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珺;于世英;殷铁军;徐惠
目的 构建并鉴定针对LRIG3 基因的小干扰RNA(LRIG3-siRNA)腺病毒表达载体,为膀胱癌基因治疗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实验工具.方法 设计可形成小发夹结构的LRIG3-siRNA模板cDNA 序列,克隆至缺陷型腺病毒质粒pSilencer-U6neo,构建LRIG3-siRNA表达质粒pSilencer-LRIG3.鉴定正确后,将pSilencer-LRIG3转染至HEK293细胞,包装成复制缺陷型腺病毒pAd-LRIG3.大量扩增pAd-LRIG3,氯化铯梯度离心纯化,测病毒滴度.pAd-LRIG3 感染人膀胱癌细胞T24,RT-PCR法检测LRIG3 mRNA的表达.结果酶切分析、测序鉴定表明pSilencer-LRIG3构建成功,PCR分析表明pAd-LRIG3含有LRIG3-siRNA 序列.pAd-LRIG3可抑制 LRIG3 mRNA的表达.结论 含有LRIG3-siRNA 的重组腺病毒构建成功,且具有抑制LRIG3基因mRNA 表达的功能.
作者:袁晓奕;包世新;杨为民;叶章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壳聚糖对体外培养视网膜神经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建立体外培养的SD乳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用MTT法检测0.065%、1.25%、2.5%、5%、10%、15%不同浓度壳聚糖对视网膜神经细胞生长的影响并设立空白对照组.结果 1.25%、2.5%、5%、10%壳聚糖对视网膜神经细胞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10%浓度壳聚糖适宜神经细胞生长.结论 壳聚糖有较好的促进视网膜神经细胞生长的作用,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杨红;赵燕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自体颈外静脉移植于颈动脉的动物模型,以模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再狭窄的病理过程. 方法 将一段大鼠颈外静脉分支游离,同侧颈总动脉切断,采用2点定位连续吻合法将颈外静脉分支两端分别与颈总动脉断端行端端吻合.术后超声检查血管通畅情况,于第3、7、14、28、42天取材,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内膜增生情况.结果吻合完成时各吻合口均通畅,无出血、狭窄及血管扭曲等情况.超声检查示术后早期(3 d内)桥管通畅率94%.后期静脉桥管壁逐渐增厚,管腔逐渐狭窄,病理切片显示内膜不同程度增生.结论 大鼠自体颈外静脉移植模型能真实反映冠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狭窄的情况,是进一步研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理想模型.连续吻合法建立大鼠颈外静脉移植模型,较以往常用的间断吻合法时间短,出血少,通畅率高.
作者:肖雅琼;孙宗全;张凯伦;刘金平;孟刘昆;周元;刘隽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重组白介素23在抗小鼠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动物模型,设置对照组(单纯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组)与处理组(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前注射重组白介素23).用平皿稀释法检测肾脏、脾脏组织菌落形成单位(CFU)数目;制作肾、脾脏组织病理学标本,评估其病理学分级;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脾脏干扰素γ分泌水平.结果感染后2、3、7 d,处理组肾脏CFU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处理组脾脏组织CFU值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组织病理学评分处理组低于对照组,处理组较对照组感染程度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脏组织病理学评分处理组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检测脾脏干扰素γ分泌水平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重组白介素23在小鼠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中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许莉;陈宏翔;俞莺;谭明;李娟;涂亚庭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siRNA 对大鼠肾细胞(NRK)Ppif 基因的抑制作用.方法 根据大鼠Ppif 基因序列设计并化学合成3对siRNA 及1对阴性对照siRNA,并在5′端标记FAM 羧基荧光素,以Lipofectamine~(TM)2000 转染入大鼠肾细胞,用RT-PCR 和Western blot 分别检测Ppif 基因和蛋白表达量的改变,验证所设计的siRNA 的抑制效应.结果以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所设计的siRNA 进入NRK 细胞,转染效率>90%.起始于405、556位点的siRNA 在基因水平对Ppif 无明显抑制效应(P>0.05),起始于198位点的siRNA 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均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基因水平下降75.25%(P<0.05);蛋白水平下降72.13 %(P<0.05).结论 起始于198位点的siRNA 对大鼠肾细胞的Ppif 基因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作者:胡威;陈志强;夏忠禹;叶章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阐述灵敏度和特异度双变量Meta分析模型对于诊断试验的评价效果,为选择更好的诊断试验评价方法 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近发表的评价2种血吸虫免疫学诊断方法 的Meta分析数据来阐述双变量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方法 .结果双变量模型可直接得出待比较的几种诊断方法 的logit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优势比(DOR)均值及各自的95%CI,还可得出灵敏度均值、特异度均值以及DOR均值在2种诊断方法 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同时还能合并估计不同研究间灵敏度和特异度可能存在的关联性.结论 双变量模型保留了数据的二维特性,可以将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效应分开估计,这比传统的SROC法得出诊断优势比的净效应更加合理.因此,双变量模型用于诊断试验评价是恰当的、灵活的,可作为经典SROC法的改进与补充.
