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科手术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邓承祺

关键词:外科手术,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病理生理机制, 获得性, 肿瘤, 休克, 缺氧, 疾病, 感染, 创伤, 出血, 病因
摘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常常在感染、休克、创伤、缺氧及肿瘤等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获得性出血综合征.外科手术是引起DIC的原因之一.在外科各个亚科的领域中都有并发DIC的报道, 其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不完全相同.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肝病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肝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常见于重症肝病或肝病并发重度感染、内毒素血症、肝脏手术等.DIC的发生率低为2.8%, 高为41.0%, 一般为8.8%~16.0%.若不及早诊断和早期治疗,病死率甚高.

    作者:徐立卓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的影响

    干扰素具有多种生物作用,不仅具有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而且对某些细胞有抑制作用,许多实验表明干扰素一定程度抑制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

    作者:余永胜;余家宽;陈有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血小板成分输注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输注成分血小板的疗效.方法以血小板恢复率及纠正的血小板增值为判定指标,观测了3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127例次预防或治疗性输注成分血小板的疗效,并与临床实际效果相比较.结果输后1小时血小板恢复率>28%者占59.8%(76/127例),输后24小时血小板恢复率>20%者为0(0/127例).纠正的血小板增值在输后1小时>10.0×109/L者占55.9%(71/127例),输后24小时>7.5×109/L者为0(0/127例).输注血小板后临床实际有效率为96.7%(29/30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成分血小板输注具积极的疗效,其疗效判定应有一个与临床实际相符的判定标准.

    作者:王存邦;欧英贤;达万明;白海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感染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机体小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并伴以继发性纤维蛋白(原)溶解(纤溶)为特征的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DIC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而是继发于多种原发病的综合征, 在诸多原发病中, 感染、特别是严重的感染是引起DIC常见的原因.

    作者:陈方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诊断

    根据有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原发疾病的存在,临床上有出血症状和多系统脏器功能障碍(MOF),加之实验室指标有血小板进行性减少、纤维蛋白原(Fg)减少、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高、3P试验阳性或(和)D-二聚体阳性,这种典型的DIC诊断并不困难.但这时DIC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

    作者:彭作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评估方法

    1992年, 40位解剖学、胃肠病学、外科学、病理学和放射学国际著名专家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了急性胰腺炎(AP)的国际会议, 确定了一个以临床资料为根据且比较实用的AP分类法[1], 将AP分为轻症(MAP)和重症(SAP)两型.

    作者:王国品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首程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急性白血病患者多伴有出血倾向,在诱导化疗期间更是如此,是化疗失败和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并发出血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BPC)下降密切相关.

    作者:吴意红;祝文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外科手术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常常在感染、休克、创伤、缺氧及肿瘤等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获得性出血综合征.外科手术是引起DIC的原因之一.在外科各个亚科的领域中都有并发DIC的报道, 其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不完全相同.

    作者:邓承祺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以皮疹为首发表现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

    患者男, 35岁.自1998年8月开始全身出现散在的淡红色丘疹, 约米粒至黄豆大小, 始于胸腹, 渐波及四肢, 轻度瘙痒.

    作者:杨肃东;于莎;霍建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原发性小肠肿瘤5例误诊分析

    原发性小肠肿瘤是少见疾病,其发病率低而误诊率高.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目前尚无特异性诊断方法,故明确诊断颇为困难.笔者近15年来,诊治5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患者,现就有关问题分析如下.

    作者:苑秀军;徐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WT1基因在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WT1基因在白血病中的作用.方法用定量RT-PCR方法检测病人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WT1 mRNA表达.结果 50例白血病患者中,41例WT1 mRNA表达增高,阳性率为82.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阳性率分别为84.0%和93.8%,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WT1 mRNA阳性率为66.7%,其中慢性期均阴性,加速期和急变期均阳性.17例完全缓解患者中,15例(85.2%)WT1 mRNA转阴,复发患者WT1 mRNA再次升高.结论 WT1 mRNA表达的测定对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云鹏;张敬东;卢香兰;曲秀娟;田昕;崔明;翟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小脑出血脑室铸型并发纵隔气肿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女,60岁.因步行中突然头痛,双下肢无力,摔倒后意识不清、呼吸困难2小时,于1999年11月18日来诊.既往患高血压10年,糖尿病5年,因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保守治疗无效而行胃大部切除术5年,3年前患结核性胸膜炎经抗结核治疗已愈.

    作者:马晓曦;孟昭余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斑疹伤寒并心肌炎、肾功能衰竭1例

    患者男性,37岁.因持续发热5天,伴右上腹痛2天,于1998年12月13日入院.患者平素体健,无传染病接触史.

    作者:张文臣;许敏博;史永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血管中心性T-细胞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血管中心性T-细胞性淋巴瘤(angiocentric T-cell lymphoma,ACTL)是恶性淋巴瘤中一种少见类型,易累及皮肤、肺、副鼻窦等结外器官.由于病情进展快,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十分重要.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对本院迄今收治的3例ACTL作一分析,旨在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张烜;崔全才;李龙芸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二甲四氯急性中毒5例报告

    二甲四氯是一种新型化学除草剂, 近年来由于误服造成急性中毒的病例时有发生.我院从1985年1月至1996年12月共抢救急性二甲四氯中毒者5例, 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义方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慢性右下腹痛、消瘦、贫血

    1病历摘要患者男性, 69岁, 退休工人. 因慢性右下腹痛伴乏力、消瘦1年余, 加重5天,于1998年9月10日入院.患者无明确诱因于1年前出现右下腹疼痛, 进食后易诱发, 同时右下腹出现包块, 排便后疼痛缓解, 包块亦消失.

    作者:陈显东;田福华;刘元兵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肝病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1和B的变化与临床意义的探讨

    肝脏是脂蛋白和脂质代谢的重要器官,许多原因引起的肝脏损伤都伴有脂蛋白合成及代谢异常.测定血清脂蛋白及有关指标的变化,了解肝病患者脂蛋白代谢紊乱的情况,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卢艳萍;卢杰平;刘长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需符合下列条件: ①存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 ②有DIC的临床表现; ③有符合DIC实验诊断的指标; ④抗凝治疗有效.然而, DIC需与原发性纤溶症、肝病出血等作鉴别诊断.本文就此作一简述.

    作者:王鸿利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大肠癌激光诱发荧光光谱诊断标准探讨

    目的研究用激光诱发自体荧光(LIF)诊断大肠癌的光谱诊断标准.方法采用LIF技术对58例大肠癌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有53例(91.4%)癌标本主峰峰强度<5 500U,次峰峰强度<2 000U,波谷强度<1 800U;而相应的非癌对照组织主峰峰强度>11 000U,次峰峰强度>4 000U,波谷强度>3 800U.用该标准诊断大肠癌,敏感度91.4%,特异度100%,假阳性率0,假阴性率8.6%,阳性预示值100%,阴性预示值92.1%,符合率95.7%,约登指数0.91.结论癌组织与非癌组织的LIF有明显差异,通过测定组织LIF主、次峰及波谷的峰强度,可有效区别癌与正常组织.

    作者:曹建彪;李世荣;高革;翟力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肠系膜上动脉破裂1例

    患者女, 78岁, 因腹痛2天入院.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持续性疼痛, 未作处理, 次日疼痛加重, 并波及全腹, 当晚因晕厥急诊入院.

    作者:金莉英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