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人格的相关研究

郭彩琴;肖海雁;马存根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倦怠, 人格
摘要:目的 通过对山西大同大学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与人格的调查研究,帮助大学生摆脱学习倦怠现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方法 使用连榕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量表>同时对大同大学4个年级366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采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大学生学习倦怠存在性别、学科和年级差异显著;人格量表P、N与学习倦怠的各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L量表与学习倦怠的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两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E量表与学习倦怠的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与人格相关.人格量表N、P分量表是学习倦怠的预测变量.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疗效和HAMD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西酞普兰不良反应少.结论 西酞普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适合老年患者使用.

    作者:刘志东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目的 了解精神科护士(尤其是男性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及他们生活中的社会支持度,以促进护理队伍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且有助于深化精神科整体护理的内涵,从而提高精神科的护理质量.方法 以北京市两家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在职临床护士及一家综合医院普通内科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应用SSPS 11.0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精神科护士心理问题较普通内科护士严重,其中精神科男护士的心理问题更多.精神科轮班护士与非轮班护士、精神科已婚护士与未婚护士、不同职称的护士心理状态存在差异.精神科护士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SCL-90总分)与年龄、工龄、社会支持度(包括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等方面均呈负相关.结论 精神科护士在工作中承受着较大的压力.我们应该关心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是我们精神科护士自己应该学习的一门功课.

    作者:张卫东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系统干预预防联邦止咳露成瘾患者复食的研究

    目的 研究运用系统干预的方法对预防联邦止咳露成瘾患者复食的作用.方法 对60例滥用联邦止咳露成瘾患者运用系统干预治疗(研究组)并和60例没有经过系统干预治疗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联邦止咳露成瘾患者经过系统干预治疗后,在半年时和1年时的复食率、SCL-90、SDS和SAS与对照组比较,都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在半年和1年时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1年时父亲过分干涉和保护、母亲在半年和1年时过分干涉和保护、1年时父亲拒绝与否认、半年和1年时父亲惩罚与严厉因子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主观上获得支持和客现上获得支持,以及感觉对支持利用度在1年时均高于对照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评定研究组在半年时和1年时好于对照组.结论 系统干预治疗能够有效地降低联邦止咳露成瘾患者的复食率,起到预防的作用.

    作者:吴树跃;陈泽华;汤妙瑜;秦才来;吴民吉;李植荣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茂县城区百姓与救灾部队震后7~9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比较

    目的 探讨地震灾区茂县城区百姓与救灾部队震后7~9周具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样症状反应程度.方法 应用17个条目的 PCL(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第4版修订(DSM-Ⅳ)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诊断症状标准制定),对条目进行通俗性表达,使军人和老百姓能够理解,也符合对地震后老百姓和救灾军人PTSD的调查,但PCL每个条目的 基本意思不变,按照1~4的4级评分,对百姓通过深入棚区逐棚进行走访调查,对多支救灾部队先进行分层抽样,再进行整群调查;统计时分别按照每个条目的 得分、17个条目的 总分、17个条目分成的3类症状总分进行,PTSD的症状反应标准是总分达到40分.结果 茂县震后7~9周被调查的灾民符合PTSD症状反应诊断的阳性率较高(28.37%),部队官兵符合PTSD症状反应诊断的阳性率较低(3.9%),两者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63.28,P<0.0001).结论 地震后2个月恰恰是重灾区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形成期,需要进行较长期的跟踪调查,对重点人员要进行及时的干预,以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部队官兵预防PTSD发生的重点人群是参加过清理尸体,多次经历危险,劳动强度又比较大的人员.

