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前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婴儿肾母细胞瘤的疗效观察

孙志南;胡东来;黄益平;陈俊杰;金红来;徐胜;郭晓东

关键词:婴儿, 肾母细胞瘤, 化疗, 介入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婴儿肾母细胞瘤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6月至2014年5月收治6例婴儿单侧肾母细胞瘤,术前评估肿瘤手术一期切除困难,所有婴儿均行经导管肾动脉化疗栓塞,术后4周内行肿瘤根治性手术切除,记录并分析6例婴儿的治疗结果、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 6例婴儿介入后肿瘤体积均缩小,平均缩小39.03%(23.95%~61.8%),介入治疗总有效率达83.33%(5/6);手术中瘤体完整切除率为100%,无肿瘤破溃及污染腹腔情况.手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42.8个月,无肿瘤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结论 术前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婴儿巨大肾母细胞瘤是安全、有效的,能为一期手术切除困难的肾母细胞瘤患儿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模式.
浙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H-ficolin和L-ficolin水平分析

    目的 了解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中H-ficolin、L-ficolin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8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H-ficolin、L-ficolin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急性期H-ficolin水平1.8~25.2 μ g/ml,平均(11.9±5.9)μ g/ml,恢复期H-ficolin水平0.3~26.5 μ g/ml,平均(10.1±5.7)μ g/ml,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Z=2.161,P=0.031).急性期L-ficolin水平0.2~10.6μ g/ml,平均(4.5±2.3)μ g/ml,恢复期L-ficolin水平0.03~ 10.2μg/ml,平均(4.6±2.2)μ g/ml,急性期和恢复期无统计学差异(t=0.245,P=0.807).患儿急性期血浆H-ficolin水平与L-ficolin水平明显相关(r=0.22,P=0.039).结论 H-ficolin可能参与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疾病过程.

    作者:南子晴;华春珍;王晓芳;庞福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消化道类癌25例诊治分析

    类癌起源于具有胺前体摄取和脱羧作用细胞,其组织结构似癌,但发展缓慢,生物学行为与癌不同,故称类癌.类癌可发生于全身的任何部位,以消化道常见,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漏诊率及误诊率高[1-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5例消化道类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少辉;汪闻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近期疗效对比

    低位直肠癌是指腹膜反折以下的直肠发生了癌变,该病具有患病率高、病死率高和总体存活率低等特点[1-2],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有可能彻底治愈低位直肠癌的治疗手段.随着腹腔镜技术不断发展,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手术正被广大医生认可和患者所接受,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逐渐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证实[3-4],但部分学者认为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手术近期疗效尚未达到传统开腹手术的水平.

    作者:王兴海;杨明雷;金晓波;周正;任唯杰;赵凯;黄素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5例,男51例,女24例,年龄42 ~ 83(64.9±10.8)岁.行头颅CT、磁敏感成像(SWI)检查,依据脑微出血检出的结果分成阳性组(23例)与阴性组(52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探讨脑微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SWI检查的检出率比CT检出率高(x 2=27.17,P< 0.05).阳性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患病率均较阴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性别、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冠心病、吸烟、饮酒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长、高血压病是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存在脑微出血的比例高,SWI检查是检测脑微出血的敏感方法,年龄大、高血压病与脑微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徐朝伟;罗建勤;陈健;罗勇;叶飞;洪征;吴寒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国专家共识》亮点解读

    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和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建安院长组织制定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中国专家共识》近期在《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上发布,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众所周知,TAVR是目前心血管介入领域受到高度关注的新技术,引领了目前心血管介入技术的新革命.

    作者:葛均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药物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白癜风疗效评价及其对血清IL-6的影响

    白癜风是一种色素脱失性疾病,发病率约0.5%~2.9%,临床多表现为皮肤黏膜白斑,属于皮肤科难治性疾病,常影响患者美观和心理健康[1].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多数认为与以炎性细胞因子所介导的自身免疫损害学说为主[2].IL-6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炎性反应及抗感染防御,被认为在白癜风的发病过程中起了较重要作用[3].本文采用卤米松乳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白癜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对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L-6进行对比研究,以分析作用机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金永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小细胞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致死人数多的恶性肿瘤之一,鉴于其组织学类型及对放、化疗敏感度的不同,肺癌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SCLC),发病率分别为85.0%和15.0%.由于SCLC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易早期转移,患者出现症状时多为晚期,预后较差.

