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

夏俊芝;辛建保;白明

关键词:吲哚胺-2, 3-双加氧酶, 免疫耐受, 非小细胞肺癌
摘要:目的 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2,3-dioxygenase,IDO)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38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1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用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肺组织中IDO蛋白阳性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肺组织中IDO mRNA表达水平.结果肺癌组IDO蛋白阳性率和IDO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肺癌组按不同病理分型中,腺癌组和鳞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按不同分化程度分为高、中、低3组,经统计学分析,3组中IDO阳性表达率和IDO 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癌组按有和无淋巴结转移分组比较,IDO蛋白阳性率和IDO mRNA表达水平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DO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呈高表达,与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但与肺癌病理分型无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湖北汉族人群15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

    目的 调查湖北汉族人群15个STR基因座(D8S1179、 D21S11、D7S820、CSF1PO、D3S1358、TH01、D13S317、D16S539、D2S1338、D19S433、vWA,TPOX,D18S51,D5S818,FGA)的遗传多态性分布.方法 采用Identifiler试剂盒复合扩增305例湖北汉族个体的15个STR基因座,产物经3130遗传分析仪电泳分离和分型检测,分析检验基因座的遗传学参数:基因频率、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PIC)、个体识别能力(DP)、非父排除概率(PE)和遗传平衡状态.结果 305名无关个体共检测到15个STR基因座的146个等位基因,各基因座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13个STR基因座的PIC>0.5,14个STR基因座的DP>0.8,12个STR基因座的PE>0.5;累积个体识别力>0.999 999 999,累积非父排除率>0.999 998 8.结论 湖北汉族人群15个STR基因座的绝大多数基因座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其群体遗传学数据可用于本地人类遗传学、法医亲子鉴定和个体识别等研究领域.

    作者:易少华;杨荣芝;梅焜;杨庆恩;余纯应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抑制剂对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酶的抑制作用

    目的 对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抑制剂对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酶(TACE)的抑制作用进行方法 改进,以提高其准确度和普及性,并用于测定抑制剂GM6001及抑制剂A对TACE的抑制作用.方法 TACE与多肽底物经37℃孵育15 min后,加入Ala-Dpa作为内标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以55%甲醇水溶液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53 nm.根据剩余底物与内标物的色谱峰面积比,从校准曲线中得出底物的转化量,据此计算TACE的酶活性.结果底物与内标物的色谱峰面积比与底物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6 8,线性范围10 μmol/L 至 400 μmol/L.精密度试验表明,采用内标法定量,精密度得到显著改善.经测定,抑制剂GM6001及抑制剂A对TACE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17.5 nmol/L和175.8 nmol/L.结论 以Ala-Dpa作内标物,HPLC测定TACE 酶活性,为TACE抑制剂的筛选提供了一种更准确、更实用的方法 .

    作者:申玲玲;顾久玲;黄巍;赵云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LRIG3基因特异性siRNA腺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目的 构建并鉴定针对LRIG3 基因的小干扰RNA(LRIG3-siRNA)腺病毒表达载体,为膀胱癌基因治疗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实验工具.方法 设计可形成小发夹结构的LRIG3-siRNA模板cDNA 序列,克隆至缺陷型腺病毒质粒pSilencer-U6neo,构建LRIG3-siRNA表达质粒pSilencer-LRIG3.鉴定正确后,将pSilencer-LRIG3转染至HEK293细胞,包装成复制缺陷型腺病毒pAd-LRIG3.大量扩增pAd-LRIG3,氯化铯梯度离心纯化,测病毒滴度.pAd-LRIG3 感染人膀胱癌细胞T24,RT-PCR法检测LRIG3 mRNA的表达.结果酶切分析、测序鉴定表明pSilencer-LRIG3构建成功,PCR分析表明pAd-LRIG3含有LRIG3-siRNA 序列.pAd-LRIG3可抑制 LRIG3 mRNA的表达.结论 含有LRIG3-siRNA 的重组腺病毒构建成功,且具有抑制LRIG3基因mRNA 表达的功能.

