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科住院患者心理状况分析

庞金凤;杨绍清;高志俊;李建明

关键词:内科住院患者, 症状自评量表, 心理健康
摘要:目的 探讨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促进身体恢复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内科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内科住院患者心理问题发生率为86.7%,其心理健康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躯体化t=14.11,强迫t=9.96,人际关系敏感t=8.62,抑郁t=10.64.焦虑t=11.92,敌对t=10.59,恐怖t=11.87,偏执t=11.12和精神病性t=12.20,P均小于0.001);不同性别的内科住院患者只在偏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08,P<0.05);不同工作性质的内科住院患者在躯体化(f=-2.12,P<0.05)、强迫(t=-2.37,P<0.05)、人际关系敏感(t=-1.99,P<0.05)、抑郁(t=-2.54,P<0.05)、恐怖(f=-2.38,P<0.05)、偏执(t=-2.28,P<0.05)和精神病性(t=-2.51,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脑力患者在这些方面的得分明显低于体力患者.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的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内科住院患者心理问题的发病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受其工作性质影响,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对其影响不大.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放松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放松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2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实验组进行3个月的放松训练.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放松前和放松后3个月进行量化评定.结果 放松训练3个月后实验组BPRS、SDSS及AD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放松训练技术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延缓衰退,促进疾病的恢复很有帮助,值得在精神科推广.

    作者:李健;于瑞彦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家庭综合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药物治疗和家庭综合干预,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精神残疾评估.结果 3年末干预组病残率、直接医药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家庭综合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残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医疗费用.

    作者:郑春;于兆阳;魏保华;张洪秋;李艳;罗小年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初中生乐观人格、解释风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初中生的乐观人格、解释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采用生活取向测量修订版(LOT-R)、儿童解释风格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77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初中生的乐观人格与乐观解释风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初中生的乐观人格(r=-0.389,P<0.01)、乐观解释风格(r=-0.309,P<0.01)与心理健康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 初中生的人格越乐观,其解释风格越乐观,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作者:刘艳丽;林乃磊;张小明;杨绍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人格发展的关系研究

    目的 考察家庭亲密度与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试图建立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人格各因素间的回归方程.方法 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以及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对北京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1家庭亲密度以及适应性都与内向与外向型因素、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因素,心理健康因素、专业而有成就因素、新环境成长能力因素呈显著正相关(P≤0.01),2家庭亲密度以及适应性都与适应与焦虑型因素、怯懦与果断型因素、创造能力因素呈显著负相关; 316PF的8种次级因素,除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因素、创造能力人格因素外,其它因素均可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结论 家庭亲密度与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人格发展有显著影响.

    作者:马喜亭;李冉;邓丽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研究

    目的 研究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 对符合入组条件的病例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性社区干预及个案干预,干预期1年,并对干预前后患者的病情控制、就业、服药依从性和生存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患者的病情改善率由34.1%上升为70.4%;患者的就业率由23.5%上升为47.4%;干预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干预前的水平(P<0.01).结论 综合干预能显著提高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

    作者:吕长波;吴光现;李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高中生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及同伴接纳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高中生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及同伴接纳性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问题行为和同伴关系问卷对800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 1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呈显著性负相关;2家庭功能与学习、体育等同伴接纳性呈显著性正相关;3总的功能、情感反应对高中生问题行为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4总的功能、行为控制对高中生同伴接纳性具有一定的预测效果.结论 高中生家庭功能对其问题行为及同伴接纳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作者:刘旭;刘志军;范兴华;姚景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茂县城区百姓与救灾部队震后7~9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比较