    作者:赖晓虹;李林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呼吸困难患者NT-proBNP浓度监测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 探究肺源性与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监测的临床价值,为呼吸困难患者的病因鉴别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以呼吸困难为首要症状的194例患者分为两组,肺源性呼吸困难组(Ⅰ组,104例)及心源性呼吸困难组(Ⅱ组,90例),100例同期常规体检者为对照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分别测量3组受试者血浆中NT-proBNP的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组受试者比较,对照组血浆NT-proBNP浓度(356.0±66.8)pg/ml低,Ⅰ组NT-proBNP浓度(453.0±89.5)pg/ml次之,Ⅱ组NT-proBNP浓度(3 012.0±196.0)pg/ml高,3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中年龄越大、心功能分级越高的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高于年龄较轻、心功能分级较低的患者(均P<0.05).结论 对血浆中NT-proBNP浓度的监测有助于急诊医师快速、准确地鉴别呼吸困难患者的病因;NT-proBNP浓度在评价患者的心功能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脑膜血管周细胞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脑膜血管周细胞瘤(meningeal haemangiopericytoma,M-HPC)临床非常少见,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4%[1].M-HPC容易复发和远处转移,临床与影像学表现与脑膜瘤相似,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相似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因而需要结合常规HE形态及免疫组化鉴别.本院近年来收治数例M-HPC患者,笔者现回顾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

    作者:王秋鹏;翁寿向;谢彩萍;甘梅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滋养细胞中CXCL1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正常早孕妇女和早期自然流产妇女之间绒毛滋养细胞中CXCL14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33例正常早孕妇女绒毛组织和37例早期自然流产妇女绒毛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两组绒毛组织的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SP三步法检测两组绒毛滋养细胞中CXCL14的表达.结果 HE染色下两组绒毛滋养细胞形态对比,见早期自然流产组绒毛组织滋养细胞层变薄、滋养细胞变性甚至坏死、滋养细胞嗜酸性增强、绒毛间质水肿坏死;免疫组化示正常早孕组绒毛滋养细胞CXCL14的表达量为0.07±0.05,自然流产组绒毛滋养细胞CXCL14的表达量为0.12±0.0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流产组CXCL14表达量0.116±0.067,多次流产组CXCL14表达量0.086±0.1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滋养细胞中CXCL14表达升高,可能在自然流产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陈秋月;邹阮敏;薛向阳;杨蒙蒙;肖碧如;孙蓉蓉;张文淼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雷公藤内酯醇和缬沙坦对高糖诱导小鼠足细胞活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高糖对小鼠足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以及不同浓度雷公藤内酯醇(TP)和缬沙坦(Val)对高糖抑制后小鼠足细胞活性的影响,探讨高糖对足细胞的损伤作用,以及有效的药物干预浓度范围.方法 将培养成熟的小鼠足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11.1mmol/L葡萄糖)和不同浓度高糖组(16.1、21.1、26.1、31.1、36.1mmol/L),以上述浓度培养48h后采用CCK-8检测足细胞活性的变化.取活性变化大的浓度为高糖诱导浓度,在此基础上随机分为不同浓度的TP组(4、8、16、32、64ng/ml)和Val组(2×10-8、2× 10-7、2×10-6、2 ×10-5、2×10-4mol/L),以上述浓度干预48h后,采用CCK-8检测足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除16.1 mmol/L高糖组外,其余各高糖组的足细胞活性显著减少,其中以26.1 mmol/L葡萄糖组减少为明显(P<0.01).(2)与26.1mmol/L葡萄糖组相比,TP组(除4ng/ml组外)和Val组(除2×10-8mol/L组外)足细胞活性部分恢复,其中以16ng/ml TP组和2×10-5mol/L Val组足细胞活性恢复为明显(P<0.01).结论 一定浓度范围的TP和Val可部分恢复受高糖抑制的小鼠足细胞活性.

    作者:侯鹏超;洪郁芝;叶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术前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婴儿肾母细胞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术前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婴儿肾母细胞瘤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6月至2014年5月收治6例婴儿单侧肾母细胞瘤,术前评估肿瘤手术一期切除困难,所有婴儿均行经导管肾动脉化疗栓塞,术后4周内行肿瘤根治性手术切除,记录并分析6例婴儿的治疗结果、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 6例婴儿介入后肿瘤体积均缩小,平均缩小39.03%(23.95%~61.8%),介入治疗总有效率达83.33%(5/6);手术中瘤体完整切除率为100%,无肿瘤破溃及污染腹腔情况.手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42.8个月,无肿瘤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结论 术前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婴儿巨大肾母细胞瘤是安全、有效的,能为一期手术切除困难的肾母细胞瘤患儿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模式.

    作者:孙志南;胡东来;黄益平;陈俊杰;金红来;徐胜;郭晓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小儿气管插管并发症的病因分析与预防

    近年来,小儿外科手术基本实行全身麻醉,在一些小儿急症抢救过程中,气管插管也是一种常见的措施之一.较之其它麻醉方法,气管插管有更方便及安全的气道管理,能保证麻醉期间呼吸循环的平稳控制.然而气管插管做为一种特殊的侵人性操作,对于小儿这个特殊年龄段的患者来说,也同时存在更多的风险,如小儿困难气道较多见,或是不当操作引起的意外,往往会导致小儿在围术期与气管插管有关的并发症,严重的甚至难以逆转[1].本文在综合复习文献基础上对小儿气管插管容易出现的并发症病因进行分析,寻找有效预防小儿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措施.

