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热休克蛋白70反义寡核苷酸对肝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贺海斌;刘青光;杨威

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癌, 热休克蛋白70, 反义寡核苷酸, 凋亡
摘要: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70反义寡核苷酸(HSP70 ASODN)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合成特异性靶向HSP70 ASODN,并将其转染SMMC-7721细胞;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检测HSP70 ASODN对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生长抑制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形态;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布,计算细胞增殖指数;免疫细胞化学观察细胞内HSP70、Bcl-2、Bax的表达.结果 ASODN组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正义寡核苷酸(NSODN)组、转染试剂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形态学观察到典型瘤细胞凋亡特征;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HSP70 ASODN主要阻止瘤细胞进入S期,细胞增殖指数下降,出现明显的凋亡峰;免疫细胞化学显示可降低细胞内HSP70、Bcl-2水平(P<0.05),提升Bax水平(P<0.05).结论 HSP70 ASODN可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的凋亡,可能机制为中和了HSP70和细胞周期调节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细胞周期阻滞,打破了肿瘤细胞逃逸凋亡平衡,促使细胞发生凋亡.
浙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前后联合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平台粉碎骨折22例分析

    胫骨远端平台骨折占所有下肢骨折的比例少于10%,并且男性较女性更为常见,其发病年龄广泛,但儿童和老年患者少见,致伤原因多为车祸和高处坠落伤.这些骨折被形象地比喻为Pilon骨折或天花板骨折[1].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平台粉碎骨折,临床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炯;章建东;姜颂军;方玉明;蒋渭仙;何金林;李森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罗哌卡因椎旁神经阻滞半数有效浓度的观察

    椎旁神经阻滞可为单侧乳腺区段切除术提供满意的术中麻醉和术后镇痛[1].局麻药的浓度和容量是影响神经阻滞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达到理想的阻滞效果,临床上常使用较高浓度的罗哌卡因,但同时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超声引导可较为直观地观察穿刺针的路径及局麻药注射后药液的扩散和分布情况,从而提高阻滞效果,减少局麻药用量,降低局麻药毒性反应以及与穿刺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采用序贯法,拟确定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椎旁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使50%患者椎旁神经支配区感觉完全阻滞所需罗哌卡因浓度,EC50),为临床罗哌卡因用于椎旁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参考.

    作者:肖萍;阙彬;万政佐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右美托咪啶对平稳拔除气管导管时七氟烷半数有效浓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啶对全麻患者术后平稳拔除气管导管时七氟烷半数有效浓度(EC50),以及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探讨右美托咪啶改善全麻苏醒质量的可行性.方法 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右美托咪啶组,各30例.右美托咪啶组10min内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1 u g/kg后改为0.5μg/(kg·h).对照组泵注同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常规给予麻醉诱导及维持,手术结束时根据Dixon序贯法确定拔除气管导管的七氟烷浓度,并观察患者气管导管拔管时间、睁眼时间、Ramsay评分达3、1分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右美托咪啶组和对照组患者拔除气管导管时七氟烷EC50分别是0.22MAC和0.61MAC,其95%CI分别为(0.14~0.30)和(0.47~0.75)MAC.右美托咪啶组和对照组患者气管导管拔管时间、睁眼时间、Ramsay评分达3、1分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右美托咪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拔管后出现低氧血症、呼吸抑制、需辅助通气、需放置口咽通气道例数分别为2、1、1、0例和5、4、2、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应用右美托咪啶可降低平稳拔除气管导管所需七氟烷EC50,对患者苏醒时间无明显影响,可降低拔管后七氟烷所致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改善苏醒质量.

