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邱万敏;陈建明;严萍;吕冰;何鑫;赵秀娣;夏丽萍;周金华;丁夏峰;丁海燕;卜劲松;龚月江

关键词:血清胱抑素, 颈动脉, 内膜中层厚度, 半胱氨酸蛋白酶, 组织蛋白酶, 血管平滑肌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外基质, 发生和发展, 抑制作用, 炎症介质, 血管组织, 检测血清, 发病机制, 弹性组织, 弹力蛋白, 病理损害, 表达水平, 抑制物, 血管壁
摘要:有研究表明,炎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细胞外基质(ECM)降解和血管壁重构,炎症介质可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促使其分泌组织蛋白酶S、K和半胱氨酸蛋白酶等。半胱氨酸蛋白酶具有促弹性组织离解特性,它可在血管动脉弹力蛋白损伤处过度表达。血清胱抑素C(Cys C)在体内能较强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是目前发现的对组织蛋白酶B抑制作用强的抑制物。当血清Cys C浓度降低时,组织蛋白酶活性增强,可造成血管组织的病理损害。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血清Cys C在不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患者中的表达水平,进一步了解其相关性。
浙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螺内酯在顽固性高血压联合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多数高血压患者单用一种或者两种抗高血压药物就能使血压得到较好的控制,但部分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差,特别是顽固性高血压,研究表明,30%的高血压患者使用3种降血压药物效果仍不满意[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过度激活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2],多种抗高血压药物联合治疗不能将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本研究观察在常规高血压治疗基础上加用螺内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陆东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多普勒Tei指数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评价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左右心室Tei指数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6例接受CRT手术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访超声心动图参数,根据术前和术后6个月随访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缩小百分比将患者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分析两组的左右心室Tei指数变化情况。结果有反应组20例,无反应组16例。有反应组左心室Tei指数在术后1周及6个月后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无反应组中左心室Tei指数术后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反应组右心室Tei指数在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无反应组术后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 CRT术前有反应组患者左心室Tei指数较高而术后呈现显著而持续的改善,可将Tei指数作为对CRT有反应的预测因子。CRT对左心室功能的改善间接导致了右心功能的改善。

    作者:程芸;卜智斌;黄敬垣;叶萌;郑哲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观察慢性左心衰竭患者的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探讨其与糖脂代谢参数和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的关系。方法将50例慢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力衰竭组)根据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成两亚组:轻度心功能不全亚组(35%<LVEF≤45%)25例,重度心功能不全亚组(LVEF≤35%)25例;对照组(LVEF>50%)24例,检测并比较各组hs- CRP、内脏脂肪素、血脂、血糖等指标。结果心力衰竭组内脏脂肪素较对照组降低(5.8±22.1 ng/ml vs 8.5±2.4 ng/ml,P<0.01);轻度、重度心功能不全亚组及对照组比较,内脏脂肪素、hs- CRP、血糖、HOMAIR、HDL- 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内脏脂肪素与LVEF呈正相关(r=0.49,P<0.01),与hs- CRP呈负相关(r=-0.30,P<0.01)。结论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内脏脂肪素显著降低,此结果独立于年龄、性别、BMI和代谢参数。

    作者:邱樑;姚琪;陶袁;全军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社区慢性病联合诊疗模式对高血压患者治疗的效果观察

    高血压病为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人群健康危害极大[1]。慢性病防治的实践证明,依托社区开展防治工作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方法。针对高血压病防治工作中呈现的低知晓率、低控制率状况[2],四季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现行的高血压诊疗管理基础上,成立了“社区慢性病联合诊疗中心”(以下简称“慢病中心”),对不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实施联合诊疗,探索社区高血压诊疗管理新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程乘;周秀凤;戴文芸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bFGF和磺胺嘧啶银乳膏联合治疗褥疮疗效观察

