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髓细胞参与移植物动脉硬化的作用研究

宋自芳;郑启昌;李伟;舒晓刚;尚丹;管思明;胡青钢

关键词:骨髓细胞, 慢性排斥反应, 移植物动脉硬化, 平滑肌细胞, 血管
摘要:目的 研究大鼠移植动脉新生内膜平滑肌细胞Sry基因的表达,探讨骨髓细胞在移植物动脉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雄性Wistar大鼠的骨髓细胞,将其移植到经γ射线照射预处理的雌性Wistar大鼠体内,制备嵌合体大鼠;4周后建立大鼠腹主动脉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分为4组:雌性同系移植组、雌性异系移植组、雄性异系移植组、嵌合体异系移植组.术后8周,制备移植动脉组织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分析移植动脉硬化情况;用抗平滑肌α-肌动蛋白(α-SMA)单抗进行SABC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移植动脉新生内膜细胞α-SMA的表达情况;采用显微切割技术收集移植动脉冰冻切片新生内膜平滑肌细胞,用PCR检测其Sry基因的表达,分析移植动脉新生内膜平滑肌细胞是否来源于骨髓细胞.结果 异系移植组移植动脉新生内膜中α-SMA表达阳性平滑肌细胞大量增生,致动脉内膜显著增厚,血管管腔明显狭窄;动脉壁新生内膜面积及新生内膜/中膜面积比均显著高于同系移植组(P<0.01),而异系移植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CR扩增显示,嵌合体异系移植组和雄性异系移植组一致,在相对分子量为225 bp处均有一条特异性扩增条带,而雌性异系移植组则无相应的核酸扩增条带;结果提示移植物动脉新生内膜平滑肌细胞来源于骨髓细胞.结论 在动脉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骨髓细胞分化为血管新生内膜平滑肌细胞,参与移植物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土拨鼠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质粒的构建、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目的 构建土拨鼠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质粒并进行原核表达、抗体制备.方法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截短型土拨鼠肝炎病毒核心蛋白(WHcAg1~149aa)的基因片段装入原核表达载体pQE60上,在JM109菌内进行诱导表达,使用切胶回收及Ni-NTA柱两种方法纯化目的蛋白.将纯化蛋白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 成功地构建了含截短型土拨鼠肝炎病毒核心区基因的质粒并获得表达,经纯化得到了分子量约为16.5 kD的重组核心蛋白,免疫家兔获得了高效价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而且与HBcAg有交叉反应.结论 获得的重组截短型土拨鼠肝炎病毒核心抗原(1~149aa)纯度高,免疫原性强.获得的兔抗-WHc效价高,特异性好,与HBcAg有交叉反应.

    作者:张振华;田拥军;李磊;王宝菊;孟忠吉;陆蒙吉;杨东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牛磺酸对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致肾损伤保护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牛磺酸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致肾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40只家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牛磺酸组.分别测定ESWL前后外周血中损伤相关因子内皮素(ET-1)、丙二醛(MDA)及保护相关因子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并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及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两组在ESWL后外周血ET-1、MDA含量均升高,NO和SOD的含量则均降低,同期牛磺酸组ET-1、MDA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牛磺酸组SOD、NO降低幅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牛磺酸可能通过减少肾组织氧自由基的产生,调节ET-1、NO水平之间平衡的机制,保护肾脏,缓解ESWL引起的肾脏损伤

    作者:朱伟;曾甫清;刘聪;何延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2004~2005年同济医院表皮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研究武汉同济医院2004~2005年检出的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分析耐药趋势.方法 对检出菌株复苏、培养,进行常用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药敏结果.结果 共检出表皮葡萄球菌61株,全部复苏、培养成功.苯唑西林耐药41株(占67.21%),苯唑西林敏感20株(占32.79%).苯唑西林耐药的表皮葡萄球菌(MRSE)组的多重耐药率及总耐药率均显著高于苯唑西林敏感的表皮葡萄球菌(MSSE)组.在体外药敏试验中,对头孢唑啉、头孢呋新、庆大霉素及氨苄-舒巴坦保持较低的耐药率(<30%),而对SMZ-TMP、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及左氧沙星耐药率较高(>50%),没有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结论 表皮葡萄球菌耐药情况严重,MRSE的多重耐药率、总耐药率较高.

