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陈斌;杨金芳
1临床资料747例病例中,男416例,女331例,大年龄89岁,小年龄4岁.手术种类:泌尿外科206例,普通外科311例,妇产科221例,五官科9例.麻醉的选择:全麻89例,占12%;硬膜外麻醉605例,占81%;其他麻醉53例,占7%.2手术焦虑的心理因素 (1)病人对手术并不了解,不知道大多数手术是安全的,是在麻醉无痛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产生过度的焦虑.(2)不同类型及不同大小手术对病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
作者:张红 刊期: 2001年第11期
动静脉直接穿刺致皮下血肿时有发生,如血肿严重可致某些关节活动受限或影响透析的顺利进行.我院自1996年1月建立血透以来,共有154例患者接受1 471次动静脉直接穿刺行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5年多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要避免血肿的形成,重在以下几方面做好预防.现简述如下.1 以迅速、娴熟的技术为病人建立动静脉血管通路1.1 选择好动静脉的进针部位.一般左上肢(非惯用侧)不做直接穿刺,以备造瘘.
作者:侯淡君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母婴同室做为一种新的管理制度在我国已广泛开展,虽有不少的优点,但经实践观察,并不尽善尽美,其中潜在的不利因素很多.为了进一步探讨其管理办法,现总结如下.
作者:杨爱芹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新加坡樟宜综合医院开展临床途径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现介绍如下.1 临床途径的定义临床途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有文档方案归纳下特殊病种的治疗程序的概要记录.
作者:陈伟菊 刊期: 2001年第11期
1 健康教育计划在实施健康教育前,护士与医生一起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考证工作,并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防治方法上取得共识,针对我们科室的持点共同编制了“腰椎退行性疾病外科治疗病人健康教育手册”,采用全程分期教育模式分为入院后、术前、术后和出院前4个阶段进行连续性教育[1],制定了系统的健康教育计划.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和个性特征等采用“一对一”个别指导、分发教育手册、病人现身说教等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来实施健康教育计划.
作者:张秀月;宋敏;曹玲;王兴菊 刊期: 2001年第11期
对56例输强刺激性药物渗漏引起局部组织不同程度损害的患儿进行了原因分析.认为药物渗漏引起的炎性改变和坏死,与药物的浓度、渗透压、液体的微粒、温度、血管粗细、年龄、速度、护士的责任心和技术直接相关.并采取了以下预防措施,外敷和药物封闭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满意.治愈52例,4例因护士责任心不强,未采取及时治疗,造成患儿留下疤痕.
作者:周茹玲;韩卫红;杨海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999年6月~2000年2月,运用改进后的方法注射长效青霉素或淋必治、强的松龙等142例,年龄6~16岁24例,17~40岁38例,41~65岁67例,65岁以上13例,均一次注射成功,成功率为100%.1.2 材料.注射器1具,7号针头1颗,悬浮液1瓶,备好消毒液.
作者:王俊芬;肖平;刘海燕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绩效考评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基础和客观依据,随着我国卫生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实施,建立富有实效、充分量化、便于操作的护理人员绩效考评制度已成为各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贯彻卫生事业人事制度改革“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1]基本原则的基础,是建立健全卫生人员的绩效考评机制.
作者:李继平;成翼娟;李卉青 刊期: 2001年第11期
对胃肠道大手术后患者,我们用2.5%碳酸氢钠行口腔护理,观察其消除口腔异味、减少舌苔、预防真菌感染的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1999年12月~2000年12月120例术后监护室患者根据床号单复数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61岁.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31~79岁,平均年龄59岁.手术种类: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实验组21例,对照组22例;脾肾分流术,实验组18例,对照组19例;胃癌根治术,实验组12例,对照组11例;其他手术:实验组9例,对照组8例.
作者:薛丽君;朱建英;黄建业 刊期: 2001年第11期
近些年来,美国、日本等国的学者在阐述“心身耗竭综合征”的概念时指出,因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的以极度心身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综合征[1].本文通过医院内高工作压力对护士生理、心理上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与同行共同探讨.
作者:沈子楠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感染是中心静脉置管常见的并发症并影响它的使用.我们对1998年1月~1998年10月在我院行中心静脉置管的50例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现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50.6±16.18)岁.其中慢性肾功能衰竭46例,有机磷中毒行血液灌流2例,鱼胆中毒致急性肾衰2例.行股静脉置管20例,颈内静脉置管30例.浓肝素封管26例,抗生素封管24例.所有病人均于透析日行置管口换药.双腔管留置时间5~92 d,平均(38.58±21.36)d.30例病人行导管尖及置管口皮肤细菌培养.
