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480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质量分析及质量控制方法

周素军;王亚勋;周军;龙清云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图像质量, 不良因素, 质量控制
摘要:目的:探讨形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不良因素的原因及相关图像质控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行DSA诊疗的480例患者,共计2 639个造影序列,随机分为对照组(240名患者1 317个造影序列)和质控组(240名患者1 322个造影序列),分析判断各组图像是否存在图像不良因素并对不良因素分类,按照不良因素的多少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共443个序列中存在不良因素,质控组中共258个序列存在不良因素,通过质量控制,图像质量得到明显改善(P<0.05);质控组腹部、胸部及四肢不良因素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质控组(优80.42%,良15.00%,差4.58%)图像质量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优66.67%,良27.08%,差6.25%)(P<0.05).结论:DSA图像质量的不良因素主要是呼吸运动伪影,在腹部出现的不良因素的比例高,有效合理的质控措施可以明显改善图像质量,提高图像优良率.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TIMP-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方法:100例新鲜离体手术切除食管癌标本,每例分别各取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1份,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TIMP-1 mRNA在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IMP-1蛋白在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IMP-1 mRNA在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0.736 4±0.082 9和0.516 0±0.056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3,P=0.029);TIMP-1 mRNA在T1+T2期及T3+T4期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0.536 6±0.097 9和0.695 0±0.075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6,P=0.043);TIMP-1 mRNA在高、中、低分化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0.396 6±0.074 3,0.907 2±0.128 1和0.548 5±0.089 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20,P=0.033);TIMP-1 mRNA在有无淋巴结转移、不同大体病理类型、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食管癌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机选取的5例标本的Western Blot的检测结果与RT-PCR结果一致,肿瘤组织内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论:TIMP-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生长方面可能发挥了促进作用,与食管癌分化程度可能有关,但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可能无关.

    作者:孙晓宏;孙伟;吴振华;李卉;尹娜;李惠武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缬沙坦对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CX43表达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缝隙连接蛋白43 (CX43)的表达,应用缬沙坦干预,研究其可能机制.方法: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8)、假手术组(n=8)以及模型组(n=16),模型组以二肾一夹方法建立,模型建立成功后,随机分为缬沙坦治疗组(n=8)和模型对照组(n=8).治疗组给予缬沙坦按照30 mg/(kg·d)剂量灌胃,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以及模型对照组分别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每日一次.给药8周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心功能,麻醉处死动物,SP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CX43及NF-κB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IGF-1蛋白表达率、CX43及NF-κB表达变化不明显,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模型组则明显升高(P<0.05),心功能减弱(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缬沙坦治疗组上述指标则改善明显(P<0.05).结论: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心功能降低明显,与此同时IGF-1、CX43蛋白及NF-κB表达均显著增高,应用缬沙坦治疗8周后,上述指标均降低明显,同时心功能有明显改善,提示缬沙坦可通过降低IGF-1表达、抑制CX43表达改善心功能,NF-κB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作者:龚斐;曹建雷;姚述远;熊世熙;干学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CT-MPR技术引导经皮腹膜后病变切割活检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CT多平面重建(CT-MPR)技术引导经皮腹膜后病变切割针刺活检(CNB)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MPR技术在CT引导下经皮腹膜后病变CNB中的运用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运用CT-MPR技术引导下经皮腹膜后病变CNB的患者资料,统计CNB诊断腹膜后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结果:25例腹膜后病变穿刺活检患者中有24例与终诊断结果相符,腹膜后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5%(19/20)、特异性为100%(5/5)、阳性预测值为100%(19/19)、阴性预测值为83.3%(5/6)、准确率为96%(24/25).25例患者穿刺活检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CT-MPR技术引导经皮腹膜后病变CNB对腹膜后病变定性诊断准确率高且安全.