    作者:沈兴华;黄俊龙;刘伟志;严进;周建;蒋春雷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工作倦怠理论与研究展望

    对工作倦怠的研究历史进行简要回顾,阐述了工作倦怠的主要特征及其给个体、家庭、组织,甚至整个社会等带来的负面影响,重点介绍了工作倦怠的4种理论解释--社会-文化-历史的倦怠现、与匹配有关的理论、与资源论有关的倦怠观和存在主义的倦怠观.展望工作倦息领域研究应加强5个方面的研究:测量工具的改进与统一;工作倦怠诊断标准的确定;加强工作倦怠形成过程和干预机制研究;关注宏观因素工作倦怠的影响,以及各层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加强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陈晶;吴均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心理干预对透析患者焦虑抑郁的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护理心理干预对透析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 将62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1例,比较两组在不同时间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护理效果.结果 第2次评定干预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护理质量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心理干预能明显缓解透析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护理效果.

    作者:马会敏;田素芝;李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目的 探讨团体辅导对考试焦虑水平的改善作用以及对考试成绩的提高作用.方法 对某中学高三年级29人进行6次考试焦虑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团体辅导干预后,实验组的考试焦虑水平有了显著的降低,并且考试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在不同项目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的确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考试焦虑状况,有助于提高考试成绩,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张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放松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放松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2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实验组进行3个月的放松训练.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放松前和放松后3个月进行量化评定.结果 放松训练3个月后实验组BPRS、SDSS及AD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放松训练技术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延缓衰退,促进疾病的恢复很有帮助,值得在精神科推广.

    作者:李健;于瑞彦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青少年父母教养观念调查研究

    目的 探索青少年父母的教养观念.方法 编制了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问卷.调查了466名青少年的父母,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青少年父亲和母亲的教养观念各因素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文化程度父母对青少年的成就期望有着明显的差异,青少年的性别和独生子女因素都影响父母的教养观念.结论 父母的文化程度,青少年的性别以及是否非独生子女影响父母的教养观念.

    作者:刘小先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本科新生适应状况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本科新生入学后的适应状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864名本科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女生学习适应差异显著(P<0.01);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人际关系、满意度、情绪、自我、校园生活适应及总分差异显著(P<0.01);城镇与农村生源学生人际关系、情绪、自我适应、满意度、学习适应及总分差异显著(P<0.01).结论 不同群体适应方面存在差异,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本科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于琪;任志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青少年适应障碍患者人格特质分析

    目的 对青少年适应障碍患者与正常青少年的人格特质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修订卡氏16种人格因素量表>,对88例青少年适应障碍患者与88例正常青少年进行测评.结果 适应障碍组的因素A(乐群性)、C(稳定性)、F(兴奋性)、Q2(独立性)、H(敢为性)均分别低于正常人组(P<0.001或P<0.05),因素O(忧虑性)、Q4(紧张性)、I(敏感性)、L(怀疑性)均分别高于正常人组(P<0.001或P<0.05);适应障碍组的心理健康因素、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因素均分低于正常人组(P<0.001);适应障碍组适应与焦虑型均分明显高于正常人组(P<0.001),适应障碍组内向与外向型、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怯懦与果断型均分明显低于正常人组(P<0.05).结论 青少年适应障碍患者人格特质与正常青少年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作者:许萍;杨建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认知干预对手外伤带蒂皮瓣移植患者术后体位适应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认知干预对手外伤带蒂皮瓣移植患者术后体位适应性的影响.方法 将2007年10月~2008年12月收入我科的72例手外伤带蒂皮瓣移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除采用常规护理外,实施认知干预.结果 通过认知干预,干预组较对照组手外伤带蒂皮瓣移植患者的体位适应性强,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手外伤带蒂皮瓣移植患者实施认知干预,可提高其术后的体位适应性.

    作者:高静;张桂湘;朱金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研究生失眠的临床技术干预与效果分析

    目的 考察条件性情绪干预对失眠来访者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单被试多基线实验设计对1名患有失眠的研究生来访者进行个案实验研究.结果 来访者在基线观察期具有明显的失眠症状,SCL-90睡眠分量表为4分,经过对其正式干预后SCL-90睡眠分量表为1分,失眠症状基本消失.预后效果良好.结论 条件性情绪干预是治疗失眠有希望的方法.

