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缺氧诱导因子-1α增加肿瘤细胞A549化疗药物耐受性的研究

张惠兰;郦俊;张珍祥;徐永健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α, 化疗, 肺癌
摘要:目的 构建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alpha,HIF-1α)基因的表达质粒,转染肺癌细胞系A549后,观察其对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敏感性的变化.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扩增A549细胞内HIF-1α基因功能区片段,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上,经脂质体Lipofectamine TM2000转染A549细胞后,G418筛选.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多药耐药蛋白(MDR1)的表达变化.加入化疗药物5-Fu(0.1 mg/ml),用生长曲线观察A549细胞的生长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指数,用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的活性变化.结果 转染HIF-1α后,MDR1表达上调.转染HIF-1α组的细胞增殖抑制、凋亡指数、Caspase3的活性均低于单独加5-Fu组.结论 HIF-1α能够增加肺癌细胞A549凋亡的阈值,从而增加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阿片受体参与大鼠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 通过在缺血/再灌注心肌中应用阿片受体激动剂吗啡和阻滞剂纳络酮,研究缺血后处理的保护机制和吗啡药物后处理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行Langendorff心脏灌流:①停灌/再灌组(I/R);②纳络酮组(NAL);③缺血后处理组(Post-con);④纳络酮加后处理组(NAL+Post-con);⑤吗啡组(MOR);⑥吗啡加纳络酮组(MOR+NAL).观测左室内压变化速率(±dp/dtmax),心肌梗死面积,冠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含量(LDH),心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心脏复灌初期采取缺血后处理或灌注吗啡可以改善心功能,减小梗死面积.纳络酮对停灌/再灌心肌没有影响,但可削弱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效果并完全取消吗啡的心肌保护作用.结论 阿片受体的激活是缺血后处理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再灌之初给予吗啡能起到缺血后处理样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毛张凡;杜心灵;孙宗全;夏家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社区获得性腹泻患者中志贺菌的感染耐药状况及基因分型

    目的 调查武汉市社区获得性腹泻患者中志贺菌感染和流行状况,分析志贺菌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为社区获得性腹泻治疗和该菌的基因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菌株来自2004年夏秋季武汉市4所大型医院门诊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结果分析采用WHONET5.3软件和SPSS 12.0软件;基因分型采用重复基因外回文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REP-PCR).结果 5 079份粪便标本分离出29株志贺菌,占所检出病原菌总数的23%,血清分型涉及B群和D群,D群占59%.志贺菌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敏感率高,为100%;其次为氨曲南、呋喃妥因和氟喹诺酮(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敏感率为93.1%~96.6%;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的敏感率为75.0%~82.8%;对氯霉素、氨苄西林、萘啶酸、四环素和大观霉素的敏感率均小于50%;未发现复方新诺明敏感株.耐药模式多达20种,多为12种联合耐药;各群有各自的优势耐药模式.REP-PCR基因分型结果提示16株D群志贺菌有7种指纹图谱,12株B群志贺菌有2种指纹图谱.结论 武汉地区因志贺菌感染导致社区获得性腹泻的比例较低,D群感染占优势.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和氟喹诺酮有较好的抗菌活性.B群和D群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氯霉素的敏感性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多重耐药普遍存在,耐药模式繁多.武汉市志贺菌有相同或相似的克隆,血清型单一的D群有多种基因型,B群中f2a比f4c的遗传多样性高.

    作者:游升荣;孙自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RP-HPLC法研究盐酸伐昔洛韦片人体生物利用度

