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荣海;苗云江;杨波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1Ⅱ型受体(TGF-β1RⅡ)、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肝细胞癌(HCC)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36例肝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中TGF-β1、TGF-β1RⅡ及NF-κB蛋白的表达;以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观察TGF-β1及TGF-β1RⅡ蛋白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同时观察NF-κB与TGF-β1的关系.结果 (1) 肝癌组织TGF-β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肝癌组织TGF-β1RⅡ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 (2)肝癌组织中MVD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 (3) 肝癌组织中TGF-β1 蛋白阳性表达与MVD呈正相关;TGF-β1RⅡ蛋白阳性表达与MVD呈负相关.(4) NF-κB蛋白阳性表达与TGF-β1蛋白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结论肝癌细胞中TGF-β1、TGF-β1RⅡ、NF-κB蛋白表达异常,并与MVD相关,提示它们在肝细胞癌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NF-κB可能在介导TGF-β1的活化或产生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季国忠;赵志泉;缪林;刘政;张平;杨春;黄坚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HLA-DR-DQ单倍型与我国汉族类风湿关节炎(RA)的相关性.方法以100名健康人为对照,采用PCR-RFLP法对汉族人群中35例RA患者的DRBl、DRB3、DRB5、DQAl和DQBl基因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DRBl*0405-DQAl*0301-DQBl*0401单倍型频率在RA患者明显高于正常人(分别为14.0%和4.5%,P<0.01),该单倍型阳性RA患者的病情重于其它RA患者,包括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RF滴度和病情严重例数在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均<0.05);而DRBl*1501-DRB5*0101-DQAl*0102-DQBl*0602单倍型频率在正常人明显高于RA患者(分别为12%和4.3%,P<0.01).结论 DRBl*0405-DQAl*0301-DQBl*0401单倍型与RA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而DRB1*1501-DRB5*0101-DQA1*0102-DQBl*0602单倍型则可能对易患RA起保护作用.
作者:石晓建;刘建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1 房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与脑卒中的关系``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
作者:申玉良;郭继鸿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MCE)对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的诊断价值.方法 24例心肌梗死患者用二维超声评价室壁运动情况,同时经静脉进行MCE,以3个月后静态超声心动图左室心肌节段性运动改善为依据评价MCE对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的诊断价值.结果在24例病人的384个心肌节段中,运动异常节段184个.在运动异常的184个节段中,MCE1分39段,0.5分50段,0分95段.3个月复查79个节段有运动改善,其中39段来自MCE1分的心肌,40段来自MCE0.5分的心肌.MCE对预测心肌梗死后室壁运动改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100%、89.7%、84.8%、100%和94.6%.结论 MCE能比较准确地预测心肌梗死后心肌的存活性.
作者:吴胜楠;张少文;吴盛标;林钟文;周志强;温隽珉 刊期: 2002年第12期
作者:封颖璐;李成建;王增泮 刊期: 2002年第12期
患者,女,32岁.因头晕、胸闷、全身乏力1周于1999-04-02急诊入院.患者1周前自诉有受凉感冒及劳累病史,出现头昏、胸闷、全身乏力,无心前区疼痛,于04-02来我院就诊.在检查中患者突然四肢抽搐,随即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立即给予心肺复苏,3h后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急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100/min,Ⅱ、Ⅲ、aVF及V1-V6导联ST段弓背样抬高达0.3mV.心肌酶谱示:谷草转氨酶225IU/L,乳酸脱氢酶37IU/L,肌酸激酶791IU/L,肌酸激酶同功酶26.10IU/L,羟丁酸脱氢酶430IU/L.后查ECT示:左心室心肌心尖、前间、下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于收缩期受压(管腔内径减少70%左右),舒张期恢复正常,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正常.拟诊为心肌桥,急性广泛前壁及下壁心梗.住院同时给予肠溶阿斯匹林片、消心痛片、倍他乐克片等药物治疗,病情平稳后出院.
作者:玉素甫江·牙库甫;彭鹏 刊期: 2002年第12期
1996-04~2001-04间在我院依治的78例肺心病患者为观察组(A组),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67例肺心病患者为对照组(B组).
作者:苗淑贤;陈素礼;徐亚东;杨永山 刊期: 2002年第12期
患者男性,58岁.因心悸、气促3d入院.既往体健,无类似发作.入院查体:神清,血压150/120mmHg(1mmHg=0.133kPa),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180/min,律齐,无病理性杂音,A2>P2.心电图示房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在心电监护下先后给予缓慢静脉注射西地兰、异搏定无效,后快速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ATP)20mg后转为窦性心律,仅维持3s,又恢复原状.同时急查心肌酶谱、电解质、血糖均正常.入院第2d,复查心电图示aVR导联病理性Q波,同时加作V3R、V4R、V5R、V6R示异常Q波,疑为右心室梗死.
作者:胡修竹;严宏丽;刘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胺碘酮作为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多种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的疗效.但近几年来,我们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发生9例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Tdp),本文旨在总结此药在临床上的应用经验及教训.
作者:康连鸣;宋有城;朱俊 刊期: 2002年第12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1岁.因呼吸困难20d,发热1d,于1999年3月21日入院.20d前受凉后轻咳,一天在奔跑50m左右后突然感胸闷气促,休息后好转,以后每于活动后感呼吸困难,伴右季肋部疼痛,似与呼吸有关,但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咯血.既往体健.无慢性支气管炎史,无烟酒嗜好.
