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刻度标识法在截石位体位摆放中的应用

史亚丽

关键词:刻度, 标识法, 截石位, 体位摆放, 手术体位, 下肢深静脉血栓, 屈曲, 髋关节, 手术患者, 护士, 腓总神经损伤, 并发症, 关键指标, 正确摆放, 舒适度, 手术室, 泌尿科, 膝部, 体力, 复调
摘要:截石位是常见手术体位之一,广泛适用于泌尿科、妇科等手术。该手术体位摆放要求高、难度大,是一种易导致并发症的体位[1]。传统摆放截石位时,髋关节屈曲的角度及膝部屈曲的度数等关键指标依赖护士的估测,对体位正确摆放缺乏客观衡量的指标,因此,摆放体位时常常出现两侧髋关节屈曲的角度及膝盖的高度不同,需要反复调整,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消耗护士的体力,并且常常因体位摆放不当引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腓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2]。2012-05-2013-05本院手术室对47例手术患者采用刻度标识法摆放截石位,既节省了护士摆放的时间,又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浙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诊断中的应用

    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患者均以小腿肿胀或疼痛就诊,触诊小腿肌肉有局部硬结、紧韧、饱满、压痛等体征。然而由于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不影响小腿血液回流,故临床表现较隐匿,约50%~63%的患者无症状[1],造成早期诊断较困难。如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其易向近侧扩展而影响主干静脉构成全肢型病变,这是酿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常见的类型,严重影响生存质量[2]。其与肌间血肿、淋巴水肿表现相似,但治疗-则却相反,故早期诊断显得极为重要。超声检查可以有效地显示病变范围,静脉阻塞情况,血流通过、交通支开放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在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判定预后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2011-08-2013-07我们对76例临床怀疑下肢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的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检出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47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蒋红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MR弥散加权成像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MR弥散成像(DWI)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甲状腺良性单发结节和13例恶性单发结节实性部分的ADC值(b值取200、500、800s/mm2),比较其差异,绘制ROC曲线,分析实验的诊断效能。结果 b值取200和500s/mm2时恶性组平均ADC值显著低于良性组(P<0.01)。b值取800s/mm2时良恶性组平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值分别为200,500,800 s/mm2时ADC值判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0.94,0.66。b值为200s/mm2时价值大,诊断阈值1.92×10-3mm2/s时,诊断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91.4%,准确率为93.7%。结论 DWI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b值取200s/mm2时更有助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

    作者:王晓阳;贾庆;高源统;吴伟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黄芪黄酮改善同型半胱氨酸诱导内皮功能紊乱的研究

    目的:观察黄芪黄酮对同型半胱氨酸(Hcy)介导的内皮功能紊乱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具体机制。方法采用离体血管灌流技术,观察离体血管舒张功能变化;采用离体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技术,测定内皮细胞产生的超氧阴离子和一氧化氮(NO)含量,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Hcy(10-3mol/L)可显著抑制乙酰胆碱(Ach)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舒张幅度为:(66.26±3.71)%],黄芪黄酮(10-2,10-1,1,10g/L)则呈浓度依赖性地改善Hcy(10-3mol/L)所致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损伤[(66.71±7.29)%,(74.67±6.64)%,(81.73±5.92)%,(85.94±5.85)%,均P<0.01],其作用与SOD类似,而NOS抑制剂Nω-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盐酸盐(L- NAME)可以阻断黄芪黄酮的作用。进一步细胞实验证实Hcy显著抑制内皮细胞NO产生[(7.53±1.31)vs(16.61±1.52)×10-6mol/g,P<0.01],抑制NOS[(3.28±0.24)vs(8.35±0.37)kU/g,P<0.01]和SOD活性[(8.69±1.54)vs(14.74±1.57)kU/g,P<0.01]、以及诱导超氧阴离子的生成[(179.14±14.82)%vs(100.00±8.95)%, P<0.01];而黄芪黄酮(1g/L)和SOD均可逆转Hcy对内皮的损伤作用(均P<0.01)。结论本研究证实黄芪黄酮通过其抗氧化作用改善同型半胱氨酸损伤的NOS-NO途径,从而具备血管内皮的保护功能。