    作者:袁晓奕;包世新;杨为民;叶章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重组白细胞介素23抗小鼠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研究

    目的 探讨重组白介素23在抗小鼠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动物模型,设置对照组(单纯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组)与处理组(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前注射重组白介素23).用平皿稀释法检测肾脏、脾脏组织菌落形成单位(CFU)数目;制作肾、脾脏组织病理学标本,评估其病理学分级;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脾脏干扰素γ分泌水平.结果感染后2、3、7 d,处理组肾脏CFU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处理组脾脏组织CFU值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组织病理学评分处理组低于对照组,处理组较对照组感染程度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脏组织病理学评分处理组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检测脾脏干扰素γ分泌水平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重组白介素23在小鼠系统性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中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许莉;陈宏翔;俞莺;谭明;李娟;涂亚庭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姜黄素通过抗氧化作用拮抗鱼藤酮致PC12细胞损伤的研究

    目的 探讨姜黄素(Cur)对鱼藤酮(Ro)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用鱼藤酮建立PC12细胞损伤模型;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比色法检测细胞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DCFH-DA染色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类物质(ROS)水平;流式细胞术(Annexin Ⅴ-FITC/PI双染法)检测PC12细胞的凋亡.结果 0.5 μmol/L姜黄素和1.0 μmol/L姜黄素均可减轻0.1 μmol/L鱼藤酮对PC12 细胞增殖活力的抑制,与鱼藤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明显减轻了细胞损伤的形态学改变;明显增加了 PC12 细胞内SOD的活性,与鱼藤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降低了PC12细胞内ROS的含量,明显抑制了鱼藤酮对PC12 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与鱼藤酮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姜黄素可拮抗鱼藤酮致PC12细胞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清除细胞内ROS,诱导抗氧化酶的活性有关.

    作者:崔群力;孙圣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HO-1在姜黄素拮抗乙醇所致肝细胞氧化损伤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血红素氧化酶-1(HO-1)在姜黄素拮抗乙醇氧化损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通过亚细胞分离法提取微粒体,测定姜黄素预作用大鼠原代肝细胞中HO-1的活性,确定姜黄素对HO-1的诱导情况.通过抑制剂ZnPPⅨ和诱导剂Hemin的加入,抑制和诱导HO-1的表达与活性,通过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以及肝细胞的氧化-抗氧化指标,确定HO-1在姜黄素拮抗乙醇所致肝细胞氧化损伤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姜黄素能够诱导HO-1的活性,在姜黄素15 μmol/L和提前1 h作用时HO-1水平达到高峰.且HO-1的活性和表达与肝细胞的抗氧化水平明显相关.结论 姜黄素对肝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细胞HO-1的活性及表达水平.

    作者:欧阳英英;李珂;荣爽;姚平;杨年红;孙秀发;刘烈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大鼠自体颈外静脉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改进

    目的 建立自体颈外静脉移植于颈动脉的动物模型,以模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再狭窄的病理过程. 方法 将一段大鼠颈外静脉分支游离,同侧颈总动脉切断,采用2点定位连续吻合法将颈外静脉分支两端分别与颈总动脉断端行端端吻合.术后超声检查血管通畅情况,于第3、7、14、28、42天取材,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内膜增生情况.结果吻合完成时各吻合口均通畅,无出血、狭窄及血管扭曲等情况.超声检查示术后早期(3 d内)桥管通畅率94%.后期静脉桥管壁逐渐增厚,管腔逐渐狭窄,病理切片显示内膜不同程度增生.结论 大鼠自体颈外静脉移植模型能真实反映冠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狭窄的情况,是进一步研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理想模型.连续吻合法建立大鼠颈外静脉移植模型,较以往常用的间断吻合法时间短,出血少,通畅率高.