作者:祝慧萍;方龙;夏欣;林嵩艺;宇传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大鼠机械通气肺损伤(VILI)动物模型,研究VILI对肺组织急性炎症、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成A、B、C、D 4组,每组各10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大潮气量(V_T=40 mL/kg)通气1 h组;C组为大潮气量通气2 h组;D组为大潮气量通气4 h组.B、C、D组通气频率均为40次/min.观测各组肺组织病理改变;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检测肺组织细胞NF-κB的活性,Western blot检测肺细胞核内NF-κB亚基P65蛋白表达水平;采用DNA断端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肺细胞的凋亡;同时检测肺湿干重比值(W/D)、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检测肺灌洗液中总蛋白、白细胞计数的水平.结果和A组相比,B、C、D组急性肺损伤(ALI)评分、W/D比值、MPO活性、总蛋白、白细胞计数、凋亡指数(AI)、肺组织MDA值、NF-κB的活性及P65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增高(均P<0.01);而SOD值显著下降(P<0.01).和B组比较,C、D组上述指标均显著增高(均P<0.05);而D组SOD值显著下降(P<0.05).和C组比较,D组上述指标明显增高(均P<0.05);而SOD值明显下降(P<0.05). 结论 大潮气量机械通气产生了明显的VILI,表现为渗透性肺水肿、急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的激活以及广泛的肺细胞凋亡,其程度随着通气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作者:朱宏飞;冯丹;姚尚龙;武庆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构建人Fas(hFas)和人TNFR1(hTNFR1)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0-hFas、pcDNA3.0-hTNFR1和microRNA(miRNA)干扰质粒p-hFasmiRNA、 p-hTNFR1miRNA,初步验证其在体外细胞系对Fas和TNFR1基因表达的干预效应.方法 从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中获得模板cDNA,通过PCR扩增出hFas和hTNFR1全长片段,将目的 片段通过T载体过渡克隆至表达载体pcDNA3.0,得到重组质粒pcDNA3.0-hFas和pcDNA3.0-hTNFR1.利用miRNA设计软件,针对Fas和TNFR1基因分别设计3对pre-microRNA(pre-miRNA)序列,通过T4连接酶将pre-miRNA克隆至pcDNA6.2-GW/EmGFP-miRNA表达载体,同时构建非相关干扰质粒.构建成功的p-hFasmiRNA1、p-hFasmiRNA2、p-hFasmiRNA3和p-hTNFR1miRNA1、p-hTNFR1miRNA2、p-hTNFR1miRNA3分别与pcDNA3.0-hFas和pcDNA3.0-hTNFR1共转染至人293T细胞,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48 h后对基因表达的干预效应.结果通过测序鉴定表明Fas和TNFR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和miRNA干扰质粒均构建成功.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干预组的Fas和TNFR1基因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抑制效率分别可达到87%和80%.Western blot结果也同样证实干预组的Fas和TNFR1基因的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结论 成功构建了hFas和hTNFR1的真核表达载体和microRNA干扰质粒,并初步证实构建的microRNA干扰质粒在细胞水平对hFas和hTNFR1的表达具有特异性的抑制效应.