    作者:崔雪薇;王英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血清CLDN5、OCLN和ZO1与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非开放性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血清中封闭蛋白5(CLDN5)、密封蛋白(OCLN)和紧密连接蛋白1(ZO1)的含量与患者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非开放性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92例.患者入院后立即留取外周血,检测血清中CLDN5、OCLN和ZO1的含量,分析三者与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颅内血肿体积的关系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 不同GCS的患者间血清CLDN5和OCLN含量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不同血肿体积的患者间CLDN5和OCLN含量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死亡患者的血清CLDN5和OCLN含量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0.05),在不同GCS、血肿体积和预后的患者间比较,ZO1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GCS与血清CLDN5、OCLN含量均呈负相关(rCLDN5=-0.84,rOCLN=-0.85,均P<0.01),与ZO1无相关性(rZO1=0.14,P>0.05);血肿体积与血清CLDN5、OCLN和ZO1含量均呈正相关(rCLDN5=0.82,rOCLN=0.93,rZO1=0.82,均P<0.01).结论 血清CLDN5、OCLN可以作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作者:王伟;蒋伟燕;陶礼钧;谢先海;程水兵;徐洪波;吴广宇;赵光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基于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基于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经血管内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的137例患者的临床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资料.结果 137例患者中共152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多发颅内动脉瘤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其中1 17个颅内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35个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随访发现动脉瘤完全闭塞123个(80.9%),瘤颈残留17个(11.2%),瘤腔残留12个(7.9%).结论 基于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能够更好发现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残留或复发,并能排除金属伪影的干扰,提供更直观、清晰的重建影像,在DSA随访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范良好;熊叶;赵兵;钟鸣;谭显西;郑匡;李则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以胶原蛋白为基质的肠内营养制剂应用效果多中心临床研究

    目的 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比较以胶原蛋白为基质的新型肠内营养制剂与标准型肠内营养制剂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以了解新型肠内营养制剂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共6家医疗单位共同参与,共收集91例,分为对照组(标准肠内营养)及干预组(以胶原蛋白为基质的肠内营养),管饲补充104.6~125.5 kJ(25~30kcal)/(kg·d),共7d,检测研究开始前后患者体格指标、营养相关指标、安全性指标等.结果 组内比较显示两组患者在管饲两种不同的肠内营养制剂后营养风险筛查评分(NRS2002)较管饲前均有所降低(均P<0.025);组间差值比较显示患者营养状况、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分、胃肠道不良反应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 >0.025).结论 以胶原蛋白为基础经氨基酸模式优化后的肠内营养制剂与标准型肠内营养制剂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助于促进患者的疾病预后.

    作者:陈秋霞;王蕾蕾;叶丽佳;何芳;戴福仁;魏琳;毛春英;徐斌斌;张片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欧洲肝病研究学会《2015年肝移植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2015年11月,欧洲肝病研究学会(EASL)发布了《2015年肝移植临床实践指南》(全文链接为http://www.journal-of-hepatology.eu/article/S0 168-8278(15)00677-7/fulltext).新指南大量引用近年来肝病、肿瘤、免疫等领域的诊治新进展,从患者选择、器官捐献、肝移植手术、免疫抑制剂、并发症、长期随访等方面,全面阐述了肝移植(LT)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推荐157条意见,对我国肝移植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周霞;刘鸿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及相关参数变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及血小板相关参数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发病在6 ~ 24h的脑梗死患者30例为实验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并对血小板相关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及对照组的MPV分别为(9.18±0.57)、(8.76±1.32)fl,(P<0.05),PLT分别为[(173.75±62.18)×109/L]、[(231.86±58.25)×109/L],(P<0.05);透射电镜下,实验组患者血小板形态不规则,伪足增多,多处可见血小板聚集、融合在一起,成片状;血小板膜多处破裂;颗粒明显减少,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对照组血小板均匀分散存在、呈圆型或椭圆型,血小板膜表面光滑,伪足突起很少,α颗粒和线粒体较多,少有空泡样改变.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MPV升高,PLT下降,血小板超微结构显著改变,是导致脑血管急性事件的血小板病理改变基础.

    作者:江飞飞;林海燕;丁美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声速匹配组织量化技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定量评价的初步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声速匹配组织量化(SVQ)技术定量评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经肝穿刺或临床资料证实的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及NASH患者各20例,并选取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集3组受试者临床相关资料,进行SVQ检测,采集声速匹配值(ZSI)和组织声速(SV).结果 3组受试者在年龄、身高、体重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 >0.05),BMI、ZSI和SV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1).SVQ技术诊断NASH的AUC为0.801.以SV=1 527m/s作为临界点,判断NASH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20%、70.60%.结论 SVQ技术定量评价NASH是可行的,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国庆;高枫;俞波;袁华琴;宗珍;张贺彬;施军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症状或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临床常分为四型: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与便秘交替型、腹痛型,以腹泻型多见,约占65%[1].笔者采用参苓白术散联合培菲康胶囊治疗腹泻型IBS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济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浙江医学杂志

浙江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