    作者:肖雅琼;孙宗全;张凯伦;刘金平;孟刘昆;周元;刘隽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心房利尿钠肽和脑利尿钠肽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 探讨心房利尿钠肽(ANP)基因位点rs5065和脑利尿钠肽(BNP)基因位点rs198389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病(EH)的关系.方法 采取病例对照方法 设计,收集EH患者976例和与之年龄、性别频率匹配的非高血压(NT)对照976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real-time Q-PCR)技术之TaqMan探针法检测了ANP 基因rs5065和BNP基因rs198389的多态性基因型.结果 BNP基因位点rs198389基因型AA和AG+GG频率分布、A等位基因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EH组和NT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AG+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EH组(30.5%和17.3%)明显高于NT组(26.1%和14.1%)(均P<0.05).ANP基因位点rs5065基因型分布在两组人群中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对rs198389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与基因型为AA者相比,在未调整其它危险因素时,AG+GG基因型使其患EH的危险性增加(P=0.04),调整其它危险因素后,得到了同样的结果(P=0.02).与A等位基因相比,G等位基因使患EH的危险性显著增加(P=0.04).在rs506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调整其它因素前与后均未见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 BNP基因位点rs198389基因多态性与EH的发病危险性显著相关.ANP基因位点rs5065基因多态性与EH的发病危险性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田昌俊;程龙献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一个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家系的排除性定位分析

    目的 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家系,进行与已知致病基因TSHR和THRB的连锁分析以确定此家系致病基因是否为这2个已知基因.方法 选择3个与TSHR和THRB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标记物D14S74、D3S2338和D3S1266,进行微卫星标记的基因连锁分析,采用Genemapper 3.5软件分析数据. 结果 3个微卫星标记物的LOD值均小于1,显示该家系致病基因与这3个位点均不连锁,提示该家系可能存在新致病基因. 结论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类型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能有新致病基因.

    作者:张守焰;王旭;杨钧国;孙图成;刘木根;王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小分子干扰RNA抑制大鼠肾细胞Ppif基因的表达

    目的 研究siRNA 对大鼠肾细胞(NRK)Ppif 基因的抑制作用.方法 根据大鼠Ppif 基因序列设计并化学合成3对siRNA 及1对阴性对照siRNA,并在5′端标记FAM 羧基荧光素,以Lipofectamine~(TM)2000 转染入大鼠肾细胞,用RT-PCR 和Western blot 分别检测Ppif 基因和蛋白表达量的改变,验证所设计的siRNA 的抑制效应.结果以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所设计的siRNA 进入NRK 细胞,转染效率>90%.起始于405、556位点的siRNA 在基因水平对Ppif 无明显抑制效应(P>0.05),起始于198位点的siRNA 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均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基因水平下降75.25%(P<0.05);蛋白水平下降72.13 %(P<0.05).结论 起始于198位点的siRNA 对大鼠肾细胞的Ppif 基因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作者:胡威;陈志强;夏忠禹;叶章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血竭素高氯酸盐抑制高糖/SGK_1/FN通路防治糖尿病肾病小鼠肾纤维化

    目的 研究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蛋白激酶1(serum and glucocorticoid inducible kinase 1,SGK_1)及其下游分子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小鼠肾皮质中的表达以及血竭素高氯酸盐(dracohodin perchlorate,DP)抑制DN肾纤维化的机制.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C57BL/6小鼠糖尿病肾病模型,设正常对照组、糖尿病肾病对照组、胰岛素治疗组及血竭素高氯酸盐5、10、20 mg/(kg·d)3种剂量治疗组,分别干预4周后,用RT-PCR、Western blot或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各组小鼠肾皮质中SGK_1和FN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肾病模型组中SGK_1和FN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性增高;与糖尿病肾病模型组比较,胰岛素治疗组和血竭素高氯酸盐20 mg/(kg·d)治疗组中SGK_1和FN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血竭素高氯酸盐10 mg/(kg·d)治疗组中SGK_1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血竭素高氯酸盐能抑制高糖/SGK_1/FN通路,这可能是其防治DN小鼠肾纤维化作用的部分机制.

    作者:易继飞;王全胜;张丽晓;刘建国;李仁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AQP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HIF-1α、VEGF表达的关系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1(AQP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以及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78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AQP1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以及与HIF-1α、VEGF表达的关联性. 结果 78例非小细胞肺癌中,腺癌、腺鳞癌和大细胞癌的AQP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5%(23/40),33.3%(1/3)和20.0%(1/5),鳞癌无阳性表达.阳性物质呈均质细颗粒状定位于胞质和(或)胞膜,亦见细胞核着色,瘤体边缘与正常组织交界处表达增多.肺腺癌中AQP1的表达与N分期、复发/转移和生存时间存在关联性(P<0.01或P<0.05),与HIF-1α、VEGF的表达亦存在关联性(均P<0.01). 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中存在AQP1的表达,与HIF-1α和VEGF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促进肺腺癌的侵袭和转移.