    褥疮是神经内科患者常见并发症,其发病原因主要有:长期卧床身体局部长期受压,皮肤散湿性差;中枢神经受损,大小便失禁,局部皮肤受体液刺激;长期应用抗菌药物导致菌群失调及营养不良等,症状为局部溃烂、流脓水、甚至深度糜烂,疼痛明显,好发于背部、尾骶部、臀部,影响主症的治疗,严重时可继发败血症危及生命[1]。使用磺胺嘧啶银乳膏治疗,但愈复慢,疗程长。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对褥疮患者加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凝胶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黄乐珍;赵乐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55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长期随访结果分析

    肥厚型心肌病(HCM)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其临床表现及病程复杂多样,大多数患者可长期存活,但亦可发生心脏骤停、心力衰竭及致死性脑卒中等严重不良事件,其中猝死是该病自然病程中严重的并发症。虽然大多数HCM患者年病死率1%,与正常人接近,但部分HCM患者,年猝死率达5%[1]。因此,识别影响HCM预后的危险因素,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对预防严重不良事件非常重要。本研究通过对HCM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探讨超声心动图在HCM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从而指导临床早期干预策略,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玲玉;杨俊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参附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细胞、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 DR)表达率的影响。方法将68例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参附组,36例)和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2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患者临床疗效及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单核细胞HLA- DR表达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APACHE II、Marshal 评分、IL-6和IL-10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IL-6、IL-10和CRP水平明显升高,CD3+、CD4+、CD8+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HLA- DR表达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后第7天参附组APACHEII、Marshal 评分及IL-6和CRP水平均下降,而CD3+、CD4+、CD8+T淋巴细胞、NK细胞及单核细胞HLA- DR表达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严重脓毒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同时存在;参附注射液具有维持促炎/抗炎平衡,双向调节严重脓毒症免疫紊乱作用,从而改善临床疗效。

    作者:徐俊龙;张宁;朱红俊;张剑;邱泽亮;何许伟;楼天正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美托洛尔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及血清瘦素水平变化的观察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而且有年轻化趋势,心力衰竭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与病死率也在不断增加[1],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不同的病因导致的心脏病的终末阶段,主要是由于长期压力或过重的容量负荷,使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降低,不能维持正常的泵血功能,临床病死率较高。慢性心力衰竭通常伴随着高分解代谢状态,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瘦素处于较高的水平,导致患者的耗能调节严重紊乱[2]。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关于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瘦素的影响报道较少,本研究分析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瘦素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钱月芬;张德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CIK细胞经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32例

    恶性胸腔积液是恶性肿瘤侵犯胸膜或原发于胸膜本身的恶性肿瘤引发的并发症,其出现提示肿瘤晚期[1]。常可引起患者呼吸困难、咳嗽、胸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治疗胸腔积液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有重要意义。应用单纯胸腔穿刺抽液或全身化疗及常规药物胸腔内注射,疗效较差,复发率高[2]。我院应用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患者3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春华;柏淳;许永萍;朱珍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患者OX40L与hs- CRP水平的影响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蛋氨酸代谢过程的中间产物,叶酸缺乏时,Hcy代谢受阻,会使其血液中浓度增加。血浆Hcy水平在10μmol/L以上称为高Hcy血症或Hcy水平升高,伴有Hcy水平升高的高血压被定义为H型高血压[1]。Hofmann等[2]在易感动物体内发现 Hcy可能激活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长久以来被视为反映炎症的灵敏指标。OX40L能通过与OX40受体结合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同时OX40/OX40L可调节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功能[3-4],终介导炎症反应。而Hcy与OX40L的关系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H型高血压患者外周血OX40与hs-CRP的表达,并比较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治疗前后血OX40及hs-CRP水平表达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金华;邱万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伴不同新月体形成率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病理对照分析