    作者:王菲菲;曹毅媛;朱冬勇;廖美焱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Skp2基因对大肠癌侵袭与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研究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对大肠癌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5例大肠癌及15例癌旁组织中Skp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它们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构建Skp2干扰腺病毒与转录因子Sp1过表达腺病毒,转染人结肠癌SW480细胞;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情况;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变化.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肠癌中Skp2、MMP2和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5±12.9)%、(78.8士11.8)%、(75.3±11.6)%(P<0.05);Skp2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化程度正相关(P<0.05);MMP2、MMP9阳性表达率与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正相关(P<o.05),大肠癌中Skp2与MMP2、MMP9表达分别呈正相关(r=0.341,P=0.045;r=0.339,P=0.046).沉默Skp2后,MMP2、MMP9、Sp1蛋白明显下调(P<o.05);伤口愈合能力明显降低,侵袭细胞数明显减少(P<o.05);加入Sp1过表达腺病毒上调Sp1蛋白后,细胞侵袭能力恢复.结论:Skp2、MMP-2和MMP-9与大肠癌的进展和转移密切相关;Skp2 shRNA可能通过下调Sp1减少MMP2、MMP9的表达从而抑制大肠癌细胞SW480的侵袭和转移.

    作者:马丹;张丽;徐少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miR-1/133基因簇与肝癌临床表型相关性及对HepG2生长的影响

    目的:探讨miR-1/133基因簇(miR-1/133 cluste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及miR-1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检测38例肝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miR-1及miR-133b的表达,并分析表达水平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分别将miR-1-3p模拟物(miR-1-3p mimics)、模拟物阴性对照(mimics NC)转染至HepG2,CCK 8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活力与凋亡水平.结果:miR-1-3p、miR-133b在肝癌组织中较癌旁组织降低(P=0.001,0.028).miR-1-3p、miR-133b与肝癌TNM分期负相关(P=0.016,0.027),miR-133b与肝癌肿瘤个数负相关(P=0.001).miR-1-3pmimics转染至HepG2细胞,较NC组的细胞增殖降低、细胞凋亡增加,且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结论:肝癌低表达的miR-1-3p及miR-133b与肝癌分期、肿瘤个数负相关,miR-1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miR-1/133基因簇在肝癌中发挥抑癌作用.

    作者:周燕;马培;韩露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在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徙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FAP(50,100和150 pmol/L)处理细胞48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划痕实验检测FAP对MGC803迁徙能力的影响;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FAP对MGC803侵袭能力的影响;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志分子(Vimentin、E-cadherin、ZO-1、N-cadherin)及EMT的上游不同信号通路分子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FAP可呈剂量依赖性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P<0.05);RT PCR、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FAP作用于MGC803细胞后诱导细胞上皮标志分子E-cadherin、ZO-1表达下调,间质标志分子Vimentin、N-cadherin表达上调,且均呈剂量依赖性(P<0.05);Western Blot检测上游不同信号通路分子表达结果显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分子(DKK1、LEF-1)表达呈剂量依赖性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P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活化EMT,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迁徙和侵袭.

    作者:杨肖军;彭春伟;黄超群;程伏林;熊斌;李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阿伐他汀通过PI3K/Akt/mTOR途径调节白血病细胞自噬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研究阿伐他汀对白血病细胞K562自噬的影响及相关信号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K562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阿伐他汀组、阿伐他汀+PI3K抑制剂(LY294002)组、阿伐他汀+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组.共培养24 h后,采用吖啶橙染色观察细胞自噬体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Ⅱ型自噬标志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和自噬血管基因Beclin-1的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Akt(p-Akt)、磷酸化mTOR(p-mTOR)的表达.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阿伐他汀抑制白血病细胞K562自噬体的形成(P<0.05),下调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P<0.05).与阿伐他汀组相比,阿伐他汀+PI3K抑制剂(LY294002)组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增加(P<0.05);阿伐他汀+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组LC3-Ⅱ、Beclin-1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阿伐他汀组相比,阿伐他汀+PI3K抑制剂(LY294002)组p-Akt和p-mTOR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阿伐他汀+ 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组p-Akt和p-mTOR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结论:阿伐他汀可以抑制白血病细胞K562自噬,推测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刘苗;夏利平;唐荣;姜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青鹏软膏联合米诺环素、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寻常型痤疮的疗效.方法:将64例轻、中度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青鹏软膏联合米诺环素、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对照组采用米诺环素与阿达帕林凝胶治疗.两组均治疗9周后统计分析治疗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7.5%、50.0% (P<0.05),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青鹏软膏联合米诺环素、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满意.