    作者:邢铭友;田德英;刘莉娜;朱旭慧;孙自镛;黄加权;齐俊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下调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水平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大鼠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大鼠全身毛细血管渗漏(SCL)的影响,探讨下调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在AHN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胰管逆行灌注人工胆汁的方法复制大鼠AHNP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组,n=8)、假手术组(Sham组,n=8)、AHNP组(n=16)、EP组(n=16).EP组建模12 h开始使用EP治疗.建模24 h取材,检测与水分渗漏相关的肺系数、肺湿/干比、腹水量.使用伊文氏蓝(EBD)尾静脉注射,检测与蛋白渗漏相关的腹水、肺、胰腺、空肠、回肠、耳廓组织EBD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血清中HMGB1的含量.结果 建模后24 h,EP组血清HMGB1浓度明显低于AHNP组[(87±16)ng/ml vs.(154±22)ng/ml,P<0.05].EP组大鼠腹水量、肺系数、肺湿/干比明显低于AHNP组,均P<0.05.EP组大鼠胰腺、空肠、回肠和耳廓组织EBD含量明显低于AHNP组.结论 下调血清HMGB1水平可有效减轻AHNP大鼠SCL的程度.

    作者:杨智勇;陶京;周峰;熊炯炘;吴河水;王春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骨髓细胞参与移植物动脉硬化的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大鼠移植动脉新生内膜平滑肌细胞Sry基因的表达,探讨骨髓细胞在移植物动脉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雄性Wistar大鼠的骨髓细胞,将其移植到经γ射线照射预处理的雌性Wistar大鼠体内,制备嵌合体大鼠;4周后建立大鼠腹主动脉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分为4组:雌性同系移植组、雌性异系移植组、雄性异系移植组、嵌合体异系移植组.术后8周,制备移植动脉组织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分析移植动脉硬化情况;用抗平滑肌α-肌动蛋白(α-SMA)单抗进行SABC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移植动脉新生内膜细胞α-SMA的表达情况;采用显微切割技术收集移植动脉冰冻切片新生内膜平滑肌细胞,用PCR检测其Sry基因的表达,分析移植动脉新生内膜平滑肌细胞是否来源于骨髓细胞.结果 异系移植组移植动脉新生内膜中α-SMA表达阳性平滑肌细胞大量增生,致动脉内膜显著增厚,血管管腔明显狭窄;动脉壁新生内膜面积及新生内膜/中膜面积比均显著高于同系移植组(P<0.01),而异系移植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CR扩增显示,嵌合体异系移植组和雄性异系移植组一致,在相对分子量为225 bp处均有一条特异性扩增条带,而雌性异系移植组则无相应的核酸扩增条带;结果提示移植物动脉新生内膜平滑肌细胞来源于骨髓细胞.结论 在动脉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骨髓细胞分化为血管新生内膜平滑肌细胞,参与移植物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宋自芳;郑启昌;李伟;舒晓刚;尚丹;管思明;胡青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Pin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宫颈癌HeLa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构建一种含人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in1的质粒,以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观察其在宫颈癌HeLa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从人宫颈癌HeLa细胞中,以RT-PCR方法扩增出人Pin1基因全长cDNA序列(CDS),插入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质粒pEGFP-C1,脂质体法转染HeLa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GFP-Pin1蛋白的表达.结果 RT-PCR扩增出人Pin1基因;构建pEGFP-C1-Pin1重组质粒,体外成功转染入宫颈癌HeLa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强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免疫印迹法证实存在GFP-Pin1蛋白高表达;经G418筛选获得单细胞克隆.结论 重组质粒pEGFP-Pin1体外转染HeLa细胞后,目的基因能够在细胞内有效表达,检测方法简便可靠,为利用转染该目的基因的细胞进行下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李红雨;朱涛;周金华;徐茜;胡春霞;邓东锐;王世宣;卢运萍;马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处理

    目的 总结86例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86例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合并室间隔缺损6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8例,右室流出道狭窄或右室双腔心10例.瘤破口和室缺均采用Dcron补片修补,主动脉瓣整形15例,主动脉瓣置换28例.余合并症均同期予以处理.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1例,远期死亡4例.再次手术3例,其中急诊二次手术1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术后残余分流2例,室缺修补术后残余分流2例.其余病例心功能明显改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减轻,临床效果良好.结论 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是少见的心脏疾病,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主动脉及心腔双切口利于心肌保护和确切修补主动脉窦瘤,纠正合并畸形.

