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30例疗效观察

熊首先

关键词:恩替卡韦, 治疗效果, 失代偿期肝硬化, 乙肝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药物, 酒精性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 有效缓解, 硬化治疗, 抑制作用, 药物治疗, 死亡病因, 患者, 生存率, 耐药率, 核苷类, 常见病, 并发症, 肝病
摘要:肝硬化是我国的常见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所导致的肝硬化为主,国外以酒精性肝硬化多见.目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主要以抗病毒为主,此方法不仅能有效缓解甚至能阻滞乙肝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还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出现,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恩替卡韦是新一代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HBV-DNA的复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耐药率极低 .我们于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对3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了恩替卡韦药物治疗,并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2006~2011年我院收治17例甲状腺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处理,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7例患者中甲状腺肿2例,甲状腺良恶性肿瘤7例,甲状腺功能亢进8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0~54岁.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结果证实.2 护理体会2.1 术前护理2.1.1 心理护理手术可导致病人产生较强的生理与心理上的反应,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我们应与病人多交谈,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消除病人的顾虑与恐惧.

    作者:孙月嫦;谭俊英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改良Ferguson法在67例小儿斜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我们对本院2006~2010年收住的67例腹股沟斜疝的小儿病患采用改良Ferguson法进行了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共67例,其中男63例,女4例,嵌顿性斜疝8例,复发性斜疝3例,年龄10个月至12岁.1.2 手术方法在腹股沟区耻骨上缘、内环口处取一横切口,长约2cm,切开皮肤,用血管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提睾肌,在内环口处找到疝囊,并打开疝囊前臂,回纳疝囊内容物后,在腹膜外脂肪处用4号丝线内荷包缝合疝囊颈管,束紧缝线,高位结扎疝囊颈管.不必横断疝囊及摘除囊壁,如内环口过大,则在内环口前壁腹横筋膜上缝合二、三针,使内环口仅只通过一小指尖,后手术步骤同Ferguson法.

    作者:朱维洲;孙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欣怡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疗效评价

    冠心病心绞痛作为临床的常见多发病,是心肌急剧的、一过性的缺血与缺氧引起的胸骨后疼痛临床综合征.我们根据中医药整体调节及辨证论治的方法,应用欣怡胶囊与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评价欣怡胶囊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项维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64例临床分析

    近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发病率逐渐增多,它不仅引起支原体肺炎,还可引起肺外并发症.现将2005~2012年我院确诊MP感染的64例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64例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小于3岁35例,3~14岁29例.1.2 临床表现64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其中低热12例,不规则发热14例,持续高热28例,

    作者:黄奋飞;张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超声造影和CT/MRI增强检查在肝内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比较

    目的 通过对比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CT/MRI(CECT/CEMRI)在肝内局灶性病变(FLL)的诊断,探讨CEU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74例接受了CEUS和CECT/CEMRI检查的病例,并与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比较,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 CEUS诊断准确率达94.6%,CECT/CEMRI诊断准确率达90.6%,CEUS和CECT/CEMRI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均有较高的准确率,对一些特殊肝脏肿瘤患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诊断的检出率.结论 CEUS对微小病灶及瘤内供血血管的显示优于增强CT和MRI.

    作者:李玲;程国涛;余后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30例疗效观察

    肝硬化是我国的常见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所导致的肝硬化为主,国外以酒精性肝硬化多见.目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主要以抗病毒为主,此方法不仅能有效缓解甚至能阻滞乙肝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还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出现,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恩替卡韦是新一代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HBV-DNA的复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耐药率极低 .我们于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对3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了恩替卡韦药物治疗,并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熊首先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化疗联合放疗疗效分析

    目的 回顾分析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经化疗后放疗再化疗与化疗后同步化放疗再化疗的疗效.方法 患者71例,分为化疗4周期后放疗再化疗2周期为A组,24例;化疗2周期后放疗再化疗4周期为B组,22例;化疗2周期后同步放化疗再化疗2周期为C组,25例.化疗为EP方案,放疗为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后1月判断近期疗效,观察复发进展情况,并随访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结果 A组、B组和C组有效率分别为75.0%、77.3%和84.0%.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中位PFS分别为9月、10月和13月,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中位OS分别为15月、17月和21月,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三组近期疗效相似,化疗2周期后同步化放疗再化疗2周期,能够延长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

    作者:龙洪清;谢丛华;袁响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应用于脑出血病人治疗的观察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头皮针的换代产品,由先进的生物性材料制成,不仅具有柔韧性好、管壁光滑、保留时间长等优点,而且能减少血管穿刺次数,有利于脑出血病人的用药和紧急抢救时减少液体外渗,使静脉炎并发症降低.我科近三年来使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对脑出血病人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现将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陈春霞;江雪宁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1在乳腺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评价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1在乳腺癌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使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6例乳腺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RIP1的表达状态,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如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6例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的有30例,占65.2%,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的只有13例,仅占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癌组织中RIP1的阳性表达与病人的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无关,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即癌组织中RIP1表达越高,病人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越高、淋巴结转移越多.结论癌组织中RIP1表达增高是乳腺癌恶性程度较高的一个标志.

    作者:宁志丰;李海涛;甘望农;武倩;司马学琴;刘复兴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疱疹样脓疱病1例报告

    1 病例介绍患者,女,32岁,因全身发红斑脓疱、大疱10d,加重伴糜烂3d入院.患者于10d前无明显诱因,先于胸前出现片状红斑,无瘙痒、疼痛等自觉症状,未予重视,皮疹渐增并向周围扩展延及整个躯干部,红斑表面很快发生针尖至绿豆大小脓疱、大疱.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①孕二月余;②疱疹样脓疱病;③疱疹性银屑病待查.予以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青霉素静滴2d,皮疹无明显好转.第3d加用地塞米松10mg静滴,次日全身皮疹加重,头皮、四肢亦出现片状红斑,表面很快发生大小不等脓疱及大疱,部分融合成片状,不伴瘙痒及灼痛感,疱破后露出鲜红色糜烂面,继续静滴青霉素、钙剂及维生素C皮疹无明显改善,今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门诊以疱疹样脓疱病收入院.患者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欠佳,大小便如常,无明显消瘦.