    作者:余健;连苗军;何正飞;陈志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浙江医学》对医学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浙江医学》稿约

    作者:《浙江医学》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直径≤5cm 附件囊肿106例临床分析

    在女性生殖器官中,输卵管和卵巢被称为附件。附件囊肿指发生于输卵管或卵巢的占位性病变。目前尚无鉴别附件囊肿良恶性的有效指标。少数附件囊肿因扭转、嵌顿、破裂或感染表现出急腹症症状而行急诊手术,多数附件囊肿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囊肿的直径大小为是否采取手术治疗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一般认为,直径<5cm的附件囊肿可随访观察;而>5cm的多需手术治疗。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3年收治的106例5cm附件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钟雪楠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浙江医学》对图表的要求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剖宫产术中缩宫素应用策略的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缩宫素在剖宫产手术中防治产后出血的应用策略。方法选择剖宫产手术150例,分成A、B两组,A组(72例):钳夹脐带时行子宫肌层注射缩宫素20 U(负荷剂量),随后继以40 U缩宫素缓慢静脉滴注;B组(78例):在钳夹脐带时仅以40 U缩宫素缓慢静脉滴注(无负荷剂量)。比较两组产妇术中血流动力学状况(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子宫收缩情况、出血量、手术时间、缩宫素用量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及头痛)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妇一般状况(年龄、体重、孕龄及孕次)均无统计学差异。A组产妇在给予负荷剂量缩宫素后出现子宫收缩明显加强(5~10 min)、心率增快(5~20min)、收缩压(5~15min)及舒张压(10~15min)下降(均P<0.05);A组缩宫素总用量增加(P<0.05)。两组产妇的手术持续时间、总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给予负荷剂量的缩宫素虽可提早子宫收缩时间,但对产妇转归无明显影响,反而可影响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无负荷剂量的缩宫素静脉输注可对产后出血起到相同的临床防治效果。

    作者:杨淑引;陈伟红;金荷照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复合麻醉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腭咽成形术苏醒期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复合麻醉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苏醒期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全麻下行UPPP的OSAS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Ⅱ组和Ⅲ组,各20例。Ⅱ组和Ⅲ组在麻醉诱导前先予右美托咪啶0.5μg/kg作为负荷剂量,术中Ⅱ组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0.3μg/(kg·h),Ⅲ组术中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啶0.6μg/(kg·h),Ⅰ组持续泵注等容量0.9%氯化钠溶液。观察术前(T0)、拔管即刻(T1)、拔管后10min(T2)HR、MAP、皮质醇浓度变化,记录气管拔管时间、Ramsay镇静评分和拔管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气管拔管时间、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HR、MAP、皮质醇浓度T1、T2较T0明显增加,Ⅰ组在T1、T2时点明显升高(P<0.01),Ⅱ组和Ⅲ组在T2轻度升高(P<0.05),在T2升高不明显(P>0.05);Ⅱ组和Ⅲ组较Ⅰ组在T1、T2时点HR、MAP、皮质醇浓度均有明显下降(P<0.05或0.01);与Ⅱ组相比,Ⅲ组患者在T1HR、MAP、皮质醇浓度明显下降(P<0.05),但在T2差异不明显(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增加(P<0.05或0.01);与Ⅱ组相比,Ⅲ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增加(P<0.05)。Ⅱ组和Ⅲ组患者的躁动发生率也低于Ⅰ组(P<0.01)。结论右美托咪啶0.6μg/(kg·h)对OSAS患者UPPP术后苏醒期能提供安全有效的拔管条件,减少应激反应,而不影响呼吸。