    作者:吴龙;孙宗全;张凯伦;蒋雄刚;周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大麻素对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γ-氨基丁酸激活电流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人工合成大麻素WIN55,212-2对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激活电流(IGABA)的调制作用.方法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结果 ①实验中大部分受检细胞(91.84%,99/108)对胞外给予GABA(10~1 000 μmol/L)敏感,可记录到具有浓度依赖性的内向电流,该电流可被GABAA受体特异性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阻断.②预加WIN55,212-2(0.03~10μmol/L)对IGABA产生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呈可逆性、浓度依赖性和非电压依赖性.WIN55,212-2使IGABA的量效曲线明显下移,而两者的阈值基本不变;大反应浓度时IGABA幅值减少了(48.83±4.78)%;两条曲线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值比较接近(36.85 μmol/L vs 25.76μmol/L).③WIN55,212-2对IGABA的抑制作用可被大麻素CB1受体选择性拮抗剂AM281阻断,不能被大麻素CB2受体选择性拮抗剂AM630阻断.细胞外灌流蛋白激酶C(PKC)的抑制剂BIM可部分逆转WIN55,212-2对IGABA的抑制作用.结论 大麻素WIN55,212-2作用于CB1受体,部分通过激活PKC途径来减少GABAA受体介导的电流,加强突触前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大麻素的外周镇痛机制之一.

    作者:周莹;刘长金;李爱;胡新武;陈蕾;刘烈炬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抗心律失常肽对乳鼠心肌细胞急性缺氧时细胞间传导的影响

    目的 研究抗心律失常肽(AAP10)对乳鼠心肌细胞急性缺氧时细胞间传导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缺氧2 h组和100 nmol/L AAP10干预组,每组n=9.采用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测定细胞间通讯,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磷酸化水平的改变.结果 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结果显示:缺氧组细胞间传导下降,而AAP10干预后能促进荧光黄的扩散.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缺氧组总Cx43蛋白表达下降,与正常组比较P<0.01,而去磷酸化的Cx43(NP-Cx43)蛋白表达不变;AAP10干预组能提高总Cx43蛋白表达,与缺氧组比较P<0.01,但对NP-Cx43蛋白表达无影响.结论 急性缺氧时磷酸化的Cx43(p-Cx43)蛋白表达下降,而AAP10改善传导主要通过促进Cx43磷酸化.

    作者:王荣;张存泰;刘念;阮燕菲;王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Marshall-White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

    Marshll-White综合征临床少见,近几年来报道逐渐增多,自1994年以来国内已有20例报道[1-4].为分析该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我们对协和医院皮肤科门诊1999年10月至2006年6月所诊治的10例该综合征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樊超;朱里;刘文韬;黄长征;涂亚庭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GF-ⅠR)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中的表达特点及抗IGF-Ⅰ R单克隆抗体对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作用.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白血病细胞和HL-60细胞表面IGF-ⅠR的表达,并用鼠抗人IGF-ⅠR单克隆抗体(IGF-ⅠR MAb)作用于HL-60细胞,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IGF-Ⅰ R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和HL-60细胞普遍表达,原始细胞比例越高,IGF-Ⅰ R表达越强(P<0.01).0.001~10.000 μg/ml的IGF-Ⅰ R MAb可抑制HL-60细胞生长,且随时间的延长和药物剂量的增大,这种抑制作用更加明显(P<0.05).0.001~10.000 μg/ml浓度范围内,IGF-Ⅰ RMAb诱导HL-60细胞的凋亡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增高,但对HL-60细胞周期无显著影响.结论 IGF-Ⅰ R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中普遍表达,IGF-Ⅰ R的高表达可能与细胞的恶性转化和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有密切关系.IGF系统对肿瘤细胞的促增殖及抗凋亡作用能被IGF-Ⅰ R单克隆抗体所阻断,IGF-Ⅰ R有可能成为抗白血病治疗的靶点.

    作者:孙思;刘隽;周咏明;熊芳;李玥莹;刘伟;王萍;黄士昂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阿片受体参与大鼠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 通过在缺血/再灌注心肌中应用阿片受体激动剂吗啡和阻滞剂纳络酮,研究缺血后处理的保护机制和吗啡药物后处理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行Langendorff心脏灌流:①停灌/再灌组(I/R);②纳络酮组(NAL);③缺血后处理组(Post-con);④纳络酮加后处理组(NAL+Post-con);⑤吗啡组(MOR);⑥吗啡加纳络酮组(MOR+NAL).观测左室内压变化速率(±dp/dtmax),心肌梗死面积,冠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含量(LDH),心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心脏复灌初期采取缺血后处理或灌注吗啡可以改善心功能,减小梗死面积.纳络酮对停灌/再灌心肌没有影响,但可削弱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效果并完全取消吗啡的心肌保护作用.结论 阿片受体的激活是缺血后处理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再灌之初给予吗啡能起到缺血后处理样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毛张凡;杜心灵;孙宗全;夏家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高氧暴露早产大鼠肺组织线粒体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以及ND4动态表达

