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郑春;于兆阳;魏保华;张洪秋;李艳;罗小年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家庭综合干预,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家庭综合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药物治疗和家庭综合干预,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精神残疾评估.结果 3年末干预组病残率、直接医药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家庭综合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残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医疗费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学生共情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及有关因素对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天津市4所高校351名大学生,使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和自编大学生共情能力量表进行测试.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共情能力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1大学生组EMBU的各个分量表得分与中文修订版组相比,除FF1外,其余各因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大学生组中FF2、FF4、FF5、MF3、MF4、MF5高于修订中文版组,其余低于修订中文版组(P<0.05~P<0.001).男女大学生比较显示,女生的MF1高于男生,而FF2、FF3、FF5、MF2、MF3、MF4均为男生高于女生(P<0.05~P<0.001).2大学生共情能力存在性别、年级、来源地、是否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差异,4个变量对大学生共情能力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3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的养育方式与大学生共情能力呈正相关,并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父母的惩罚、严厉等消极的养育方式与大学生共情能力呈负相关,并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父亲的作用大于母亲.结论 此研究结果对开展大学生情感教育和亲社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胡文彬;高健;康铁君;吴冰;石扩;王雪艳;温子栋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研究生失眠的临床技术干预与效果分析

    目的 考察条件性情绪干预对失眠来访者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单被试多基线实验设计对1名患有失眠的研究生来访者进行个案实验研究.结果 来访者在基线观察期具有明显的失眠症状,SCL-90睡眠分量表为4分,经过对其正式干预后SCL-90睡眠分量表为1分,失眠症状基本消失.预后效果良好.结论 条件性情绪干预是治疗失眠有希望的方法.

    作者:金洪源;李晓溪;魏晓旭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人格的相关研究

    目的 通过对山西大同大学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与人格的调查研究,帮助大学生摆脱学习倦怠现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方法 使用连榕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量表>同时对大同大学4个年级366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采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大学生学习倦怠存在性别、学科和年级差异显著;人格量表P、N与学习倦怠的各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L量表与学习倦怠的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两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E量表与学习倦怠的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与人格相关.人格量表N、P分量表是学习倦怠的预测变量.

    作者:郭彩琴;肖海雁;马存根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工作倦怠理论与研究展望

    对工作倦怠的研究历史进行简要回顾,阐述了工作倦怠的主要特征及其给个体、家庭、组织,甚至整个社会等带来的负面影响,重点介绍了工作倦怠的4种理论解释--社会-文化-历史的倦怠现、与匹配有关的理论、与资源论有关的倦怠观和存在主义的倦怠观.展望工作倦息领域研究应加强5个方面的研究:测量工具的改进与统一;工作倦怠诊断标准的确定;加强工作倦怠形成过程和干预机制研究;关注宏观因素工作倦怠的影响,以及各层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加强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陈晶;吴均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放松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放松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2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实验组进行3个月的放松训练.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放松前和放松后3个月进行量化评定.结果 放松训练3个月后实验组BPRS、SDSS及AD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放松训练技术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延缓衰退,促进疾病的恢复很有帮助,值得在精神科推广.

    作者:李健;于瑞彦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本科新生适应状况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本科新生入学后的适应状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864名本科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女生学习适应差异显著(P<0.01);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人际关系、满意度、情绪、自我、校园生活适应及总分差异显著(P<0.01);城镇与农村生源学生人际关系、情绪、自我适应、满意度、学习适应及总分差异显著(P<0.01).结论 不同群体适应方面存在差异,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本科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于琪;任志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内科住院患者心理状况分析

    目的 探讨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促进身体恢复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内科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内科住院患者心理问题发生率为86.7%,其心理健康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躯体化t=14.11,强迫t=9.96,人际关系敏感t=8.62,抑郁t=10.64.焦虑t=11.92,敌对t=10.59,恐怖t=11.87,偏执t=11.12和精神病性t=12.20,P均小于0.001);不同性别的内科住院患者只在偏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08,P<0.05);不同工作性质的内科住院患者在躯体化(f=-2.12,P<0.05)、强迫(t=-2.37,P<0.05)、人际关系敏感(t=-1.99,P<0.05)、抑郁(t=-2.54,P<0.05)、恐怖(f=-2.38,P<0.05)、偏执(t=-2.28,P<0.05)和精神病性(t=-2.51,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脑力患者在这些方面的得分明显低于体力患者.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的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内科住院患者心理问题的发病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受其工作性质影响,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对其影响不大.

    作者:庞金凤;杨绍清;高志俊;李建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衡阳市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

    目的 探讨衡阳市大学生的恋爱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大学生恋爱状况问卷对衡阳市4所高校的800名大学生的恋爱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 该问卷的4个维度(现实表现型、慕才攀比型、空虚满足型、尝试体验型)能较好的概括目前大学生恋爱状况的各个方面;衡阳市大学生的恋爱状况表现出性别、生源地、年级、专业性质的差异.结论 大学生恋爱状况值得关注,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分析非常有用.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问卷简便易行,有助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诊断.

    作者:王本强;牛美玲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初中生乐观人格、解释风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初中生的乐观人格、解释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采用生活取向测量修订版(LOT-R)、儿童解释风格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77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初中生的乐观人格与乐观解释风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初中生的乐观人格(r=-0.389,P<0.01)、乐观解释风格(r=-0.309,P<0.01)与心理健康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 初中生的人格越乐观,其解释风格越乐观,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作者:刘艳丽;林乃磊;张小明;杨绍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新农村女性的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

    目的 探讨潮州新农村女性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关系.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湖州新农村600名女性进行了调查,回收问卷547份.结果 新农村女性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7个因子的平均分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显著;主观幸福感总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t=16.03,P<0.01);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存在负相关(r=-0.115,P<0.05).结论 湖州新农村女性没有明显的心理障碍;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两者存在负相关.