    目的 建立准确度高、灵敏性好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血浆中盐酸伐昔洛韦水解产物阿昔洛韦的浓度,以研究盐酸伐昔洛韦片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两制剂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18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先后分别单剂量口服盐酸伐昔洛韦受试片剂或参比片剂300 mg,采用RP-HPLC,以更昔洛韦为内标,测定血浆阿昔洛韦浓度.用3P97药代动力学程序处理血药浓度数据并计算参数,并作出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 口服盐酸伐昔洛韦受试片剂和参比片剂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AUC0-t分别为(9.87±2.48)和(9.94±2.67)(μg·h)/ml,AUC0-∞分别为(10.84±2.98)和(10.83±3.18)(μg·h)/ml;Cmax分别为(3.06±0.66)和(3.16±0.66)(μg·h)/ml;Tmax分别为(1.25±0.26)和(1.17±0.24)h.受试盐酸伐昔洛韦片剂以AUC0-t和AUC0-∞计算其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00.6±11.7)%和(101.7±13.3)%.结论 建立的阿昔洛韦血药浓度监测方法灵敏、准确,测定结果可靠;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金悠;李玉倩;朱征;周俊;龙利红;陈建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中的单卵双胎妊娠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VF-ET)中单卵双胎妊娠的发生率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5年5月间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并获得临床妊娠的617个周期,其中常规IVF-ET术周期442例,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术(ICSI)周期175例;562个周期为新鲜胚胎移植周期,其余55个周期为冷冻-复苏周期.统计单卵双胎妊娠的发生率,分析可能影响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617个临床妊娠周期中共发生单卵双胎妊娠16例,发生率为2.59%;其中单卵双绒毛膜双胎6例(37.5%),单绒毛膜双胎10例(62.5%);单卵双胎妊娠与非单卵双胎妊娠病例之间的年龄,促排卵方案、剂量与时间,移植胚胎数量与质量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ICSI周期中单卵双胎的发生率(2.86%)高于常规IVF-ET周期(2.49%),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冷冻复苏周期中单卵双胎的发生率(7.27%)明显高于新鲜胚胎移植周期(2.14%)(P<0.05).结论 IVF-ET术中单卵双胎的发生率高于自然妊娠,这可能与体外培养条件和冷冻复苏技术的应用有关,而单纯ICSI术不会明显提高单卵双胎的发生率.

    作者:李舟;朱桂金;刘玉芹;章汉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骨髓细胞参与移植物动脉硬化的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大鼠移植动脉新生内膜平滑肌细胞Sry基因的表达,探讨骨髓细胞在移植物动脉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雄性Wistar大鼠的骨髓细胞,将其移植到经γ射线照射预处理的雌性Wistar大鼠体内,制备嵌合体大鼠;4周后建立大鼠腹主动脉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分为4组:雌性同系移植组、雌性异系移植组、雄性异系移植组、嵌合体异系移植组.术后8周,制备移植动脉组织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分析移植动脉硬化情况;用抗平滑肌α-肌动蛋白(α-SMA)单抗进行SABC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移植动脉新生内膜细胞α-SMA的表达情况;采用显微切割技术收集移植动脉冰冻切片新生内膜平滑肌细胞,用PCR检测其Sry基因的表达,分析移植动脉新生内膜平滑肌细胞是否来源于骨髓细胞.结果 异系移植组移植动脉新生内膜中α-SMA表达阳性平滑肌细胞大量增生,致动脉内膜显著增厚,血管管腔明显狭窄;动脉壁新生内膜面积及新生内膜/中膜面积比均显著高于同系移植组(P<0.01),而异系移植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CR扩增显示,嵌合体异系移植组和雄性异系移植组一致,在相对分子量为225 bp处均有一条特异性扩增条带,而雌性异系移植组则无相应的核酸扩增条带;结果提示移植物动脉新生内膜平滑肌细胞来源于骨髓细胞.结论 在动脉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骨髓细胞分化为血管新生内膜平滑肌细胞,参与移植物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宋自芳;郑启昌;李伟;舒晓刚;尚丹;管思明;胡青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IL-10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疾病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启动子区-1082位点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疾病(CAD)相关性及其对血清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检测50例CAD患者、60例健康对照者基因组DNA IL-10基因启动子区域-1082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IL-10水平.结果 CAD组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CAD组和健康对照组IL-10-1082A/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显示,A等位基因携带者患CAD的相对风险是G等位基因的2.827倍.携带A等位基因的CAD患者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非携带者.结论 IL-10基因启动子-1082位点多态性影响血清IL-10水平并可能与CAD的临床发展过程相关,其中A等位基因可能是CAD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

    作者:陈剑;孙宗全;夏家红;徐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器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模型大鼠卵巢中表达的变化

    目的 建立大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模型,研究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器(CFTR)在OHSS大鼠卵巢中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未成年Wistar雌鼠,随机分为过度刺激组和常规刺激组,建立OHSS模型;比较两组间卵巢重量,血雌二醇水平;并分别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比较两组间卵巢组织中CFTR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过度刺激组大鼠卵巢重量、血雌二醇水平显著高于常规刺激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到CFTR呈棕黄色颗粒表达于大鼠卵巢黄体细胞以及未排卵泡的黄素化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胞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定量分析均显示过度刺激组卵巢CFTR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常规刺激组.结论 注射过量促性腺激素致大鼠血雌二醇水平异常升高,使卵巢内CFTR表达量显著增加,卵巢形成多发性滤泡囊肿和黄体囊肿,间质水肿,体积和重量增加,参与诱发OHSS.

