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无钙化及脂肪密度的肺错构瘤的CT诊断

夏宇;刘进康;周飞;曾纪珍

关键词:错构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探讨无钙化及脂肪密度的肺错构瘤的CT特征.材料与方法: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无钙化及脂肪密度的肺错构瘤,19例行普通CT扫描,7例行动态增强CT扫描.结果:肿瘤形态规整,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8例见分叶征象,4例病灶周围可见血管影聚集,3例邻近胸膜的肿瘤有胸膜增厚.动态增强后,平均大强化值为(20.4±13.2)Hu.5例强化值小于20Hu.2例强化值大于20Hu的错构瘤在3~4min达到峰值.病理对照表明强化不明显者,其组织成分以软骨样组织为主,强化显著者均具有丰富的血管结构.结论:无钙化及脂肪密度的肺错构瘤平扫形态上有一定特征,动态增强CT扫描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相关文献
  • 磁源性影像对癫痫灶定位的临床应用--与VEEG、ECoG比较

    目的:探讨磁源性影像在癫痫灶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男15例,女5例,手术前均行视频脑电图(Video-Electroencephalography,VEEG)、MRI及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检查.将MEG所得的电生理资料与MRI所获得的解剖结构资料叠加,形成磁源性影像(magnetic source imaging,MSI).所有患者手术均在MSI指导下进行术中皮层脑电图(Electrocorticography,ECoG)监测.结果:20例患者MSI与VEEG符合率为50%,与ECoG符合率为70%,术后(3~20月)随访16例患者疗效满意.结论:MSI是难治性癫痫患者手术前无创伤性癫痫灶精确定位方法.

    作者:孙吉林;王建华;李铮;吴杰;李素敏;吴育锦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儿童胰腺囊实性乳头状瘤的超声诊断

    目的:分析总结小儿胰腺囊实性乳头状瘤的超声图像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从而能够早期正确诊断并积极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胰腺囊实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及超声图像特征,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结果:13例中男1例,女12例.年龄9~14岁,平均11岁.超声显示肿瘤边界清晰,均可分辨出是来自胰腺,内部回声不均匀,3例以中等偏强回声为主,4例以低回声为主,其中6例可见大小、数量不等,形态不一的囊变区,13例均未见钙化及包绕血管.13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论:胰腺囊实性乳头状瘤的超声表现为肿瘤边界清晰,内部为中等或低回声为主的不均质回声,内有不同程度的囊变区,亦可为实性,病理均可见到出血坏死而形成的大小不一的囊变为本病的特征.本病为具有特殊临床病理特点的胰腺交界性肿瘤,儿童好发于大龄女孩,AFP阴性.

    作者:贾立群;王晓曼;何乐健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读片窗答案

    病理检查:肿块大小5cm×3.5cm×2cm,包膜完整,切面见直径2cm囊腔,内有钙化.镜下见部分毛细血管、血窦增生,呈血管瘤样改变,间质胶原增生,透明变性、钙化,大量小胆管增生(图5).病理诊断:肝间叶性错构瘤.

    作者:马春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门脉高压致胸腔静脉瘤样扩张1例

    病例女,69岁.间歇性咳嗽伴胸闷1月余.咳少量白色粘痰.胸片检查示:左心缘旁见条片状影,部分与心影重叠.考虑为左肺炎性病变,肿瘤待排.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示:胸主动脉前方及左心缘旁、主动脉左侧见强化的血管影,肠腔样扩张,食管静脉、腹壁浅静脉等扩张,肝硬化样变.考虑为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瘤样扩张,左上腔静脉形成,食管静脉、腹壁浅静脉等均曲张.

    作者:龙德云;陈明安;陈和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盆腔腹膜后神经鞘瘤误诊卵巢肿瘤1例

    病例女,35岁.妇科检查发现盆腔肿块2周入院.月经规则,经量正常,无腹痛及其它症状.妇科检查:子宫前位,子宫右后方可扪及6cm肿块,质中,欠活动,无压痛.B超检查示右盆腔囊性肿块,考虑为右侧卵巢囊肿.

    作者:卢瑞梁;高明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超声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中的应用价值

    米非司酮现已被广泛用于终止早期妊娠,虽然此药物临床已证实安全无痛、有效,但个别孕妇产生不全流产引起出血过多或出血时间过长.为此,我们对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372例药物流产患者进行超声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彩霞;王显芝;李英梅;李华兴;陈宁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左前臂血管瘤合并假性Madelung畸形1例

    前臂软组织血管瘤伴尺骨硬化型血管瘤致假性Madelung畸形少见,我们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病例女,11岁.左前臂掌侧包块进行性增大伴左手食、中指活动受限2年多,经反复抗炎治疗无好转,否认外伤史.查体:左前臂掌侧距腕关节5cm处10cm×6cm×5cm包块,浅静脉稍扩张,压痛、质中等硬,皮温稍高.左腕关节活动受限,左手食指、中指呈屈曲状,不能伸直,拇指、无名指、小指可轻微屈伸.