    作者:沈永波;顾梦婷;欧建强;顾观今;范晓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阿霉素/姜黄素载双药纳米粒的药物含量及包封率

    目的 建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阿霉素/姜黄素载双药纳米粒(DOX/CUR-NPs)中阿霉素和姜黄素的含量及包封率的方法.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DOX/CUR-NPs;按照制剂含量测定方法学要求考察所建立HPLC法的专属性、精密度、回收性等,并结合超速离心法测定DOX/CUR-NPs的包封率.结果 成功制备了DOX/CUR-NPs;在建立的色谱条件下,DOX和CUR专属性好,精密度、回收率、重复性等试验均符合方法学要求.两药在0.5~50.0 μ 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纳米粒中DOX与CUR的包封率分别为(58.9±1.11%和(75.4±176)%.结论 HPLC法准确可靠、简单快速,可用于DOX/CUR-NPs的药物含量及包封率的同时测定.

    作者:林红霞;戴东波;丁玎;王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右美托咪啶复合硬膜外阻滞在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产妇剖宫产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啶复合硬膜外阻滞在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产妇剖宫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0例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初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常规给予硬膜外阻滞(0.75%罗哌卡因10ml),右美托咪啶组静脉给予恒速输注右美托咪啶0.6 μ g/(kg·h);对照组静脉给予恒速输注相等容量的0.9%氯化钠溶液.观察两组产妇入手术室时基础值(T0)、划皮时(T1)、新生儿娩出时(T2)、关腹时(T3)的血压和心率、视觉模拟痛觉(VAS)评分、运动神经评分(Bromage评分)、Ramsay镇静评分、熵指数,比较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静脉血乳酸(Lac)值.结果 两组产妇的血压、心率在T0和T1时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T2和T3时点与对照组相比则明显降低(P<0.05).两组产妇的VAS评分及Bromage评分在T0~T3各时点未见明显变化(P>0.05).两组产妇Ramsay评分及熵指数在T0和T1时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T2和T3时点与对照组相比则明显降低(P<0.05).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静脉血La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复合硬膜外阻滞可安全应用于合并妊高征产妇剖宫产术,可缓解产妇紧张焦虑情绪,同时血流动力学状况更稳定.

    作者:王文元;胡双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坦度螺酮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目的 探讨坦度螺酮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国际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7(GAD-7)得分6~11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分的GAD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坦度螺酮联合帕罗西汀组(A组)、单一坦度螺酮组(B组)、单一帕罗西汀组(C组)3组,排除中途脱落13例后,A组36例,B组35例,C组36例.治疗前评定GAD-7、HAMA量表基线值,治疗后第1、2、4、8周末评定HAMA、不良反应量表(TESS).入组时及治疗后第2、8周末查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HAMA减分率>50%为有效,<50%无效,HAMA≤7分为痊愈.结果 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唑吡坦使用例数、天数、剂量以及GAD-7及HAMA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3组患者治疗后第1、2、4周末HAMA得分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后第8周末3组HAMA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治疗后第1、2、4周末HAMA得分呈现出A组<B组<C组的趋势,坦度螺酮联合帕罗西汀对GAD焦虑症状的改善快于单一坦度螺酮或帕罗西汀(P<0.05或0.01).经Ridit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TES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坦度螺酮联合帕罗西汀治疗GAD安全有效,对GAD焦虑症状的改善快于单一使用坦度螺酮或帕罗西汀,未观察到坦度螺酮联合帕罗西汀对GAD有增效作用.