    过敏性紫癜是系统性小血管炎,主要侵犯皮肤、胃肠道、关节和肾脏,肾脏受累发生率为20%~100%,其临床表现为血尿或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病理特征为肾小球系膜区有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和系膜增生,可伴不同程度的新月体形成[1]。多见于儿童,故有关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和病理研究较多。但亦有部分成人受累,且病理上常合并有新月体的形成。现就我院近年来经肾活检确诊且病理上有新月体形成(形成率<50%)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长华;吴恒兰;石超;徐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钆剂延迟增强在心肌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评估钆剂延迟增强(LGE)对心肌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0-01-2013-01具有完整心血管磁共振(CMR)图像病例51例,其中男32例,女19例,年龄17~79(49.8±16.0)岁。由2位影像诊断医师独立盲法评估CMR图像中LGE有无、LGE部位(心内膜下、透壁、壁间、心外膜下)及形态(斑点/斑片样、线条样、片状/片状),并行Kappa一致性检验,同时评价LGE与心肌病变的关系。结果临床确诊有心肌病变39例,2位影像诊断医师对LGE征象有无、部位、形态的判定一致性较好(Kappa=0.876、0.678、0.686,均P<0.01或0.05)。CMR- LGE可以显示心肌病变(χ2=13.226,P<0.05),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5%、83.3%、93.9%、55.6%。其中缺血性心肌病LGE主要为心内膜下或透壁型,占81.8%(9/11),以片状强化多见72.7%(8/11)。炎性心肌病变主要位于心肌壁间75.0%(6/8),强化形态多样,斑点/斑片样、线条样、片状均可见。而非缺血性心肌病中,LGE征象可出现于心内膜下、透壁、壁间,形态以斑点、斑片样多见。结论 LGE是CMR检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检测心肌病变的有无及范围,有助于临床医师识别与心脏有关的症状和病因。

    作者:许化致;李建策;王美豪;王溯源;陈勇春;闻彩云;陈伟建;黄伟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TLR4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疾病是包括心肌及血管疾病的总称,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类别之一。不断深入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免疫反应的参与。TOLL样受体4(TLR4)作为天然免疫受体家族--TOLL样受体(TLRs)家族的成员之一,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对TLR4在部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张丽楠;张邢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有研究表明,炎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细胞外基质(ECM)降解和血管壁重构,炎症介质可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促使其分泌组织蛋白酶S、K和半胱氨酸蛋白酶等。半胱氨酸蛋白酶具有促弹性组织离解特性,它可在血管动脉弹力蛋白损伤处过度表达。血清胱抑素C(Cys C)在体内能较强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是目前发现的对组织蛋白酶B抑制作用强的抑制物。当血清Cys C浓度降低时,组织蛋白酶活性增强,可造成血管组织的病理损害。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血清Cys C在不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患者中的表达水平,进一步了解其相关性。

    作者:邱万敏;陈建明;严萍;吕冰;何鑫;赵秀娣;夏丽萍;周金华;丁夏峰;丁海燕;卜劲松;龚月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AAI起搏器交叉感知QRS- T波群导致起搏周期延长或引发窦性夺获附5例分析

    植入AAI起搏器时,常因P波振幅较低而需设置较高的感知灵敏度(通常为0.5~1.25mV),若此时心房不应期设置较短,则有可能出现交叉感知QRS-T波群导致起搏频率减慢[1]或引发窦性夺获。现对5例AAI起搏器交叉感知QRS-T波群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王林飞;王卯嫦;何方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丹参多酚酸盐预防小型猪DIEP皮瓣血管危象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小型猪腹壁下血管穿支皮瓣(DIEP)血管危象的防治作用。方法制造双后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小型猪模型10头(共20例创面),按造模时间先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头小型猪共10例创面。所有小型猪均行腹壁下动脉外侧皮肤穿支皮瓣转移修复术,术后1h实验组予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丹参多酚酸盐60mg,对照组予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均为1次/d,疗程14d。比较两组小型猪术后24h(T1)、3d(T2)、7d(T3)、14d(T4)皮瓣皮肤血流灌注量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实验组术前24h(T0)、术后24h(T1)、3d(T2)、7d(T3)、14d(T4)凝血四项即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大体观察术后皮瓣血管危象的发生率;14d后计算两组小型猪皮瓣的存活面积比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血流灌注量实验组各时间点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T3明显大于术后前3d(P<0.01);(2)实验组T3、T4全血高、低切黏度、血浆黏度、RBC压积、RBC聚集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RBC变形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3)实验组各时间点凝血四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4)实验组皮瓣血管危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皮瓣存活面积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能增加小型猪DIEP皮肤血流灌注量,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皮瓣血栓形成,降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提高皮瓣存活面积,而对凝血四项无明显影响,安全性高。