    作者:郁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影响

    目的 探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高血压病人4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支持,对照组仅采用药物治疗.结果 实验组治疗前后血压测验结果,经配对t检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表明实验组使用药物并放松训练和心理干预后血压明显下降.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血压测验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实验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干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桂湘;高静;朱金华;刘常权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解郁丸与丁螺环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疗效对照研究

    目的 验证中药解郁丸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共纳入中药解郁丸和丁螺环酮对照组各60例,于治疗前和疗后2、4、6周分别采用Hamilton焦虑量表(HAMA)、TESS副反应量表进行疗效与副反应评定,于疗程结束后采用4级疗效标准评定总体疗效.结果 解郁丸组显效率80%,丁罗环酮组显效率76.6%,治疗前后两组内减分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后两组间减分率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解郁丸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肯定,与丁螺环酮疗效相当,且无明显副反应.

    作者:马建华;李雅忠;徐建国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青少年适应障碍患者人格特质分析

    目的 对青少年适应障碍患者与正常青少年的人格特质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修订卡氏16种人格因素量表>,对88例青少年适应障碍患者与88例正常青少年进行测评.结果 适应障碍组的因素A(乐群性)、C(稳定性)、F(兴奋性)、Q2(独立性)、H(敢为性)均分别低于正常人组(P<0.001或P<0.05),因素O(忧虑性)、Q4(紧张性)、I(敏感性)、L(怀疑性)均分别高于正常人组(P<0.001或P<0.05);适应障碍组的心理健康因素、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因素均分低于正常人组(P<0.001);适应障碍组适应与焦虑型均分明显高于正常人组(P<0.001),适应障碍组内向与外向型、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怯懦与果断型均分明显低于正常人组(P<0.05).结论 青少年适应障碍患者人格特质与正常青少年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作者:许萍;杨建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为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测试了医学院在校大学生210名,其中贫困生为48名,占总人数的21.8%.结果 1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在自我灵活性(t=2.870,P<0.01)和自我刻板性(t=-3.507,P<0.01)方面与常模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自我与经验不和谐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2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在自我和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3贫困医学生的自我和谐在性别、年级和生源地方面也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医学院校贫困生的自我和谐水平较高,与非贫困生之间不存在差异.同时贫困生的自我和谐水平不受性别、年级、生源地等影响.

    作者:张珊珊;时晓霞;杨阳;杨绍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家庭综合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药物治疗和家庭综合干预,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精神残疾评估.结果 3年末干预组病残率、直接医药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家庭综合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残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医疗费用.

    作者:郑春;于兆阳;魏保华;张洪秋;李艳;罗小年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慢性精神分裂症事件相关电位P300与认知功能成套测验的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P300的波幅、潜伏期的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成套测验的关系.方法 检测41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及40名正常人(对照组)Cz、Fz、Pz 3点的P300,并用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评定其认知功能.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在Cz、Fz、Pz 3点,患者组P300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患者组女性波幅明显比男性高.P300与MCCB相关分析显示,Fz潜伏期与连线、符号编码及持续操作呈负相关;Cz潜伏期与连线、符号编码、言语记忆及迷宫呈负相关;Pz潜伏期与符号编码、迷宫及视觉记忆呈负相关;Pz波幅与符号编码、空间广度、迷宫及视觉记忆呈正相关.结论 成P300及MCCB可以反映出额叶、顶叶及枕叶的情况,将神经生理学与神经心理学结合起来,说明他们可以从两方面共同对大脑认知功能做出评定.

    作者:彭焱;李建明;王健;邹义壮;谭淑平;张进国;陈楠;范宏振;崔介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对人性观的影响研究

    目的 研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大学生人性现的影响.方法 使用费立鹏等人修订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 Ⅰ-CV)和Wrights--man修订的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对哈市3所高校171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 1女生的实际家庭适应性和理想家庭亲密度显著高于男生,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实际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显著低于非单亲家庭的大学生;2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和人性观两个维度都显著相关;3家庭亲密度对值得信任因子有正向预测作用,家庭适应性对愤世嫉俗因子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 家庭成员的亲密程度及家庭对环境的适应性对大学生的人性现形成有预测意义.

    作者:张晶瑞;李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人格发展的关系研究

    目的 考察家庭亲密度与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试图建立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人格各因素间的回归方程.方法 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以及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对北京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1家庭亲密度以及适应性都与内向与外向型因素、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因素,心理健康因素、专业而有成就因素、新环境成长能力因素呈显著正相关(P≤0.01),2家庭亲密度以及适应性都与适应与焦虑型因素、怯懦与果断型因素、创造能力因素呈显著负相关; 316PF的8种次级因素,除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因素、创造能力人格因素外,其它因素均可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结论 家庭亲密度与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人格发展有显著影响.

    作者:马喜亭;李冉;邓丽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首发精神分裂症重复神经心理测查系统分析

    目的 用重复神经心理测查系统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损害特点.方法 对53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2例健康对照用重复神经心理测查系统(RBANS)和Stroop色词测验进行检测.结果 在Stroop色词测验中,病人组的成绩均比对照组差,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BANS测查中,病人组5个因子的成绩均比对照组差,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全面认知功能损害,范围比较广.

    作者:王艳;梁执群;左丽娜;张克让;杜巧荣;薛云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患者心理障碍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患者心理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心理量表对108例脑卒中患者应用SDS、SAS进行心理评估,将存在心理障碍的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加阶梯式心理治疗)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SDS、SAS及SF-36的分值及临床疗效.结果 73.41%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以抑郁、焦虑多见.实验组SDS、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后患者易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躯体功能的恢复.

    作者:卢锦秀;王凤娟;任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主管:健康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