    作者:任列;陆晓哲;耿松;郭萍;金学敏;朱毅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院前急救中简易呼吸皮囊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发作时简易呼吸皮囊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方法 将120急救分站在院前急救中74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按救治时间顺序、年龄分为两组.应用简易呼吸皮囊组38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用简易呼吸皮囊与患者呼吸频率同步进行辅助通气;对照组36例,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评分变化.结果 简易呼吸皮囊辅助通气组中37例患者治疗15min后呼吸窘迫即减轻,治疗30min后自觉症状明显改善;1例患者死亡.对照组中31例患者治疗30min后自觉症状有改善;4例患者症状改善不显著,1例患者死亡.治疗后15、30、45min两组患者疗效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应用呼吸皮囊辅助通气组比对照组起效快,疗效好.结论 应用简易呼吸皮囊进行同步辅助通气是急性左心功能衰竭院前急救的有效方法,立即使用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王啸澜;张海光;周榕;黄钰炯;施林珍;吴裘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MMP-3、MMP-9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强直性背脊柱炎(AS)患者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9的变化,以及其与患者临床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 对44例AS患者分别于第0、2、6、12周给予静脉微泵滴注英夫利昔单抗针200mg或300mg,其中合并外周关节炎者25例;采用ELISA法检测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前、治疗第12周血清MMP-3、MMP-9水平,同时采用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标(ASDAS)、Bath AS功能指数(BASFI)、Bath AS活动度衡量指数(BASMI)对患者进行临床疾病活动性评估.结果 44例AS患者治疗12周后,血清MMP-3、MMP-9水平以及ASDAS、BASFI、BASMI、ESR、CRP均有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4例患者(77.3%)达临床重要改善,其中5例患者(11.4%)达临床显著改善.治疗前,血清MMP-3水平与ESR、CRP及ASDAS、BASFI有相关性(P<0.01),血清MMP-9水平与CRP及ASDAS、BASFI、BASMI有相关性(P<0.05).治疗前后,血清MMP-3下降水平与ASDAS、BASFI、ESR、CRP的改善有相关性(P<0.05),而与BASMI的改善无关(P>0.05),血清MMP-9下降水平与BASMI、CRP的改善相关(P<0.05).合并外周关节炎组的血清MMP-3、ESR、CRP水平均显著高于不合并外周关节炎组(P<0.05),而血清MMP-9水平低于不合并外周关节炎组(P<0.05).结论 血清MMP-3、MMP-9水平与AS患者的疾病活动指标高度相关,可以作为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时的病情监测指标,其中MMP-3在合并外周关节炎时升高显著,MMP-9水平变化在不合并外周关节炎时升高.

    作者:刘伟丽;张瑾;李声东;丁健;应振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乌骨藤粗提物对大鼠胶质瘤C6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乌骨藤粗提取物(MTE)不同组分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新型四氮唑盐法(MTS)检测MTE的Fr1、Fr2、Fr3组分对C6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Fr2对C6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不同浓度Fr2对C6细胞的Bax、Bcl-2表达的影响.结果 MTE的Fr1、Fr2、Fr3均能显著抑制C6细胞的增殖(JP<0.05),与阳性对照组5-氟尿嘧啶(5-FU)相比抑制率也较高(P<0.05),其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60.32、52.30、83.83 μ g/ml.经80、160 u g/ml的Fr2处理24 h后,可有效促进C6细胞早期和晚期凋亡(P<0.05),其周期被阻滞在G2期;Fr2相同方式处理后,C6细胞中Bax表达水平分别提高到(124.80±7.68)%和(380.30±6 91)%;Bcl-2表达水平分别降低到(84.20±3.10)%和(34.20±4.80)%(P<0.05).结论 MTE能够显著抑制C6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其中主要有效成分Fr2能够诱导C6细胞发生G2期周期阻滞,并通过影响Bax和Bcl-2的表达,促进其凋亡.

    作者:王震;李凯强;陈秉宇;郝珂;何徐军;牟晓洲;陶厚权;应优敏;张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手助腹腔镜在慢传输型便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手助腹腔镜与开腹结肠次全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评价经手助腹腔镜行结肠次全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140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按单纯随机抽样分为经手助腹腔镜手术(HALS组]72例和传统开腹手术(开腹组)6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结肠传输试验、排粪造影、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止痛剂使用次数、术后平均住院日、术后早期并发症和术后随访排便情况.结果 开腹组手术时间[(160±12)min]明显短于HALS组[(198±15)min](P<0.05);开腹组和HALS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50±12)、(230±30)ml,无统计学差异(P>0.05);HALS组切口长度f(57±1.1)cm]明显短于开腹组[(25.2±4.5)cm](P<0.05);术后止痛剂使用次数HALS组[(22±0.8)次]明显少于开腹组[(3.0±1.5)次](P<0.05);HALS组和开腹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73.4±3.6)、(92.5±5.3)h,HALS组优于开腹组(P<0.05);手助腔镜组和开腹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8.3±3.9)、(14.2±5.1)d(P<0.05).开腹组发生切口裂开1例,切口感染4例,肠梗阻2例;HALS组无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 手助腹腔镜次全结肠切除术安全、有效,术后早期并发症少,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和恢复快等优点,但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作者:张利萍;陈文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高密度肾囊肿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特点