    作者:张彬;谢庆平;陈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高血压病患者心踝指数与B型钠尿肽水平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心踝指数(CAVI)与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门诊高血压病患者84例,平均年龄(68±7)岁。测定血浆BNP水平、生化指标和CAVI,同时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心室肥厚和心脏舒缩功能。结果BNP与CAVI、年龄、高血压病程相关(r=0.281、0.269、-0.241,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AVI为BNP的独立影响因素(β=0.282,P<0.05);另外,CAVI还与年龄、BMI、是否使用β受体阻滞剂相关(r=0.359、-0.234、-0.266,P<0.01或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为CAVI的独立影响因素(β=0.380,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CAVI增高是BNP水平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动脉硬化程度的增高,心脏后负荷增大,可能加重心脏损害。

    作者:徐靓;严静;李莉;龚仕金;蔡国龙;戴海文;虞意华;刘秉宇;余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实时三平面技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室及左心房功能的评价

    目的:应用实时三平面自动功能成像(AFI)及应变率成像(SRI)技术分别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左心室及左心房功能的变化。方法对PAF患者36例(PAF组)及健康志愿者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房内径(LAD)及舒张早期二尖瓣跨瓣血流速度(E),运用组织速度成像(TVI)在心尖四腔心切面测得左心室室间隔和侧壁舒张期峰值速度,获得其平均值Em,并计算E/Em值;应用AFI技术测量并比较两组左心室17节段的纵向收缩峰值应变(RLS)及整体纵向收缩峰值应变(GLS);应用SRI技术获得左心房的应变率曲线并测量左心房各壁中间段及心底段收缩期、舒张早期、心房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SRe、SRa),计算其平均值(mSRs、mSRe、mSR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AF组LAD增大,E、E/Em升高,Em、LVEF降低(P<0.01);PAF组左心室前壁、侧壁、后壁、下壁的基底段RLS较对照组虽有减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节段RLS、心脏整体应变均不同程度减低(P<0.05或0.01);PAF组mSRs、mSRe、mSRa减低(均P<0.01)。结论 AFI及SRI对全面评价PAF左心房及左心室功能的改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颜姣燕;陈斌;李海鹰;常帅;许丹霞;李华;朱晓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解读美国心脏病学学院和美国心脏协会2013年心力衰竭治疗指南

    美国心脏病学学院基金会(ACCF)和美国心脏协会(AHA)新近联合发表了心力衰竭(心衰)治疗指南[1]。新指南修订了心衰的定义与分类,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大亮点是能够在新指南中迅速找到在处理心衰时需要回答的问题。

    作者:颜红兵;胡大一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参麦注射液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参麦组(参麦组)采用扎闭股动、静脉缺血4h,开放再灌注1h制造缺血再灌注模型,并分别于再灌注即刻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参麦注射液4 ml/kg腹腔注射;假手术组不结扎股动静脉,4h后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4 ml/kg腹腔注射。腹主动脉取血,予以抗凝离心取上清液,测定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 SOD)活性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T- 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P<0.01)。参麦组T- SOD活性较对照组升高, MDA含量降低,NO及ET-1含量降低(均P<0.01),而NO/ET-1增大(P<0.01)。结论参麦注射液可减少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机体自由基生成,提高自由基清除酶活性,改善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林楠;谢庆平;郭恩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浙江医学杂志

浙江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