作者:高随;习东;郭健文;严伟明;罗小平;宁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istone deacetylases-1,HDAC-1)siRNA对宫颈癌HeLa细胞HDAC-1蛋白表达、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HDAC-1 siRNA沉默HDAC-1蛋白;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DAC-1蛋白;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生长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HDAC-1 siRNA转染48 h可明显下调HeLa细胞HDAC-1蛋白表达;下调HDAC-1 表达明显降低HeLa细胞克隆形成率,抑制细胞增殖;下调HDAC-1诱导HeLa细胞凋亡.结论 HDAC-1 siRNA可能通过诱导凋亡抑制HeLa细胞生长.
作者:李娜;于世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蛋白激酶1(serum and glucocorticoid inducible kinase 1,SGK_1)及其下游分子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小鼠肾皮质中的表达以及血竭素高氯酸盐(dracohodin perchlorate,DP)抑制DN肾纤维化的机制.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C57BL/6小鼠糖尿病肾病模型,设正常对照组、糖尿病肾病对照组、胰岛素治疗组及血竭素高氯酸盐5、10、20 mg/(kg·d)3种剂量治疗组,分别干预4周后,用RT-PCR、Western blot或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各组小鼠肾皮质中SGK_1和FN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肾病模型组中SGK_1和FN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性增高;与糖尿病肾病模型组比较,胰岛素治疗组和血竭素高氯酸盐20 mg/(kg·d)治疗组中SGK_1和FN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血竭素高氯酸盐10 mg/(kg·d)治疗组中SGK_1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血竭素高氯酸盐能抑制高糖/SGK_1/FN通路,这可能是其防治DN小鼠肾纤维化作用的部分机制.
作者:易继飞;王全胜;张丽晓;刘建国;李仁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测定聚花过路黄(Lysimachia congestifloa hemsl,LCH)对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糖-氧剥夺诱导下NF-κB p65蛋白及下游靶基因ICAM-1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可能的细胞保护机制.方法 选用初生的Wistar大鼠,建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模型,以糖-氧剥夺方法 (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复制体外模拟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试验各组(即正常组、模型组、LCH低剂量组及LCH高剂量组)缺氧缺糖6 h、复氧复糖18 h后BMECs的活性(CCK-8比色法)变化,相差显微镜下BMECs的细胞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测定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及荧光定量RT-PCR测定NF-κB p65 mRNA、ICAM-1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BMECs活性,LCH高、低剂量组明显高于模型组(均P<0.01);BMECs的细胞损伤变化,LCH高剂量组明显轻于模型组;NF-κB p65阳性表达,LCH高、低剂量组分别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1);NF-κB p65 mRNA、ICAM-1 mRNA表达,LCH高、低剂量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1),LCH低剂量组高于LCH高剂量组(P<0.01). 结论 LCH对糖-氧剥夺诱导下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NF-κB p65的活化及其下游靶基因ICAM-1的异常表达有关.其抑制效应可能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
作者:冯新民;何世银;樊红;谢纪文;沈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1(AQP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以及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78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AQP1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以及与HIF-1α、VEGF表达的关联性. 结果 78例非小细胞肺癌中,腺癌、腺鳞癌和大细胞癌的AQP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5%(23/40),33.3%(1/3)和20.0%(1/5),鳞癌无阳性表达.阳性物质呈均质细颗粒状定位于胞质和(或)胞膜,亦见细胞核着色,瘤体边缘与正常组织交界处表达增多.肺腺癌中AQP1的表达与N分期、复发/转移和生存时间存在关联性(P<0.01或P<0.05),与HIF-1α、VEGF的表达亦存在关联性(均P<0.01). 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中存在AQP1的表达,与HIF-1α和VEGF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促进肺腺癌的侵袭和转移.
作者:张珺;于世英;殷铁军;徐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全面检索中国知识期刊网(1979~2008年)、维普期刊网(1989~2009年)、 Pubmed(1990~2009年)及ISI Web of Knowledge(1975~2009年),收集单用西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随机对照或半随机对照实验.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实验有25例,共3081个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治疗慢性盆腔炎(OR=3.20,95% CI为[2.74,3.73],P<0.01).结论 Meta分析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用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比较,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范明慧;张峰莉;任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2,3-dioxygenase,IDO)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38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1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用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肺组织中IDO蛋白阳性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肺组织中IDO mRNA表达水平.结果肺癌组IDO蛋白阳性率和IDO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肺癌组按不同病理分型中,腺癌组和鳞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按不同分化程度分为高、中、低3组,经统计学分析,3组中IDO阳性表达率和IDO 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癌组按有和无淋巴结转移分组比较,IDO蛋白阳性率和IDO mRNA表达水平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DO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呈高表达,与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但与肺癌病理分型无关.