    作者:陈淑萍;习建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靶向干扰CDK2AP1对乳腺癌MCF-7细胞体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目的:探讨靶向干扰细胞周期调节蛋白依赖性激酶2-关联蛋白-1(CDK2AP1)对乳腺癌MCF-7细胞体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构建重组慢病毒 pGCLV- CDK2AP1- shRNA及重组空病毒pGCLV- GFP,分别稳定转染乳腺癌细胞系MCF-7,获得乳腺癌细胞株 MCF-7/RNAi- NC 和 MCF-7/RNAi- CDK2AP1。采用定量 PCR 法检测两组 MCF-7细胞株的CDK2AP1mRNA表达,xCELLigence/RT- CIM实时细胞电子分析系统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 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成功构建乳腺癌细胞株MCF-7/RNAi- NC和MCF-7/RNAi- CDK2AP1,相比MCF-7/RNAi- NC细胞组,MCF-7/RNAi- CDK2AP1细胞组的CDK2AP1mRNA表达受到明显抑制,其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乳腺癌细胞MCF-7中CDK2AP1低表达能有效抑制细胞的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

    作者:魏任雄;李克强;毛联钢;李旭军;冯伟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妇科腹腔镜手术导致泌尿系统损伤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妇科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特点,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妇科手术领域的主流。随着妇科腹腔镜技术的日益发展,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大多数以往需开腹的手术都能用腹腔镜处理,但若不熟悉掌握其操作规程和操作技巧,易造成患者损伤。泌尿系统与子宫附件的解剖关系密切,容易伤及,尤其是输尿管、膀胱损伤,发生率分别为0.16%~0.27%和0.18%~0.40%[1-2]。故笔者对我院482例腹腔手术中12例泌尿系统损伤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出现并发症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报道如下,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作者:王青云;周月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单孔无气体胸腔镜下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手术配合

    手汗症是指在紧张、兴奋或高温时,因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而造成手掌排汗增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手汗症给患者生活、工作和社交带来极大的不便。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手术能有效地治疗手汗症[1]。长期以来,手汗症的手术治疗从直接开胸到三孔腔镜,到二孔腔镜,再到单孔腔镜,临床手术操作非常成熟且疗效满意。我院收治59例手汗症患者,均采用单孔无气体胸腔镜下神经链切断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手术配合的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林惠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经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诊断高位复杂性肛瘘的应用价值

    高位复杂性肛瘘是指由两个以上外口和瘘管,内口相连并有空腔或支管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上[1],常侵犯耻骨直肠肌、肛提肌,其多由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引起,约占全部肛瘘的5%~10%[2]。临床医师常常凭触诊及肛门镜等检查技术可作出初步诊断。但高位复杂性肛瘘因其位置较深、瘘管走向复杂无规律及支管较多或多次手术后瘢痕较多,有的瘘管走形及内口的位置很难确定,故需要较详细的影像学资料供临床参考。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应用经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检查,且手术证实的23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资料,发现经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对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瘘管,分支的走形、数目及内口、外口的位置、数目有其独特的诊断优势,现报道如下,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阳玉钦;蒋天安;夏宏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糖尿病患者胰腺CT体积与血清C肽水平的相关性探讨

    近年来,CT检查已成为观察胰腺形态、测量胰腺体积、诊断胰腺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胰腺临床研究的进展。血清C肽水平是目前评价胰岛B细胞功能的重要指标。由于C肽不受肝脏灭活,半衰期比胰岛素长,故血清C肽的浓度比胰岛素更加稳定,可更好地反映胰岛B细胞的功能,而目前关于糖尿病患者胰腺体积的改变与C肽水平的关系少有报道。本研究旨在采用CT检查,观察糖尿病患者胰腺CT的体积变化,分析每单位体表面积的胰腺体积与C肽水平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心余;王兴民;钟海涵;徐小微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水平对轻中型急性胰腺炎胰腺坏死的预测作用

