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秀;卢智爱
我院1998年1月~12月共行新生儿硬膜外麻醉68例,其一针成功率为90%左右.现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崔文贤 刊期: 2000年第10期
1999年2月,我科与多科合作,运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技术,成功地抢救了1例较罕见的坏死性心肌炎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璟珲;孙红;甘泠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们对中后期胸腹腔转移病人采用深静脉置管微量注射泵持续24 h进行化疗药物输入,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雪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以应激与适应为概念框架,采用定势访谈法调查了59例机械通气病人的感受.结果发现,气管插管是主要内在应激源,与气管插管有关的不适和疼痛、活动受限、睡眠障碍、体位不适等属于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应激反应.吸痰、物理约束、ICU环境、抽血等是外在应激源.交流障碍、缺乏信息、医护人员及其医护活动等是人与人之间的应激源.还暴露了不被重视的适应性的行为.概括地描述了机械通气病人的感受,并根据病人的感受提出了一些建议;指出了改进研究的方法.
作者:刘化侠;沈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现将因在个体诊所就诊误入动脉造成小儿头皮坏死1例报告介绍如下,以供同行借鉴.
作者:魏秀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科自1995年5月始联合应用盐酸多巴酚丁胺、硫酸镁和硝普钠治疗重度心衰15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戈兵;刘新荣;骆丽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一种安全、可靠的肾脏替代疗法.现随着化学、电子、生物工程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工作者的努力,透析技术日益完善.病人对护理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护理技术服务,同时希望护理人员为其传授护理技能与预防保健知识.为病人实施健康教育是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是护理模式转变所必需的.通过对70例患者采取适当有效和易于接受的健康指导,让病人对血液透析有较明确认识,从而创造与保持患者及家属良好的心理状态,加强医患配合,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姜金环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护士是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群体.他们不但要有高尚的情操、牢固的专业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及护理模式的转变,护士的素质在病人的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峰;滕桂臻;王永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目的:评价护理程序在介入性心导管术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护理程序包括术前对患者各系统的综合评估及通过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等.结果:通过对85例实施护理程序组与79例未实施护理程序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发现实施护理程序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未实施护理程序组(P<0.01),手术成功率高于未实施护理程序组.结论:使用护理程序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周梅花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康复对远期预后可产生有益的影响.以病人为中心由责任护士对病人进行早期康复指导,保证了老年AMI早期康复的顺利进行.通过对30例老年AMI的早期康复的临床观察,发现有责任护士进行康复指导的老年AMI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卧床天数明显缩短.从而提出应不断提高责任护士的整体素质,以便在老年的早期康复中充分发挥作用.
作者:段红玉;武惠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1 改革传统的教师准备实验为学生独立准备实验(包括物品)和课后清理工作.为适应临床护理工作需要,解决护生到医院工作时因物品准备不齐全而贻误医治与抢救.
作者:曹利力;刘菊;郑怡;张迎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静脉输液液体内药物的合理配伍及两袋液体之间的化学变化是护士经常遇到的问题,在临床工作中应加以重视.
作者:吕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及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术后出现尿潴留的病人并不少见.本研究旨在对病人出现尿潴留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分析,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取得一定成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卢瑞华;牟小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自控镇痛技术(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是应用于临床疼痛治疗的新方法.与传统肌肉注射麻醉性镇痛药相比,PCA具有镇痛效果好、用药量少、血药浓度维持恒定,可根据个体对止痛药的不同需求而投放用药等优点[1].我院1996年~1999年普外科1 257例术后患者接受了PCA镇痛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镇痛期间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文君;宋茜;侯小娟;李琳;马力群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溶血尿毒综合征(HUS)是儿科较少见的严重病症之一.我科于1999年8月收治1例10个月的HUS患儿,伴有心力衰竭、消化道出血,患儿年龄小,病情危重,经腹膜透析等综合治疗和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使患儿安然渡过危险期,取得满意的治疗和护理效果.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林茂英;曹慧琴;金红梅;丁如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疼痛是癌症病人普遍存在的症状.尽管在止痛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有三分之二的癌症病人到晚期都要忍受癌痛的折磨.因此,需要护士具备处理癌痛的多方知识,掌握正确评估方法和治疗技术及恰当的护理.现就其综述如下.
作者:吴学秀;卢智爱 刊期: 2000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73例中,男53例,女20例,年龄40~85岁,平均62岁,均经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检查确诊,其中下壁梗死33例,高侧壁梗死20例,广泛前壁梗死20例.
作者:连秀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女性会阴部手术如阴式子宫全切术,会阴部撕裂伤修补术,直肠癌根治术等.术后包扎伤口,我们用胶布来固定敷料,通常,消毒剂消过的皮肤处胶布粘贴力差,不易粘贴,易脱落,起不到加压包扎的作用.同时,还存在胶布对皮肤的刺激作用.术后2,3 d,胶布粘贴过的皮肤处发红、痒,严重时皮肤苍白,起水泡,患者不自主地将皮肤抓伤.
作者:印涛;孙辉;刘虹泽 刊期: 2000年第10期
在实施整体护理过程中,我院护理部于1997年2月从香港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通过设立品质圈活动组织结构,组织全员培训,结合本院具体情况,指导品质圈开展活动,收到良好效果.有效地调动了全院护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护理管理从被动变为主动,为整体护理深入发展提供了质量保证.
作者:谢炜坚;钟华荪 刊期: 2000年第10期
我病房自1998年开始使用气囊表,使气囊压力监测更为准确,患者使用呼吸机更加安全.
作者:任惠荣;李春厚 刊期: 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