    作者:张珺;于世英;殷铁军;徐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水杨酸钠对大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外向延迟整流钾电流及其尾电流的影响

    目的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neurons,SGNs)外向整流钾电流及其尾电流,分析水杨酸钠对耳蜗SGNs外向整流钾电流及其尾电流的影响,初步探讨其耳毒性机制.方法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急性分离并进行细胞短时间(2~3 h)血清培养后,耳蜗SGNs外向延迟整流钾电流及其尾电流曲线,同时记录不同浓度水杨酸钠(0.01、0.1、0.5、1、10 mmol/L)对2种电流的影响.结果耳蜗SGNs上可记录到外向电流,该电流对4-氨基吡啶(4-AP)敏感,证明其为钾电流,该钾电流具有延迟整流特性;1 mmol/L水杨酸钠能明显抑制耳蜗SGNs外向延迟整流钾电流;+50 mV的去极化电压刺激可使大稳态电流幅值减少(46.3±2.0)%,水杨酸钠对此电流的抑制具有浓度依赖性,外液洗脱后耳蜗SGNs外向延迟整流钾电流可基本恢复正常.另外,可记录出耳蜗SGNs延迟整流钾电流的尾电流曲线;水杨酸钠可降低此尾电流峰值,并缩短尾电流的时间常数,加速尾电流的失活.结论 钾电流在耳蜗SGNs正常电生理活动中有重要作用.水杨酸钠抑制耳蜗SGNs外向整流钾电流及其尾电流,并加速尾电流的失活,这种作用可导致耳蜗SGNs的电生理活动异常,从而引发水杨酸钠对听觉功能的损害.

    作者:江远明;肖红俊;何圆圆;杨琛;韦永豪;郑娜;马志跃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ELF3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定位

    目的 制备并鉴定兔抗小鼠胚肝血影蛋白3(embryonic liver fodrin 3,ELF3)的多克隆抗体,并探讨其在部分小鼠组织中的免疫定位.方法 合成ELF3氨基端特异性多肽片段,连接载体蛋白钥孔戚血蓝素(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KLH),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用ELISA方法 检测抗体效价,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抗体特异性及在小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合成ELF3特异性多肽,并连接KLH后免疫实验兔,制备得到兔抗小鼠ELF3多克隆抗体,ELISA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此抗体效价及特异性高;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ELF3在心、肝、肾组织中表达,尤其是细胞膜上表达明显.结论 本实验成功制备ELF3多克隆抗体,并证实ELF3在小鼠心、肝、肾组织细胞膜表达明显,这将为ELF3功能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

    作者:汪志军;常莹;吴伟;姚津剑;何星星;林菊生;宋宇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大鼠动脉内局部低温脑梗死模型的建立和特点

    目的 建立大鼠中空管线栓大脑中动脉(MCA)梗塞模型,并观察经中空管灌洗冷生理盐水达到局部低温的效果. 方法 30只大鼠,分为经典线栓组、中空管线栓组和低温盐水灌洗组.后者是在血液再灌注前10 min,通过特制的中空管注入6 mL 20℃生理盐水到MCA缺血区. 结果 48 h后中空管线栓组脑梗死体积(41.81±2.88)%与经典线栓组(41.92±2.17)%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922).经中空管注入冷生理盐水,供血区皮质温度从(37.0±0.1)℃降低至(32.8±0.2)℃,髓质温度从(37.5±0.1)℃降低至(33.2±0.3)℃;脑梗死体积(22.37±1.86)%同中空管线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用特制中空管替代传统线栓,能够制作稳定的MCA梗塞模型.在血液再灌注之前,经动脉内注入冷生理盐水,能够诱导缺血脑组织局部轻度低温,并减少脑梗死体积.