作者:夏俊芝;辛建保;白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肝脏是葡萄糖代谢的重要器官,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功能损害均有可能导致葡萄糖代谢紊乱,出现糖耐量异常甚至糖尿病.
作者:张萍;杨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RNA干扰AKT2对人胰腺癌细胞株裸鼠移植瘤对吉西他滨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构建荷胰腺癌裸鼠模型,采用腹腔给药和瘤内注射方式,以吉西他滨配合AKT2 siRNA表达载体对荷瘤鼠进行联合干预治疗,对比观测裸鼠肿瘤生长情况,RT-PCR检测肿瘤细胞AKT2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AKT2蛋白表达,DNA末端原位标记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 结果化疗+AKT2-siRNA组移植瘤组织中AKT2 mRNA及AKT2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化疗组、化疗+空白质粒组.化疗+AKT2-siRNA组瘤重、肿瘤体积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化疗+AKT2-siRNA组抑瘤率、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结论 RNA干扰AKT2明显提高人胰腺癌细胞株对吉西他滨化疗的敏感性.
作者:彭涛;周峰;杨鹏;王春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海马区凋亡因子Bax、Bcl-2及大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探讨异丙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共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S组为假手术组,C组为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照组,I组为线栓梗塞缺血后异丙酚治疗组,R组为线栓梗塞缺血再灌注后异丙酚治疗组.结果 C组、I组、R组的神经功能缺失体征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I组和R组的梗死体积比C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组海马区单位面积内细胞核Bax阳性表达的细胞数目较S组、I组、R组升高(均P<0.05),S组、I组、R组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组、R组海马区Bcl-2吸光度测定值分别高于C组和S组(均P<0.05).但C组与S组之间、I组与R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异丙酚可降低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海马区凋亡因子Bax的表达和大脑梗死体积,提高抑制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肖峰;周晓清;李元涛;周龙;熊良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家系,进行与已知致病基因TSHR和THRB的连锁分析以确定此家系致病基因是否为这2个已知基因.方法 选择3个与TSHR和THRB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标记物D14S74、D3S2338和D3S1266,进行微卫星标记的基因连锁分析,采用Genemapper 3.5软件分析数据. 结果 3个微卫星标记物的LOD值均小于1,显示该家系致病基因与这3个位点均不连锁,提示该家系可能存在新致病基因. 结论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类型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能有新致病基因.
作者:张守焰;王旭;杨钧国;孙图成;刘木根;王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姜黄素(Cur)对鱼藤酮(Ro)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用鱼藤酮建立PC12细胞损伤模型;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比色法检测细胞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DCFH-DA染色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类物质(ROS)水平;流式细胞术(Annexin Ⅴ-FITC/PI双染法)检测PC12细胞的凋亡.结果 0.5 μmol/L姜黄素和1.0 μmol/L姜黄素均可减轻0.1 μmol/L鱼藤酮对PC12 细胞增殖活力的抑制,与鱼藤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明显减轻了细胞损伤的形态学改变;明显增加了 PC12 细胞内SOD的活性,与鱼藤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降低了PC12细胞内ROS的含量,明显抑制了鱼藤酮对PC12 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与鱼藤酮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姜黄素可拮抗鱼藤酮致PC12细胞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清除细胞内ROS,诱导抗氧化酶的活性有关.
作者:崔群力;孙圣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MACC1基因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 检测42例肝癌组织、对应癌旁肝组织以及17例正常肝组织中MACC1 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ACC1基因的表达与相关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 MACC1基因在肝癌组织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P<0.01),在癌旁肝组织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且MACC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肝癌的TNM分期、肝内或淋巴结转移、门静脉癌栓等均明显相关(均P<0.05),而与肿瘤个数、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有无肝硬化等无明显关系(均P>0.05).结论 MACC1基因可能在肝细胞癌的侵袭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肝癌治疗的新靶点之一.
作者:刘清泉;刘青光;昝献峰;郭成;宋涛;姚英民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