    作者:高仕福;李安松;谭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介入导管电凝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研究

    我院2001年5月~2003年12月应用血管穿刺技术与导管电凝术治疗50例下肢静脉曲张病人(58条患肢),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丹明;王成刚;易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视神经管HRCT扫描基线的探讨

    1视神经管正常CT解剖视神经管位于眼眶的底端和眶下裂的内下侧,始发于视神经孔,向后、向上并向内至中颅窝.该管大部为蝶骨小翼的根部构成.其内侧为蝶窦和后组筛窦,中间由一层很薄的骨板相隔.因此视神经管壁极易因冲击而受到损伤.视神经管在眶内部分为垂直卵圆形,中部为圆形,颅内开口部分为扁圆形,长约5~7mm,直径4.9~5.3mm.儿童的视神经管与成人的相比无明显差别,但男性的横径比女性的稍大.视神经被硬脑膜包围,由眶内通过视神经管达到视神经交叉.从颅腔向前、外下突向眶尖,位于眶上裂的内上方.视神经管上壁为蝶平板,内壁为蝶骨体,下壁和外壁为蝶骨小翼根构成,后者即视柱,分隔视神经管和眶上裂,视神经和眼动脉位于管内.

    作者:黄立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无钙化及脂肪密度的肺错构瘤的CT诊断

    目的:探讨无钙化及脂肪密度的肺错构瘤的CT特征.材料与方法: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无钙化及脂肪密度的肺错构瘤,19例行普通CT扫描,7例行动态增强CT扫描.结果:肿瘤形态规整,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8例见分叶征象,4例病灶周围可见血管影聚集,3例邻近胸膜的肿瘤有胸膜增厚.动态增强后,平均大强化值为(20.4±13.2)Hu.5例强化值小于20Hu.2例强化值大于20Hu的错构瘤在3~4min达到峰值.病理对照表明强化不明显者,其组织成分以软骨样组织为主,强化显著者均具有丰富的血管结构.结论:无钙化及脂肪密度的肺错构瘤平扫形态上有一定特征,动态增强CT扫描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夏宇;刘进康;周飞;曾纪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计算机在脑萎缩定量测量中的应用

    脑萎缩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脑组织细胞的体积和数量的减少.脑萎缩的诊断多凭临床医师经验,需要进一步明确者可行CT定量测量,然而测量数据项目多,且需要运用数据的比值关系,以指数形式表示,故工作量较大,且比较繁琐,因此临床医师多不愿采用.采用Visual Fox-Pro 6.0数据库语言编写的脑萎缩定量测量软件可将这项比较繁琐的工作简化,应用于日常工作中,增加诊断的准确性,并为区分生理性脑萎缩和病理性脑萎缩提供诊断依据.

    作者:刘天碧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读片窗

    病例男,2岁,腹部包块1年就诊,无发热、腹痛、黄疸等.

    作者:马春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肝病的CT表现

    目的:探讨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肝病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5例具有完整病史资料的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脑CT及肝脏CT表现,总结其特点.结果:①长期大量饮酒病史(时间均在10年以上,量超过国际标准大于1120g/月,或大于40盎司/月);②脑CT表现: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脑萎缩及脑内软化灶,大脑萎缩15例,小脑萎缩14例,小脑合并大脑萎缩9例,脑萎缩并脑内软化灶7例;③肝脏CT表现:肝脏密度降低(CT值低于脾脏CT值),脂肪肝23例,肝硬化11例.结论: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肝病的CT表现特点是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软化灶、脂肪肝、肝硬化.

    作者:李晓兰;杨全;张翱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子宫动脉栓塞期间卵巢动脉返流的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与卵巢动脉之间的交通特点,防止栓塞剂逆流造成误栓形成永久性闭经.材料与方法:75例子宫肌瘤病人在栓塞治疗前血管造影有22例出现造影剂逆流入卵巢动脉,占29.33%.结果:22例造影卵巢动脉逆流的病人中,子宫肌瘤的平均缩小率为34%,小于患子宫肌瘤而造影中无卵巢动脉返流的平均缩小率47%.4例(18.18%)卵巢动脉部分性栓塞而闭经.其中3例为暂时性(13.64%),1例(4.55%)为永久性.结论:子宫动脉栓塞存在卵巢动脉逆流造成永久性闭经的可能.