    作者:王是;刘晓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髓芯减压联合负压吸引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

    目的:评价髓芯减压联合负压吸引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术前术后记录患者的Harris评分、VAS评分及检测其股骨头血管功能定量参数,以评价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及股骨头微循环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未见股骨头发生塌陷或坏死区明显扩大.除术后1个月(P>0.05)外,术后其余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的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在ARCO Ⅰ期组坏死区Kep值于术后3、6个月均低于术前(P<0.05);坏死区iAUC值于术后3个月低于术前(P<0.05).在ARCOⅡ期组坏死区Ve值于术后1个月低于术前(P<0.05).结论:这种新的手术方法在短期内可有效地改善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症状,并具有延缓坏死股骨头塌陷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ARCOⅠ期股骨头坏死的微循环瘀滞问题,但对ARCOⅡ期股骨头坏死的改善情况不明显.

    作者:袁小龙;余方圆;黄迅悟;孙继桐;关长勇;彭伟;冯会成;温振涛;肖曼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外科门诊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感染性伤口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在外科门诊运用普朗特伤口凝胶和庆大霉素治疗感染性伤口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56例伤口感染患者:其中普朗特组25例,采用对伤口清创后行普朗特伤口凝胶换药处理,庆大霉素组31例,采用对伤口清创后行庆大霉素局部换药方法,所有患者伤口的肉芽组织新鲜后均行二期缝合,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的伤口愈合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率均为100%,但观察组的伤口愈合时间为(14.16±1.91)d,对照组的伤口愈合时间为(16.45±2.64)d,两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庆大霉素换药相比,普朗特伤口凝胶能缩短感染性伤口的愈合时间,因此普朗特凝胶具有促进感染性伤口愈合的特点.

    作者:吴沁芬;吴强;方泰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溶血磷脂酸受体在人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受体(LPA) 1-3在人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微阵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别对128例不同性质人卵巢肿瘤(良性、交界性、上皮性卵巢癌)及6例正常卵巢组织中LPA1 3蛋白的表达进行对比观察.结果:①LPA1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高表达率(19.48%)分别明显低于正常卵巢上皮(83.33%)、良性肿瘤(67.86%)、交界性肿瘤(58.82%),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1);上皮性卵巢癌LPA2和LPA3蛋白高表达率(59.74%,64.94%)则分别明显高于正常卵巢上皮(16.67%,16.67%)、良性肿瘤(17.86%,28.57%)和交界性肿瘤(29.41%,35.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②在77例上皮性卵巢癌中,LPA1、LPA2和LPA3蛋白的高表达率在不同组织学类型(浆液性、黏液性、子宫内膜样及透明细胞性)及不同分化程度(高、中分化和低分化)的上皮性卵巢癌中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③LPA1蛋白高表达率在复发性病例(5.88%)和非复发性病例(23.33%)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但LPA2和LPA3蛋白在复发性卵巢癌的高表达率(82.35%,82.35%)分别明显高于非复发性卵巢癌病例(53.33%,55.00%)(P均<0.05).结论:LPA1蛋白在卵巢癌发生中的作用不明显,而LPA2和LPA3蛋白的高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和复发明显相关.

