 应激组小鼠在Morris水迷宫中寻找平台的潜伏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在平台所在象限的游泳时间比例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小鼠脑组织NPY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 慢性应激可引起机体的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慢性应激可导致小鼠脑组织NPY的高表达,且NPY与心理应激引起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相关,提示NPY可能作为应激分子参与机体的心理应激过程.
作者:马颖;卢莉;袁洁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考察条件性情绪干预对失眠来访者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单被试多基线实验设计对1名患有失眠的研究生来访者进行个案实验研究.结果 来访者在基线观察期具有明显的失眠症状,SCL-90睡眠分量表为4分,经过对其正式干预后SCL-90睡眠分量表为1分,失眠症状基本消失.预后效果良好.结论 条件性情绪干预是治疗失眠有希望的方法.
作者:金洪源;李晓溪;魏晓旭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团体辅导对考试焦虑水平的改善作用以及对考试成绩的提高作用.方法 对某中学高三年级29人进行6次考试焦虑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团体辅导干预后,实验组的考试焦虑水平有了显著的降低,并且考试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在不同项目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的确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考试焦虑状况,有助于提高考试成绩,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张田 刊期: 2009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