    目的 探讨地震灾区茂县城区百姓与救灾部队震后7~9周具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样症状反应程度.方法 应用17个条目的 PCL(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第4版修订(DSM-Ⅳ)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诊断症状标准制定),对条目进行通俗性表达,使军人和老百姓能够理解,也符合对地震后老百姓和救灾军人PTSD的调查,但PCL每个条目的 基本意思不变,按照1~4的4级评分,对百姓通过深入棚区逐棚进行走访调查,对多支救灾部队先进行分层抽样,再进行整群调查;统计时分别按照每个条目的 得分、17个条目的 总分、17个条目分成的3类症状总分进行,PTSD的症状反应标准是总分达到40分.结果 茂县震后7~9周被调查的灾民符合PTSD症状反应诊断的阳性率较高(28.37%),部队官兵符合PTSD症状反应诊断的阳性率较低(3.9%),两者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63.28,P<0.0001).结论 地震后2个月恰恰是重灾区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形成期,需要进行较长期的跟踪调查,对重点人员要进行及时的干预,以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部队官兵预防PTSD发生的重点人群是参加过清理尸体,多次经历危险,劳动强度又比较大的人员.

    作者:沈兴华;黄俊龙;刘伟志;严进;周建;蒋春雷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夫妻相互支持在悲伤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目的 研究夫妻相互支持在悲伤康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方法 通过对四川灾区1例失去女儿的母亲的心理援助,分析病态悲伤产生的原因以及夫妻关系在悲伤辅导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具体辅导计划.结果 随着夫妻关系的改善,母亲的情绪也在一天天好转.结论 理解、支持、转移注意力、积极引导参与活动等方法是悲伤处理的重要方法,而悲伤辅导中的夫妻间的相互支持和关心对于人们走出哀伤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作者:王玲;郑会敏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台湾地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 调查台湾地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要心理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教据资料和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台中公立安养院157名65岁以上老人,采用中文版WHO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F)、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台湾地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年龄、教育程度、有无职业及目前是否患病有关(P<0.05或P<0.01),性别及婚姻状况对生活质量各领域的影响不大(P>0.05).结论 台湾地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许博一;王宗琴;王高华;王惠玲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目的 了解精神科护士(尤其是男性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及他们生活中的社会支持度,以促进护理队伍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且有助于深化精神科整体护理的内涵,从而提高精神科的护理质量.方法 以北京市两家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在职临床护士及一家综合医院普通内科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应用SSPS 11.0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精神科护士心理问题较普通内科护士严重,其中精神科男护士的心理问题更多.精神科轮班护士与非轮班护士、精神科已婚护士与未婚护士、不同职称的护士心理状态存在差异.精神科护士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SCL-90总分)与年龄、工龄、社会支持度(包括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等方面均呈负相关.结论 精神科护士在工作中承受着较大的压力.我们应该关心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是我们精神科护士自己应该学习的一门功课.

    作者:张卫东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初中生乐观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目的 测查初中生的乐观心理品质的状况,为更好地培养学生乐观心理品质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方法 采用生活取向测量修订版和儿童解释风格问卷对770名初中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 男女生在乐观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乐现人格(F=28.49,P<0.01)、积极解释(F=7.17,P<0.01)和乐观解释风格(F=6.24,P<0.01)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好朋友多寡的初中生在乐观人格(F=23.41,P<0.01)、消极解释(F=4.59,P<0.01)、积极解释(F=15.79,P<0.01)和乐观解释风格(F=16.95,P<0.01)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性别因素对乐观程度没有影响,初中生的乐观受年级和朋友多少的影响.

    作者:刘艳丽;林乃磊;杨绍清;张小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高中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典型相关

    目的 探讨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典型相关关系.方法 以97名高中教师为研究对象,选择职业压力量表、职业倦怠量表与社会支持量表为评定工具.结果 两列变量发现的两对典型相关系数都达到显著水平,高职业压力将导致更高的职业倦怠水平,高社会支持水平降低倦怠水平.结论 社会支持水平在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可能具有中介调节作用.