    作者:熊艳;熊永炎;徐智高;蔡红兵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应用ROC曲线评价超声与磁共振对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诊断价值

    目的: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比评价超声和磁共振对胎儿胼胝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侧脑室轻度扩张胎儿26例,四位受试者分别根据超声与磁共振图像对是否为胼胝体发育不全作出分级诊断,后根据诊断结果绘制四位受试者的ROC曲线,计算四位受试者的曲线下面积,对其进行统计检验.同时,分别计算超声和磁共振阅片时,两位受试者之间Kappa系数,以评估受试者之间的一致性.结果:超声检查获取两位受试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和0.869,磁共振检查获取两位受试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915和1,四条曲线下面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超声和磁共振诊断时,两位受试者之间的Kappa系数分别为0.733和0.830.结论:磁共振较超声诊断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高,但超声对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亦有较高诊断价值,当超声不能明确诊断,磁共振可以作为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时的补充诊断手段.

    作者:许杨青;陈欣林;夏薇;刘芳;杨小红;冯倩;葛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22 990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对2015年本院收治的22 990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9种病原体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MP)、乙型流感病毒(INFB)、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NFA)、肺炎衣原体(CP)、肺炎军团菌血清Ⅰ型(LP)以及Q热立克次体(RB)等9种呼吸道病原体的IgM抗体.结果:2015年武汉地区9种呼吸道病原体总检出率为36.95%,其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MP 20.34%、INFB 6.84%、ADV 5.37%、RSV 1.87%、PIV 1.55%、LP 0.55%、INFA0.29%、CP 0.07%、RB 0.07%;两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率为20.94%,其中MP和INFB混合感染为常见,构成比为30.97%.MP在2015年全年都维持较高的流行水平,在2月、6月和9月出现三次流行高峰;IFNB在冬春出现两个发病高峰期,其中1月份发病率高,10月份次之;ADV在春季出现了流行高峰,然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3月份发病率高,4月份次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年龄集中于1岁以内儿童,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降低;男女患儿人数之比为2.02∶1,婴幼儿人数明显多于幼托儿童和学生.结论:2015年武汉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以MP为多见,其次为INFB和ADV,并且混合感染情况严重,不同病原体存在季节流行的趋势,了解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对今后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作者:姚婷;艾洪武;余星;孙红;伍仕敏;章晓联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肺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

    目的:分析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21例符合PTE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这些数据包括患者的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等.结果:121例患者中平均年龄(62.0±14.7)岁,其中老年组(≥60岁)73例(60.3%),非老年组(<60岁)48例(39.7%).老年患者(≥60岁)、手术、恶性肿瘤是PTE常见的危险因素,老年组危险因素主要是恶性肿瘤、既往脑卒中等,非老年组为手术、骨折或大创伤,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14.0%)进行溶栓治疗,100例(82.6%)进行抗凝治疗,病死率为8.3%.中危PTE患者溶栓与抗凝治疗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溶栓治疗出血并发症为30%,高于抗凝组(5.5%,P<0.05).结论:PTE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60岁、手术、恶性肿瘤等,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危险因素有区别,中危PTE患者溶栓或抗凝治疗需结合临床具体分析.

    作者:戴莉;汪婷;程真顺;刘媛;谭秋月;张固琴;王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宫颈癌经阴道超声造影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宫颈癌经阴道超声造影的表现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9例经病理证实为宫颈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常规彩超及经阴道超声造影检查结果,观察其声像图特点及分期诊断正确率.结果:39例患者中超声造影诊断宫颈癌35例,诊断率89.7%,其中准确判断其范围及分期32例,正确率82.05%,漏诊原位癌及ⅠA期宫颈鳞癌3例,Ⅰ B1期腺鳞癌1例.经阴道彩超诊断25例,诊断率64.1%,漏诊14例.结论:宫颈癌经阴道超声造影有其独有特点,能显示较小病灶,对宫颈癌的诊断及其分期提供更多有价值信息.有助于临床判断其恶性程度和分期,为宫颈癌患者的术前评估提供有价值的指标,可以弥补常规超声对于宫颈癌诊断及分期的不足,提高诊断信心.