    作者:靳镭;汤瑞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布地奈德对变应性鼻炎鼻黏膜黏蛋白MUC5AC和MUC5B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皮质类固醇激素(布地奈德混悬液)对体外培养的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黏蛋白MUC5AC和MUC5B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鼻黏膜组织培养方法,分空白对照组、组胺刺激组和组胺刺激加布地奈德干预组进行研究,培养后组织分别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2种方法检测黏蛋白MUC5AC和MUC5B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其他两组相比,组胺刺激组黏蛋白MUC5AC和MUC5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增强(均P<0.05),而布地奈德干预组中黏蛋白MUC5AC和MUC5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皮质类固醇激素--布地奈德混悬液能下调黏蛋白MUC5AC和MUC5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减少变应性鼻炎鼻黏膜黏液的过度分泌.

    作者:龙小博;甄宏韬;彭璐;金肆;崔永华;高起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和子宫腺肌病(AMS)患者异位及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在血管生成调控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检测16例异位内膜组织、10例腺肌瘤组织、20例在位内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并和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对照.结果 VEGF在异位内膜组织(EMT,E)中阳性表达率为93.75%(15/16),强阳性表达8例;在腺肌瘤组织(AMS,A)中阳性表达率为80.00%(8/10),强阳性表达4例;于在位内膜组织(eutopic,e)中阳性表达率为55.00%(11/20),强阳性表达3例;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control,C)中阳性表达率为20.00%(4/20),无强阳性表达.E+A与e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E+A与C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e与C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E+A与e强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E+A与C强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EMT、AMS异位及在位内膜组织高表达VEGF可能与EMT和AMS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周志强;章汉旺;俞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高亲和力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制备及检测变异HBsAg方法的建立

    目的 制备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单克隆抗体,建立检测变异HBsAg的方法.方法 用血源HBsAg免疫BALB/c小鼠,制备可以识别变异HBsAg的抗-HBs单抗.筛选出可以较好识别变异HBsAg的单抗mAb1,优化该抗体ELISA检测HBsAg的方法,与2种HBsAg检测试剂比较检测变异HBsAg的能力.对6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及序列分析,以证实方法的可靠性.结果 经过筛选,得到1种可以较好识别包括G145R在内的大多数变异HBsAg的单抗.检测变异HBsAg的能力优于市售HBsAg诊断试剂.结论 制备的单抗可以用于ELISA检测变异HBsAg,减少HBsAg变异株的漏检率.

    作者:刘慎沛;田拥军;杨燕;杨东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磁共振扩散成像和波谱技术对超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界定

    目的 应用磁共振扩散成像(DWI)和波谱(MRS)技术界定超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力求提出量化评定标准.方法 13例发病时间在2~6 h以内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行MRI检查,包括DWI及MRS技术,并在2~28 d内复查T2 WI确定终梗死范围.对梗死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及对侧镜像区,测量其扩散变化及代谢改变.结果 ①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表观扩散系数(ADC)平均值分别为7.01×10-4 mm2/s及9.36×10-4 mm2/s,相对ADC(rADC)平均值分别为0.63及0.87,梗死中心区ADC及rADC均明显降低,缺血半暗带ADC及rADC轻度下降,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超急性脑梗死的典型MRS改变为乳酸(Lac)浓度升高和氮-乙酰天门冬氨酸盐(NAA)水平降低.以肌酸和磷酸肌酸(Cr)为内标准的NAA/Cr比值、Lac/Cr比值及相对NAA(rNAA)在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缺血半暗带区ADC值轻度降低(<22%)、Lac升高且NAA正常或轻度下降(<14%);而ADC值明显降低(25%~53%)、Lac升高且NAA明显下降(16%~34%)的区域为不可逆损伤区的可能性大.④1例疑腔隙性脑梗死发病2 h DWI见右丘脑小团异常高信号灶,ADC下降幅度为16%,11d后复查T2 WI见原右丘脑高信号完全消失,提示为缺血半暗带,而非梗死.结论 DWI和MRS的联合应用可发现超急性脑梗死,并预测缺血半暗带.