作者:王维中;尤华;吕荣 刊期: 2002年第12期
1977年,Gruentzig完成了全世界首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开创了介入性心脏病学的新纪元.近10年来,以PTCA为代表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作者:马长生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因大出血停用华法令期限和血栓栓塞的危险.方法 11例换瓣术后患者因大出血全部停用华法令住院病人,2例自行恢复,7例给维生素K,其中1例同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4例输注红细胞.停止抗凝时间4~20d.结果所有停用华法令者无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1例颅内出血院内死亡.余10例病人重新开始调整接受华法令治疗,随访3个月有2例出现消化道出血.结论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因大出血住院停用华法令血栓栓塞的危险性低,恢复华法令治疗有复发少量出血,国人应加强门诊抗凝随访.
作者:刘戎;刘峰 刊期: 2002年第12期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日益提高,总发病率3/1000~20/1000,年病死率35%~45%.心力衰竭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一旦起始以后,即使没有新的心肌损害,仍可自身不断发展(self-perpetuating).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
作者:孟繁超;杨巍 刊期: 2002年第12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由于国内大、中型医院冠脉造影不断开展,不少资料显示: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然而冠脉造影结果却完全正常.因此,再次与大家探讨一下冠心病的诊断失误,尤显重要.
作者:林修功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对45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SVM)持续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及病原学检查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SVM持续病毒感染的特点和预后.方法收集1983-01~2002-01临床诊断SVM持续病毒感染住院患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14~45(29.5±1.6)岁.分析归纳了SVM持续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的特点.结果 SVM持续病毒感染具有症状反复性大、心脏进行性扩大、心衰加重等扩张型心肌病(DCM)综合征的特征;血清心肌酶反复异常、持续时间长和不伴酶峰变化;肌钙蛋白(TnT)、柯萨奇B病毒-IgM抗体(CBV-IgM)反复增高和预后极差、病死率高的特点.1年病死率26.70%,2年病死率33.33%,3年病死率22.20%,其余(17.80%)均转变为慢性扩张型心肌病.结论 SVM持续病毒感染表现多样,反复呈进行性加重,注重临床资料和血清酶、TnT、CBV-IgM的客观指标是临床医生值得注意的问题.同时,在治疗时应加强抗病毒的治疗.
作者:刘明江;唐英蓉;蔡力;姜荣建;胡开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AS血管的管壁,早期可见单核或巨噬细胞形成的泡沫细胞,后期还有平滑肌源性的泡沫细胞.这两种泡沫细胞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显示,构成AS病变的主要细胞平滑肌细胞(SMC)、内皮细胞(EC)、单核细胞(MC)和巨噬细胞均能表达MCP-1,它特异性地作用于外周血中的MC,招引其迁移至内皮下,构成了AS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作者:王凤荣;杨关林;张哲;刘宁;刘彤 刊期: 2002年第12期
蛋白尿是影响慢性肾小球疾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降低患者的尿蛋白水平是延缓肾功能恶化进展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近,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氯沙坦对糖尿病肾病的肾脏保护研究(RANNEL)进一步证实,ARB药物氯沙坦(losartan)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具有独立于其降压作用以外的肾脏保护作用[1].然而,此类药物对于非糖尿病的慢性肾小球疾病是否具有非血压依赖性的降低尿蛋白作用尚缺乏临床研究资料.本研究旨在观察氯沙坦对血压降至正常水平的非糖尿病性慢性肾小球疾病的降尿蛋白作用及其它临床疗效.
作者:王荣;李晓玫;王海燕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心肌重塑过程中K+、Na+和Ca2+离子浓度变化及可能意义.方法 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梗死后3h组和梗死21d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其中假手术组不结扎冠状动脉.心肌总K+、Na+和Ca2+离子浓度的测定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结果①心肌梗死后3h时心肌总K+离子浓度开始下降,但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心肌梗死后21d时,心肌总K+离子浓度明显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心肌梗死后3h时心肌总Na+离子浓度开始显著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梗死后21d时心肌总Na+离子浓度仍保持较高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心肌梗死后3h时心肌总Ca2+离子浓度就开始增加;梗死后21d时心肌总Ca2+离子浓度仍保持较高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肌梗死3h时,心肌总K+离子浓度开始下降,总Na+离子和Ca2+离子浓度开始显著增加;在梗死后21d时,心肌总K+离子浓度继续下降,而总Na+和Ca2+离子浓度仍保持较高水平.这些变化可能导致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电激动的各向异性而易致室性心律失常.
作者:刘元生;郭继鸿 刊期: 2002年第12期
慢性阴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COPD患病人数多,社会经济负担重,病死率高,居当前世界致死病因的第4位.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相关.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每年咳嗽、咳痰3个月以上,连续2年并除外其它引起咳嗽的病因者.慢性支气管炎常发生急性加重,急性加重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短期内出现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加重,痰量增多,痰转脓性,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70%以上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是由细菌感染直接引起.此时控制细菌感染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马楠;崔德健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分析院内心脏性猝死(SCD)的临床特点.方法以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177例院内SCD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院内SCD事件中0~14岁占8.5%,60岁及以上占63.9%.导致院内SCD的常见病因是冠心病(47.5%)、风心病(11.3%)和先心病(11.3%).导致院内冠心病性猝死的常见病因是急性心肌梗死(AMI)(53.6%)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9%).75.1%的院内SCD合并心力衰竭(HF).心脏骤停即时检测示室性心律失常占67.8%,心室颤动占52.0%.结论院内SCD事件以老年人所占比例大,防治重点,同时也应注意到儿童占有较高比例;对于AMI、UAP及HF患者应警惕其SCD的高度危险性;尽早除颤是提高院内SCD事件抢救成功率的关键之一.
作者:陈纯波;吴书林 刊期: 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