    作者:徐昌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体会(附85例报告)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早年将急性胆囊炎作为LC的禁忌证或相对禁忌证[1],近年对急性胆囊炎是否行急诊LC尚存争议,主要是因为急性胆囊炎行LC难度大,部分需要中转开腹且有较高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我们于2006~2011年对85例急性胆囊炎病人采用LC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欧阳山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52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在临床较为常见,为进一步探讨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保证手术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现将我院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52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曾志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21例老年肺炎误诊分析

    由于老年人的免疫功能比较低下,各种器官系统发生相应的老化,当感染炎症后临床表现不明显,所以会导致误诊的发生.我们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间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的老年肺炎患者2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烈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代谢综合征患者内脂素和脂联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目的 研究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浆内脂素和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64例代谢综合征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有颈动脉斑块组27例(MS-B组),无颈动脉斑块组(MS-A组)37例,同时分别测定其血浆内脂素和脂联素,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半定量估计斑块的范围及严重程度.以3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析血浆内脂素和脂联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 有颈动脉斑块组代谢综合征患者内脂素水平高于和脂联素水平低于无颈动脉斑块组代谢综合征患者(P<0.01),且代谢综合征患者内脂素水平高于和脂联素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分别<0.05和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与内脂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和hsCRP呈正相关(r=0.76,r=0.78,r=0.36,P<0.01);颈动脉斑块与脂联素呈负相关(r=-0.685,P<0.01).结论 颈动脉斑块与血浆内脂素水平呈明显正相关,颈动脉斑块与血浆脂联素水平呈明显负相关.内脂素和脂联素分别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预测因子,可用于MS病人危险分层的评估.

    作者:王国民;曾冬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护理干预在冠心病合并高血脂症患者治疗中的价值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常见多发病,多合并高脂血症.病因复杂,病情反复,需要经常住院治疗,在生理和心理给患者本人造成很大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其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我们采取综合护理方法对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进行干预,观察其价值.

    作者:阮丽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子宫颈HPV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人乳头状病毒(HPV)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病毒,其感染与子宫颈病变甚至子宫颈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传统的细胞学筛查虽然对子宫颈癌前病变或癌变的诊断颇具意义,但对于判断HPV的基因型以及其癌变风险明显不足,分子生物学方法则在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且技术手段日趋成熟.本文具体阐述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子宫颈HPV感染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刘小川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中心静脉置管用于上消化道大出血125例临床分析

    上消化道大出血合并失血性休克是消化内科常见急危症之一,患者24h内失血量常常超过1000 ml或超过循环血量的20%[1].失血量过多严重影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上述器官功能的不可逆性损害;同时失血过多时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静脉穿刺困难,输液速度缓慢,导致抢救不及时,延误病情,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充血容量成为能否及时成功抢救患者的关键.近年来,我科采用中心静脉置管对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例进行救治,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红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抗生素类药物在妇产科的预防性应用(附100例报告)

    手术后的感染问题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抗生素的使用能够有效的预防和减少感染的发生,还能降低治疗费用.但是目前临床对于采用何种给药方案才能达到佳抗感染效果颇有争议.为探索抗生素类药物在妇产科的预防性应用效果,我们对本院收治的20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分别给予常规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旭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经双钳道胃镜ESD治疗胃食管黏膜下肿瘤2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经双钳道胃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食管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胃镜和超声胃镜检查发现的来源于黏膜层以下的肿瘤经双钳道治疗胃镜行ESD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21例病例均完整剥离病灶,病灶平均直径为1.8±0.6cm,ESD手术平均时间为65.0±18.5min.术中出现1例穿孔,穿孔率为4.8%,未出现大出血.术后成功随访19例,平均随访时间为6.5月(3~9月),所有随访病例手术创面均完整愈合,未见病灶残留及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胃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有效办法,经双钳道胃镜操作可降低操作难度,有推广价值.

    作者:周薇;李军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Rose-K RGP镜对圆锥角膜患者视力矫正效果的观察

    目的 观察Rose-K RGP镜对圆锥角膜患者的矫正效果并分析探讨圆锥角膜患者视力改善方法.方法 应用Orbscan角膜地形图仪和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联合确诊为圆锥角膜的患者37人58眼,验配Rose-k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并与其佳配戴框架眼镜矫正视力进行对比,进行一年内随访,观察其配适状态,并发症发生的情况,视力改善情况等,并分析其结果.结果 配戴框架眼镜的患眼矫正视力≥0.6者占27.6%,配戴硬性接触镜的患眼矫正视力≥0.6者占86.2%;配戴框架眼镜的患眼矫正视力≥1.0者占7.0%,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的患眼矫正视力≥1.0者占36.2%.48眼(82.8%)为理想或可接受的三点接触的配适状态,6眼(10.3%)为可接受的顶点离开的配适状态,4眼(6.9%)为可接受的顶点接触配适状态.配戴Rose-k RGP 1年后,所有患眼均配适状态稳定,视力改善情况稳定,无严重并发症出现,使用镜片获得的舒适度和清晰度得到了每例患者的认可.结论 圆锥角膜患者配戴Rose-k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能获得良好的配适状态、理想的矫正视力、舒适度和安全性,对圆锥角膜的进展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敏;李毓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湖北科技学院