    作者:朱文珍;漆剑频;王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与兔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的关系

    目的 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兔碱烧伤角膜的表达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 将33只家兔分为正常组(3只,6眼)、烧伤组(30只,60眼),以2 mol/L NaOH制备双眼角膜重度碱烧伤模型,用裂隙灯图像分析系统记录角膜新生血管(CoNV)生长情况.碱烧伤组分批(n=5)于伤后第1、4、7、14、21、28天处死家兔,分别取角膜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和iNOS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iNOS在正常兔角膜上皮层及基质层仅有少量表达,在烧伤组表达明显增强(P<0.05),表达范围主要在基质层炎性细胞、角膜上皮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峰值在术后第7天,随后下降,在第21天时又有所回升.结论 碱烧伤后角膜组织中iNOS的表达明显增加,其变化趋势与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曲线相一致且高峰期提前2~3 d,提示INOS水平与无菌性炎症性新生血管形成有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陈芳;杨红;张新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下调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水平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大鼠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大鼠全身毛细血管渗漏(SCL)的影响,探讨下调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在AHN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胰管逆行灌注人工胆汁的方法复制大鼠AHNP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组,n=8)、假手术组(Sham组,n=8)、AHNP组(n=16)、EP组(n=16).EP组建模12 h开始使用EP治疗.建模24 h取材,检测与水分渗漏相关的肺系数、肺湿/干比、腹水量.使用伊文氏蓝(EBD)尾静脉注射,检测与蛋白渗漏相关的腹水、肺、胰腺、空肠、回肠、耳廓组织EBD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血清中HMGB1的含量.结果 建模后24 h,EP组血清HMGB1浓度明显低于AHNP组[(87±16)ng/ml vs.(154±22)ng/ml,P<0.05].EP组大鼠腹水量、肺系数、肺湿/干比明显低于AHNP组,均P<0.05.EP组大鼠胰腺、空肠、回肠和耳廓组织EBD含量明显低于AHNP组.结论 下调血清HMGB1水平可有效减轻AHNP大鼠SCL的程度.

    作者:杨智勇;陶京;周峰;熊炯炘;吴河水;王春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处理

    目的 总结86例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86例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合并室间隔缺损6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8例,右室流出道狭窄或右室双腔心10例.瘤破口和室缺均采用Dcron补片修补,主动脉瓣整形15例,主动脉瓣置换28例.余合并症均同期予以处理.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1例,远期死亡4例.再次手术3例,其中急诊二次手术1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术后残余分流2例,室缺修补术后残余分流2例.其余病例心功能明显改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减轻,临床效果良好.结论 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是少见的心脏疾病,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主动脉及心腔双切口利于心肌保护和确切修补主动脉窦瘤,纠正合并畸形.

    作者:吴龙;孙宗全;张凯伦;蒋雄刚;周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Survivin在NF-κB圈套寡核苷酸促进肝癌细胞HepG2凋亡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圈套寡核苷酸对NF-κB活性的影响,研究Survivin在其诱导肝癌细胞HepG2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将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NF-κB圈套寡核苷酸转染至HepG2细胞中,荧光倒置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进行核内定位观察,凝胶迁移率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检测转染前后NF-κB活性变化;流式细胞仪和TUNEL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的改变.结果 NF-κB圈套寡核苷酸转染后定位于细胞核内,EMSA显示转染后NF-κB活性明显下降.与未处理组、转染错义组相比,转染NF-κB圈套寡核苷酸组的HepG2细胞凋亡率增加,Survivin蛋白表达下调[(39.8±1.9)、(42.7±2.5)vs(20.1±3.1)].结论 NF-κB圈套寡核苷酸具有促进肝癌细胞HepG2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Survivin的表达有关.

    作者:张万广;杨盛力;李哲夫;张峰;徐宗全;王其;张志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妇科炎症患者宫颈分泌物发酵支原体和穿透支原体的检测

    目的 探讨3种难培养支原体(发酵支原体,Mf;穿透支原体,Mpe;梨支原体,Mpi)的临床检测方法,同时了解其在温州地区妇科炎症患者中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集妇科炎症患者和正常女性(各280例)的宫颈管分泌物,接种于SP-4培养液培养.阳性培养物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和DNA测序等方法加以鉴定.结果 280例患者的宫颈分泌物中分离到8株Mf(2.86%)、7株Mpe(2.50%),而280例正常女性未分离到相应菌株.nPCR检测结果与之相符,阳性菌株经测序确认.结论 培养液分离培养法结合nPCR技术,准确、较快速,是进行艾滋病(AIDS)相关支原体分离鉴定较可靠实用的方法.温州地区妇科炎症患者存在Mf、Mpe感染,在临床诊治中应予关注.