    高密度肾囊肿为肾囊肿分类中的一种,比单纯性肾囊肿少见,患者常因腰部酸胀不适、体检或腹部不适检查时偶然发现.由于高密度肾囊肿密度较高,常被误诊为结石或肿瘤.随着CT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检查对高密度肾囊肿的检出率逐渐提高,有助于与肾脏肿瘤、结石的鉴别.笔者对我院49例MSCT检查为高密度肾囊肿患者的影像学特点作如下报道.

    作者:冯金娟;朱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白内障术后非甾类抗炎药物单独抗炎作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单独局部应用非甾类抗炎药物0.1%溴芬酸钠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 选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4例(64眼)行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分为溴芬酸钠组32例(32眼)和激素组(对照组)32例(32眼).溴芬酸钠组术后第1天起予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2次/d,持续4周;对照组术后第1天起予典必殊滴眼液4次/d,使用1周后改为0.1%氟美瞳滴眼液4次/d续用至4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1周、2周、1个月的视力、眼压、炎症症状评分、眼部体征评分及安全性评价评分.结果 溴芬酸钠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周时溴芬酸钠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第2、4周眼压值仍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炎症症状、眼部体征评分与安全性评价评分上,溴芬酸钠组与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 05).结论 非甾类抗炎药物溴芬酸钠用于白内障术后抗炎有效、安全,无明显不耐受,能一定程度上代替激素作为围手术期用药.

    作者:沈婷;池新昌;郑青青;刘七平;洪朝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对脑功能恢复的影响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死率降低,其中呼吸机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时起着重要的作用[1].然而生存下来的患者中多数脑功能恢复差,遗留一定的功能障碍[2].因此了解此类患者影响脑功能恢复的因素对临床治疗方案具有指导作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此类患者使用呼吸机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影响患者病情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外报道,颅脑外伤患者使用呼吸机VAP发生率高达9%~70%[3],国内有报道也高达55%[4].笔者通过比较并分析发生VAP与未发生VAP颅脑外伤患者间脑功能恢复的差异,探讨VAP对颅脑外伤患者脑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海燕;屠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我院ICU病房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情况的分析

    ICU病房的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常需留置导管,常见的有气管插管、导尿管和中心静脉导管[1],但侵入性留置导管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nosocomial infection,CANI)的发生率是衡量ICU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据报道,国内CANI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发达国家[2],因此,笔者评估我院ICU中留置气管插管、导尿管和中心静脉导管患者CANI的发生情况,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ICU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陈洁;李贤连;曹拂晓;蔡圆圆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静脉输注羟乙基淀粉预防蛛网膜下腔麻醉后头痛的研究

    蛛网膜下腔麻醉是临床常用的方法,硬膜穿刺后头痛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对会阴肛门手术及老年下肢骨科等手术常采用小剂量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1-2],但手术医师提出输液过多可导致术后尿潴留,因而在围术期采用限制性输液,但偶尔发现此类患者蛛网膜下腔麻醉后头痛发生率增加,推测头痛发生可能与围术期限制输液有关.有文献报道在输液总量控制情况下输注6%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溶液130/0.4能有效避免或减少头痛[3].为进一步研究,优化蛛网膜下腔麻醉期间的输液方案,笔者对本院行肛肠手术患者输注6%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溶液130/0.4,观察其头痛发生情况.