    作者:张林;刘璐;陈文成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慢性应激对小鼠NPY表达及学习记忆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慢性应激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以及脑组织神经肤Y(NPY)含量的变化,探讨慢性应激对学习记忆和神经肽Y的影响.方法 采用束缚制动的方法建立慢性心理应激模型,应激结束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应激状态下的学习记忆能力,并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NPY的含量.结果 应激组小鼠在Morris水迷宫中寻找平台的潜伏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在平台所在象限的游泳时间比例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小鼠脑组织NPY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 慢性应激可引起机体的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慢性应激可导致小鼠脑组织NPY的高表达,且NPY与心理应激引起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相关,提示NPY可能作为应激分子参与机体的心理应激过程.

    作者:马颖;卢莉;袁洁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内科住院患者心理状况分析

    目的 探讨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促进身体恢复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内科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内科住院患者心理问题发生率为86.7%,其心理健康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躯体化t=14.11,强迫t=9.96,人际关系敏感t=8.62,抑郁t=10.64.焦虑t=11.92,敌对t=10.59,恐怖t=11.87,偏执t=11.12和精神病性t=12.20,P均小于0.001);不同性别的内科住院患者只在偏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08,P<0.05);不同工作性质的内科住院患者在躯体化(f=-2.12,P<0.05)、强迫(t=-2.37,P<0.05)、人际关系敏感(t=-1.99,P<0.05)、抑郁(t=-2.54,P<0.05)、恐怖(f=-2.38,P<0.05)、偏执(t=-2.28,P<0.05)和精神病性(t=-2.51,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脑力患者在这些方面的得分明显低于体力患者.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的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内科住院患者心理问题的发病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受其工作性质影响,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对其影响不大.

    作者:庞金凤;杨绍清;高志俊;李建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目的 探讨团体辅导对考试焦虑水平的改善作用以及对考试成绩的提高作用.方法 对某中学高三年级29人进行6次考试焦虑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团体辅导干预后,实验组的考试焦虑水平有了显著的降低,并且考试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在不同项目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的确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考试焦虑状况,有助于提高考试成绩,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张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影响

    目的 探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高血压病人4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支持,对照组仅采用药物治疗.结果 实验组治疗前后血压测验结果,经配对t检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表明实验组使用药物并放松训练和心理干预后血压明显下降.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血压测验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实验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干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桂湘;高静;朱金华;刘常权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研究生失眠的临床技术干预与效果分析

    目的 考察条件性情绪干预对失眠来访者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单被试多基线实验设计对1名患有失眠的研究生来访者进行个案实验研究.结果 来访者在基线观察期具有明显的失眠症状,SCL-90睡眠分量表为4分,经过对其正式干预后SCL-90睡眠分量表为1分,失眠症状基本消失.预后效果良好.结论 条件性情绪干预是治疗失眠有希望的方法.

    作者:金洪源;李晓溪;魏晓旭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用幸福感指数量表、自尊量表等对954名大学新生进行小团体测验.结果 1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是否为师范类专业、家庭收入高低上存在差异,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2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尊是预测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国华;王春莲;李月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疗效和HAMD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西酞普兰不良反应少.结论 西酞普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适合老年患者使用.

    作者:刘志东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认知行为疗法对轻性抑郁障碍疗效及依从性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单独认知行为疗法和帕罗西汀对轻性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依从性差异.方法 将64例轻性押郁障碍患者分为认知行为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治疗6周,利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4、6周评定减分值及6周后疗效,并评定各期依从性.结果 1治疗第6周末两组HAMD减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P=0);2帕罗汀治疗组和认知行为治疗组在第6周末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316.5,P=0.06);3治疗初期2周时药物治疗组和认知行为治疗组在依从性上差异显著(u=385.5,P<0.05),4~6用治疗后,患者依从性没有显著差异(u=424.5和348.0,P>0.05).结论 单独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疗效相当,且患者依从性好.

    作者:桑文华;杜波;张香云;刘卉兰;张彦恒;魏昆岭;齐国娥;徐涛;张旭静;张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主管:健康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