    作者:黄秀娟;杨顺实;李珏颖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STA缓解前牙牙髓炎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效果

    目的:评估口腔无痛麻醉仪(STA)减轻患者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病例100例随机分配至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用传统的注射器采用传统方法注射麻醉,实验组用STA在牙周膜内注射麻醉,麻醉药物均用必兰麻,麻醉4 min舌面穿髓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统计注射时和穿髓时疼痛程度.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注射麻药时的VAS值差异明显(P<0.05),穿髓时VAS值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使用STA无痛麻醉仪在前牙牙髓炎治疗中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荣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联合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虹膜新生血管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联合玻切术及视网膜光凝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虹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确诊为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虹膜新生血管患者21例(25眼).每眼均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 0.5 mg/0.1 ml,测量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1个月,2个月视力、眼压及观察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根据眼底视网膜病变程度,于术后1周内21眼行玻切术及视网膜光凝,其中8眼为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8眼为玻璃体积血,5眼为牵拉性视网膜浅脱.4眼仅行视网膜光凝.结果:与术前视力相比较,术后第1、3、7天、1个月及术后2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术前眼压相比,术后第1、3、7天、1、2月眼压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与术前虹膜新生血管分级相比,术后第1、3,7天、1、2月虹膜新生血管分级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Lucentis联合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虹膜新生血管疗效明确,可为早期行眼底激光、玻切术提供手术时机,但每次注药维持时间、每次注射量及远期多次注药频率、并发症等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李琴;杨安怀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武汉某医院门诊患者对药物临床试验知晓度分析

    目的:了解妇产科门诊患者对药物临床试验的知晓度,为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相关知识培训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选择某医院妇产科门诊患者及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放问卷158份,回收有效问卷145份.17.93%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听说过药物临床试验.48.28%调查对象对药物临床试验及相关知识知晓合格.仅3.37%调查对象对药物临床试验中受试者享有权益知晓,86.50%表示没有听说过药物临床试验中伦理委员会及其职能.性别、文化程度及医疗支出对调查对象知晓合格程度有影响,文化程度对知晓是否合格影响大(OR:2.312,95%CI:1.061-2.148).结论:调查对象对药物临床试验基本认知不足,建议针对性加强药物临床试验相关知识宣传,增强公众认识.

    作者:徐宜咏;曹羽明;李斐;詹余平;张元珍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成年小鼠心室肌细胞分离及L型钙电流记录

    目的:寻找一种成年小鼠心肌细胞分离的简便、可行且稳定的方法,以获得耐钙心肌细胞并记录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IL-Ca).方法:采用Langerdorff逆行主动脉灌流、无钙台氏液+胶原酶Ⅱ消化法分离成年小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利用含钙细胞外液复钙法筛选耐钙心肌细胞;并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结果:利用该方法分离心肌细胞可获得90%活细胞;复钙后细胞存活率60%-70%;并可记录到典型L型钙电流.结论:无钙台氏液+胶原酶Ⅱ消化法简单可行且稳定,可分离大量活性较佳且耐钙心肌细胞,可用于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电流记录,从而为心脏电生理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作者:黄燕;王鑫;王腾;唐艳红;黄从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预防应用地佐辛对扁桃体切除手术患儿七氟醚吸入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预防应用地佐辛对口咽部手术患儿七氟醚吸入麻醉苏醒期Riker评分、可抚慰性(FLACC)评分、躁动发生率的影响,探讨其改善苏醒期质量的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在七氟醚吸入麻醉下行扁桃体摘除术的患儿60例,年龄4-10岁,体重13-34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麻醉维持:吸入七氟醚2%-4%,静脉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5μg/(kg·min),手术结束前约20 min对照组静脉滴注生理盐水,观察组静脉滴注地佐辛0.1 mg/kg.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气管导管拔除时(T2)、气管导管拔除后5,10 min(T3,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观察并记录患儿有咽部吞咽反射时进行Riker镇静躁动评分,于拔除气管导管后20 min时进行FLACC评分.结果:与对照组(Ⅰ组)比较,观察组(Ⅱ组)T2-4时MAP、HR、Riker镇静躁动评分、FLACC评分、躁动发生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0.1 mg/kg地佐辛可明显改善扁桃体切除手术患儿七氟醚吸入麻醉苏醒质量.

    作者:赵保军;黄佳洋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