    作者:葛东庆;赵铁男;高菁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CT三维重建在口腔颌面部疾患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口腔颌面部疾病诊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层厚2mm,应用表面遮盖显示法和多层面重建技术进行三维图像重建,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不同的三维病变图像.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能清楚显示病变的立体解剖图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手术设计和指导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有利于明确病变的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利于手术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作者:崔敏毅;古向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模拟负重前后腰椎间盘变化的CT测量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负重前后腰椎及其间盘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连续68例腰腿痛病人分别在模拟负重前、后扫描L3~4、L4~5、L5~S1间隙,对加压前、后各间盘矢径、冠径、斜径及L1下缘至S,上缘的前径和后径进行测量,观察各径线的变化.结果:加压后L3~4间盘矢径、冠径、斜径增加≥1mm者分别是31例、29例和34例,L4~5间盘矢径、冠径、斜径增加≥1mm者分别是48例、32例和34例,L5~S1间盘矢径、冠径、斜径增加≥1mm者分别是39例、33例和38例;加压后腰椎前径缩短-1mm46例,后径缩短≤-1mm 38例.P值均<0.01,模拟负重后腰椎间盘各径增加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模拟负重后腰椎间盘扫描有利于发现轻微的椎间盘膨出和突出,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兰永树;高礼明;黄新文;唐光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

    子宫腺肌症是妇科常见病,以往该病的治疗方法是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手术切除.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国内外学者采用经子宫动脉栓塞术(TUAE)治疗子宫腺肌症[1-2],取得了显著效果.我院应用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症48例,均随访1年以上,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蕾;乔秀枝;田桂源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三维对比增强MR静脉造影在正常腰椎静脉系的应用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静脉造影(3D CE MRV)技术对正常腰椎静脉的显示情况.方法:应用3D-FFE序列对62例不同年龄组自愿者行三维对比增强MR静脉造影扫描,观察腰椎各节段椎管内、外静脉的显示率,获取佳腰椎静脉显示的扫描时相.结果:42例腰椎管内各静脉和36例椎管外各静脉均得到良好显示,且上位腰椎静脉系显示明显优于下位腰椎,除了L1~2水平左右吻合静脉外,40岁以下组静脉显示率优于41岁以上组,注入造影剂后50~150s扫描显示腰椎静脉系佳.结论:3D CE MRV成像能比较清晰的显示正常腰椎静脉的各主要分支,使得无创地深入研究腰椎静脉系统成为可能.

    作者:戚喜勋;关丽明;鞠蓉晖;孙文阁;李延亮;徐克;张强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左侧大腿软组织内囊虫性肿物1例

    孤立的肌肉囊虫钙化性肿物极为罕见,我院遇到1例,报告如下.病例女,66岁,5年来自觉左下肢活动受限,时有发作,主要是屈曲时受限,近1月明显加重,活动时痛.来院就诊时左下肢根部内侧可触及一包块,活动度差,有压痛.超声检查:左大腿前内侧见6.10cm×3.26cm不均质低回声包块,边界清晰,轮廓规则,低回声内见散在强回声,较大者直径约1.04cm,后方可见弱回声,肿块内未见彩色血流显示.

    作者:梁世君;丁世斌;丛景哲;黄立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99Tcm-MIBI硝酸甘油介入显像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心肌血流灌注的研究

    目的:评估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支架置入术)后损伤区心肌细胞血流灌注与功能改善情况.方法:36例行支架置入术患者,分别在置入术前、后进行99Tcm-MIBI心肌静态和硝酸甘油(NTG)介入显像,对比分析损伤区心肌细胞血流灌注与功能改善程度.结果:36例术前静态显像异常173个节段,其中NTG介入显像70个节段转为正常,支架置入术60个节段转为正常,支架置入术后NTG介入显像84个节段转为正常.支架置入术后静态显像的113个放射性分布异常节段中,10个是由正常节段转变的新增异常节段.结论:99Tcm-MIBI心肌静态和NTG介入显像是评估支架置入术后心肌血流灌注与功能改善情况的方法之一;在支架置入术后,损伤区血流灌注改善,稀疏缺损区消失,微循环通路建立的不完善或有微动脉血栓形成时稀疏缺损区变化不明显或在正常节段中出现新的稀疏缺损区.

    作者:陈宪英;张国旭;王治国;张兆中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