    目的 初步分析高氧暴露下早产大鼠肺组织线粒体蛋白质表达谱的改变,并对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亚单位4(ND4)的动态表达进行研究.方法 建立高氧暴露早产大鼠动物模型,采用双向电泳检测线粒体蛋白质差异性表达,运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ND4 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气组比较,高氧暴露4 d导致46种肺组织线粒体蛋白质出现差异性表达;高氧暴露1、4和7 d,早产大鼠肺组织ND4 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空气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1),10 d时,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高氧暴露导致肺细胞线粒体(包括呼吸链)功能状态改变可能是促使肺损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文斌;常立文;容志惠;卢红艳;汪鸿;刘伟;蔡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器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模型大鼠卵巢中表达的变化

    目的 建立大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模型,研究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器(CFTR)在OHSS大鼠卵巢中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未成年Wistar雌鼠,随机分为过度刺激组和常规刺激组,建立OHSS模型;比较两组间卵巢重量,血雌二醇水平;并分别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比较两组间卵巢组织中CFTR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过度刺激组大鼠卵巢重量、血雌二醇水平显著高于常规刺激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到CFTR呈棕黄色颗粒表达于大鼠卵巢黄体细胞以及未排卵泡的黄素化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胞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定量分析均显示过度刺激组卵巢CFTR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常规刺激组.结论 注射过量促性腺激素致大鼠血雌二醇水平异常升高,使卵巢内CFTR表达量显著增加,卵巢形成多发性滤泡囊肿和黄体囊肿,间质水肿,体积和重量增加,参与诱发OHSS.

    作者:靳镭;汤瑞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高亲和力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制备及检测变异HBsAg方法的建立

    目的 制备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单克隆抗体,建立检测变异HBsAg的方法.方法 用血源HBsAg免疫BALB/c小鼠,制备可以识别变异HBsAg的抗-HBs单抗.筛选出可以较好识别变异HBsAg的单抗mAb1,优化该抗体ELISA检测HBsAg的方法,与2种HBsAg检测试剂比较检测变异HBsAg的能力.对6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及序列分析,以证实方法的可靠性.结果 经过筛选,得到1种可以较好识别包括G145R在内的大多数变异HBsAg的单抗.检测变异HBsAg的能力优于市售HBsAg诊断试剂.结论 制备的单抗可以用于ELISA检测变异HBsAg,减少HBsAg变异株的漏检率.

    作者:刘慎沛;田拥军;杨燕;杨东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Survivin在NF-κB圈套寡核苷酸促进肝癌细胞HepG2凋亡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圈套寡核苷酸对NF-κB活性的影响,研究Survivin在其诱导肝癌细胞HepG2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将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NF-κB圈套寡核苷酸转染至HepG2细胞中,荧光倒置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进行核内定位观察,凝胶迁移率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检测转染前后NF-κB活性变化;流式细胞仪和TUNEL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的改变.结果 NF-κB圈套寡核苷酸转染后定位于细胞核内,EMSA显示转染后NF-κB活性明显下降.与未处理组、转染错义组相比,转染NF-κB圈套寡核苷酸组的HepG2细胞凋亡率增加,Survivin蛋白表达下调[(39.8±1.9)、(42.7±2.5)vs(20.1±3.1)].结论 NF-κB圈套寡核苷酸具有促进肝癌细胞HepG2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Survivin的表达有关.

    作者:张万广;杨盛力;李哲夫;张峰;徐宗全;王其;张志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及受体的表达

