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例PCI术后心肌顿抑的急救护理

包淑媚;金小娟

关键词:术后,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主动脉球囊反搏, 血管活性药物, 可逆性, 机械功能障碍, 再灌注心肌, 急性左心衰, 精心护理, 经验总结, 治疗, 血压, 血流, 康复
摘要:心肌顿抑是一种可逆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1],指再灌注心肌恢复血流后,其机械功能障碍却需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才能完全恢复的现象;心肌顿抑具有可逆性.我科发生1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术)后出现急性左心衰、血压不升,考虑为心肌顿抑,经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和精心护理,康复出院,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行Angio-seal封堵术的护理31例

    冠心病介入诊治术主要有经股动脉和桡动脉2种穿刺途径.经股动脉穿刺主要缺陷是术后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高,需砂袋压迫和术侧下肢制动较长时间,带给患者诸多不适和不便[1,2].经桡动脉途径虽可减少上述问题,但需桡动脉条件较好者才能采用,不适宜情况较多[3].为此,2003年7月,我院开展了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时置入Angio-seal封堵器技术,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刘庚;郭秀琴;德爱军;刘艳丽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改良开塞露肛注治疗便秘的效果研究

    便秘是指个体排便习惯改变,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和(或)排出干硬粪质[1].它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还是诱发直肠癌、结肠癌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甚至导致患者死亡[2].临床上常采用的护理措施为开塞露肛注和大量不保留灌肠,二者效果欠理想.为提高其疗效,减轻病人痛苦,我科自2000年以来尝试使用改良开塞露肛注治疗便秘,效果颇佳,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蓉梅;冯先琼;杨蓉;罗珊霞;陈静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提高手术室护士业务素质有效途径的探讨

    2001年1月始,我科加大了手术室护士继续教育的力度,采取多种学习方法,多方位、多途径开展继续教育,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手术室护士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作者:冯爱素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护士长管理职能在骨科健康教育中的体现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在骨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能对病人起到减轻痛苦、促进健康、减少残疾、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临床资料健康教育对象为2002~2003年住院病人428人,其中男306人,女122人,干部16人,工人264人,农民102人,学生46人,年龄7~60岁,初中以上文化302人,初中以下121人,文盲5人.

    作者:周敏兰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改良灌肠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观察与护理

    药物保留灌肠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的主要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达到治疗效果,而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肠腔环境、病变部位及灌后的体位,将直接影响其临床疗效.为了探讨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较理想的方法,我们对传统的灌肠方法进行了改良,保留灌肠之前先行清洁灌肠,然后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插管深度及灌后的体位.2003年1月~2004年1月治疗78例患者,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明显提高,现介绍如下.

    作者:赵艳娟;高华;周荃芝;刘志桂;赵春青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循证护理在表阿霉素静脉化疗中的应用

    静脉化疗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四大手段之一,2001年11月~2004年1月,我科对收治的34例恶性肿瘤行表阿霉素静脉化疗的病人,实施循证护理,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清雪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足背动脉穿刺行血气分析的方法与体会

    血气分析是临床常用的检验项目,可以了解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酸碱度及血氧饱和度(SaO2),可协助临床诊断,是重要的治疗、抢救依据.临床上常用的采血部位有桡动脉、肱动脉和股动脉.对不适于采上述部位动脉血的患者,我科首选足背动脉穿刺.2003年1月~2004年2月,我科共采血7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方法与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张华;王慧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髋臼恶性肿瘤保肢术的护理15例

    随着影像学以及手术技术的进步,保肢术越来越常用.由于骨盆的解剖比较复杂,手术切除肿瘤的风险较大,重建骨盆稳定性和髋关节功能的方法不成熟,手术后的并发症较多.因此,骨盆恶性肿瘤的护理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本文对1995~2002年实施过保肢手术的15例髋臼周围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英;汪四花;张丹群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新型鼻饲管固定带的研制

    鼻饲管是当前医院对植物人患者、脑昏迷患者等喂送流食的主要医用工具,使用十分广泛.但是现实医疗中使用的鼻饲管只是一根光滑的胶管,从鼻腔插入患者胃内后,没有固定装置,极易发生滑出、滑入,且经常发生昏迷的脑病患者无知觉地将插好的鼻饲管从胃内或鼻腔内拔出,不仅增加了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的负担和压力,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病人反复插管的痛苦.针对临床中已有鼻饲管结构设计上存在的技术缺陷和在使用中发生的问题,设计提供一种鼻饲管固定带,当鼻饲管插入到位后,可用固定带将鼻饲管固定定位,以提高治疗效果,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杨红艳;孙秀英;孙丽波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城市社区癌症患者家庭护理干预模式及效果的研究

    目的研究家庭护理干预对社区癌症患者的影响,探讨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社区癌症患者家庭护理干预模式的运作机制.方法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将自愿加入的社区癌症患者按随机抽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样本各120例,对实验组进行家庭护理干预,对照组为传统家庭疗养,不施加干预.结果实验组在生活质量、社会支持水平、心理功能、自护能力、遵医行为等方面有明显提高和改善(P<0.01),而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可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结论城市社区癌症患者家庭护理干预模式切实可行,能有效推进癌症人群的社区护理服务.