    作者:王磊;冯毅承;程熠;周岱鹏;朱君健;徐安;朱建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床旁超声检测下腔静脉直径快速评估老年创伤性休克患者血容量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检测下腔静脉直径(IVC)快速评估老年创伤性休克患者血容量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3例老年创伤性休克患者(休克组)予6%羟乙基淀粉(HES 130/0.4)500ml,分别在输液前后用超声测量IVCmax、IVCmin,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血流动力学监测(PiCCO)患者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比较输液前后IVC、ITBVI变化,并与50例健康体检的正常老年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休克组输液前IVCrmax1.18±0.21)cm、lVCmix(0.63±0.18)cm、ITBVI(579.79±125.74)ml/m2明显小于输液后[(1 70±0.24)cm、(1.42±0.22)cm、(785.09±129.01)ml/m2](P<0.01),);休克组输液前RVl(47.96±6.56)%明显大于输液后(15.52±4.53);休克组IVCmax、IVCmin与同期测得ITBVl呈正相关(rmax=0.780,rmin=0.753,均P<0.01).结论 床旁超声测量老年创伤性休克患者IVC,可有效评估患者血容量,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作者:林策;王志翊;陈大庆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受血者与献血者Rh表型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对受血者与献血者Rh表型分布的多态性调查,探讨Rh表型检测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方法 取4210例受血者和3 499例献血者血液样本,以微柱凝胶法检测每例样本的ABO血型和Rh表型,对各Rh表型进行统计分析,观察CcEe抗原间的不配合概率.结果 在受血者与献血者人群中Rh表型分布规律为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不同Rh表型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cEe抗原间随机输注的不配合概率为0.5370.结论 了解受血者与献血者Rh表型的多态性,对保障输血安全尤其是对依赖长期输血治疗的受血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育;贝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进一步深入对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肝病重症化关系的研究

    肝病是一种可由病毒感染、过度劳累、饮食不合理、误服或滥用药物等众多因素引起的多发常见重大疾病.我国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就超过2 000万,随着生活水平及饮食结构的变化,脂肪性肝病、酒精/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的发病率较前明显增加,加上丙型肝炎等其他肝病,慢性肝病患者逾1亿.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等重症患者是目前肝病病死的主要人群,细菌感染及内毒素血症等引起的肝病病情进一步加重及其他并发症则是导致其病死的主要直接原因.虽然导致肝病重症化的因素众多,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新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在肝病重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李兰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热休克蛋白70反义寡核苷酸对肝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70反义寡核苷酸(HSP70 ASODN)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合成特异性靶向HSP70 ASODN,并将其转染SMMC-7721细胞;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检测HSP70 ASODN对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生长抑制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形态;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布,计算细胞增殖指数;免疫细胞化学观察细胞内HSP70、Bcl-2、Bax的表达.结果 ASODN组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正义寡核苷酸(NSODN)组、转染试剂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形态学观察到典型瘤细胞凋亡特征;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HSP70 ASODN主要阻止瘤细胞进入S期,细胞增殖指数下降,出现明显的凋亡峰;免疫细胞化学显示可降低细胞内HSP70、Bcl-2水平(P<0.05),提升Bax水平(P<0.05).结论 HSP70 ASODN可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的凋亡,可能机制为中和了HSP70和细胞周期调节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细胞周期阻滞,打破了肿瘤细胞逃逸凋亡平衡,促使细胞发生凋亡.

    作者:贺海斌;刘青光;杨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对早产型胎膜早破患者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白细胞计数(WBC)对早产型胎膜早破患者感染的诊断价值,从而为早产型胎膜早破患者预防感染提供临床指导.方法 选取不同妊娠时期(孕28~36周+6)早产型胎膜早破患者1 25例,其中53例发生临床感染症状(感染组),72例未见明显临床感染症状(非感染组),连续动态监测两组分娩前CRP、WBC值.妊娠终止后,均行胎盘病理检查.结果 入院时感染组与非感染组CRP、WB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入院时相比,感染组中行抗感染治疗3d后CRP下降明显(P<0.05),而WBC值未见明显变化;非感染组行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3d后CRP、WB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组中53例患者均发生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100%,但72例非感染组中2例发生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2.78%,两组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联合CRP与WBC检测能较好指导早产型胎膜早破孕妇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临床治疗.

    作者:彭忠英;钟少平;刘霞;葛加美;艾玲;沈华祥;周晓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浙江医学杂志

浙江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