    目的 研究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交感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及其受体(adrenal receptor,AR)的表达.方法 应用腹部敷贴尾蚴法使小鼠感染血吸虫.3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组)和肝纤维化模型组(M组).采用光镜及电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HPLC-ECD)法检测肝组织中NE的含量,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AR的表达水平.结果 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的肝组织中NE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小鼠,而AR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小鼠血吸虫肝纤维化时肝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表达减少,这可能是肝纤维化时交感神经促进肝纤维化发展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刘红艳;段瑞娴;郭燕;高潇;唐望先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Smad3选择性调节TGF-β1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信号转导通路下游信号分子Smad2、Smad3在TGF-β1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TGF-β1促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Smad2、Smad3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脂质体介导稳定转染Smad3△C,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采用RT-PCR检测转染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LP)和核心结合因子(cbfa1)mRNA的表达,用对硝基苯磷酸盐(PNP)法检测细胞ALP活性,用茜素红染色法检测细胞矿化能力,观察Smad3△C对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 在TGF-β1刺激后24 h,MSCs中Smad3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而整个刺激过程中,Smad2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稳定转染细胞中c-Myc抗原阳性表达;受TGF-β1刺激后,MSCs和V-MSCs(空载体转染组)中ALP、cbfa1 mRNA的表达水平、矿化能力明显高于Smad3△C-MSCs;随TGF-β1刺激时间延长,Smad3△C-MSCs中ALP活性增加缓慢,仅于48 h有明显增加(P<0.05),但与同时段MSCs和V-MSCs中ALP活性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TGF-β1促进MSCs成骨分化这一生物学效应的输出受Smad3特异性和选择性的调节.

    作者:王运涛;郑启新;吴小涛;郭晓东;茅祖斌;陈辉;赵梓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社区获得性腹泻患者中志贺菌的感染耐药状况及基因分型

    目的 调查武汉市社区获得性腹泻患者中志贺菌感染和流行状况,分析志贺菌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为社区获得性腹泻治疗和该菌的基因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菌株来自2004年夏秋季武汉市4所大型医院门诊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结果分析采用WHONET5.3软件和SPSS 12.0软件;基因分型采用重复基因外回文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REP-PCR).结果 5 079份粪便标本分离出29株志贺菌,占所检出病原菌总数的23%,血清分型涉及B群和D群,D群占59%.志贺菌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敏感率高,为100%;其次为氨曲南、呋喃妥因和氟喹诺酮(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敏感率为93.1%~96.6%;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的敏感率为75.0%~82.8%;对氯霉素、氨苄西林、萘啶酸、四环素和大观霉素的敏感率均小于50%;未发现复方新诺明敏感株.耐药模式多达20种,多为12种联合耐药;各群有各自的优势耐药模式.REP-PCR基因分型结果提示16株D群志贺菌有7种指纹图谱,12株B群志贺菌有2种指纹图谱.结论 武汉地区因志贺菌感染导致社区获得性腹泻的比例较低,D群感染占优势.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和氟喹诺酮有较好的抗菌活性.B群和D群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氯霉素的敏感性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多重耐药普遍存在,耐药模式繁多.武汉市志贺菌有相同或相似的克隆,血清型单一的D群有多种基因型,B群中f2a比f4c的遗传多样性高.

    作者:游升荣;孙自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抗Fas锤头状核酶增强小鼠T细胞杀伤粒-单核白血病细胞的研究

    目的 研究抗Fas锤头状核酶对T细胞Fas表达及其凋亡的影响,探讨增强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时移植物抗白血病(graft versus leukemia,GVL)效应的新策略.方法 构建可有效切割Fas mRNA的锤头状核酶真核质粒,电穿孔法将其导入小鼠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细胞株CTLL-2中,借助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Fas的表达,同时检测转染前后细胞Caspase-3活性的改变和细胞凋亡(Annexin Ⅴ-FITC法).MTT法检测空白对照组、转染空载体组及转染pU6-RZ596组CTLL-2细胞的增殖情况和体外杀伤粒-单核白血病细胞(WEHI-3)的活性.结果 构建的U6嵌合型锤头状核酶RZ596在细胞内能有效切割Fas,RT-PCR电泳检测其与β-actin条带的灰度比值:CTLL-2细胞空白对照组为(1.06±0.12),转染空载体组为(0.98±0.15),转染pU6-RZ596组为(0.43±0.11)(n=3);Fas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以空白对照组灰度值为1,转染空载体组和转染pU6-RZ596组电泳条带的灰度比值分别为(0.98±0.13)和(0.45±0.08)(n=3),提示抗Fas锤头状核酶可明显降低小鼠活化CTLL-2的Fas水平.与高表达Fas配体(FasL)的WEHI-3细胞共孵育,CTLL-2细胞的存活率和体外杀伤活性明显增加,空白对照组、转染空载体组和转染pU6-RZ596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8%、84%和37%,对WEHI-3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32%、31%和67%.结论 抗Fas锤头状核酶能显著降低小鼠活化CTLL-2细胞的Fas表达,使其免于Fas途径的凋亡.

    作者:黎纬明;刘凌波;邹萍;何伟;张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