    作者:赵沃华;吉训明;凌锋;吴浩;赵洪洋;朱贤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全面检索中国知识期刊网(1979~2008年)、维普期刊网(1989~2009年)、 Pubmed(1990~2009年)及ISI Web of Knowledge(1975~2009年),收集单用西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随机对照或半随机对照实验.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实验有25例,共3081个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治疗慢性盆腔炎(OR=3.20,95% CI为[2.74,3.73],P<0.01).结论 Meta分析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用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比较,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范明慧;张峰莉;任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丹参酮ⅡA对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肥厚及MAPK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对大鼠胸主动脉缩窄诱导的心肌肥厚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 通过在右无名动脉和左侧颈总动脉之间部分缩窄胸主动脉而诱导大鼠心肌肥厚模型.将制好的模型大鼠随机分成6组:假手术组、胸主动脉缩窄组、胸主动脉缩窄组+低剂量丹参酮组(5 mg/kg)、胸主动脉缩窄组+中剂量丹参酮组(10 mg/kg)、胸主动脉缩窄组+高剂量丹参酮组(20 mg/kg)、胸主动脉缩窄组+缬沙坦组(10 mg/kg).用药8周后,B超检测心肌肥厚程度和心功能的变化;将心肌样本沿横切面切开并做苏木精-伊红染色;Western blot 法分析心肌MAPK信号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胸主动脉缩窄组相对于假手术组在心脏重量指数、左室重量指数、心肌纤维直径、左心室后壁及室间隔厚度均增加.而丹参酮ⅡA和缬沙坦组均可减轻上述变化的程度.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对假手术组,模型组的p-ERK(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p-p38(磷酸化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均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相对于模型组,各丹参酮ⅡA和缬沙坦治疗组p-ERK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丹参酮ⅡA高剂量和中剂量组,以及缬沙坦治疗组p-p38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丹参酮ⅡA通过调节MAPK通路中的蛋白表达而发挥其抑制心肌肥厚的作用.

    作者:周亚光;屠恩远;王照华;梁黔生;杨光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MACC1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MACC1基因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 检测42例肝癌组织、对应癌旁肝组织以及17例正常肝组织中MACC1 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ACC1基因的表达与相关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 MACC1基因在肝癌组织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P<0.01),在癌旁肝组织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且MACC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肝癌的TNM分期、肝内或淋巴结转移、门静脉癌栓等均明显相关(均P<0.05),而与肿瘤个数、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有无肝硬化等无明显关系(均P>0.05).结论 MACC1基因可能在肝细胞癌的侵袭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肝癌治疗的新靶点之一.

    作者:刘清泉;刘青光;昝献峰;郭成;宋涛;姚英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大切片联合CK20检测中、低位直肠癌系膜环周切缘癌浸润

    目的 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大切片结合免疫组化指标CK20检测中、低位直肠癌系膜环周切缘癌浸润(CMI)的存在规律,为直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8个月期间中、低位直肠癌患者41例,手术标本制作成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的病理大切片进行检测.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病理大切片检测中、下段直肠癌系膜CMI阳性率分别为21.95%、29.27%.在肿瘤高、中分化组CMI阳性率低于低分化组(P<0.05).肿瘤下缘距齿线距离<5 cm组CMI阳性率高于≥5 cm组(P<0.05).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体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手术方法 均与CMI阳性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 肿瘤分化程度低、肿瘤位置低是CMI存在的高危因素.对于存在CMI者,术后应行规范的辅助治疗.

    作者:于滨;于跃明;赵文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2,3-dioxygenase,IDO)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38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1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用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肺组织中IDO蛋白阳性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肺组织中IDO mRNA表达水平.结果肺癌组IDO蛋白阳性率和IDO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肺癌组按不同病理分型中,腺癌组和鳞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按不同分化程度分为高、中、低3组,经统计学分析,3组中IDO阳性表达率和IDO 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癌组按有和无淋巴结转移分组比较,IDO蛋白阳性率和IDO mRNA表达水平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DO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呈高表达,与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但与肺癌病理分型无关.

    作者:夏俊芝;辛建保;白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