    目的:评价入院时测定的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轻中型急性胰腺炎(AP)胰腺坏死的预测作用。方法测定62例发病72h内轻中型AP患者入院时D-二聚体和CRP水平,并用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和CRP对胰腺坏死的预测作用。结果 D-二聚体和CRP水平在多数患者中升高。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和CRP水平均可以有效预测胰腺坏死的发生,曲线下面积分别达到0.927和0.961;其中D-二聚体水平在有无发生胰腺坏死的患者之间差异明显(P<0.001),其预测精确性也略高于CRP。结论无论是D-二聚体还是CRP水平,对轻中型AP患者的胰腺坏死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D-二聚体的预测精确性更高。

    作者:车海斌;卜建朝;倪卫国;马海峰;柯纪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吡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脏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10只)。正常组全程饲以普通饲料,另两组均给予高脂饮食。6周后每组各处死2只大鼠,验证NAFLD造模成功后,给予吡格列酮组大鼠10mg·kg-1·d-1吡格列酮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相应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灌胃。6周后处死并留取肝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脏组织血红蛋白氧合酶(HO)-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吡格列酮组大鼠肝组织病变改善,MDA的含量显著下降,且该组肝脏组织内HO-1表达较正常组、模型组均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诱导NAFLD大鼠肝脏组织内HO-1的表达,减弱氧化应激,可能是其改善NAFLD病理变化的机制之一。

    作者:吴青红;阮水良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69例临床探讨

    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是以一定频率和强度的超声波为作用媒介,利用超声波良好的方向性、组织穿透性和可聚焦性,使其透射进入体内并聚焦在肿瘤部位上,在此产生高温效应、空化效应[1]、机械效应,破坏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出现凝固性坏死,失去增殖、浸润和转移的能力,坏死的病灶终会被机体溶解吸收。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8-05-2012-02治疗的69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迎青;朱向明;江峰;孔祥海;何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护理干预对神经性皮炎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以皮肤苔藓样变及剧烈瘙痒为主要特征,是一种难治、易复发的皮肤病[1]。其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有报道认为与精神因素有明显关系[2-3]。为此,本院皮肤科对84例神经性皮炎患者进行了焦虑干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任晓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LEEP术后切缘阳性的高级别CIN绝经前患者病灶残留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LEEP术后切缘阳性的高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绝经前患者病灶残留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初次LEEP术切缘阳性并行二次手术的51例高级别CIN、绝经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病灶残留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二次手术患者术后病理提示CIN共19例,其病灶残留率为37.2%。年龄≤35岁者病灶残留率为17.6%,年龄>35岁为47.1%,两者之间差异明显(P<0.05)。术前子宫颈脱落细胞(LBC)检测提示高度上皮内病变的病灶残留率明显高于低度上皮内病变组(P<0.05)。颈管搔刮物中提示病变存在者病灶残余率约72.7%,高于颈管搔刮物阴性者(P=0.0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BC提示高度上皮内病变及颈管搔刮物阳性是与初次锥切切缘阳性病灶残留高度相关因素,其危险度分别为3.258、7.064。对51例二次手术患者随访至2013年6月,共2例复发,占3.92%。结论患者年龄、LBC结果及颈管搔刮物阳性与初次手术病灶残留有相关性,对于此类患者应予以高度重视。

    作者:王国华;吴芬英;蒋建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磷酸二酯酶4D基因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磷酸二酯酶4D(PDE4D)基因SNP8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350例脑梗死患者PDE4D基因SNP8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斑块和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内中膜厚度。结果279例患者存在颈动脉斑块,易损斑块组CC+CT基因型频率为47.1%,稳定斑块组为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2.034,95%CI(1.204~3.436)];易损斑块组C等位基因频率为25.3%,稳定斑块组则为1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1.682,95%CI(1.087~2.603)]。TT基因型和CC+TT基因型CCA的IMT分别为(1.06±0.08)mm和(1.13±0.08)m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444,P<0.05)。结论PDE4D基因SNP8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浙江地区汉族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颈动脉斑块易损和CCA IMT增厚的遗传易患性标志之一。

    作者:郑海滨;胡兴越;李卫玲;周元林;朱通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浙江医学杂志

浙江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