作者:徐佳美;应波;张红梅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清洁肠道是结肠镜检查和肠道手术前的重要准备工作,肠道清洁的程度如何对结肠镜检查及手术的成功率有直接的影响.既往常用的方法如口服电解质溶液法等因需大量饮水,使许多年老体弱或有心、肾疾病的患者难以接受,而甘露醇法在内镜下电灼时易引起肠内爆炸.我们采用口服便塞停片合并电解质溶液用于结肠镜前的肠道准备,对照单用口服电解质溶液法,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翁亚琴;顾秀珍 刊期: 2001年第11期
1 临床资料患儿,男,3个月.因发热、流涕2 d入院.查体:体温39.5℃,脉搏140次/min,呼吸38次/min,体重6.5kg,发育正常,神志清,呼吸急促,咽充血,心肺腹无异常.血WBC 7.8×109/L,N 0.38,L0.59.入院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经抗炎、降温治疗后,精神见好,体温渐降至正常.住院第2天9时,将患儿置于操作台上行静脉输液,取仰卧位,家属协助固定患儿肢体及头部,选额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胶布固定,调节滴速.
作者:董美;李永 刊期: 2001年第11期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84消毒液、0.5%万福金安、安尔碘Ⅱ型、无菌蒸馏水.1.2 观察对象.小白鼠(昆明种、体重约25 g)150只,随机分为5组,Ⅰ组(200×10-684消毒液)、Ⅱ组(0.05%万福金安)、Ⅲ组(安尔碘Ⅱ型)、Ⅳ组(无菌蒸馏水)、V组(空白对照).剪除背部鼠毛1.5 cm×3 cm,每日用浸有消毒液的棉签擦拭局部10次,每次擦拭3遍,连续7 d处死取皮.
作者:张丽莎;王江波;李发亮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对腹部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88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发生于术后5 d~1个月内,死亡2例,占2.27%.结论认为术后要加强病情观察,能及时发现肠梗阻性质,而对粘连性肠梗阻采取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炎、纠正水电解质失衡,配合针刺、隔姜艾灸穴位,中药或花生油胃管注入等治疗,能解除梗阻症状.并强调术后早期要协助患者进行床上适应性活动,开塞露刺激肛门,温水泡足等方法,能促进肠蠕动尽早恢复,预防粘连性肠梗阻发生.
作者:程一霓;黄华兰;邱惠玉;洪彩虹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我们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种输液滴速测定报警器,能够让护理人员迅速测定输液过程中的液体滴速,并在输液完毕时发现报警信号.经实验,效果良好.
作者:张海忠;朱东来;吕子萌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肿瘤所引发并发症的分析,探讨护理对策.方法 1999年10月~2000年9月对100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射频肿瘤热凝术(PRFA).术后所有患者给予定期随访.结果小肝癌(未手术,≤5 cm)AFP阳性者术后AFP转阴75.0%(21/18),明显下降21.4%(6/8),总有效率96.4%.术后出现发热98%、肝功能损害78%、腹腔内出血1%、胃漏1%、气胸1%、肝脓肿1%.结论虽然PRFA是一种徽创手术,但术后仍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腹部体征的变化,及时防治PRFA引发的近期并发症.同时应认真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及时防治远期并发症.
作者:盛月红;叶志霞;陆翠玉 刊期: 2001年第11期
1 病例介绍患者,男,39岁,因外伤后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丧失4 h于2000年12月7日入院,入院查体:T36℃,P98次/min,R24次min,Bp 135/75 mmHg.痛苦貌,上下肢多处皮肤擦伤.心肺腹部无异常,脊柱胸腰段及其侧方压痛.胸12脊神经平面以远深浅感觉及反射均消失,双下肢肌力0级.入院诊断:胸12、腰1椎体爆裂性骨折并完全性截瘫.
作者:刘丹侠;方红 刊期: 2001年第11期
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有两方面重要工作:一是提高护士素质,保证护理质量,尽力满足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健康需要;二是谨慎而周密地防止护理工作的负效果,将护患纠纷控制到低限度.这是保证整体护理质量的两个车轮,相辅相存,缺一不可,而护士的法制教育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科1998年9月~2001年5月在开展整体护理期间,加强护士法制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白卫;李华 刊期: 2001年第11期
小肠移植是目前临床大脏器移植中甚为复杂且困难的手术之一.我国从1993~1999年共开展小肠移植术8例,6例死亡,其中1996年1月9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施行的第2例小肠移植术,患者迄今存活,但只能口服无脂肪饮食,尚需部分肠外营养[1].1999年5月20日我院开展的我国首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目前患者已健康存活20个月,完全脱离了肠外营养,并能从事一般性的体力劳动,生活质量大为改善.纵观小肠移植的发展,总结本例患者的工作,我们认为做好患者的康复护理是保证患者长期存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现将我们康复护理中的体会汇报如下.
作者:赵京霞;崔亮;徐菊丽;信丽艳 刊期: 200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