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烁;李益明
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β2-MG,尿β2-MG及GFR进行观察,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①对照组20名,男12名,女8名,年龄31~72岁;②糖尿病组44例,男性29例,女性15例,年龄32~75岁.按24小时尿白蛋白(Alb)定量测定结果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29例(≤300mg·d-1),大量白蛋白尿组15例(>300mg·d-1).
作者:胡越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对我科1999~2004年的607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微血管病变组396例,无微血管病变组211例.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年龄、病程、T-CHO、TG、FBG、2hPG、HbA1c均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1).
作者:殷常乐;张伟;高翠娟;张名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永远是无休止的、向更深刻的本质靠近,而不是完成.今天,2型糖尿病已经不仅仅是内分泌代谢专业的医生讨论的热点,而且也在成为心血管专业等其它专业医生关注的话题.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社会公共的医学问题.
作者:刘国良;赵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2003年,我科对30例糖尿病患者,由使用诺和灵30R向诺和锐加诺和灵N转换治疗,现将临床观察总结如下.研究对象30例糖尿病(DM)患者均符合WHO的诊断标准,其中,5例1型糖尿病患者,25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22名,女8名,年龄小24岁,年龄大67岁,诺和灵30R使用期限3~18年.
作者:亓立勇;亓翠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使足部感觉迟钝或丧失,加之因缺血活力下降,在此基础上由于轻度外伤或感染致皮肤溃烂、坏死、又称糖尿病足.这是糖尿病一种严重的并发证,是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们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足的治疗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刘赫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老年人糖尿病相对于其他人群的糖尿病而言更有其临床特点.随着人口老化,应引起关注.1糖耐量异常老年人中约10%~30%有糖耐量异常,每10岁空腹血糖增加0.1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增加0.44~1.11mmol/L.增龄是导致糖耐量异常的独立因子,还有胰岛素合成和(或)分泌减少,受体(后)或细胞内胰岛素作用异常,外周葡萄糖利用减少,饮食结构改变,机体某种组织成分改变,肌肉等储糖组织减少(如:20岁时体重的45%为肌肉组织,到70岁时则只有27%),体力活动减少.
作者:李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非诺贝特为第二代苯氧芳酸类药物,能同时激活PPAR-α及PPAR-γ,对前者的选择性为后者的10倍.该药上市20多年来,已被广泛使用,被认为是降低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有效调脂药物,长期应用可使TG降低30~40%,使HDL-c升高10~15%,同时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使TC下降15%左右.血脂紊乱常同时合并有内皮功能紊乱、高血压、炎症状态、血流动力学异常、高尿酸血症等多种病理状态.研究表明,非诺贝特除了降脂效应外,还具有一些独特作用,可以改善这些并存的异常,不失为调脂药中的一支独秀.
作者:吴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性,58岁.因右上腹部疼痛、纳差,小便黄两天于2003年4月5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天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持续性疼痛,食欲不振,小便黄,次日疼痛加剧,感恶心,未呕吐.
作者:黄敏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在糖尿病专业工作中,常常需要用到一些专业数据公式来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如科研论文、流行病学调查、实验疗效对比等等.为此,我们选择了几个实用性很强的公式供临床工作者在实践中应用,以供参考.
作者:杨凯杰;俞群;汪菲菲;王倩;李翠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2004年12月~2005年4月我院救治的病人中,六例乙肝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和临床整体化的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汇报如下:
作者:董雅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自从4S、WOSCOPS、AFCAPS/TexCAPS、CARE和LIPID等一系列大型他汀类药物临床试验的结果相继发表后,降低总胆因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对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能产生明显的益处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作者:刘超;马向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一、营养治疗对慢性肾脏病的意义限制蛋白质饮食是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特别是慢性肾衰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施行低蛋白饮食、尤其极低蛋白饮食治疗时,为防止营养不良,建议给病人同时补充复方α-酮酸制剂或必需氨基酸制剂.但是,已有研究表明,补充复方α-酮酸制剂在延缓肾损害进展上疗效优于必需氨基酸制剂.
作者:林善锬;谌贻璞;钱家麒;陈香美;刘志红;顾勇;梅长林;陈楠;李学旺;章友康;王力宁;黄颂敏;余学清;袁伟杰;郑法雷;王梅;潘长玉;杨文英;翁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院自1999.5~2005.1共收治糖尿病肾病(DN)行血液透析治疗病人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55~77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障碍、水肿等.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郑雪梅;闫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 PGE1生物合成及作用PGF1是对血管具有生物学作用的前列腺素物质之一,其作用极其广泛.PGE1是细胞膜磷脂组成成份中多不饱和脂肪亚麻油脂氧化化合物,其生物合成通过膜刺激而诱发,这种反应可发生于人体的多种组织和体液中.
作者:迟志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2003年6月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第62届美国糖尿病学术年会上,炎症学说在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并明确2型糖尿病也是一种炎症性疾病,试验也证实了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周围大量存在白介素(IL-2、IL-4、IL-6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转化生长因子(TGF)等细胞因子.而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等近年来也认为与炎症有关,作为2型糖尿病并发的血管疾病更有其特点,有证据表明细胞因子与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TNFα受到更广泛的关注,现将其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邹本良;王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特点是肝脏、脂肪、骨骼肌的胰岛素抵抗(IR)及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缺陷.吡格列酮和双胍类药物皆具有降低IR、改善糖代谢的作用,但两者作用机制不同,作用部位也有差别.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噻唑烷二酮和双胍类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相关研究作一简要综述,从其各自不同作用机制分析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希望为临床医务工作者今后在相关降糖药物的选用上提供参考.
作者:张玄娥;余叶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有研究显示,早期应用胰岛素可以通过消除糖毒性和脂毒性作用,显著改善β细胞分泌功能.因此,早期应用胰岛素在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展等方面都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
作者:张烁;李益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