    作者:高铭云;谭海梅;陈秀强;何伟民;余金花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手术室护理缺陷的临床分析与防范对策

    手术是一项需要主刀医生、助手、麻醉师以及手术室护士之间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的复杂工作,不论哪一个人出了失误,都可能影响手术的成功,以至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甚至是死亡[1].1996年1月~2001年12月,我们统计各种手术9 486例次中发生手术室护理缺陷6例,并对此6例的护理缺陷进行分析,为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吸取教训,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制订了防范措施,2年多来未发生护理缺陷,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秀华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疼痛曲线表的设计与应用

    癌痛是肿瘤病人的常见症状,癌痛护理是肿瘤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控制疼痛,对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配合WHO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案在临床中的实施,提高癌痛的护理质量,根据止痛药剂量的个体滴定,止痛用药剂量调整的要求,以疼痛评估数字分级法(NRS)为基础,设计疼痛曲线表,通过临床应用,可直观、准确地为医生提供病人的疼痛信息,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程明芝;李双兰;张秀凡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早期功能锻炼预防镇痛泵引起低血压的效果观察

    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是目前常用的术后镇痛方法,其镇痛效果好,但也有发生并发症的报道,如恶心、呕吐、尿潴留、嗜睡、血压下降等.对于并发症的护理报道较多,但针对血压下降的预防护理报道少.本文对骨科手术后使用镇痛泵的病人,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以预防发生低血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龚金萍;文新华;褚华秀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新进展及监护

    亚低温治疗作为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手段之一起自80年代中后期.大量的动物实验及多个小样本、单中心试验的结果肯定了它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因而逐渐被各国神经外科医生所认识并使用.但是自2001年以来对这种治疗方法有效性的争论逐渐增多.现将国内外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研究进展及相关监护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王军;常红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1例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经前路椎体切除松解后路矫形的护理

    先天性脊柱侧凸是指无任何先天性脊柱异常或伴有神经肌肉或骨骼疾病出现的脊柱侧凸及旋转畸形[1].畸形严重时,导致躯干失去平衡,躯干塌陷,可影响心肺及其他重要胸腹腔脏器的功能[2,3].2004年4月,我院骨科收治1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芃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食管贲门癌术后张力性气胸的观察与护理17例

    张力性气胸为食管贲门癌术后严重并发症,观察抢救不及时可致患者死亡.我院2000年3月~2001年3月共治疗食管贲门癌患者587例,发现张力性气胸17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赵锐瑾;周丽华;姜曙娟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股动脉穿刺置管术后压迫止血压力范围的临床研究

    股动脉穿刺术是血管介入治疗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而穿刺点的有效压迫又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手段之一[1].我国自开展血管内治疗后,股动脉穿刺点常规用绷带加压包扎或砂袋压迫[2].以多大的压力,既能达到止血目的,又能减轻病人不必要的痛苦,到目前为止,尚无一个明确而有效的界定范围,现就研究目的介绍如下.

    作者:先升萍;贺葵;李霞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氧疗记录卡的设计与应用

    氧气吸入疗法(以下简称氧疗)是临床上应用为广泛的医疗护理技术之一,任何原因引起的人体组织缺氧均需给予氧气吸入,以改善缺氧症状.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实施,各项医疗记录资料均被要求作为有效的法律证据予以保存,氧疗作为急救和治疗的主要措施,尤其应保证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病人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自我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规范医疗收费势在必行.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氧疗记录卡,既可以记录病人的用氧和护士的巡视情况,又可以快速查明输氧费用,现将设计与应用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樊俭;王裕珍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抽吸药液时防止和减少泡沫产生的方法

    临床护理操作中,我们在抽吸某些药液如破伤风抗毒素、鱼腥草注射液等时易产生泡沫,造成药液的浪费以及注射剂量的减少.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经过多年的临床摸索,总结了一些经验方法,有效地防止了在抽吸药液时泡沫的产生,大大地提高了注射剂量的准确性,保证了治疗效果,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作者:冷兰群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进展

    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的技术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90年代后期在我国开始使用.近年来,很多医院已陆续应用于经周围静脉输液困难的病人.其技术特点是用高生物相容性的、很细的导管由肘前静脉插入至上腔静脉[1].PICC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无严重并发症等诸多优点,其作用可替代中心静脉而无中心静脉置管的诸多并发症.本文就PICC的适应证、操作方法、置管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防治综述如下.

    作者:黄红健;彭南海;柏屏 刊期: 2004年第19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