    作者:曹淑彦;周丽萍;姚群峰;王宇学;王忠永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人同种异体移植炎症因子-1的基因克隆及其在小鼠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构建人同种异体移植炎症因子-1(allograft inflammatory factor-1,AIF-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小鼠成纤维细胞系(NIH3T3)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AIF-1蛋白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带有AIF-1基因的2种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AIF-1与pEGFP-C1/AIF-1.利用脂质体法将2种重组质粒分别转染NIH3T3细胞,用荧光倒置显微镜及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及鉴定AIF-1在细胞中的稳定表达及瞬时表达.结果 酶切分析及DNA序列测定证实,AIF-1基因片段被分别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与pEGFP-C1.荧光显微镜观察到NIH3T3细胞中有绿色荧光分布.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转染重组质粒的NIH3T3细胞中,AIF-1表达量明显增高.结论 成功构建了2种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AIF-1与pEGFP-C1/AIF-1,经转染NIH3T3细胞株获得了AIF-1蛋白的瞬时表达及稳定表达.

    作者:付康;程首超;刘收;陈孝平;陆婕;柳欣;陈正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Marshall-White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

    Marshll-White综合征临床少见,近几年来报道逐渐增多,自1994年以来国内已有20例报道[1-4].为分析该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我们对协和医院皮肤科门诊1999年10月至2006年6月所诊治的10例该综合征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樊超;朱里;刘文韬;黄长征;涂亚庭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巨细胞病毒嗜肝细胞性和肝细胞感染模型的建立

    目的 确定巨细胞病毒(CMV)体外能否直接攻击肝细胞,并建立肝细胞感染模型.方法 ①人肝细胞系感染:用人CMV(HCMV)AD169毒株感染正常人肝细胞系(L-02)和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与L-02共培养细胞,HC-MV感染的HELF细胞为阳性对照;②原代鼠肝细胞(PML)感染:用重组鼠CMV(MCMV)感染PML细胞.光镜观察细胞病变(CPE),电镜观察病毒颗粒,间接免疫荧光(IFA)法检测HCMV抗原;原位杂交法检测MCMV IE基因.PML性质经观察其特征性超微结构和检测培养上清白蛋白水平予以鉴定.结果 在PML细胞纯度>95%(培养第8天)时感染病毒,3 d后>80%细胞出现典型CPE;电镜下胞核和胞质内见大量病毒颗粒;病毒IE基因检测呈阳性.HELF细胞可被HCMV感染;而L-02细胞无论是单独,还是与HELF共培养,其病毒标志物均呈阴性,细胞结构保持正常.结论 原代鼠肝细胞体外可受到MCMV直接感染,为CMV肝炎的体外研究提供成功的肝细胞感染模型;而正常人肝细胞系不能感染HCMV,推测其表面HCMV受体发生改变或丢失.

    作者:聂兴草;方峰;李红;董永绥;甄宏;李革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大麻素对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γ-氨基丁酸激活电流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人工合成大麻素WIN55,212-2对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激活电流(IGABA)的调制作用.方法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结果 ①实验中大部分受检细胞(91.84%,99/108)对胞外给予GABA(10~1 000 μmol/L)敏感,可记录到具有浓度依赖性的内向电流,该电流可被GABAA受体特异性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阻断.②预加WIN55,212-2(0.03~10μmol/L)对IGABA产生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呈可逆性、浓度依赖性和非电压依赖性.WIN55,212-2使IGABA的量效曲线明显下移,而两者的阈值基本不变;大反应浓度时IGABA幅值减少了(48.83±4.78)%;两条曲线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值比较接近(36.85 μmol/L vs 25.76μmol/L).③WIN55,212-2对IGABA的抑制作用可被大麻素CB1受体选择性拮抗剂AM281阻断,不能被大麻素CB2受体选择性拮抗剂AM630阻断.细胞外灌流蛋白激酶C(PKC)的抑制剂BIM可部分逆转WIN55,212-2对IGABA的抑制作用.结论 大麻素WIN55,212-2作用于CB1受体,部分通过激活PKC途径来减少GABAA受体介导的电流,加强突触前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大麻素的外周镇痛机制之一.

    作者:周莹;刘长金;李爱;胡新武;陈蕾;刘烈炬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