    作者:金洪源;李晓溪;魏晓旭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某公安分局全体警察的工作倦怠状况调查

    目的 以某公安分局全体警察为样本调查基层民警的工作倦怠状况.方法 采用MBI--GS工作倦怠量表调查397名警察.结果 基层民警工作倦怠中的情感衰竭、玩世不恭及低效能感维度的均值与标准差分别为3.76±1.25、3.17±1.35、3.65±1.10.单身警察在情感衰竭和玩世不恭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已婚警察;26岁至35岁、36岁至45岁年龄段的警察比46岁以上的警察情感衰竭更为严重;刑侦民警和派出所民警比机关民警的情感衰竭更严重,派出所民警比机关民警玩世不恭更严重;服务性岗位的警察比从事业务性岗位的警察职业效能感更低.结论 基层公安机关民警的工作倦怠较为严重,在婚姻状况、年龄、警种和岗位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周志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鉴定结论的法律地位与评价

    目的 探讨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结论的法律属性与地位.方法 对精神病人恤刑制度的历史发展、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的法律依据、法定程序、鉴定机构及鉴定人的法定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结果 对精神病人的恤刑制度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保护,刑事责任能力鉴定较20世纪80年代已趋于严格.结论 鉴定结论符合证据学的一般特征.

    作者:刘双臣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解郁丸与丁螺环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疗效对照研究

    目的 验证中药解郁丸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共纳入中药解郁丸和丁螺环酮对照组各60例,于治疗前和疗后2、4、6周分别采用Hamilton焦虑量表(HAMA)、TESS副反应量表进行疗效与副反应评定,于疗程结束后采用4级疗效标准评定总体疗效.结果 解郁丸组显效率80%,丁罗环酮组显效率76.6%,治疗前后两组内减分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后两组间减分率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解郁丸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肯定,与丁螺环酮疗效相当,且无明显副反应.

    作者:马建华;李雅忠;徐建国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为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测试了医学院在校大学生210名,其中贫困生为48名,占总人数的21.8%.结果 1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在自我灵活性(t=2.870,P<0.01)和自我刻板性(t=-3.507,P<0.01)方面与常模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自我与经验不和谐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2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在自我和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3贫困医学生的自我和谐在性别、年级和生源地方面也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医学院校贫困生的自我和谐水平较高,与非贫困生之间不存在差异.同时贫困生的自我和谐水平不受性别、年级、生源地等影响.

    作者:张珊珊;时晓霞;杨阳;杨绍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高中生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及同伴接纳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高中生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及同伴接纳性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问题行为和同伴关系问卷对800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 1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呈显著性负相关;2家庭功能与学习、体育等同伴接纳性呈显著性正相关;3总的功能、情感反应对高中生问题行为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4总的功能、行为控制对高中生同伴接纳性具有一定的预测效果.结论 高中生家庭功能对其问题行为及同伴接纳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作者:刘旭;刘志军;范兴华;姚景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唐山市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相关研究

    目的 为预防大学生因生活事件自杀提供数据与依据.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唐山市4所高校453名大学生进行同卷调查.结果 1大学生自杀态度总体保持中立或矛盾态度;性别、城乡比较无显著差异;专业、是否独生子女比较在安乐死态度上有显著差异.2对大学生产生较大影响的生活事件是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及人际关系等.3大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态度与人际关系呈非常显著相关,与生活事件总分、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其它事件呈显著相关;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与受惩罚呈显著相关.结论 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相关.

    作者:刘玉娟;张健;姚晓青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初中生班级环境、自尊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目的 探讨初中生班级环境、自尊水平与成就动机水平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320名初中学生,采用<我的班级>问卷、自尊量表以及成就动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1班级环境中关系维度与自尊水平以及追求成功动机呈显著正相关;自尊与追求成功动机呈显著正相关;2班级环境中关系维度对自尊以及追求成功动机回归效应显著;控制班级环境中关系维度后,自尊对追求成功动机回归效应显著.结论 班级环境对初中生自尊水平以及成就动机水平有预测作用;初中生在班级环境中体会到的关系状态会直接影响初中生追求成功的动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影响初中生自尊水平的起作用.

    作者:张灏;李崇亮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主管:健康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